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国风·陈风.宛丘》全文解释及赏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5 09:36:56浏览:7分类:文字大全

《国风·陈风.宛丘》全文解释及赏析

 《宛丘》,《诗经·陈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陈地汉族民歌。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古代汉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汉族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宛丘

 题解:诗人表达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爱慕之情。

 原文

 子之汤兮①,宛丘之上兮②。洵有情兮③,而无望兮④。

 坎其击鼓⑤,宛丘之下。无冬无夏⑥,值其鹭羽⑦。

 坎其击缶⑧,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⑨。

 译文

 你起舞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坎坎声传,宛丘下欢舞翩然。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美艳。

 你击缶坎坎声响,欢舞在宛丘道上。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注释

 《陈风》是陈国地区的诗歌,共十篇。相传陈国是周武王封给舜的后代妫满的国家,并把大女儿嫁给了他。陈国的疆土就在今天河南省开封以东到安微毫县一带,这一地区的风俗“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汉书·地理志》)诗风“*声放荡,无所畏忌”(《佐传》杜注)

 ①汤(dànɡ):"荡"之借字。游荡,放荡。子:你,这里指女巫。

 ②宛丘:四周高中间平坦的土山。

 ③洵:确实,实在是。有情:尽情欢乐。

 ④望:德望。一说观望;一说望祀;一说仰望。

 ⑤坎:击鼓声。

 ⑥无:不管,不论。

 ⑦值:持。鹭羽:用白鹭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⑧缶(fǒu):瓦盆,可敲击发声。

 ⑨翿(dào):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赏析一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主要有三说。一是刺陈幽公说。《毛诗序》、郑笺、孔疏、严粲《诗缉》皆以为“子者,斥幽公也”。陈幽公荒*好色,游荡无度,其德行一无可观,为人所恶,故有诗刺之。二是刺陈好巫风说。郝懿行《诗问》、魏源《诗古微》皆持此说,以为陈之先太姬妇人尊贵,好巫觋祭祀歌舞,国民传其遗风,遂成习俗,此诗实刺陈国臣民之陋俗。三是情诗恋歌说,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多数学者的看法。笔者取第三说,认为《宛丘》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爱慕之情。因为刺诗之说缺乏匾?奈谋局С郑?邮?奈谋局械囊桓觥疤馈?荡)字,并不能得出刺舞者放荡的结论,荡有摇摆之义,不正是写舞者热情奔放的舞姿?况且从文本语义的抒情性看,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诗的作者怀着热烈的情爱,表达他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恋慕,实在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在同以巫祀著称的楚国,不也有男女相思的内容反映在《九歌》等楚辞作品中吗?

 此诗三章,首章感情浓烈,开篇两句写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随舞起,两个“兮”字,看似寻常,实深具叹美之意,流露出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而巫女径直欢舞,似乎没有察觉那位观赏者心中涌动的情愫,这使诗人惆怅地发出了“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慨叹,同是两个“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单相思难成好事而徒唤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仍处处可感受到诗人情之所系。在欢腾热闹的鼓声、缶声中,巫女不断地旋舞着,从宛丘山上坡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空间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她的舞蹈却没有什么改变,仍是那么神采飞扬,仍是那么热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难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时——尽管诗中未明言但我们仍能充分想像到——诗人也一直在用满含深情的目光看着她欢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爱你,你却不知道!他在对自己的爱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仍然对她恋恋不舍,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感实在令人慨叹。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戴君恩《读诗臆评》评曰:“一之声曼,二、三之响切,真是流商变徵。”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先断后案,遂使下二章叙述处文情不尽,‘汤’字包尽下二章,‘无望’判尽下二章,上为下断,下又为上注,格法尽奇。”牛运震《诗志》评曰:“一头两脚,一曲两直,别格活调。”虽对诗旨的理解与我们不同,但所评确为探骊得珠之论。全诗一开始就以“汤”字凸现出的舞之欢快,与“无望”二字凸现出的爱之悲怆,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肠荡气,销魂凝魂。第一章将主要内容概括已尽,是为“头”,是为“断”,而其语势有似弦乐奏出的慢板,是为“曼声”,是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与上绾连,再加渲染、铺张,是为“脚”,是为“注”,而其语势有似铜管乐奏出的快板,是为“切响”,是为“直”。而人们读此诗时,虽然对诗人所流露的一腔痴情会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恐怕还是那无休无止、洋溢着生命的飞扬跃动感的欢舞。舞者那股不加矫饰、热烈奔放的激情,令处于现代社会高度物质化的机械生活中的读者体会到一种真正的活力。故笔者以为此诗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它有别于一般的《诗经》篇章而具有特殊的兴发感动力量。

