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黄河的资料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3 23:47:37浏览:6分类:星座大全

黄河的资料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壶口瀑布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流域卫星地图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注释:

近年,黄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坏,鱼类现已不到百种。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认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致使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水量受干旱少雨日趋减少;工业城镇废水的污染;人为捕捞等因素,都是导致黄河生物减少的原因。

为使黄河水域生态得到修复及养护生物资源,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从二000年开始,针对黄河甘肃段实行“增殖放流”计划。据渔业处负责人介绍,投放数量从去年的七百余万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万尾,以黄河土著鱼种——黄河鲤鱼、鲶鱼、草鱼、鳙鱼为主要投放对象。

河流分段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下面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孟津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黄河乾坤弯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1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人文特征

黄河水流湍急,历史上有“天下黄河不桥”的说法。兰州地处高原,此处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摆渡,极为不便。明洪武中,宋国公冯胜于兰州城西建浮桥一座,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西10里处,称“镇远桥”;洪武十八年(1385),指挥杨廉移建于城西北l公里古金城关(今白塔山南),浮桥用巨舰24艘,以二铁缆四麻缆维系而成,船上铺木板而行,被称为“黄河第一桥”。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

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甘肃洋务总办彭英甲的建议下,将浮桥改为铁架桥,由德商承建,但物资运输和施工全由我国承担。各地百姓以骆驼、大轮施车,远涉千里,东自天津等地运输架桥材料,终于在黄河上架起第一座铁桥。桥长250米,宽18米,下设四墩,墩用水泥铁柱作成,墩上用石块铺垫,耗资白银三十六万余两。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钢架拱梁,结构美观,气势更见雄伟。桥西200米处有黄河索道,直通白塔山山顶。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 年改为“中山桥”。

黄河上的第一座正式桥梁是由比利时工程公司承包修建的郑州黄河铁路桥。该桥1903年开工,1906年竣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黄河上只有郑州黄河铁桥、泺口黄河大桥和兰州的公路桥等3座由外国人设计、施工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黄河上建成几十座大桥,使黄河天堑变成了通途。 兰州黄河铁桥将军柱

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编辑本段]发展变化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正是黄河频繁泛滥成灾的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华文明也是从大禹治水、导河入海的艰难奋斗中开始的,以至于许多朝代都设有治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有“黄河水利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黄河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引导中华文明走向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至《黄河大合唱》)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八、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九、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编辑本段]文化相关

黄河文化

宝鸡赋

作者:惠雨

古谓陈仓,仓储天下霸气、九域雄魂;气贯日月,魂统六合1。今名宝鸡,鸡鸣神州赤县、曙光升腾;天下破晓,晓白四方2。

洪荒针泉,人文牙根3。华夏之母,女娲之孙4。启母系氏族之源,陈遗迹北首之岭5;领仰韶文化之先,开石器文明之河6。芸芸先祖,漫漫其衍;泠泠一脉,浩浩九州;五千年华林修茂,深植故土;十万亿族孙勤淳,裔传有序7。

炎帝生姜水,制耒耜( lěisi)以耕稼8;神农难天台,尝百草而疗民。耕德医泽,火恩布惠9;蛮荒桥渡文明,兽体嬗变人身10。族之大者,莫过炎黄;史之远者,翘楚神州11。

周公发于斯而东征,立国分封诸侯12;秦伯养于斯而西战,力拔著戎称霸13;建国统域,缺补金瓯14,远交近攻,炎黄翼丰15。立国不止一朝,统天每由此出16。雄王而雌霸,帝王之社柄17。扼甘陕而镇西域,接南岭而提北疆18。望京之锁钥,祖庙之门户19。取天下则必攻,守基业则必戍20。明修暗度,高祖之神谋,英君建业之奇途21。散关难进,孔明之鬼策,智星折戟之雄关22。斯于宝地,王师流连23。英杰星列,俊才云陈24;横刀立马,诗书金风25;即便农夫平民,亦尚耕读传家26。

依终南而揽秦川,挎北塬而带渭水。壁立千仞,昂首柱天,耸龙脊以高瞻,腾飞有时27;叠岭屏翠,峰峻雾紫,围福泽于宗族,兴旺绵延28。风牧瑞云,时得佳雨润田畴;雪被沃野,长护稼穑越苦寒29。秦川八百里,流翠生金,宽胸怀之博达,盛五谷之丰登,千代粮仓30;渭水九千漩,生土育灵,延浩淼之柔情,结秦晋之良缘,百世其昌31。

