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西周成王利簋文字属于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2 07:49:39浏览:6分类:文字大全

西周成王利簋文字属于

可以说,利簋是西周开国第一器,因此,利簋成了出土文物中关于西周的最早青铜器,更重要的是,利簋也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

由于价值极高,所以早在17年前,利簋就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到2002年,经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反复权衡,又确认利簋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铭文解读还是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铭文中“珷”指武王,而“王”则是说成王,就是说这件文物是在周成王时所造,诸如此类等,上面选择的是最被认可的一种。

所以西周成王利簋文字属于铭文。

王立群读史记讲的是什么,有收获吗?求大神帮助

说起中国历史,人们总会说“上下五千年”,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一说法不算夸张。

但如果问中国有确切年代的历史,那只能从公元前841年算起。

那一年,周厉王犯了众怒,引起“国人暴动”,周定公和召穆公开始“共和行政”。

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就是以这一年为起点,这一年往后,我们的纪年就没乱过。

此前的很多历史事件,在具体时间上都有争议,比如武王伐纣到底发生在哪一年?

说来有些滑稽,武王伐纣发生在哪一年我们不知道,武王伐纣发生在哪一天我们却知道。

中国古代有一套“干支纪日法”,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并不确定,反正商朝就已经有了。

这套干支纪日法,独立于纪年,六十一轮回,我们一般认为它从来没断过,也从来没错过。

中国最早的一本书叫《尚书》,里面有一篇《牧誓》,是牧野之战前,武王给大家作的演讲:

按它的说法,那是一个甲子日的黎明(时甲子昧爽)。

这说法可信吗?

1976年,我们在陕西临潼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文物——利簋,上有铭文:

这几十个字有多种解读,但毫无疑问,它为“时甲子昧爽”提供了佐证。

不过,光知道牧野之战在甲子日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判断它在哪一年。

于是接着翻书,发现两篇重要文献:

一篇是《周书·武成》(《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一篇是《逸周书· 世俘解》。

这里本该有具体的考证、辨析,但本文的重点是介绍思路,所以直接看得到的信息:

所谓“旁生霸”、“既死霸”、“既望”都是月相。

“旁生霸”,指靠近新月出现那天,“既死霸”,指残月隐去后那天,“既望”指月圆后那天。

所以上面的信息翻译一下就是:

一月壬辰,新月出现;二月庚申,残月隐去;四月乙巳,月圆之后。

(这里不大严谨,我跳过了闰月、改正朔的问题)

理论上,有了这些信息,就可以推算武王伐纣是在哪一年。

但我们一般人肯定做不到,这里可以动用工具书《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

考虑到武王伐纣应该在共和行政前两三百年,我们可以缩小查找范围。

最后,可以得到一个答案: 这一年是公元前1044年,牧野之战那个甲子日是1月9日。

对这个答案不放心的话,我们还可以换个解题方法,验证一下。

《史记》的西周史可分两段,一段从武王伐纣到共和元年,一段从共和元年到(周幽王)十一年。

后一段各王年数是清楚的,所以我们确定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

前一段各王年数是模糊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武王伐纣的年份。

可是,西周推行的是分封制,封国们有自己的纪年,我们可以从它们的纪年反推武王伐纣的时间。

比如说鲁国,鲁国的纪年保存得很好。我们现在知道共和元年就是鲁真公十四年,我们也知道鲁真公之前鲁国各个国君的在位时间。

我们可以借此推算鲁国的建国时间,再次省略过程:

-841-203+1=-1043年。

也就是说鲁国建国在公元前1043年,同时,我们又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被封和武王伐纣隔不了多久。

所以,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4年是大致可信的,保守一点的话,可以在前面加个约字。

