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情话语录 > 正文

和姓的起源和分布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4 03:03:22浏览:11分类:情话语录

和姓的起源和分布

和姓

和姓,纳西族第一大姓,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四大支系

禾、束、叶、梅

特点

纳西族第一大姓

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族名。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源流二

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和姓渊源

该之和氏主要源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正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辕道上距大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是“军门”,亦称“垒门”。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和姓郡望代郡

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受和,就是御厨史、亦称内膳令,为两周时期设置的官吏,专职掌管君王、王妃、太子们的膳食,并负责君王进膳前的口味品尝和安全检查。受和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为君主亲信中的亲信担当。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受和,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馐之割烹煎和之事。”

在受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受和氏。

源流五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是为宋穆公。子和执政九年(公元前728~前720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子和逝世后,子与夷继位,即宋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和氏与穆氏、戴氏同宗同源,和氏读音作hé

木府风云是讲的关于纳西族的故事,请问有没有关于纳西族历史的书籍,只有这段的也可以,叫什么名字。

蔺姓的由来

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蔺姓乃是黄帝的后裔。

相传,我们的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二人,分别为姬、酉、祁、己、任、滕、箴、荀、僖、姞、儇、依十二姓。黄帝居住在轩辕丘,娶西陵氏女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妻,曾经生下两个儿子:玄器、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高阳,高阳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颛顼帝。颛顼逝世后,由玄嚣的孙子高辛登位,高辛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蟜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便是黄帝。蔺姓便是由帝喾这一支演变而来的。

谈起蔺姓的演变,不得不提起后稷。后稷是黄帝的曾孙。他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关于后稷的身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姜嫄来到野外,看见地上有巨人的脚印,很是好奇,想踏进去试试,刚一踏进去,就感到腹内剧烈震动,像怀了孕一样。过了一年,生下一个儿子。姜嫄认为这个儿子来历不明,很不吉利,就把他抛弃在一个小巷里,但牛马经过小巷时,却避而不跺。又把他放到树林里,恰好有好多人。因此姜嫄又把他扔到水沟的冰面上。一群飞鸟又用翅膀覆盖和衬垫着他。姜嫄觉得他很神奇,才将他收养起来抚育成人。因为姜嫄屡次将其抛弃。所以给他起名叫弃。弃在儿童时代就很出类拔萃。做游戏时喜欢种麻和豆子,而且经他所种的植物长得非常好。弃长大以后,很喜欢耕田种地。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经他所种的植物连年丰收。帝舜发现了他的农业才能,任命他为农师,在弃的精心管理下,农业连年丰收,帝舜很高兴,封他为有邰氏的国君,号曰后稷,居住在豳地(今陕西省旬邑县西部地区),并让他另姓姬。

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古公亶父继承祖先的遗业,并且能够积德行义,深受国人爱戴。古公 亶父在位期间,戎狄族入侵,全国百姓要求群起应战。古公亶父不忍使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主动离开豳地,迁到岐下(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豳人感其仁德,举国扶老携幼追随古公亶父于岐下。旁国的百姓。感念古公亶父的仁德,也都来归顺他。古公亶父在岐山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设立官吏,使其国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的孙子昌,也就是我们习称的西伯侯姬昌(后来被武王追封为周文王)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在西伯候的治理下,他的诸侯国更加强盛。这个时候,商纣王宠爱妲己,整日沉迷女色,昏庸无道。他的臣子崇侯虎上奏纣王:“西伯积善累德,诸候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下令将西伯侯囚于羑里。西伯侯的臣子闳夭等人以美女、奇物、良马将其赎回。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沣水东岸)。周武王逝世后,他的儿子诵继位,也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年幼)。一天,他和三弟叔虞做游戏,把一片桐叶递给叔虞。接着随便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给你,封你为侯。”这一游戏之语被一旁的史官史俟听到,并记录了下来,因为“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无奈,只得册封叔虞,将其封于“唐”,后称其“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又被封于晋,成为晋侯。晋侯的七世孙费王即晋穆侯。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生太子仇、少子成师。仇后来做了晋文侯,他的儿子伯做了昭侯。晋昭侯元年,封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桓叔之孙称后来做了曲沃武公。曲沃武公灭晋文侯的六世孙缗而自立,即晋武公。晋武公灭掉周成王的弟弟(名失传)所建立的韩国(也为周分封的诸侯国)封其小叔叔姬万(又名毕万)于韩,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的地方。韩氏一直在晋国被列为公卿。至春秋末战国初,韩厥的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

