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甘棠遗爱的成语典故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4 18:32:03浏览:19分类:文字大全

甘棠遗爱的成语典故

典源

《毛诗正义》卷一之四〈国风·召南·甘棠〉  毛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左传·襄公十四年》:“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 杜预 注:“ 召公奭听讼,舍於甘棠之下, 周人思之,不害其树,而作勿伐之诗,在《召南》。”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释义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此为周人怀念召伯德政的颂诗。后因以“甘棠遗爱”等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同源典故

劭伯树 南山遗爱 召伯遗泽 召公棠 召南棠 思召伯 爱棠 憩棠 忆召公 忆甘棠 故国裁棠 棠影 棠户 棠树 棠树政 棠树遗爱 棠花 棠芾 棠茂 棠叶 棠遗善政 棠郊

运用示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这个异种,大约就是武则天留下的“甘棠遗爱 ”。 ”

《冷眼观》第七回:“做父母官的能爱民如子,替百姓伸冤理屈……地方上绅民无以为报,就公众捐建这座去思碑,以为甘棠遗爱的纪念。”

唐 张垍 《奉和岳州山城》:“讼虚棠户曙,观静竹檐曛。”

宋 梅尧臣 《送棣州唐虞部》诗:“风俗已如此,憩棠无讼争。”

《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栖隐寺碑铭》:“ 召棠且思, 羊碑犹泣。”

清 赵翼 《青山庄歌》:“令孙继起为方伯,分陕曾栽召伯棠。”

相关阅读

关于召公的记载,官方的典籍中很少见到,唯一可信的资料,便是《诗经》的记载。诗经是纯粹的民歌,动人民口传口唱的歌,可见一个人真正地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为政清廉,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召公没有留下巨著鸿篇,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能够留下只言片语。然而,他却把自己留给了煌煌三千年历史,留给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历史与道德的承传有时候是不需要文字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着的民众的拥戴,是依靠社会主流的支撑与包容而继往开来的。精神本来是无形的,而融汇与吸纳的形式和流程,却是可见的。

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亦称邵公。周召分陕后,据《史记》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诗经》里有《甘棠》诗一首,其诗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翻译成现代话: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成语故事

出自《诗经·周南》

周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召公配合周公做工作,他为辅佐周朝呕心沥血,政绩也非常显赫,因此大家又尊称召公为召伯。

召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基层去,深入各地方去办公。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分地召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南)去办公。当时天气炎热,召公就不在屋里待着,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树(在今岐山县刘家塬村学校内)下办公。召公在当地待了不少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办完了公,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东西,也不喝我们老百姓的东西。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

由于百姓非常怀念他,所以不许任何人动他曾经办公过的那棵甘棠树。《诗经》里有一段描述这件事情: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什么意思呢?蔽芾甘棠是说甘棠树刚刚长出小树苗。由于召公是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的,召伯所茇,所以,在这些甘棠树还没长成大树的时候,不要把它伐了,也不要伤了它的树枝,这就是勿剪勿伐。第二句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就是说要把甘棠树好好养着,别让它枯死了。为什么?因为召伯所憩,就是召公曾经在这个地方休息过。第三句,说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就是说一定要好好地侍弄这树,因为召伯所说,说在古时就是住宿,就是说召公曾经在这里住宿过。从《诗经》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召伯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在基层百姓中享有多么高的威望。召公通过认真替百姓做事,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留下了这条成语。

召公与甘棠遗爱

召公,姓姬,名奭(shì),西周名臣。在周王朝兴盛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尚书·召诰》以及司马迁《史记》的个别篇章我们可以知道:召公奭乃文王之庶子。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要人物。他循行南国,布文王之化;结交盟国,争取人心,为伐纣灭商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武王即位后,召公与姜尚、周公旦等一起帮助武王完成了讨伐殷纣的大业,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之后,他奉命释放了被囚禁的殷商逸民箕子,受封于燕。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旦代行政事,召公为太保,治理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的广大区域。周公归政后召公奉成王之命营建东都洛邑。洛邑建成,召公在洛河岸边作《召诰》昭示天下。适淮夷和奄国发动叛乱,周公、召公带兵讨伐,消灭了奄国,稳定了东方。成王临终前托付召公、毕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后,召公在先王庙中告诫太子钊要“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立钊为康王。

