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饷给怎么读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4 03:40:08浏览:5分类:文字大全

饷给怎么读

饷 xiǎng

部首笔画

部首:饣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QNTK 五笔98:QNTK 仓颉:NVHBR

笔顺编号:355325251 四角号码:277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977

基本字义

1. 同“飨”。

2. 旧时指军警的薪给(jǐ):关~。粮~。~银。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

2. 同本义 [carry meal to the field]

饷,饟也。——《说文》

饷,饷馈。——《广韵》

饟,周人谓饷曰饟。——《说文》

饟,馈也。——《尔雅》

种饟粮食。——《汉书·食货志下》

挽车奉饟者。——《汉书·严助传》

为雇耕佣,凭种饷。——《后汉书·章帝纪》。注:“饷,粮也,古饷字。”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前蜀· 韦庄《纪村事》

3. 又如:饷田(送饭到田头);饷人(送饭食的人);饷馌(往田头送饭)

4. 招待,供给或提供 [吃喝的东西] [entertain (with food and drink)]

有童子以黍肉饷。——《孟子·滕文公下》

幼弟不饷。——《韩非子·五蠹》

5. 又如:饷客(以饮食招待客人);饷宾(以食物招待宾客)

6. 吃饭,进餐[eat]

是故求其诚者,非归饷也不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7. 赠送 [present]

以诗赋饷孙权。—— 胡冲《吴历》

8. 又如:饷亿(赠送,补给);饷献(馈赠奉献)

〈名〉

1. 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army provisions]

老弱转饷。——《汉叔· 严助传》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史记·高祖本纪》

饷无所出。——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饷馈(军队的粮食);饷米(军队食用的米);饷事(掌管军粮之事)

3. 薪金 [pay](旧时多指军队或军警等的薪金)。如:饷银;月饷

4. 食物 [food]

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吴越春秋》

5. 一会儿,不多久的时间。後作“晌” [moment]

虽有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唐· 韩愈《醉赠张秘书》

常用词组

1. 饷银 xiǎngyín

[soldier’s pay] 军队的俸给

发给饷银

接待的英语是什么

1.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

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

“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

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2. 人饷在古文中的意思

意思:有人赠送,有人进贡。

出处: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校笺》·《捷悟》。

原文: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白话译文:

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扩展资料

与“饷”意思相近的其它古文:

1、馈。

例句原文:馈,遗也。——魏·张揖《广雅》

白话译文:馈的意思,就是赠送。

2、贻。

例句原文:贻我来牟。——周·民间整理《诗·周颂·思文》

白话译文:你把麦种赠送给我们。

3、贶。

例句原文:更统世而自贶。——楚·屈原《楚辞·悲回风》

白话译文:经过久远年岁之后送给自己。

百度百科-杨修啖酪

3. "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仅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言,"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自称、自己。《说文解字》:施身自谓也。也就是说,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它与吾、余、予、仆、愚是一样的。

然而,就因为“用法”的不同,"我"与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区别。

《说文解字注》有一段话:“ 施身自谓也。不但云自谓而云施身自谓者、取施与我,施我古为叠韵。施读施舍之施。谓用己厕於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意思是:“我”解释为“施身自谓”,不仅仅是“自称”还说到了“施身”,取意“施与我”;我在“众中”,这时候的自称才是“我”。其中,有两层意思:“施与我”是作宾语;“众中”指“我们”。

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得知:

1、“我”可以作宾语。

凡用作宾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我。如:“时不我待”、“不我欺”、“知我”、“其奈我何”、“何以教我”等等。“我”都是宾语。这些作宾语的“我”不能用“吾”、“余”代替(上古汉语)。

2、“我”常用来指“我们”。

凡指我们、我方,多用“我”。如:“先我着鞭”、“非我族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我”都是指我们、我方。

4.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

5.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6. 在古文中的意思

荷hé hè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荷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荷 hé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五笔86:awsk 五笔98:awsk 仓颉:tomr 笔顺编号:1223212512 四角号码:4422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77 基本字义 1. 〔~包〕a.佩戴的小囊;b.食品名。

2. 〔~尔蒙〕“激素”的旧称。 3. 即“莲”。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艹,何声。

本义: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

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 2. 植物名。即莲 [indian lotus] 荷,芙蕖叶。

——《说文》 隰有荷华。——《诗·郑风·山有扶苏》 有蒲与荷。

——《诗·陈风·泽陂》 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又如:荷月(指农历六月,以荷花盛开,故名荷月);荷衣(荷叶);荷芰(莲与菱);荷花(莲花。

