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婴幼儿情绪反应能力测定中的阳性情绪性反应测定和阴性情绪性反应测定是什么样的技术?具体操作如何进行?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4 15:55:36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婴幼儿情绪反应能力测定中的阳性情绪性反应测定和阴性情绪性反应测定是什么样的技术?具体操作如何进行?

这只能帮你在网上找找 ,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节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分化

我们对大脑发育和功能还知之甚少,但可通过检查神经反射活动和其他神经行为活动,间接地了解脑的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

胚胎在第二周发育成3层,即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一)胚胎期神经系统发生与分化

1.神经板 神经外胚层背侧中线的被复上皮细胞增殖增厚,形成神经板。

2.神经褶与神经沟 神经板两侧边缘逐渐隆起、卷曲形成神经褶,中央下陷成神经沟。

3.神经管 神经褶向中间靠拢,神经沟成管状,在受精后第4周,神经管两端的神经孔闭合。神经管头端较阔,将来发育成脑;尾端较细,将来发育成脊髓;中央管腔发育成脊髓中央管。到第4周末,神经管头端形成前、中、后3个脑泡。第5周开始,出现头曲、颈曲和脑桥曲。第6周,出现左右两个脑泡(端脑)、间脑、中脑和菱脑。到第7~8周,大脑半球、基底节、丘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眼、脑血管等均已分化。

4.神经管上皮的分化 第6周末,神经管上皮细胞分为室管膜层(发育成脑室管膜胶质)、中层新生细胞(发育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边缘层(形成脑脊膜)。

5.脑细胞的发育 第7周,脑细胞向外周移行,早分化的细胞在内部,晚分化的新细胞通过深层转到外层,形成脑皮质的各分层。受孕后的10~18周为大脑皮质细胞分化的旺盛阶段,20~25周脑细胞数已接近成人,25周细胞基本结构完整。

(二)脑细胞发育的特点

1.数量 成熟的脑细胞称之为神经元,神经元包括多边形的胞体、突起(树突和轴突)。人脑中神经元(neuron)不少于100亿个。

2.一次性完成 脑细胞形成主要在妊娠6个月内,妊娠7~9月脑细胞数量稳定。

3.出生后的发育 表现为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增多、增长、增粗;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6岁前速度最快,以后减慢,30岁左右全部完成;6岁以后以轴突和树突间的联系加强、神经环路的增加为主。

4.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不同的神经纤维髓鞘化不一致,所有主要感觉束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听神经出生时几乎所有纤维均含有较多的髓鞘,整个听觉通路的髓鞘化在2岁时已完成;视神经以外的视觉通路神经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而视神经仅在眼眶一段有少量髓鞘。运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出生时才开始,但与吞咽、吸吮动作有关的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在出生前已经形成。大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则一直持续到成年。

5.婴幼儿期神经发育特征 婴幼儿期髓鞘化程度低,分化差,兴奋易泛化。神经元数量与纤维的复杂程度与儿童智商呈正相关。

(三)神经发育异常

神经系统不同的发育时期受到生物(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等有害因素刺激,其发育异常的表现不同。

1.胚胎4周以前有害因素作用 有害因素作用于胚胎发育4周以前,可导致神经管闭合不全伴椎管闭合障碍,表现为无脑儿、脑脊髓膨出、脊膜膨出、先天性脊髓纵裂等。

2.胚胎4周以后有害因素作用 有害因素作用于胚胎发育第4周到7个月之前,主要影响神经细胞的分化和移行。细胞分化障碍引起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面神经血管瘤等;细胞移行障碍使细胞结构紊乱、数量减少、灰质移位,表现为裂脑畸形、小脑回、大脑回、胼胝体不发育、小头畸形、巨脑症、脑积水等。

二、神经反射检查及其意义

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过程称之为反射。早期神经反射分为两个部分,即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和姿势反应(postural reaction)。而通过后天学习与强化的反射,称之为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如出生后2周,当婴儿被母亲抱起时,婴儿出现反射性的吸吮动作。