 不知怎的,在行文将要结束时,笔者联想起法国著名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这首被美国音乐评论家爱德华·唐斯称为“使人一听就产生无以言状而又不可抗拒的兴奋之情”的乐曲,描绘的是舞剧中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女人独自在一张桌子上跳着舞,四周围观的男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动作。随着她的舞姿愈来愈热烈,他们的情绪也愈来愈高涨。男人们击掌顿脚,形成有节奏的伴奏。最后在转到C大调的那一刻(全曲的高潮),男人们一个个拔剑出鞘。”(《管弦乐名曲解说》)这虽是西方乐舞,但反映的文化内涵却与《宛丘》相似:将不可遏止的情感投射于生命的存在本质的外化形式——乐舞。这话说得似乎有点玄,但绝不是对读者毫无益处的废话。

 赏析二

 多以为此诗中是表达一男子对女巫的爱慕之情。此诗为陈风之首,颇能体现当时风俗。细加琢磨考证下,觉得诗人爱慕的不是女巫,而是一种对寻常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达,此女子非特指,而是一种泛指,地点也非是祭祀仪式中,而是男女之会上。同时也是男子在会上唱的情歌!当然,笔者水平浅显,阅读中,错误偏差难免,望各位指正。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解读:

 在诗经中,多有有组织的民间男女聚会的场所,此非一地所特有习俗。在周礼媒氏中有这样的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再如《周礼·舞师》: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叹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凡小祭祀,则不兴舞。关于周礼的作者各家皆有己见。而对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则大多有雷同,也就是成书于西周末到战国这一期间内。其中多有当时风俗的体现。如这“中春之月”男女相会的风俗。而同时掌万民之判,他所面向的对象是“民“!

 对于“子之汤兮”中的子的解释,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女巫,二是大夫。《说文》中:“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是一个以舞为职业的女子,她舞蹈是以降神为目的。而那时人重生殖,常为此祭祀。在祭祀大会上,女子为生殖而祭祀求子,一男子爱上了舞蹈的女巫,似乎也顺理成章。而如此解释,则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当翻译为:在宛丘山之上,女巫优美的舞蹈。而这舞蹈所包含的是一种性的味道。如汤的解释是“*”。此时的舞蹈,是一种充满挑逗和催发性欲的风格。这也与为生殖而祭祀的主题相合。而陈地巫风盛行,男子对女巫这个职业本身,或许也是向往的。在如诗中出现的“坎其击鼓”、“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值其鹭翿”,周礼中,关于鼓人的职责说明也是在祭祀中的职能,而舞师舞蹈时所用的也是羽毛类制品。如此解释,这诗就如大多数认为的是一个男子对女巫的爱慕表达。

 但是这种解释中,存在一个模糊点。就是宛丘!在《陈风东门之枌》中,宛丘也是陈国男女定期聚会之所!也就是说诗歌中的情景,有两种可能,一是祭祀典礼,而是男女之会的时候。在《东门之枌》男女聚会时,也有女子舞蹈的场景,如“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而在陈风中,多有对歌,舞蹈的场景出现!可见当地风俗人人善舞、好歌!此诗歌的解释则仅仅限于祭祀场景,而“子”也非仅仅限于女巫!