可见,召公是周朝初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股竑重臣,为建立、稳定、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部),位列三公,故称召公;又因他曾与周公旦辅佐成王,“作上公,为二伯”,故又称召伯。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又有人称之为燕召公。

召公以德治国,为完善和发展周礼做了大量工作,历史上有名的“甘棠遗爱”就是召公德治思想的最有力见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

“甘棠遗爱”这一千古佳话,在周王朝发祥地岐山境内得到许多实物的佐证。今岐山县城西南十里许的刘家塬村有召公祠,祠内有甘棠树及慈禧太后题、光绪皇帝御赐“甘棠遗爱”匾额一块。乡老皆言祠内之古甘棠乃《诗经·甘棠》一诗所咏之树。周公庙内尚存一高230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的石碑。该碑是清道光25年春岐山县令李文瀚在召公祠观赏甘棠开花绘成一幅图后经邑人武澄勒石而成,上刻有甘棠图案、“召伯甘棠图”五个篆字及《甘棠图记》草书。“甘棠远荫”为岐山八景之一。另外翻阅历史、地理典籍《括地志》、《水经注》、《史记索隐》、《诗集传》及《岐山县志》,均有这方面的记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也写下了大量歌咏召公及“甘棠遗爱”的诗文,其中尤以薛成兑的七绝《召伯甘棠》流传甚广,诗云:“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原载1996年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相关地名

如果你翻开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查找“绵诸”这个词条,你不难会发现“绵诸戎”这个词条。原来“绵诸”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绵诸大约是西周末年由西东迁而进入甘肃,最后定居秦地天水的。《括地志》记载: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其绵诸故城,在今天水东50里之邽山下,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遗址。天水市北道区社棠镇有绵诸村。绵诸是与秦早期立脚的秦邑及犬丘距离最近的一部,因与秦国相邻,开始与秦保持着友好关系,后臣服于秦,最后为秦所灭。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前457年 周贞定王十二年秦厉共公二十年,秦厉共公率兵攻打绵诸戎。前395年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秦攻灭绵诸戎,此后,绵诸逐渐和秦人融合。西汉改称设置绵诸道。西汉有绵诸道,属天水郡。今天的社棠镇有绵诸村,应该说这里说就是绵诸城了。

绵诸城故城在社棠绵诸村,北依硅山南临渭水,座落在北坪之上。绵诸为先秦时西戎部落秦灭其族,此地当为绵诸戎故地。史载:秦有绵诸戎,属陇西郡,汉置绵诸道,属天水郡,后魏置绵诸县属洛阳郡,西魏省去。晋大兴初年,南阳王保故将陈安曾据绵诸。

绵诸以前也叫“杨家城子” 传为九百多年前大宋与西夏王朝征战之前沿。北宋英宗年间,西夏李谅祚南犯,兵略筚篥(今杨家城子),劫生户西徙,陇上地空百里。知秦州马仲甫奏请筑城屯兵,充军实,省粮运,以防西夏。秦凤路副都总管韩琦向朝廷奏准以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知秦州以督其事。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七月,杨文广筑绵诸,名筚篥城。民间流传剧目中“杨家将”之六郎称杨延景,然《宋史》言“杨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记杨业“有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独无延景之名。

今绵诸村多为杨姓,村人自称为“杨家将”之后。

明朝,天水一带道教盛行,有“陇上三观”:“崇祯观”“玉泉观”“伯阳观”,其中“崇祯观”就在社棠镇的庙山之上。有“八棵柏树九座殿”之说,山上除八棵特别粗壮的柏树之外还有无数的其它的树。称为“社树坪”“社”字在字典中为庙宇的意思。树中有庙,且在山上,所以叫“社树坪”。后人感周朝“甘棠遗爱”故事和孔子言:“我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改称为社棠,天水之社棠地名由来如是。

1. 周公吐哺文言文及翻译: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事

1引婴投江: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原文] 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3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4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5 瞻蒲劝■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6 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7 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8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9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10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11 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12 ?逐臭之夫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guwendianji/lvshi/。

2. 周公吐哺成语典故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

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

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

"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

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

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3. 周公吐哺的翻译

一、译文: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

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二、原文: 汉 司马迁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简介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1-7]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1-5] [6] 。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