(一)原始反射

1.原始反射研究历史 早在1896年,Sherrington在研究肌张力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的外展肌强直动物模型”,他观察到姿势性紧张模式随不同的身体姿势变化而改变。这些皮层下反应以及其他的原始反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得到描述。近一个世纪以来,原始反射被神经生理学家、神经病学家、儿科学家、物理和职业治疗师以及其他对婴儿反射感兴趣的人详尽研究。早期研究者不遗余力地把反射解释为返祖现象(atavisms),即一种从进化早期保留下来的生存性运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早期,Capute及其合作者在巴尔的莫的John F. Kennedy研究所对原始反射临床应用及潜在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强调这种模式化运动方式作为脑功能障碍尤其是脑瘫的“神经发育标志物(neruodevelopmental markers)”。

Capute及其合作者倡导使用统一的名词,澄清概念,看不起对原始反射不一致和无序的描叙,如简单的用“存在(present)”、“缺失(absent)”和“出现(appearance)”、“消失(disappearance)”来描述原始反射的有或无。还有一些研究报道显示,原始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时间不一致,例如,Magnus等第一次描述了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 ATNR),否认这一反射在正常新生儿及婴儿中存在。然而,Gesell运用录制胶片进行分析,确定ATNR出现于所有的新生儿中,同时还发现在很多5、6个月正常的婴儿中依然存在。

2.原始反射意义与检查 近20年来,神经发育学家开始明确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和姿势反应发生延迟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Capute等强调把原始反射从姿势反应中区分开来。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都代表了运动模式,但原始反射的运动呈高度模式化,需要通过特定的感觉刺激才能诱导,因此,原始反射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射活动。原始反射的神经学定位是脑干及其脑干以下水平。大脑皮质发育成熟才能控制着脑干原始反射,改变原始反射强度,随年龄增长原始反射消失(有人更喜欢称之为整合)。当婴儿头部在空间位置改变或头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经迷路感受器、颈本体感受器或躯干、四肢的皮肤、肌肉感受器传入脑干反射中枢,引起头、躯干、四肢的肌张力反射性改变,产生相应的运动。因此,去脑猫或无脑畸形儿表现为过强的原始反射,理论上原始反射不会消失。当皮质整合推迟或处于胎儿或婴儿状态时,原始反射会超出通常消失的年龄而存在,也就是相对于正常状态而言,出现量的增加。脑损伤可引起病理性的过度反射姿势,可用强直(obligatory)这一概念描述。强直是指当刺激出现时,婴儿好象固定于或“卡在”特定的反射姿势,直至刺激的移去。

原始反射可追溯到孕25周,持续到出生后3~6个月。6个月几乎所有的原始反射都消失,只有STNR和Galant反射除外。Galant反射持续存在时间最长,仍有50%的12~18个月幼儿可检查出,STNR在少部分满周岁的儿童中存在。

临床应用最多的原始反射有Moro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tone labyrithine relex)、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ATNR)和被动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 reflex)等。每种原始反射都有其特定的检查方法。例如,Moro反射检查时,让婴儿的头被动地转动一侧,由于颈椎上的本体感受器作用,脸偏向的那一侧的上下肢伸展,而位于对侧的上下肢收缩,脊柱旁肌肉轻度收缩,躯干轻度弯曲。紧张性迷路反射检查时,让婴儿仰卧,检查者轻轻地托起小儿颈背部,躯干与水平线成45°,婴儿头后仰,引起相应的肩回缩和腿伸展,即所谓的“投降姿势(surrender posture)”。检查者也可轻托婴儿顶枕部,头屈曲45°,引起小儿手收拢前伸,肩轻度伸展,腿收缩。被动支持反射检查时,检查者双手从腋下抱起婴儿,然后轻轻地把婴儿足底碰在水平的检查台上,这一刺激可导致婴儿反射性地伸展臀、膝和踝部,以致于婴儿站立,完全或部分支持体重。婴儿一开始可能踮起脚尖,但最后会放平足底,20~30秒内松软下来成坐位姿势。

原始反射这种模式化的姿势在正常新生儿和婴儿中短暂且易变(有时检查不出),但在神经损伤的婴儿中表现更强烈且持续时间更长。在评价婴儿原始反射时,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原始反射在3个月内出现,3~6个月逐渐消退,大多在6个月以后消失;②在早期的不适宜时间消失或在正常消失的年龄存在,提示神经功能的损伤但可能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例如,在小婴儿中,被动支持反射不出现,可能与低张力和/ 或虚弱有关,身体过于瘫软可能提示低张力型的脑瘫、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肌肉疾病。如果原始反射持续存在,也可能提示某种类型的脑瘫存在;③反射的对称性,也是评价原始反射是否异常依据之一。原始反射两侧不对称性,提示脑损伤,这在Moro反射检查中特别重要;④强直性反射在任何年龄都是病理状态。