凤翔东北,百鸟来朝之仪32;璜孕东南,太公辅天之象33。仰鸡峰,参昊天魁斗34;听渭水,闻金戈铁马。大散关万夫莫开,枕戈以待旦35;金台观独留玄机,真人多隐修36。法门寺德馨,佛塔颂来祥云霭霭,善普人间37;五丈原情苦,两表诉尽忠心拳拳,鞠躬尽瘁38。张载祠前,训留万世开太平,天地立心39;东湖柳下,喜雨亭记苏子士,文心雕龙40。

石鼓山起石鼓阁,南依鸡峰,北锁渭水。石鼓不敲而声震寰宇,刻词难解魅惑后世41;铜镜型塑青铜馆,曦映朝霞,辉瑞故里。钟鼎有铭而名享内外,铸文铿锵首命“中国”42。望石鼓,常鼓国风民气,面铜镜,对镜自鉴臧否43。

渭水流金以迎阳,峻岭藏黛以养阴。蒙蒙兮烟阁千树,油油兮日光万畴44。太白皓首以俯视,闲看翻云覆雨,藐群峰而轻圣贤45。起兵君王,树为民请命之帜,江山得手,榨百姓黎民之膏46;渭塬横亘以阵列,嘘叹更朝换代,厚庶民而藏朝骸。黄土千里,岁奉麦黍以养生,陵丘似山,穴葬帝王之*奢47。偎水黄沙,尽掩东征西战之血气48;遮雾苍岭,轻浮春种秋收之汗腥49。桃李红颜之甜笑,谷黍金灿之欢心。社火喧天鼓震日颤,秦腔搏命嗓惊云飞50。北西凤玉液千池,帝王贪杯误早朝,江山醉倒51;南太白琼浆万斛,诗仙闻香急出手,醺吟蜀道52。春醉佳节舞升平,秋醉圆月祥万家。

春步无痕拾阶绿,堤嫩水活。渭湖映画天赐印,水底日红53。百卉盛彩,千芽蓬勃54;春宜景泰,色润熙和55。夏云鼓雷庆年丰56,川金塬黄。时雨梳柳娇村景,犬吠炊烟57。五风十雨,荷艳榴赤;热气炽盛,象生繁荣58。秋讯无意惊红叶,凉随雨落,龄草有诗傲白霜,菊篱陶醉59。荞粉芦雪,谷金枫红60;气爽月圆,稔丰归仓61。冬隆四野雪梅竞美,廊桥独步62。冷透三山星月凝辉,栈道寻古63。霜被旧踪,溪瘦林清。冰悬瀑凝,柳牵飞雪;冬至阳生,四廓皆欢。普天同庆,风畅气和64。

晨睇故里,心神静穆。群峰朝贺拜新日,万木礼赞颂朝阳,千物得华,大地泽惠。光被四野,鸟语鸣乐65。感新天之催振,奋精神而图强;思飞朗玛之巅,意夺北斗之宫66。自奋精神,身体力行。有志勿寄后人,努力全在自身。六旬出手未晚,全力以赴尽功,但愿历程辉煌,未达虽败犹荣。事可不成,标立师范67。看天地,阴阳显赫,仁心纯直方得一天新景;思曲直,明暗清晰,是非明朗当是正义世风68。楼宇村舍似剪影;水波微澜,皆生金光。嫩绿浅红润光华;彩点心态,激情四溢。

夕阳闲步,红日衔岭。直观身影,自量材栋69;水浮金云,惑辨本色70。云飘银裾丹青仙画,剑光扇辉神笔鬼描71。霞托雁阵,字翔云端。雁展人格大似天,鸿唳清高荡天风72。观鸿途而神醒,品雁语而自悟;鉴当天之善恶,戒品行之曲直;问良心之消涨,规后事之行止。梦窜云天,却要脚踏实地;瞬间辉煌,慎鉴自发之光73。万物有序必然勤奋发展,百灵无忌自当奔赴前程。日偃月行,河汉清虚。一镰银月割云碎;天景奇丽,清风无价。几点清辉撒幽径,松筛月影,蛩鸣书窗74。

江山如画,故里最美。思天地之悠悠,憾孤心之茕茕75。平生无大为,行止有小仁。念一生利民即安,苟余岁无为巨汗。拟挥缺墨之秃笔,试画乡土之荣茂。文字即成,忝展世人慧眼,赞之讽之,余皆诚恳笑纳。心惕惕而抛砖,目灼灼以待玉。励我同乡,尽展其才,添砖加瓦,聚沙成岭76。写颂词以歌生地,扬秦风以敬社稷!

