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高中文言文引字一词多义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3 12:06:19浏览:7分类:文字大全

高中文言文引字一词多义

1. “引”字的一词多义

1)(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

――《说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20) 荐举 [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24) 执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引次江北。――《资治通鉴》(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27) 选用 [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30) 辞职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3.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敬重,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

梁惠王上》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文辞,措辞“其文约。

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信:本义是话语真实。(1)形容词。

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

(《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2)动词。

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

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

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

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

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行: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A.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

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幸:本义是幸运。

(1)动词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A.……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

如: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4.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将 田园将芜 ----将要;出郭相扶将----语气助词;将功赎罪----用

2、引 引壶觞以自酌----举;引喻失义---引用,借用;将军夜引弓 ---- 拉

3、策 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执策而临之----鞭

4、行 感吾生之休---?;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队伍,行伍;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

5、以 家叔以于贫苦----因为?;既自以心为行役---用;农人告予以春及----用

6、见 遂见用于小邑----任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看见;真知灼见----见解

7、之 知来者之可追----它

5. 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词多义.最好完整点啦谢谢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固gù (1)动词 ①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⑥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 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⑦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

6. 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

这个太多,也用不着。

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 *** 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

7. 有关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分

过1.走过,经过。如:雷霆乍惊,公车过也。(《阿房宫赋》)2.超过,胜过。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3.探望,看望。如: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4.过失,错误。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5.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患1.忧虑,担心。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2.灾难,祸害。如:死亦我所恶,所无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鱼我所欲也》)3.疾病,毛病。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下》)

就1.接近,靠近。如:金就砺则利。(《劝学》)2.成就,完成。如:然嬴欲就公子之名(《》)3.上(车、路)。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4.就任,赴职。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5.接受。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难打了!!!

文言文必备常识

剀切的解释 (1).恳切规谏。《汉书·贾邹牧路传赞》“ 贾山 自下劘上”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劘谓剀切之也。”《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后太子稍不法, 颖达 争不已,乳 夫人 曰:‘太子既长, 不宜 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二:“﹝ 雍孝闻 ﹞前此屡上 封事 剀切,九重固已 默识 其名。” (2).切实,恳切;切中事理。《新唐书·魏徵传》:“ 徵 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 无所 隐,凡二百馀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行公田》:“ 徐经孙 一疏,力陈买田之害,言多剀切,竟不付外。” 明 归有光 《少傅陈公六十寿诗序》:“至於条列 天下 之事,详明剀切,可施於世。”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黄永一 ﹞孝友深挚,交情剀切。” 沙汀 《 困兽 记》十三:“关于奶 妈的 事, 吴楣 已经 托过她好久了。然而,虽是说得那么剀切,她却并没有立刻催过。” 词语分解 剀的解释 剀 (剀) ǎ 〔剀切〕符合事实,如“剀剀中理”、“剀剀 教导 ”。 规劝讽喻:剀讽。以古剀今。 部首 :刂; 切的解释 切 ē 用刀从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 切磋 (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 思想 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 切切 琢磨 ”)。 切 è 密合,贴近:切当(刵 )。切肤(切身)。切己。

1. 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1.实词的古今异义: 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 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义。

具体地说,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词义扩大或缩小了,如“江”、“好”、“臭”、“让”;感 *** 彩有了变化,如 :“卑鄙”、“爪牙”、“锻炼”、“钩心斗角”、“师心自用”等;古今义没有任何联系,已经转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其归书也必速 后五年,吾妻来归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此诚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6)父已在先,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子与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与师 (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三子者,吾遗恨也 (13)为学有难易乎?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贼易之 (14)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乎? 独畏廉将军哉? (1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将恐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19)可为约束,立制度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0)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1)少时,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4)哭泣无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6)光武悬令,往往物色之 (27)去:离开;(时空)距离 /虽:虽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经常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祥:预兆 锻炼: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29)劝君更尽一杯酒 果行,国人皆劝 (30)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3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管仲相齐,齐大治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2.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 文言文只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撤分开来理解。

一些连绵词、叠音词、专用名词、表示时间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如: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宾客、区区、郁郁唧唧; 斯须、须臾、少间、有顷、有间、久之、质明、黄昏、人定、鸡鸣、隅中。

另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也不能撤分开来理解,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词。如: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同一个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有时是两个单音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词,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仔细分辨。

胜相士,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武贤,上以为大将 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词的,在文言里往往是两个单音词,需要撤分开来理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进缶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

2. 必备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第一册 鲁迅 (1881-19360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朱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优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绿〉〈匆匆〉。

5、刘勰 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1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据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订,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退秦师》就节选自此作品。

13、《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相传为左丘明所著,记载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贞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吴国的韦昭写的《国语解》。

课文《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14、《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 辞说。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16、《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

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1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两层含义。18、《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有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排比句式,笔试咄咄逼人。《寡人之于国也》即出自此作品。

19、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的政治主张,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

20、《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21、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思想。22、《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23、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24、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人称老聃,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5、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过秦论》《吊屈原赋》《鵩鸟赋》。

2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称《太史公书》,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按年代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

表: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记述了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了各种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27、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28、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他所书的《兰亭集序》为传世名篇。29、陶潜:又名2,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曾做彭泽县令,后辞官归家,隐居田园,写了大量的诗作。

诗歌《归田园居》、《饮酒》,散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赋《五柳先生传》皆为传世名篇,有《陶渊明集》。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

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

《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