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李时珍医学全书有几本?李时珍脉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5 09:47:16浏览:12分类:文字大全

李时珍医学全书有几本?李时珍脉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时珍医学全书

李时珍可谓是明朝时期以来不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医学家,将一身心血权投入到医学事业中,不贪图名利,只为众生,创造了《本草纲目》等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医学地位不可撼动。

李时珍在医学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较为熟悉的便是《本草纲目》,这是他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采集收录而成的书籍,一共分有五十二卷,不仅记载了新的药材,还将当时封建迷信的药学和医学方法提出并修改。为了这本书籍的完成,历史长途跋涉了数十年,顶着他的高龄在林间、山间考察和实践,不畏艰险和劳苦。

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虽然花费了很长时间完成《本草纲目》这一著作,但是他关于医学的研究可不止只有药草,其他方面也有涉猎,常年边走边医治他人,临床经验丰富,还有其他医学之作,如《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经典之作。

其中《濒湖脉学》是李时珍的晚年创作的书籍作品,李时珍因为常年四处行医,因此有很多医学家没有的宝贵经验,博览群书,见闻很很丰富,便感觉当时的年代中医学中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于是李时珍便利用所学和众医学家的精华论点,编成了这本书。不仅改善了中医学脉中的漏洞还将主要的脉象编成歌诀,不仅朗朗上口还很容易记下来,是很多从事医学的工作人员学习的书籍。

《濒湖脉学》中将疾病脉象将的通透彻底,还容易理解,也成为医学爱好者广大阅读的一本著作,也是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本著作。

李时珍脉学

李时珍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其不喜权势,一心为百姓解决疾病之痛苦,历经数十年编造了《本草纲目》这一伟大著作,虽然在这个花费时间之长,但是李时珍临床经验丰富,常年为患者医治,且李时珍喜好医术,所阅读的医学书籍种类也很广泛,因此李时珍在脉学上也颇有见解,于是李时珍关于脉学的书籍便出了三本。

李时珍《频湖脉学》书籍封面图

一本是《濒湖脉学》,其中是根据李时珍父亲所编写之书《四诊发明》为依据,还有向很多名医学家的探讨,集中他们对脉学的精华而编造的关于脉学的书籍。李时珍会出这本书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流行的关于脉学的《脉诀》有漏洞,加上脉学对中医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便出书修复原来的漏洞,还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李时珍将脉络中出现的病症都相互对应,编成歌诀易于北宋,是初学者或者感兴趣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一本是《奇经八脉考》,这是关于十二经脉之外旁支的脉络,不仅给出奇经八脉的循环路线还给出会得的疾病和症状,结合这个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是医生靠诊脉诊断的一种依据。

第三本便是《脉诀考证》,这本书就只是李时珍记录与各家医学家根据脉学的不同见解,主要是以李时珍那个时代盛行《王叔和脉诀》书籍为主要探讨对象,李时珍在这本书中总结各家观点,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本书便成为李时珍与当代的医学家们的学术讨论之地。

李时珍采药图

李时珍从小对医学有兴趣,后来在他父亲李言闻的帮助下更好的掌握了医学,因此阅读了更多关于医学的书籍,李时珍也因此发现原来明朝之前关于本草的记载是这样的不完整,除去有缺失的内容还有不正确的记载,李时珍便因此下定决心要重修本草。

而重修本草书籍必须对这些本草有新的认识,那么只局限于书籍阅读是没有多大成效的,关于记载也变得很是局限,于是李时珍便开始了他四处游历考察的生活,为此年岁已高的李时珍还不畏路途艰险带着学生翻山越岭。

李时珍采药图

李时珍在本草的重修中,不仅修改了过去的错误还新加很多未记载的但是自己实践过的知识。李时珍听说北方的一种叫做曼陀罗花的植物,吃了不仅会使人不停的舞动,甚至严重的会有麻醉的效用,于是李时珍便背起行囊前去北方勘察。

他到了北方,看到了曼陀罗花,记载下了此植物的外观和生活习性,还掌握了它的性能,甚至为了更直观的记载此植物的药性,亲自尝试来做实验,并且通过曼陀罗花的毒性试验,找到了解此毒的药方。