也作“莲华”、“荷华”);荷扇(荷叶形圆似团扇,故雅称为荷扇) 4. 荷叶 [lotus leaf]。如:荷钱(初生的荷叶。

因其形似小钱,故称);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服);荷杯(荷叶做的杯子);荷裳(用荷叶做的衣服);荷衣蕙带(荷叶为衣,蕙草作带。指仙人的衣服) 5. 古代酒器荷叶杯的代称 [lotus-leaf cup] 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

——宋· 辛弃疾《鹧鸪天》 6. 另见 hè 常用词组 1. 荷包 hébāo (1) [pouch]∶钱袋 张公接过银子,看一看,将来放在荷包里。——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2) [pocket]∶衣服上的兜儿 2. 荷包蛋 hébāodàn [fried eggs] 去壳后在滚油里煎熟的整个儿的鸡蛋 3. 荷尔蒙 hé'ěrméng [hormone] 激素的旧称。

为英文音译 4. 荷花 héhuā (1) [lotus] (2) 多年生草本,生于水中,叶圆大,花红或白,种子称莲,地下茎为藕 (3) 莲的花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花之异馥。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荷兰 hélán [the herlands] 在欧洲西部,面积41863平方公里,人口1493.4万(1990),首都阿姆斯特丹。荷兰王国 *** 所在地海牙 6. 荷马 hémǎ [homer] 相传是希腊公元前九世纪到前八世纪的盲人诗人,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是他所作,口传于世,后经民间流浪歌手整理加工而成书 7. 荷钱 héqián [ *** all lotus leaf which seems copper coin] 状如铜钱的初生的小荷叶 荷钱出水之日。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荷 hè 详细字义 〈动〉 1. 用肩扛或担;背负 [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 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以杖荷蓧。

——《论语·微子》 2. 又如:荷锄;荷蓧丈人(担着耘田竹杖的老人;隐士);荷校(以肩荷枷。即颈上带枷。

校,枷);荷担(肩挑东西) 3. 肩负,担负 [shoulder] 子击磬于 卫,有荷蒉而过 孔氏门者。——《论语·宪问》 4. 又如:荷累(负累;牵累);荷担(承担生活、工作、责任、事业等) 5. 承受;承蒙 [bear] 荷天下之重任。

——张衡《东京赋》 6. 又如:荷佩(承受);荷得(承蒙;亏得);荷护(保佑,佑护);荷蒙(承蒙;承受) 7. 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或客气 [be grateful;be obliged]。如∶感荷;拜荷;荷佩(荷佩。

感荷;感激);荷恩(蒙受恩惠);荷眷(荷睠。承受恩宠;承蒙关注) 8. 拿,持 [hold]。

如:荷杖(拄着拐杖) 〈名〉 1. 担子。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的责任 [burden;responsibility]。

如:肩负重荷 2. 电荷的简称 [charge]。如:荷质比 3. 古泽名。

又水名。也作“菏” [the he river] 菏,泽名,见《夏书》。

古本亦作荷。——《五经文字》 4. 另见 hé 常用词组 1. 荷负 hèfù [burden] 担负 2. 荷枪实弹 hèqiāng-shídàn (1) [carry loaded rifle]∶带着上了膛的枪 (2) [be on the alert]∶形容高度戒备,随时准备战斗的情况 3. 荷载 hèzǎi [load] 承受的重量或压力 隐藏更多释义。

7. 关于 见 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

“见”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词尾,表示完成、实现。

一、基本字义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接触,遇到:怕~风。~习。

4、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会晤:会~。接~。

7、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三、组词

1、见背jiànbèi

长辈去世

2、见长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见称jiànchēng

受到人们的称赞。

4、见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8. “之”字在古文中的解释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zhī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zhī

的 [of]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9. 材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材:(1)形声。

从木,从才,才亦声。“才”意为“备而未用”、“储备待用”(见互动百科“才”字条 )。

“木”与“才”联合起来表示“储备待用的木料”。本义:库存木料。

(2)同本义。材,木梃也。

——《说文》五曰材贡。——《周礼·太宰》驾而乘材。

——《国语·晋语》。无所取材。

——《论语》。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庄子·人间世》材朴委积兮。——《楚辞·九章·怀沙》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宋·沈括《梦溪笔谈》(3)又如:木材;材器(材木与器物)(4)泛指原料、材料。饬化八材。