原始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刺激-应答反应,最早可以追溯到胚胎发育的第25周,是中枢神经系统低分化状态的反映。表3-1列出了部分原始反射出现和消退的月龄,供评价时参考。

表3-1 部分原始反射出现和消退的年龄

原 始 反 射 刺 激 方 式 反 应 出现月龄 消退月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乳头或手指放入口中 吸吮 初生 4~7个月

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 手指触及一侧面颊 头转向刺激侧 初生 4~7个月

拥抱反射(Moro reflex) ① 两臂外展、伸直,然后内收 初生 3~6个月

踏步反射(walking reflex) 扶腋悬抱,足放平面 迈步或向前走步 初生 1~2个月

交叉内收反射(crossed adductor reflex) 仰卧,一腿伸直,刺激足底,或让其迅速屈曲 对侧腿先屈曲,然后伸直内收 初生 2~3个月

手抓握反射(hand grasp reflex) 手指或其他物体触及婴儿手心 紧握,并随轻拉而越握越紧 初生 3~4个月

足抓握反射(plantar grasp reflex) 手指或其他物体触婴儿足底前部 足趾内收、紧握 初生 6~9个月

躯干侧弯反射(lateral curvature reflex, Galand reflex) 俯卧,手指或棉棒钝端沿脊柱旁轻划 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初生 3个月

不对称颈肢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 仰卧,使婴儿头迅速转向一侧 同侧上下肢伸直,对侧屈曲 初生 3个月

站立反射(standing reflex) 悬抱,托一足,另一足背触桌边下缘 将其下肢抬到桌面 初生 1~2个月

注:①婴儿仰卧,检查者托婴儿背部呈半坐位,迅速将婴儿躯干和头向后、向下倾斜15。左右,婴儿出现两臂外展伸直,既而屈曲内收,呈拥抱状。另一种检查方式是,当婴儿仰卧时,在婴儿头附近,用力击床面或桌面,婴儿呈拥抱状。

(二)姿势反应

1.概念 与原始反射不同,姿势反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射,因为姿势反应的引出可有多种输入方式(input modalities),需要大脑皮质整合。大多数姿势反应不在新生儿出现,在足月产的2、3个月的婴儿中开始出现,最早出现偏侧头矫正反应,随后其他姿势反应开始发挥功能。在脑损伤婴儿中,姿势反应出现推迟,至少这种反应缺乏效能。在无脑儿和实验性去皮质的动物中,姿势反应可能不会发生。从功能上讲,姿势反应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矫正(righting)、保护(protec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反应。这些姿势反应构成了正常运动技能发育的基础。例如,让婴儿呈舒适的坐位(必要时可支持其腰部),检查者轻推婴儿向一侧倾斜,这时婴儿头向中线“矫正”,倾斜一侧的手向外伸展,以“保护”, 另一侧手和腿努力作相反的运动。

姿势反应在临床上容易诱导,运动方式较少模式化,外界一系列的感觉刺激(包括来自本体感受器、视觉的、前庭的感觉传导等)在大脑和小脑皮质整合。与原始反射相反,姿势反应在正常婴儿中容易诱导,在神经系统损伤的儿童中明显延迟。因此,姿势反应不能诱导或出现的时间明显推迟,提示神经系统的损伤。

姿势反应是在出生后产生的,多在3~6月以后出现。当婴儿身体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出现平衡、保护、校正三种反应。例如,6~9月婴儿独自能坐时,轻推小儿一侧肩部,使其身体向对侧倾斜,婴儿会使对侧上肢伸展,以保护身体不被摔倒;同侧上肢向躯干收紧,躯干和髋部向同侧内收,头保持中位,即所谓的上肢侧方保护性伸展反应。该出现的年龄不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2.常用的姿势反应

(1)仰卧拉起反应:检查者两侧拇指让儿童双手握紧,其余四指保护儿童腕关节,观察儿童是否能收紧上臂,头、躯干内收,自己坐起或站起。仰卧拉起反应在6~9个月龄的婴儿中明显。