由上所考,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则出自姬姓。

蔺姓的具体来源——韩康有功,食采于蔺

上面我们已对蔺姓源流做了考证,经考证我们得知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事实上,这涉及的是一个姓氏的来源问题。根据姓氏学界通常的说法,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由于各姓的具体情况不同,姓氏的来源也极为复杂。

大致说来,有以图腾为姓的,如龙姓、熊姓、姒姓、姬姓等;有以官职为姓的,如卜姓、钱姓、司马姓、尹姓等;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张姓、屠姓、顾姓、甄姓、陶姓等;有以山河名称为姓的,如姬姓、姜姓、妫姓等;有以先辈名字为姓的,如兰姓、盖余姓,庆忌姓,烛庸姓等(后三个复姓今天已不常用);有以排行、辈分为姓的,如伯姓、孟姓、仲姓、叔姓、季姓等;有以父祖名号为姓的,如文姓、武姓,哀姓、康姓、成姓、孔姓等;有以皇帝所赐为姓的,如李姓、朱姓、刘姓、金姓、厉姓等;有以外来姓为姓的,如独孤姓、完颜姓、商姓、王姓等;有以国为姓的,如齐姓、燕姓、赵姓、韩姓、魏姓等;有以居住地和封国所在地为姓的,如郭姓、西门姓、尹姓、常姓、丘姓等;有以某种事物为姓的,如车姓、林姓、李姓、苻姓等;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伍姓、万姓、陆姓、戚姓等;有以季节和时间为姓的,如秋姓、夏姓、月姓、分姓,秒姓等;有以天体气象为姓的,如虹姓、霜姓、昆姓等;有以地形地貌为姓的,如岛姓、岸姓、岭姓、江姓、山姓、田姓等;有以方位为姓的,如东姓、北姓、上姓、左姓、右姓等;有以人体部位为姓的,如耳姓、口姓、皮姓、眼姓等;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如狗姓、蛇姓、牛姓、羊姓等;有以树木花卉和民间称谓为姓的,如梅姓、兰姓、竹姓、菊姓、花姓、杨姓、柳姓等;有以金属为姓的,如金姓、银姓、铜姓、铁姓、锡姓等;有以朝代为姓的,如宋姓、康姓、元姓、清姓等;有以行政区划为姓的,如省姓、市姓、县姓、乡姓等;有以天干地支为姓的,如甲姓、乙姓、丁姓、丑姓、癸姓等;有以军队编制为姓的,如师姓、班姓、帅姓、兵姓、营姓等;有以文化用品为姓的,如墨姓、砚姓、琴姓等;有以食物为姓的,如米姓、豆姓、糕姓、饭姓等;有以日常用品为姓的,如镜姓、枕姓、盆姓、伞姓、席姓等;有以地名为姓的,如邯郸姓、长沙姓、长兴姓、唐山姓等;有以民族为姓的,如汉姓、满姓等。总之,姓氏的来源是极为复杂的,既有一姓多源的,如尹姓既有来自官职的,也有来自方位的。李姓既有来自事物的,也有来自皇帝所赐的。诸如此类的一姓多源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多姓一源的情况,这个较容易理解,笔者不再举例。

那么,蔺姓的来源又出自哪种呢?《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有如下记载:“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这段话告诉我们,蔺姓是姬姓的后裔,确切地说是后稷的后裔。(这在第一节中,笔者已作了论证,这里不再展开)晋国的大臣韩厥的玄孙韩康,在赵国任大夫之职。(一说是由于战国时,韩氏在晋国失势,韩康逃到赵国)被封在蔺邑(地址在今山西离石县,或今陕西省渭南县附近)。于是韩康以地为姓,改韩为蔺,人称蔺康,成为蔺姓始祖。可见,蔺姓是以封地蔺邑为来源的。而蔺邑的得名则源自当地广泛生长的一种植被,它具有狭长中空的长枝,叶生于茎的根部,花侧生于茎之上部。它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仅节水抗旱,还耐贫 、抗杂草、抗病虫、鼠害。它不仅易管理,还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即茎可编席,茎髓可作灯心。它的名字就是蔺草,又称灯心草,马蔺。因此蔺姓的来源也与这种植物息息相关。