李时珍便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脚踏实地的通过勘察,采集,亲尝的手段来记载药物的功效和外观,以便后人能更好的通过此书学习医术和药草,以此造福百姓。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

中医可以自学

笔者是自学中医,也是逼上梁山的。那是老伴得了左心衰,上四楼歇8次,提颗白菜都气喘,花175元5付中药,人缓过来一些,大夫给开步长脑心通,每天10元,一个月下来,我的工资只剩下50元,生活费没了,得想个招,自己动手,不花钱,还得有效果,仔细分析,现学扎银针那是阳春白雪,必须有专业知识,而按摩测是下里巴人,手指头总比银针面积大的不知多少倍,不离穴也不离经,花了50元买了4本按摩书,按图索骥,先治她的高血压,每天坚持下去,一分钱不花,效果却很好,血压被控制到正常水平。

当时带着问题去学,她身体有什么疾病,就去翻书,看《针灸甲乙经》,找到她外阴瘙痒和白斑,按照书里的做法,顺时针补蠡沟穴,很快外阴瘙痒自愈,这样边实践边学习,学习即快记得还牢,她的病好了,逐渐我的中医知识越来越丰富。只要有恒心,有目标,有的放矢去学中医,一定会有收获,我最大的收获不但自己 健康 了,还有让更多相信我的人获得 健康 。

中医可以自学,中医必需自学

一.中医,可以自学。

当代大师李可(1930--2013),在监牢里,没人教,靠自学。一本《伤寒论》起家,研习践行一生,创造了当代中医的辉煌。

二.师付引入门,修行靠自身,自学就是中医修行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

大师蒲辅周(1888---1975),跟师三年,18岁开始行医川北山村28年,1934年悬壸成都,1955年载誉京城。弟子们说师付有一个几不变的习惯,每天早晚都要习读经典几个小时。

三.中医大学毕业生也需重新自学经典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材。

李士懋(1936---2015)作为中国第一批中医大学毕业生,行医十七八年,却感越医越力不从心只好从传统经典里开始自学,研习践行三十多年,提出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理念。誉赞为“求学中医的一盏明灯”。

可以说他们都是用自学方式修成了一代中医大师。我等凡辈,用自学的方式只求学中医更是应该的。

自学中医不难。即使你对中医一窍不通,只要你相信中医,想学中医,拿起中医书来读就定能学有所成。

学中医难,难在初学时选对路。

学中医路没有捷经。斜路歪路若干条,都不通中医。正确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践行中医经典。

沿着这路走,一般人学习三至五年,给你家人亲友治点常规病患,吃点保健药保 健康 是足够的。还有高一点的理想,跟着那些大师们走过的路走,那就是研习践行中医经典。

初学者感到的困难是,中医书里全是从未见过的中医名词和难懂的专业术语,我认为可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学习中医基本知识。

在书店里买四本书:

1.中医基本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医药学。

4.中医方剤学。

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学随便翻翻,以后需要时再回来查一查就行。不必求甚解,因其中好多是错误的。

中药学应较清楚地知道或背得二三百种以至四五百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属性,功效自明。其实找到诀窍做到并不难。

中医方剂学。知道组方原理,熟习一百多个方剂的功效,组成,这自当必要。不必死记硬背。

其实中医行家大家们一生使用的经方时方就只四五十个。常用中药就一百多味。

以上最多一年时间可完成。

第二步.学习经典,运用经典。从经典中学会和掌握传统中医的临床诊治方法。

读中医经典难在古文,又多用缩略写法。应找好的导读本,以便邦助你尽快掌握理法方药的中医技能。

被誉为“求学中医路上的明灯”的李士懋先生的著作不失为这阶段学习的理想教科书。

现简要介绍一下李士懋先生的书:《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下简称全集)

全集分为上中下三卷约2400页,330万字。

张仲景说:“观其脉征,知犯何逆,随征治之。”

李士懋先生将张仲景的理念具体化临床化,提出:以脉诊为中心,以脉为主解释望闻问三诊定症,依症立方遣药的辨证论治系统。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著作。因此在书中可若干次看到一句话:有其脉,又可见用脉解释的一二征,就可确定其症,然后立方遣药。