(2)俯卧托腹悬抱反应:检查者双手从腹下抱起儿童,呈俯位,儿童能否使头颈、躯干在一水平面上,下肢自由屈伸,检查者双手能明显感儿童腹部的紧张感。6~9个月龄婴儿中明显。

(3)侧卧悬垂反应:检查者一手握儿童上臂,一手握儿童下肢,轻轻提起,观察儿童下侧上下肢能否保护性地伸展,用力支撑床/桌面。9个月龄以后明显。

(4)垂直悬抱侧弯反应:检查者扶双腋立位悬抱儿童,轻轻使儿童身体向一侧偏斜约30°,儿童身体头颈向中线收紧,使头保持在中位,检查者明显地感受到儿童躯干的紧张感。3~6个月龄婴儿明显。

(5)降落伞反应:检查者扶双腋立位悬抱儿童,突然使儿童头和躯干向前、向下俯冲,儿童双手向前伸直,5指张开,呈跳伞运动员空中姿势。8个月龄以后明显。

(三)神经反射检查对脑性瘫痪的早期筛查价值

儿童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病因揭示仍显不足,流行病学研究还不能提供适用的控制脑瘫的措施,因此,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以达到早期医学康复,是脑瘫预防策略之一。通过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姿势反应(postural reflex)、运动里程碑(motor milestone)等方面的检查以达到早期发现脑瘫的目的,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我国制订儿童脑瘫的早期筛查方法提供了经验。

Kennedy小组集中精力建立了原始反射检查表(primitive reflex profile,PRP),这为临床提供了研究工具,也为早期发现脑瘫和对其严重性估计提供了方法。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建立个体反射的量化系统(及评分标准)。在24个月的追踪观察中,研究者对381名正常儿童9个原始反射记录下定量变化,获得正常儿童原始反射变化的资料。同时发现,脑瘫儿童原始反射偏离正常发育轨迹。Capute和其他研究者强调,该评价表的优点在于,通过6~8个月仔细地检查原始反射,可使脑瘫得到早期诊断。PRP应用还发现,不对称颈紧张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被动支持反射有较好的预测脑瘫儿童将来行走和不能行走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异常的PRM模式可区分脑瘫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

在一项大型的队列研究中,出现或缺乏特定的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可精确地预测脑瘫的特定类型或神经发育异常。如出生后1月足抓握反射阴性,提示神经发育异常,从3月开始,足抓握反射缺失,与痉挛性脑瘫相关。

Vojta创立的姿势反应检查开创了脑瘫早期筛查的先河。研究结果提示,经仔细的检查和评价,可于3个月龄前发现脑瘫患儿。这一方法已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我国脑瘫康复学界,尚需要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神经运动发育

儿童运动与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和成熟水平以及骨骼、肌肉发育水平相关,运动能力反映了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因此,运动发育也称之为神经运动发育。运动扩大了儿童同外界的联系,促进感知觉和思维的发育,因此运动又与儿童心理发育有密切联系。儿童运动发育包括涉及到大肌群发育的大幅度动作,称之为粗大运动(gross motor),如抬头、翻身等;另一类运动涉及到手抓握和精细操作,称之为精细运动(fine motor)。

(一)儿童运动发育的程序性

儿童运动发育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顺序和进程遵从一定的规律,前一步未完成,后一步不会发育。儿童运动发育的程序性包括以下几个规律。

1.头尾发展律 儿童运动发育首先表现为头的控制,然后是躯干发育,最后是下肢的发育。即儿童粗大运动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顺序发育。

2.近侧发展律 从躯干开始,接近躯干的肌群先发育,远离躯干的肢段动作后发育,如上肢发育沿着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的顺序发育。

3.由粗到细 粗大运动先发育,精细运动后发育。如3个月以前的婴儿高兴时出现“手舞足蹈”,4、5个月婴儿取眼前玩具用整个手臂,6个月左右婴儿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端取物,9月婴儿可用拇指和示指拿小糖丸或米粒。

4.先正后反 婴儿手的运动表现为先抓后放,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出现倒手,即把一个手的玩具换到另一个手中,此时儿童出现摔玩具现象;儿童先起坐是从坐位站起,后从立位坐下;儿童走路是先向前走而后向后退。