蔺姓迁徙分布

蔺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蔺姓出自韩姓。春秋时候的韩国,有一位国君叫作韩阙,谥号献,历史上称为韩献子。韩献子有一个曾孙叫作康,到了赵国,被封到蔺(今陕西省渭南县一带,一说今山西省柳林县北)。韩康的后代有的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为蔺氏,是今天蔺姓的起源。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卿韩厥的玄孙名字叫康,在赵国做官,食采于蔺这个地方,就以邑命氏,称为蔺氏。康的裔孙蔺相如为赵国上卿,他的子孙在秦国做官,跟随司马错伐蜀,因而家族就迁居在成都。望族出于中山、华阳。而根据《广韵》记载,东周时晋穆公的儿子成师被封于韩,韩献子(韩厥)的玄孙康,食采于蔺地,从此世有蔺氏。因此,蔺氏是韩氏分支出来,以邑为氏的,得姓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蔺氏家族发源于中山郡(河北)、华阳郡(四川)一带,后来以这两个地方为中心,逐步向全国各地扩迁和繁衍。望族居于中山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县西南。

蔺姓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中山郡:汉时置郡。战国时属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完璧堂:战国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很强大,骗赵国说,愿意拿15个城市来换这块“和氏璧”。赵国觉得很为难——给璧怕秦国不给城;不给璧,又怕秦国兴兵来夺。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接过和氏璧后,只交给大臣们传看,丝毫不提交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意思交城,于是对秦王说:“你们只知道夸璧好,却不知道璧上还有个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给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里。相如接到璧后,马上抱起依着柱子说:“赵王派我来送璧前,斋戒沐浴了3天,表示对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却只知道叫人传看,实在是欠郑重。现在璧在我的手中,你们如果想要,大王也需斋戒沐浴3天,然后行交接之礼。否则,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后撞头而死。”秦王没办法,只好让蔺相如把璧带回驿馆。相如回驿馆后,暗地派随从从小道把璧送回赵国。3天后,他秦廷办交接礼。他对秦王说:“我见大王无意将城交给我们,因此已派人将璧送回赵国了。您要杀就请杀吧!”秦王认为杀了蔺相如只会徒伤两国和气,就以礼送相如回赵国。

蔺姓历史名人

蔺 软:南北朝时战功彪炳的名将。以谋略及勇决善战而被称为“智武将军”,并且立下大破魏军的功劳,任衡州刺史,又能惠政爱民。

蔺 亮:隋代名将。名帝甚爱其骁勇。他曾屯兵于浦口山上,所以当时的人把山上的岩石叫做蔺将军岩。 宋代时有朝奉郎蔺敏修,明代有应天府尹蔺以权。

蔺 芳:明代工部主事。事母至孝。永乐时为志安知府,治绩卓著,先后迁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

蔺子云:南北朝时战功彪炳的名将,蔺软之父,曾官至冀州刺史。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名相。初以完壁归赵驰名,后以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著称于海内。他即是韩康的后裔。

蔺从善:明代学士。洪武时中举人,永乐时授翰林院编修。

蔺姓宗祠通用对联

〖蔺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于蔺地;

望出中山。

——佚名撰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蔺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屯兵著勇;

完璧全忠。

——佚名撰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歙县人蔺亮,开皇年间,文帝喜欢他的骁勇,让他驻守新安镇。大业年间的战乱中,依赖他的保障,百姓得以免受干戈之苦。曾在浦口山上屯兵,当地人称为“蔺将军岩”。下联说战国时赵国大臣蔺相如,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向赵国强迫索取“和氏璧”,他由缪贤推荐,奉命带璧到秦国去,当廷力争,最终完璧归赵。后来,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凭着大智大勇,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被任为上卿。对同朝大臣廉颇,则容忍谦让,使廉颇羞惭而感悟,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分符绩茂;

完璧功高。

——佚名撰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蔺亮,文帝爱其骁勇,命将兵守新安镇,大业之乱,赖其保障,民不识干戈之苦。下联典指战国赵蔺相如奉和氏璧使秦,秦食其言,相如完璧而归赵。

〖蔺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明朝孝廉工部;

隋代骁勇将军。

——佚名撰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工部主事蔺芳,字仲文,夏县人。事母孝,永乐中知志安府有惠政,以功,先后迁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下联典指隋代名将蔺亮,文帝爱其骁勇,尝屯兵于浦口山上,时人呼为蔺将军岩。

〖蔺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佚名撰蔺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典嵌蔺姓名人——战国赵国名相蔺相如“相如”二字的嵌字联。