 再进一步解释诗歌中的一些词语:

 宛丘:是一种地形,四周高中央低。位于陈国都城的东门外。

 洵:确定,表示肯定的意思。

 坎其:象声词。

 鹭羽、鹭翿:舞蹈中用到的物品。

 而诗歌中,有三句说明了舞蹈者的地点:宛丘之上、宛丘之下、宛丘之道。舞蹈者的位置变化,有两种可能:一是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舞蹈位置的变化;二是参加聚会的全体女性都在舞蹈。

 依照宛丘的地形,还原那次诗中的场景,就是四周高,中央地的地方,人们聚集在这样一个地方,当祭祀的时候,民在四周高出观看,而舞人在低处舞蹈。而如果是男女之会的时候,则是人们散布于地形各处。或者人们依然在高出,而低处依然有舞师在舞蹈。

 而几次地形变化表明,所描述场景更符合后者!此歌谣传唱于民之口,则表达的是一种在男女大会上,看到美丽的姑娘而心生爱慕的情怀,此中绝非特指某一女子,而是一种感情上的泛指。对于女性的爱慕,小伙子感觉没有希望,正如如今男女之间,小伙子看到心爱的姑娘,觉得她是那么美丽,那么优秀,自己要追求的话,恐怕自己配不上她的感情是一样的,姑娘却没有注意到暗恋她的小伙子。姑娘们在大会上,随着鼓声一起舞蹈,那优美的场景,想来真让人着迷。

 于是此诗歌翻译当为:

 姑娘优美的舞蹈,在那宛丘山上,我爱慕她,她却没有看到我。

 鼓声回响,在宛丘中央,无论何时,姑娘在优美舞蹈。

 缶声回响,在宛丘道上,无论何时,姑娘在优美舞蹈。

 这是一首流传于陈地,在男女之会上,男子演唱的情歌!在大会上,女子舞蹈,男子歌唱,以此来寻找意中人!而不是男子对女巫的爱慕表达!

 (作者:二觉)

 赏析三

 首先我还是将这篇诗经诗词抄录于上!其实诗经只需要你看看必要的注解之书,反复的体会咀嚼,你就能够发现我们的祖先在中国文字、中华文明的较早时期是如何引导我们的文明走向的。这些最初的文明印迹是那么的纯真天然,是那么的代表着中国人先天或者说与生俱来的价值审美观!

 我很不爱读书,可一定要我读书的化,我肯定是要选择诗经这部诗词集的!但是我这人读书的独立意志比较的强,常常有些自己的个人观点,因此,我常常说我的博客文章仅仅是个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大家发表说出来,只要有根据,有道理,我相信没有人会来完全不懂事的乱胡闹!

 我读这篇《宛丘》觉得是很优美的,这种感觉明显,我认为该诗词前面第一章是强烈的感情表白,就像羽泉歌曲《我宁愿你冷酷到底》的前半部分,都是强烈的音乐感情宣泄!后面的细描、白描却显得平静许多。当然又熟悉羽泉歌曲的网友可能会说,《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后面也有很多的反复咏叹吗!是的,我只是说了这一点两者之间有些类似之处,并未说风格、内容完全相同哦!

 引用网友的分析 这篇也是情诗。男子词。诗人倾诉他对于彼女的爱慕,并描写她的跳舞。从诗中“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等句看来,彼女一年四季都在跳舞,似是以歌舞祭神为专业的巫女。是有些道理的,有人说这是男子在高高的神坛主持祭祀活动,而在下边的女子看到后很是爱慕。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古代周朝的祭祀活动确实往往都是男人的专利!甚至认为结了婚的女人都是不可以奉献于神的,是肮脏恶浊的。因此为女子的思念之词。

 无论是女子的思念之词还是男性的求女情思诗词,都是难以断定的,都各自有自己的道理与论据,我不想乱评价,暂时做个中立人士吧!全凭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还有我要指出的是,所谓的 “无冬无夏”实际是有深意的,绝非简单的一年四季都在跳舞!实际上周朝的祭祀活动再频繁,这种重大的祭祀活动都不可能天天都有吧!而且即使天天都有,写在诗词之间总有自己的隐含意义吧!我们都知道《春秋》这部书,可以明显的知道古人很早就知道了一年中的四季对中国人而言是有极为强烈的暗示意义的,因此我认为这句的真实含义是形容宛丘台上的各种祭祀活动,非常的优美。犹如像四季中的春天和秋天一样,如此的春风化雨,生机勃勃!如此的优美引人像秋天一样的多愁善感,同时秋天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借用来形容这时的宛丘各种宗教仪式与歌舞表演达到了臻于炉火纯青的艺术地步。古人对于这种逆向思维,在诗词中间的运用是及其常见和运用自如的!