(二)儿童运动发育的时间性

运动发育的时间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各种运动功能有一定的年龄范围。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同一种运动能力的发育出现、成熟年龄,个体差异较大,群体中必然有早发育、平均水平和迟发育的状况。在统计学上,标准差反映了某一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如果儿童某项运动指标明显落后于一般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则提示儿童该项运动功能发育的迟缓或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而致运动障碍。

现举例婴儿头的控制、坐、站、走和手的抓握能力的成熟早期年龄(第10百分位数)、中期年龄(第50百分位数)、成熟晚期年龄(第90百分位数)和常模年龄(第70百分位数),详见表3-2。一般认为,成熟早期年龄可进行早期教育的年龄,成熟晚期年龄是发育迟缓的年龄。

表3-2 婴儿部分运动能力的年龄特征

运动能力 成熟早期年龄 成熟中期年龄 成熟晚期年龄 常模年龄

1.头的控制

俯卧稍抬头 -- -- 2.0 1.2

抬头45o 2.1 3.2 4.0 3.6

抬头90 o 2.9 3.5 4.5 3.8

抱直头转动自如 2.0 2.9 3.7 3.3

2.坐

扶坐竖直 3.1 4.2 6.3 4.9

独坐前倾 3.2 4.5 5.9 5.2

独坐 4.7 6.0 6.9 6.5

从卧位坐起 6.9 8.6 11.4 9.7

3.站

扶腋下站 3.3 4.2 5.4 4.7

扶双手站 5.1 6.6 8.9 7.7

扶一手站 7.0 9.5 10.9 10.1

独站片刻 9.2 11.2 13.3 11.9

4.走

扶双手走步 7.1 9.3 11.0 9.8

扶一手走步 9.1 10.7 12.7 11.8

独走几步 11.2 12.7 15.0 13.7

5.手指抓握

拇指与其他手指抓握 5.1 6.5 7.9 6.9

拇指与示指捏米花 7.1 8.5 9.9 8.9

(三)儿童运动发育评价

运动发育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价是检查运动发育里程碑,与一般儿童比较是否发育迟缓;定量评价见运动检查结果转化为运动商数。

1.运动里程碑发育年龄评价 运动里程碑(motor milestone)是从儿童发育史以及神经发育检查中总结出来的,标志着运动发育产生了质的飞跃。表5-2列出正常儿童运动里程碑发育时间表,即每一运动项目平均年龄(运动年龄)及变化范围,如抬头45°平均年龄为3.5月,第10百分位数年龄为2.1月,第90百分位数年龄是4.6月,超过第90百分位年龄未出现某项运动,意味着该项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发育常模(第70百分位数)是评价儿童运动发育正常的参考依据。

运动里程碑没有考虑到儿童运动的质量,详细的神经运动检查可弥补其不足,如对体位(station)、步态(gait)等定性特征的描述,对婴儿的肌张力(tone)、强度(strength)、深腱反射(deep tendon reflexes)和协调性等方面的评价往往有主观的性质以及检查者和被试之间配合的困难而难以评价。临床经验、耐心、重复是获得有用信息的关键。最好的线索来源于观察而不是操作。通过观察婴儿固定姿势(stationary posture)和转换运动(transition movement)的质量来判断婴儿是否有肌力低下或肌张力增高;自发性姿势如蛙腿或剪刀步所提供的线索可分别判断为肌力低下和痉挛性肌张力增高,2、3岁后,由于儿童配合程度增加,神经检查也越来越容易且更为有效。

2.运动商数 运动发育水平可转化为运动商数(motor quotient, MQ),简称运动商。运动商有两种算法,一种是运动年龄(motor age,MA)与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比值乘以100,即

MQ=(MA/ CA)×100

另一种是根据Wechsler离差智商原理,计算运动商,即

MQ=100+16(个体运动评分-常模运动评分均值)/ 标准差 (Balay,1969),

MQ=100+15(个体运动评分-常模运动评分均值)/ 标准差 (Capute,1985)

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中的运动发育量由81个项目组成,测查2~30个月龄儿童身体控制能力、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等,结果用运动商表示

第二节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和严格的程序性,遵从从感知运动到情绪、动机到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遵从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规律。心理行为的发育可因发展速度、达到的发展高度以及成熟的时间呈现多样性的发育模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人类心理行为发育呈现共同的规律,这为评价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又有个体差异,形成不同的个性和气质特征。

一、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一)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 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 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