名重斗山,倾动长卿思慕;

翰居内外,侍以皇子讲论。

——佚名撰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名相蔺相如的事典。初以完譬归赵驰名,继以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著称于海内。下联典指明代学士蔺从善,磁州人。洪武举人。永乐中授翰林院编修,侍皇孙讲读,转赞成誉。

蔺姓典故、趣事

〖完璧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蔺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蔺秀义烈士

蔺秀义(1899-1934),吉林省柳河县人。幼时在家乡读过4年书,1928年,参加本村的**会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中国***。

1931年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斗争。1932年春,发起组织柳河县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柳河游击连,任连长。带领战士接连开展夺枪斗争,逐步壮大游击连力量。1932年8月率部加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9路军,任2营营长。同年9月自卫军失败后,重建柳河游击连,凭借凉水河子、大荒沟、三源浦、五道沟一带险要山地,与日伪军周旋斗智,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取得了很多战果。1933年10月,积极配合杨靖宇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进行攻打三源浦,进占凉水河子等战斗。杨靖宇认为他有勇有谋,称其为“蔺敢干”。1934年春率部攻打大荒沟日伪据点。战斗打响后,迅速指挥炸开屯子围墙,逼近敌人北炮台。这时敌人组织反击,负伤撤到灰家沟隐蔽,治伤期间遭敌人逮捕。在敌人接连残酷地拷问折磨面前,始终坚贞不屈。在解往孤山子的路上,不幸牺牲,时年35岁。

《木府风云》是中的木府在云南土司的历史上,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最早。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丽江纳西族首领木氏自元代世袭丽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于世,而作为王权象征的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

木氏世袭土官知府的统治势力一直伴随着明王朝,直到清王朝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为止,共传了18代。如果加上元朝四代,共22代。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至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木氏担任丽江知府341年,若从公元1253年木氏先祖麦良降元时算起,至改土归流,其家族统治丽江地区共470年。

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按照传说,木氏的先祖是个能耐极大和聪慧的人。木氏先祖本不姓木,木姓实乃官府所赐。有史为据,《木氏宦谱》记载:“宋理宗宝右元年,蒙古宪宗命御弟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良迎兵于剌巴江口,锡赍甚厚,宠渥优礼,将授职茶罕章管民官······遂破巨津半空和砦,生擒叛贼阿塔剌,功升茶罕章宣慰司。”当时呈现了两种局面,一边是巨津州阿塔剌等在石鼓顽强抵抗元军,一边是通安州的麦良在等候迎降于石鼓江口,而且主动配合元军,攻下石鼓镇。公元1260年,麦良迎降的忽必烈当了皇帝,在其执掌皇权的第四年封麦良为“茶罕章宣慰司(从二品)”。又因协助平定大理等功,授“副元帅”、“还镇摩娑诏”、“提调诸路统军司”。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酋长,获得如此高的官衔,实属少见。其子孙任宣抚司,也屡次受到朝廷的封赏。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麦良的生存智慧给其后代以思想上的启迪,到了明朝,云南丽江的木氏先祖如法炮制,更加主动地向中央王室靠近。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远征云南。明军攻克大理之后,当时丽江的纳西族首领阿德率众首先归附明军,“钦赐木姓”。木氏辑刻的《皇明恩纶录》载明洪武十五年朝廷颁的“圣旨”云:“大军既临,渠魁以获。尔丽江土官阿德率众先归,为夷智识,足见摅诚,今命尔木姓,从听总兵官傅,拟授职建功。”明洪武十六年又颁旨“授尔子孙世袭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门、镇御蕃鞑”、“封中顺大夫”。从此,这个家族在延续父子联名制的同时,拥有了汉族的姓氏“木”姓,并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而木氏土司为了保持统治集团姓氏的高贵,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木氏土司代代承袭,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甚至是解放以后。

纳西族是一个爱情自由的民族。殉情之风盛行始于明清之际,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强行引进的汉族恋爱婚姻形态与纳西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形态相冲突;其次,东巴教的介入对此风盛行有很大推动,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再次,与纳西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纳西族的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记载的是一对纳西青年殉情的故事,与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西族却没有受汉族儒家文化三纲五常等的束缚,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观因素转到了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对婚姻自由的认可和国家支持,殉情之风已逐渐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民的本来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那一段由一个个爱情婚姻悲剧组成的悲惨壮烈的纳西历史。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