 而“值其鹭羽”和“值其鹭翿”的说话其实只是诗词常用的反复手法,大致的意思相差是不大的,都是形容宛丘各种宗教仪式与歌舞表演像鹭鸶一样的优美、高挑、圣洁、纯美!而鹭鸶的羽毛更加的美丽、纯洁、白色的羽毛还象征着这些舞蹈和歌曲如此的轻柔悠扬,圣洁高尚!

 分析这首《诗经宛丘》就到此为止,还望广大网友多多发表自己的高见!

 (作者:子龙无敌)

 赏析四

 宛丘即今天的淮阳县,古时又称陈、陈州,位于河南省东部周口市。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 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画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他造干戈、饰武功,统一四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综合各个部落的特点,创造了龙的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后炎帝神农继都于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艺五谷,率领先民步入农耕社会。所以说,淮阳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体的象征。夏,陈属豫州。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建陈国,筑陈城; 以国为姓,陈胡公妫满便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就生于陈国苦县。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历经38年,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秦时这里初设陈县,后置陈郡,公元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阳。在六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淮阳五次建都,四次封国,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务院撤消淮阳专区,才改为县治。所以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阳。

 淮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之风水宝地。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在这里著书讲学长达四年之久,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留下了“陈蔡绝粮”千古佳话。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有《陈风》十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等文坛巨匠在这里留下了歌咏淮阳的不朽佳篇。包公陈州放粮也发生在这里。

 讲解

 这是诗经作品里颇让我注意的一篇。我之所以重视这篇作品,和孙华娟有关。大约是三四年前,我在写诗经学的博士论文,她读诗经文本,给我提出一个问题:《陈风·宛丘》的巫术背景。我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但从那时候起就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后来孙华娟写了一篇散文《舞的记忆》,重新提到这个问题。我知道她做了很多的考察。请允许我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引用她的一段文字:

 “现代的诗经学家往往把诗中的舞蹈解释成女巫的舞雩,即为了祓除旱暵的祭祀之舞。女巫沉浸于对神灵世界的向往,在宛丘之上日日舞蹈,企盼着神的降临,却不会注意到宛丘之下有人间的男子爱上了她。两人的爱皆无望,人神的交接本来艰难,被漠视的爱情又使两个凡人何啻隔了关山千重。这诗就是那男子所唱。悲伤而无望的爱情。虽则这个解释不见得可靠,我也很花过一点功夫想去弄明白这诗原本的意思,也确乎寻出在现代之前的其他两种影响很大的解释,并一一去考察每种说法的缘起,但我还是爱这个解释,为那神巫之爱的悲剧。

 据说,最初,舞与巫是分不开的,作为交接神的手段,它又落在女人身上:以阴合阳,以舞降神。并有人考证《说文》中训“巫”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的“无形”,是说她们跳舞时是裸体的——虽然很久的时间里大家认为“无形”说的是神。太久远的事情总是不容易弄清楚的,不论无形到底是怎么样,在舞蹈不是全部落都参加之后,总是女子跳得多罢。先是降神,再就是娱人。肢体语言不需要什么教化就可以为人直接领悟,不喜欢舞蹈的人恐怕不多。”

 这段文字把《陈风·宛丘》的主题定位成神巫之爱的悲剧,并且对巫与舞的原始功能做了说明。将“无形”释成裸舞,我觉得没有充足的理由。但将诗中的舞者定位为女巫,这也是我的倾向。孙华娟对于“有情”和“无望”的主体是做了双重的认定,女巫对神的有情与无望,某男子对女巫的有情与无望。二者的共性在于同是被漠视的爱情。这样的双重定位,是充分考虑诗歌的可能向度。但可能向度是解释学的问题,诗歌自身的情感未必是兼有,而是两者必居其一。如果把“有情”和“无望”的行为主体定位成女巫,则这篇作品类于《九歌》的人神之爱。从前我给大家分析《九歌》系列的时候,详细剖析过这个问题。但对这一篇作品,我不倾向人神之爱的解释。我倾向于这是讲人巫之爱的。亦即我把这篇作品的行为主体认定为一个男子,行为对象是女巫。这样处理的理由,在于对叙写角度的判断。如果理解成人神之爱,则是第三人称叙述,“洵有情兮,而无望兮”是叙写者对她人情感的判断。如果有本事背景,第三人称叙写可以这样表达。但是我们看不到有什么本事背景。理解成人巫之爱,则顺理成章。诗三百里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但突入他人内心,把握他者的隐秘情感并非易事。所以,从情理的角度,我将本篇定位成人巫之爱。这也是国风与九歌的不同。国风的情感始终在人间世,九歌的则是人神之际。