长期从事《史记》研究而成果颇丰的韩兆琦教授,用十年之功注释《史记》,成《史记笺证》五百馀万字,即将出版。前此,我奉命阅读了先秦部分的稿子,感到这是一部详备而又很富于特色的《史记》新注,是十分可喜的收获,如果说《笺证》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记》新注本,或许不甚为过。所以现在高兴地把它介绍给同行。 有几位前辈学者曾经严厉批评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缺失,但是平心而论,多少年来,国人始终未能拿出超越《会注考证》的新注本,《史记志疑》特别是《会注考证》一直是《史记》研究者的最主要读本。窃以为,《笺证》的出版,庶几可弥补此一缺憾,或者至少在下列诸方面超轶《会注考证》。 第一,广泛收集、引用新的研究成果,对模糊不清的记载提出了新说,对错误或不妥的旧注、传统说法作了辨正。如有名的战国四公子,孟尝、信陵、平原与国王的关系都很清楚,但春申君与楚王是什么关系?《春申君列传》只说:“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襄王。”似乎没有关系。没关系,何以称“公子”?以前的注释均无说。金正炜《战国策补释》首先断言:“并称四公子,当亦楚之疏属,故朱英说以代立。《韩非子·奸劫弑臣》谓为楚庄王之弟,庄王即襄王,后章‘庄辛谓楚襄王’,《荀子注》作‘庄辛谓楚庄王’可证。”後经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进一部论证,其说益辩,并指出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也曾经说过四公子“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然则春申君为楚顷襄王弟之说足以成立。《笺证》依此作了注,弥补了《史记》记载的缺漏。又如西周初北燕的都城在何地,虽然张守节明说“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但是直至《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仍然说燕都在蓟(今北京城西南隅)。这与《礼记·乐记》“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的说法直接抵触。近年考古发掘证明,燕都应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发现的古城址,后来迁都于蓟。《笺证》亦依此作注,解决了历史的悬案。又如秦赵閼与之战的閼与,究竟属韩还是属赵,《史记》记载含混,《秦本纪》、《魏世家》明说是赵地,而《六国表》韩栏却说“秦击我閼与城”,赵栏又说“秦拔(当作“攻”)我閼与”(中华本改“拔我”为“攻韩”,认为是韩地,《水经注·清漳水》也说“秦伐韩閼与”)。《赵世家》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伐韩,军于阏与”,也都像是阏与属韩。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又记秦将断定赵奢“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显然认为阏与属于赵。今《笺证》参考《战国策·秦策三》、《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引文及当代学者的考辨成果,纠正了《六国年表》、《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含混不清和中华本的误改。再如韩、赵、魏三国是怎么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的,《史记》中无记载,经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考征,知道是三国曾奉周天子的命令伐齐,因为伐齐有功,周天子以封侯作为报偿。这类情况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第二,大量吸收考古资料,利用出土文物,不仅提高了《史记》史实的清晰度,也纠正了某些叙事的偏差。如武王伐纣的时间,《尚书·牧誓》说:“时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笺证》引用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这就用出土文物有力地印证了古代文献的可靠性。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编年记》,记录了秦昭王二年(前305)至始皇三十年(前217)间的大事,虽然简略,却足以订补《秦本纪》、《六国年表》和各《世家》及有关《列传》的很多处记载。我们随便举秦昭王三十三年(前274)为例,《编年记》载:“攻蔡、中阳。”而《秦本纪》为:“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魏世家》为:“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六国年表》同)《穰侯列传》则说:“(昭王三十三年)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攻赵、韩、魏,破芒卯于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由于有《编年记》准确的地名和年代定位,《笺证》把它与《史记》有关记载相互比勘,因而能做出明晰的分析和注释,归结起来:(1)《秦本纪》、《穰侯列传》之“蔡阳”均为“蔡、中阳”之误,脱“中”字;(2)《魏世家》说“秦拔我四城”,而《秦本纪》、《魏世家》等所载只有三城,改“蔡阳”为“蔡、中阳”,加上卷、长社,则恰为四城;(3)《穰侯列传》将“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载于昭王三十四年,显然误后一年,并将“伐魏,斩首四万”与“取魏之卷……”误分为二。(此外还把“伐魏,斩首四万”与上年秦败走暴鸢混为一谈,且误以救魏之韩将为魏将。)如果没有《编年记》,是不可能做出如此清晰确凿的补正的。上面提到的閼与之战,《编年记》载:“卅八年閼舆(与)。”《秦本纪》相同。而《赵世家》、《六国表》赵栏、韩栏都说在三十七年。孰是孰非?当然依据《编年记》,而且又有《秦本纪》与之符同。又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再现了苏秦的真实史料,证实了钱穆、杨宽等学者几十年来的考辨结论,证明司马迁“把公元前三世纪初的苏秦事迹推到前四世纪末;把张仪、苏秦的时序改为苏秦、张仪;五国伐秦错成了六国合纵,还推早了四十五年(前288—前333)。时序既差,事迹中既有弄错的,又有假造的,它的《苏秦传》就等于后世的传奇小说了。”(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笺证》运用这一宝贵史料及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对它的考辨成果,对《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及《燕世家》等相关记载做了彻底系统地梳理,通过注释揭示了苏秦、张仪的真面目,弄清了两千年来混沌不清的历史真相。没有《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这是不可想象的。其他如《孙膑兵法》的出土,《秦律》的出土以及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等许多地下发掘的成果,都被《笺证》吸收,不胜枚举。《笺证》充分吸收新资料、新成果,因而比起以前的《史记》注本,有很多超越和突破。 第三,《笺证》多方访求、采录地面遗留的、可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互印证的城垣、关塞、楼台、陵墓、碑碣等古代遗迹。如《周本纪》“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笺证》注曰:“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城北四公里处,其遗迹是一个正方形的土台,高约五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台上原有文王庙早已毁去,今存西楼、正门“演易坊”、六十四卦石碑。”又如《田单列传》“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笺证》注曰:“莒邑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城区,规模宏大,为今县县城之六倍,《水经注·沭水》……今外城西北角‘城子口’一带尚有残垣,东西各长二百米,高三米;东南角与西南角之间也有断续的残垣,高者八九米。”此外,《笺证》附录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和某些古城址及战争的地图二十八幅,历史古迹、考古文物图等一百余帧,提供读者玩味,大大提高了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直观性和阅读的兴趣。 第四,各篇之后的“集评”也是《笺证》的一个显著特色。“集评”的量都比较大,引证古今中外学者对《史记》中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论,对于读者很有启发。如关于《孙子兵法》,《笺证》引用褚良才《军事学概论》说:“法国的拿破仑曾说:‘倘若我早见到这部兵书,我是不会失败的。’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皇威廉二世被废黜之后,在侨居中看到《孙子兵法》,当他读到《孙子兵法·火攻篇》最后一段:‘主不可怒以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不禁掩书喟然长叹:‘早二十年读到此书,则决不至于遭受失败之痛苦了。’”“集评”所录人们对吕不韦的评论,对项羽、刘邦的评论,对卫青和漠北之战的评论等等,都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全面地理解书中的人物、事件,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集评”很注意《史记》的文学成就,集录了古今大量有关《史记》文学性的评论,颇便于文学史研究者参考。 此外,《笺证》还对通行本《史记》的字句讹误、标点不当,校改了二百馀处。 总之,《笺证》为《史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是迄今注释最详备、征引最丰富而又很富于特色的《史记》新注本,超轶前人,厥功甚伟。 责编:李菁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