注释:1、陈仓,古称西虢,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设陈仓县。九域六合,指中国地域的天地四方。比喻中华民族的霸气和雄风,都储藏在这块土地上,储藏在这些人民的性格里。2、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闻陈仓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县。这里主要取意诗人李贺及毛泽东诗句的神韵,“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3、从洪荒时代,这里即是国人起根发苗的地方。

4、这个地方可称华夏之母。传说中女娲造人,这里的先祖,便是女娲的子孙。

5、北首岭,经1958-1978年多次发掘,发现早期新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遗存。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遗址文化层堆积分为早、中、晚三期,距今约 7100到5600年。

6、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北首岭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比较繁荣的阶段。北首岭遗址比西安半坡遗址早400年,在遗址内发现了年代比半坡类型更早的北首岭型文化遗存,这里是中华文明发祥最早的地方之一。

7、西安的半坡文化遗址反映的是中晚期仰韶文化,北首岭遗址则是早期的仰韶文化代表,北首岭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链条得以有序连接。印证了中华民族繁衍的脉络。

8、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因首领善于用火,故称火德王,因此名炎帝,号神农氏。

9、炎帝依天时,分地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善用火,为火德王,故称炎帝。遍尝百草,研制医药,据说他一日遇七十毒,140岁时,上天台山采药,误尝了"火焰子"(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因此而整理出《神农百草经》。

10、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善于用火,创始文明之初,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定制算数,制乐器定音律,寻草药医民等,是中华文明的先祖。

11、炎帝的一切功德是人类野蛮和文明的分水岭,也是人从类似野兽的生活进化到文明的开始,炎帝的后裔是华夏最大的一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支。

12、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谥文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13、秦僻处西陲,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承平王赐给岐山以西之地,后定都於雍(今陕西凤翔)。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穆公又称秦伯,苏辙当年有诗《秦穆公墓》有句,“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14、金瓯,比喻疆土之完固。亦指国土。南史,朱异传:“(武帝)尝夙兴至武德合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15、远交近攻,当时秦统一中国的雄伟战略,由此中国才天下一统,羽翼丰满。

16、宝鸡这个地方是立国、统一天下,多次征战的出发点。

17、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有个陈仓人猎到一只像羊又像猪的怪兽,准备献给国君。碰到两个小孩劝他不可,说这个怪兽叫“猬”,出生吃母,吸人脑浆。猬也开口说:这两个小孩叫陈宝,是一对雉精,抓住雄的可以成王,抓住雌的可以称霸。陈仓人去抓两个小孩,小孩突然变成两只神鸡,一只飞到河南南阳,后转生为汉光武帝刘秀。另一只飞到陈仓山顶,化为石鸡,体大如羊,光洁似玉。唐至德二年(757年),陈仓山复闻鸡鸣,声传数十里,肃宗认为神鸡为国宝,鸡鸣乃祥瑞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故掌握这块地方,就像拿住社稷的把柄。

18、宝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这里说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枢纽周边相连的地域。

19、望京,指长安,皇帝的都城,祖庙,泛指京都和人们的生地。锁钥和门户都是形容宝鸡对京都的关防价值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0、指明这里是建立王朝和取得天下的兵家必争之地。

21、刘邦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出奇兵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汉高祖非常高明,非常奇特的计谋,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战例。

22、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折戟而归。鬼策,“鬼”陕西方言,为极端聪明的人和事的意思。譬如,这个人“鬼”的很。

23、流连;连续,反复。故即片言半辞,亦为之咨嗟传诵,流连,反覆不已的样子。

24、才智出众,学识造诣很深的杰出人才非常多。

25、表示当地彪悍和文雅并存的风气。秦地的军队自古被称为虎狼之师。

26、“耕读传家”是当地最广泛的意识,在三十多年前,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家,大门口的门额上,都写有耕读传家的牌匾,可见这种风气和意识在民间非常厚重。

27、宝鸡的地形以渭河为界,南边是秦岭群峰北边是渭北台塬,中间是八百里秦川的最顶端,秦岭主峰太白山像擎天的柱子,整条山脉是从昆仑发祥一直延伸至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它像一道巨大的屏风,又是中华民族的龙脉,而宝鸡这一段,正好是龙的脊梁。