 其实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类比。故事如果发生在当代,无非就是一个观众爱上了时装女模特。诗的首章岂不是这样写的:“你婀娜的舞姿啊,飘荡在高高的舞台上。我对你一往情深啊,可是我的爱情却又如此无望。”为什么一往情深的爱情,却是如此无望呢?道理再简单不过:模特是公众人物——大明星,心里燃烧爱火的观众,则太普通,只能是被漠视了。这样的情感,很好理解。我们的主人公追星追得太痴迷了,但又有自知之明,知道是是无望和不可及的,所以只能是咏叹和妄想了。她的演出,他大约每场必到吧。看得痴迷,不看的时候,大约满脑子里也都是那女明星的身影。二三章只是对“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具体补足性说明。《三笑》(唐伯虎点秋香),大家一定熟悉。唐伯虎对秋香一见钟情,一时间却又不可及,心急如焚。唱词便是“梦也秋香,醒也秋香,左也秋香,右也秋香……”。大家正式如花年纪,这样的痴迷,或许正在经历。

 本篇的情感,其实再寻常不过。还是我的那句老话:“没有比国风更简单的诗。”本篇的表达技巧却又很高明,情感核心是“有情”与“无望”,但却不写如何“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却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现给我们镜像。李商隐的诗歌里也常用这样的手法,如“腊照半笼金翡翠,赊熏微度绣芙蓉”。(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腊照半笼金翡翠,赊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以意象的陈列,打破和嫁接抒情的意识流。往往有突出的艺术效果。这是文学表达的一个基本技巧。

 以上是陈述我对此篇的理解。或许有人会问:凭什么要认定那个舞者是女巫呢?下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因为有一定的文献根据。《汉书·地理志》说:“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又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众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也。……自胡公后二十三世为楚所灭。陈虽属楚,于天文自若其故。”颜师古的注说:“鹭鸟之羽以为翿,立之而舞,以事神也。”又说:“子仲,陈大夫之氏也。婆娑,舞貌也。亦言于枌栩之下歌舞以娱神也。”《汉书·匡衡传》说:“陈夫人好巫而民*祀”。张晏注说:“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鬼神,鼓舞而祀。”根据《汉书》,我们可以知道陈国民风是喜以歌舞祀巫鬼。正因为这样的文献根据,所以《郑谱》说:“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陈奂的《诗毛氏传疏》还引用乐《韩诗外传》的一条材料:“子路与巫马期薪于韫丘之下。陈之富人有处师氏者,脂车百乘,觞于韫丘之上。此韫丘即宛丘。陈有宛丘,犹之郑有洧渊,皆是国人右观之所。处师氏脂车觞此,则陈大夫之游荡无度,习成风俗,由来久矣。”这数条材料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中的女子是为以舞娱神的女巫。当然,娱神和娱人密不可分,在某种仪式的初始阶段,娱神成分较重,但随着时间推移,娱人便成为主要的了。所以,诗中的女子可以直接理解成歌舞女明星。

 关于材料,我还要说一点,《汉书》的成书年代离《宛丘》的产生年代相隔甚远。汉书的注释者之言,更多臆测成分。我们以它为根据,是相信班固的史德,言之有据。《汉书》以前的典籍,几乎没有相关的材料。充分论证这个问题,尚待其他文献(出土文献)的补足。

 大家知道我对顾颉刚推崇有加,一般不会使用年代晚或者带有臆测成分的材料论证问题。对于《宛丘》的解释,我这样干脆,还有其他的原因。我的朋友任平在“生于七十年代新学院论坛”看见孙华娟的文章之后,跟了一个帖子,我觉得对于我们的观点,是个有力的支撑。兹引其帖如下:

 “我想有机会是可以到我们这里来看看的,孙华娟朋友讲的宛丘,就是我的故乡,而里面提到的舞蹈,至今还在舞着,舞蹈的名称是“担经挑”,号称“天下第一舞”,是原始的巫舞。《担经挑》既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等功绩的祭祖形式,也是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淮阳盛行向女娲乞子的习俗,与《汉书·匡衡传》“陈夫人好巫而民*祀。胡公妇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神鬼,鼓舞而祀,坎其击鼓为证”的记载相符。舞者全身饰黑色服装。偏大襟上衣,大腰裤均镶彩边,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下缀二寸长穗。舞姿变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打经板,三人表演以“十”字路线为中心,对面穿叉,走成剪子股路线;二是“铁索链”:一人走这种路线,二人走另条路线,像拧麻花一样多次相迭;三是“蛇脱皮”:一人在前,三人(包括打经板者)朝一个方向沿履而箅,然后,每二人从中六叉而过,像蛇委蛇而行一样。这三种队形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舞者走到中间定要靠背而过,身后的黑纱长尾碰绕在一起。这是生殖崇拜的一种象征,走的剪子步,黑纱长尾的碰绕,代表着交合,这里的祭祀,是对人的祭祀,表现了最原始的生殖崇拜,而在每年庙会上出现的祭物,都是人类生殖器的一种转化。”

 对于这段文字,我仅发表以下意见。一是所引《汉书·匡衡传》“陈夫人好巫而民*祀。胡公妇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神鬼,鼓舞而祀,坎其击鼓为证”,混淆了本传与注。我对大家的要求是这样的:转引材料,必须查证原文。凡有可能,请引用最原始的材料。二是我很怀疑这是地方志上的文字。三是生殖崇拜可能受了郑玄和张晏的话的暗示。但不管怎样,这是民俗学的一个证据。叶舒宪等人提倡的三重证据法,其实是个很好的方法,只要不用过头就好。

《国风·陈风.宛丘》全文解释及赏析

八画的字有哪些用于人名

舞 五笔RLGH

舞的拼音及解释

舞读音:wǔ

1.名词 一种配合音乐节奏移动身体,表演各种姿态的艺术。 组词:「芭蕾舞」、「华尔滋舞」、「交际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2.2.动词 表演舞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

3.动词 耍动、挥动。 组词:「舞剑」、「手舞足蹈」。《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动词 飞扬、飞翔。 组词:「飞舞」、「眉飞色舞」、「龙飞凤舞」。

5.动词 卖弄、玩弄。 组词:「舞文弄墨」。《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6.动词 搞、弄、忙。《儒林外史.第三回》:「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1、茅

读音:máo

释义: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

2、泖

读音:mǎo

释义:水面平静的小湖。

3、茂

读音:mào?

释义:

1.草木旺盛:~盛。丰~。

2.美,有才德:~士。~才(即“秀才”)。

3.有机化合物,环戊间二烯的简称。无色液体,用来制农药、塑料等。

4.古同“懋”,勉。

4、枚 ?

读音:méi

释义: ?

1.树干:伐其条~。

2.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状如箸,衔在口中:“又如赴敌之兵,衔~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3.马鞭:以~数(shù)阖(用马鞭指点着数门扇)。

4.量词,相当于“个”,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一~别针。不胜~举(一个一个地举不完)。

5.姓。

5、玫

读音:méi

释义:〔~瑰〕a.美玉;b.落叶灌木,枝上有刺,花有紫红色、白色等多种,香味很浓,可做香料,花和根可入药。

6、妹

读音:mèi

释义:

1.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比自己年纪小的女子:~~。兄~。弟~(a.弟弟和妹妹的合称;b.俗称弟妇)。~夫。

2.对比自己年纪小的同辈女性的称呼:表~。师~。世~。

7、妮

读音:nī?

释义:女孩子:~子。小~儿。

8、念

读音:niàn?

释义:

1.惦记,常常想:惦~。怀~。~头(思想、想法)。悼~。~旧。~物。

2.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杂~。信~。

3.说,读,诵读:~白(戏剧道白)。~叨。~经。~书。

4.“廿”的大写。

5.姓。

9、茑

读音:niǎo

释义:落叶小乔木,茎攀缘树上,叶掌状分裂,略作心脏形,花淡绿微红,果实球形,味酸。

10、泞

读音:nìng

释义:烂泥:泥~(a.有烂泥难走,如“道路~~”;b.淤积的烂泥,如“陷入~~”)。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