——《周礼·太宰》。其材足以备器用。

——《左传·隐公五年》献材于殡门外。——《仪礼·士丧礼》。

(5)又如:钢材;器材;木材;就地取材(6)资料。如:教材;题材;素材(7)人的体貌。

如:身材(身体的高矮和胖瘦)(8)资质;本能。如:蠢材(笨家伙);因材施教(9)棺木。

如:寿材;材铺(棺材店)(10)通“才”。才能,能力。

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书·咸有一德》士脩身功材。

——《管子·五辅》。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11)通“财”。

财物。广辟土地,著税伪材。

——《墨子·公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荀子·君道》材伎之士。

——《荀子·王制》[2]让:1. (形声。从言,襄( xiāng)声。

本义:责备) “让”字2[4]2. 同本义 [blame]让,相责让也。——《说文》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让我们的事业共辉煌!——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吴国化名言》。

诘责以辞谓之让。——《小尔雅》让,责也。

——《广雅》且让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让不贡。

——《国语·周语》鲁人以为让。——《史记·齐世家》众知有为,因让之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3. 又如:让书(有责备言语的书信);让勖(既责备又勉励);让诮(责让讥诮)。

4. 退让;谦让 [give away;give ground;modestly decline]让者,礼之主也。——《左传·襄公十三年》让文之材也。

——《国语·周语》让,推贤也。——《国语·晋语》允恭克让。

——《书·尧典》。郑注:“推贤尚善曰让。”

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尧让天下于 许由。

——《庄子·逍遥游》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坐,不让,欲欢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5. 又如:让梨觅枣(比喻兄弟间的手足情爱);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各不相让;寸步不让;让棋;让衢(让路);让再让三(三番五次地推让);让客(礼让客人);让德(谦让的品德)。

6. 推举 [elect]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李致远《还牢末》楔子7. 以一定代价将东西的所有权转给他人。

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儿女英雄传》薛家伏势倚情,偏不相让。

——《红楼梦》8. 又如:让与(把财物或权利移转于别人);让禄(把利禄移转给别人);让国(把国君的地位让给他人);让名(把名誉让给他人);让价;让利销售。9. 请,邀请 [invite;usher]。

如:把他让进门来;把客人让进里屋。10. 允许 [let;allow;permit]。

如:公共场所不让吸烟;让他走了。11. 通“攘”。

推辞;推让;拒绝 [decline;refuse]乃惧距天用而让有用也。——《潜夫论·明闇》12. 又如:让职(辞让官职);让爵(让爵位)。

13. 要求 [ask]。如:是他让我来的;她妈妈让她每天练钢琴八个小时。

14.躲避,避免碰到(如突然转身) [dodge]。如:幸亏我让得快,要不早给那辆车撞倒了;让威(避开敌人的锋芒);让开(避开);让辟(退让避开)。

15. 用烟酒款待 [entertain;treat;offer]。如:让酒(请人喝酒);让烟(请人抽烟);让坐(请客人入座)。

16. 通“攘”。17. 窃夺 [steal]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

——《管子·君臣下》18. 骚扰 [disturb]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荀子·荣辱》[5]19.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

举手平衡状 [put up one's hands to balance]宾入门皇,升堂让。——《仪礼·聘礼》。

郑玄注:“让谓举手平衡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

接待的英文翻译是receive,在句中作为动词使用,引申表示“受到教育、惩罚、支持等”,有时还可表示“接见某人”。

词汇分析:

receive

音标:英 [r?si:v]或美 [r?siv]?

vt.接收;受理;欢迎;承受

vi.接到,获得;接见,欢迎;[电子学] 接收;[橄榄球] 接球

相关短语:

1、receive back 重新接纳

2、receive ceremoniously 隆重地接待

3、receive consciously 自觉地接待

4、receive cordially 热忱地接待

5、receive courteously 很讲究地接待

扩展资料

receive的用法分析:

1、receive的基本意思是“接受”“收到”,仅指接到或收到某物的客观事实,而不表示主观态度(接受或拒绝)。引申表示“受到教育、惩罚、支持等”“赞同某一意见或看法”。有时还可表示“接见某人”。

2、receive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还可接以as短语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可用于被动结构。

3、receive宾语后面可接介词from,表示“从…获得”,也可接介词into,表示“接纳为”。

4、receive只是一时的动作,因此不能说I have?received your letter 3 days.应该改为It is 3 days since I?received your letter。

5、receive?from/of的意思是“从某处或某人那收到(款项)”,如received from/of Sam seven pounds。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