28、秦岭像一道岭叠着岭,红云紫雾围绕的屏风,将宝鸡这块宝地围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少发生自然灾害。是一块福泽之地。

29、因为秦岭的关系,阻滞南北来往的气流,因此,这里经常有回旋的携雨云落下偏雨,秦岭以北落雪,秦岭以南却落雨。因此这里的庄稼是十年九收。

30、正因为八百里秦川的优越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秦人才会异常富足,千百年来,这个地方就是中华的天然粮仓。

31、渭水是整个八百里秦川的动脉,也是旱涝保收的优越条件。秦晋之良缘,意思是指秦国和晋国联姻,友好相处。几年后,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秦穆公又给了晋国许多粮食。但晋国却屡次对秦国食言,背信弃义,秦穆公最终都宽恕了晋国,并与晋国结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于各诸侯国,最终来到了秦国。秦穆公对他十分赏识,还把宗女怀嬴嫁与他为妻。但重耳对怀嬴十分轻视,怀嬴说:“秦国与晋国地位对等,你为什么瞧不起我?”重耳知道自己错了,便马上向她道歉。后来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晋国,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文公。事后,重耳让太子也娶秦国的宗女做夫人,父子两代都与秦国联姻。后世将百姓之间的嫁娶,统称为喜结秦晋。

32、凤翔县在宝鸡东南,古时天下九州,凤翔为雍州,商亡周兴之前天呈异象,有凤鸣于岐而翔于雍,预示商亡周兴,故在唐代改名为凤翔。凤鸣而百鸟来朝,即帝王之气已经显现。

33、姜大公在磻溪钓鱼得璜被周文王聘为国师。佐周武王得天下。是说在磻溪河畔孕育了一代贤臣良将姜子牙。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而姜子牙得璜,即意味着他将辅佐周文王补天。

34、国之西方曰昊天。西方金白色,故曰昊天。魁斗即魁星,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原宝鸡火车站旁边,既有魁星阁地名。

35、.配有铁甲的战马。有时亦指雄师劲旅。宋陆游 《书愤》诗:“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比喻雄关虽险,但中华民族枕戈待旦,丝毫不可以轻心,始终要提高警惕,时刻准备保卫自己的家园。

36、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字君实,号玄玄子。先祖江西龙虎山人,后定居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县)。一生游遍名山大川,晚年在宝鸡金台观隐修。平时不修边幅,时人称之为张邋遢。张三丰传云:“欣而伟,龟型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为一衲一蓑。所啖升斗竭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过目不忘。游无恒处,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37、法门寺,宝鸡以东九十六公里处。为中华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建於北魏,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绣等各类纺织品。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专家们指出: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38、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县城南约20公里的五丈原镇,是一块高约120米,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的地势险恶的黄土台原。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河,东西临麦李河和石头河,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享年54岁,葬于定军山。今天五丈原诸葛庙犹在。

39、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发现气本论,认识论,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是北宋中期一份宝贵文化财富!张载办学的校训,至今是韩国中小学重要的教材,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是我国十一世纪的无神论者。其著作被列入明清两代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张载祠在眉县横渠乡。

40、大文学家苏东坡,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藏有苏轼、梅、兰、竹、菊手迹石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一百五十余通,诗文书画、亭廊阁壁,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宏壮阔,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亭台楼阁现在,东湖有景点二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文心雕龙,是指苏东坡的文学才气。

41、石鼓为先秦时石刻作品,唐初发现于古陈仓石鼓山,陈仓石鼓阁因此而得名,其北临渭水,南依鸡峰山,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气势雄伟,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堪称西北第一阁,是宝鸡市地标性建筑。石鼓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公元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发现于古陈仓(757年改称为宝鸡)我国现存的石刻文字要数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鼓文因为古老和缺失部分较多,到现在其内容仍然不能清晰展示。

42、铜镜馆是近年宝鸡市修建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国宝重器“何尊”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椭圆方形,口圆而外侈,器腹四边透浇玲珑剔透的扉棱。铭文中的“营建洛邑,宅兹中国”是《中国》这个词组首次出现。“国”的本意指城、邦。“中国”的原意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即王国都邑及京畿地区。中国一词“首由此命名”。

43、宝鸡青铜器博物馆,2010年9月28新馆落成,并更改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位于中华石鼓园内。是截至2013年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也是全国唯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内涵。被列为中国青铜器收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西部重镇宝鸡的标志性建筑。和石鼓阁共相辉映。

44、蒙蒙,淡雾里村庄和树木如同仙境一样的美景;油油,日光下万顷良田一派生机。

45、太白积雪是有名的自然美景,它像一位深沉雄浑的老者,亿万年注视着人类世界,它的高傲大气,足以藐视人间的一切。

46、用太白老人的目光,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变迁,无非是各路英雄豪杰,打着为民的旗号,一旦他们得到江山,他们就会反过来盘剥人民,搜刮民脂民膏。

47、横亘的渭北高原,感叹着世事的翻来覆去,它以自己的忠厚方式,养育着一代一代三秦人民,并且埋葬一代一代消亡朝廷的残骸,埋葬着各朝代帝王的骄奢*逸

48、渭河千年,自古就是战场,河边的黄沙下,掩埋了多少将士的血战之魂。而三秦人民的方刚血气,也储藏在这漫漫黄沙之下。

49、每天早晚,白雾缭绕,遮住了四周的秦岭,这雾,是三秦人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汗水蒸发形成的。

50、社火,三秦人每逢春节庆贺新年的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到春节前后,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锣鼓喧天。秦腔,三秦人平日里最喜欢的戏剧,人人能唱,其特点是搏命一样的高吼,这是最奔放的一种表现形式。

51、西凤酒也是宝鸡文化的一种代表。酒厂在宝鸡市北边。其始于周秦,盛于唐宋,据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 史。这种酒的历史,也是中华历代王朝覆灭的见证 。

52、太白酒也是中国有上千年历史的名酒,酒厂在宝鸡市南边。太白积雪为关中八景之首,故招引了历代不少名人墨客、雅士,登山览胜,饮酒赋诗。如唐玄宗、杨贵妃、韩愈、杜甫、苏东坡等人,都曾游过太白山,饮过遐迩闻名的太白酒,使其名声更大。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仙”李白奉诏从西蜀经褒斜道赴长安,慕名到金渠镇,开怀畅饮此美酒,赞不绝口,似有醉意,酩酊中吟成千古绝篇《蜀道难》。

53、天赐印,水底倒影中的红日,就像一幅天然画,而倒映的红日,恰似画上的印章。

54、春风里的各种花卉和各种嫩芽的色彩和蓬勃。

55、春天的宝鸡,一派安泰祥和的气氛。

56、夏天的雷声像激越的鼓声,庆贺一年饱满的收成。

57、描写麦收时节,夏天雨后美妙的村景和炊烟犬声的活泼气氛,以及人们喜悦的心态。

58、五风十雨,是风调雨顺最好的年景。荷花妖艳,榴花赤红,这里的夏天一片繁荣。

59、秋天里宝鸡的景色。龄草,菊花的别称,菊篱陶醉,暗含陶渊明故事。

60、对秋季的描写,荞花如粉,芦花似雪,谷穗像金,秋枫火红。

61、秋天的丰收景象。

62、廊桥;渭河斗鸡段由东岭集团新修的文化廊桥。

63、栈道;古栈道已经完全新修,如今是有名旅游景点。

64、宝鸡冬天的优美景色。

65、宝鸡晨辉中的美景。

66、在这种催人奋进的氛围里,人的精神状态,思绪可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人的意志好像要去考场上夺状元。

67、做老师或者当模范,给别人做榜样。

68、晨辉中,一切景物都明暗清晰,人的是非状态,也应该像这景色一样明暗清晰。

69、夕阳下,影子被拉长放大,这个时刻应该对影自思,正确估量自己的才能,才会有努力的方向。

70、水面上虽然金碧辉煌,但不要忘了自己的本来颜色。

71、夕阳中,镶嵌着银色裙边的云彩是神仙所画。像剑和扇子一样的光辉,是鬼才能描出来的。

72、霞光中的大雁,是描在天上的人。大雁激越的鸣叫,能激荡起天风,因此上正是人反思自我的最佳时机。

73、作者反思自己时得感悟。

74、万物有序,一切遵从自然。百灵无忌,在这个世界上在意事情越少越好。

75、面对如此美好的故乡,作者未免感到一丝孤独和心灵的不安。

76、作者希望看到故乡人才的努力发展和才华的尽情展示。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