按内容分,全集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 脉学经典《濒湖脉学》《四言举要》导读及李先生的著作:脉学心悟,阴阴脉诊。共约250页。

对各种单脉,复合脉,复杂脉(阴阳脉)的脉象,脉理和脉诊进行了通俗准确的解释,

提出了脉诊的纲领:首辨虚实,沉按有力为实,沉按无力为虚。其意义是:大大地减少了对各种类脉的辨证难度,破除了脉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感。有纲可循,这对临床中如何运用脉诊,提高脉诊效果有极大的邦助。

第二大类: 中医经典《伤寒论》《温热论》《湿热论》导读和经方时方案解。共约600多页。

李先生,对经典先是一句一字地导讲,每章节完后都对理法方药实用性很强的总结。

如《伤寒论》总结:以脉为中心辨证的六经八方证,太阳的麻黄汤证, 桂枝汤证。阳明的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少阳的小柴胡汤证。太阴的理中汤证。少阴四逆汤证。厥阴的乌梅丸证的总结都以脉为中心解读:一脉,但见一二症,一证,一方。

《温热论》总结:温热病本质是郁热。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实际就只气分,营分。治法:清,透,滋。代表方剂:新加升降散加减。

《湿热论》总结:湿热分正局,变局。正局病在脾胃。治法:分消走泄。变局为化热化燥归入温热病治

对经典,医儒们喜欢用华丽飘浮的语言来解读,即所谓的高进高出。李士懋先生则是另一种风格。即高进低出。用通俗实际的语言,解释经典的深刻内涵,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常让你每学懂一条经典就可掌握一条临床医理。深入浅出,纲领清楚,理明法清,证据充分。

第三大类: 医案及篇幅不大的中医杂文。约1500页。

收彔了1200余医案。几乎涉及常见的各种疾病,大部份是多诊次的大医案,每个医案后都有点评,这对学者如何将经典理法方药的要领运用到临床中有很大的示范邦助。

更重要是这些医案都是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实录

脉诊是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定海神针。以脉诊为中心,不管多复杂的病症面前,你会临阵不乱地去辨明其证。只有辨不清证,没有治不了的病。有脉就有证。这就是中医治百病的秘诀。

初学者没经验可循,有这个”定海神针",也可让你至少找到一个接近的证型,虽不能一次成功,至少可让你少犯虚虚实实之误

学完后,这中医治百病的知识应足够你自用了。若你还想探寻中医决生死的大法,再走一步,学经典,向大师李可学习。:

李可,李士懋二位是当代最卓越的中医经典的研习者践行者,都是《伤寒论》的优秀学生。(李士懋属《伤寒论》的李时珍派(即小剂量化)。李可属《伤寒论》经方原派(即按经方原剂量)。)

在中医路上,坚持学习经典,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高。

首先肯定能。我于四十多岁开始学,当时骨折完身体行动不便,思前想后,得改变自己。于是卖了《针灸学》,先从十二经脉起。书中有针灸的练习方法,就开始练习,并按古书上的补泄法,给我自己扎。针完后,人走路明显轻松了好多。就思考原因,慢慢悟。一个问题有可能半年明白,有时更长时间。大家如果学,建议买中医大学教材,这个相对比较准确。先弄懂十二经脉,再结合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慢慢悟。同时可用《本草纲目》中的食物来调理,慢慢就会有进步。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

初学,建议还是先读高校教材的好。

中医教材基本把古典医学著作的精华都摘录并系统归类总结了。

初学的时候,中药和方剂先熟背,歌诀也要背,这些先背后理解。

刚开始,学习不要多,基本的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内科学读完了后,要去医院或者诊所跟老师在临床中学习。

临床有了经验后,再扩大学习读书面。

1.可以自学。但想师出有名,行医治病,开方救人,得要有执业医师证,不然你医术再高出事了也不好办。

2.虽说学医为了治病救人,但不能救死扶伤那就自学保身。

3.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入门,打好基础,后面的古医书文字才好理解。

4.建议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古今医案按等书必读。

5.想学就得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方得一招半式扶已救人,将中医发扬光大。

6.仅供参考。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说是自学,到关键时也得象拜师一样问一问名医。不然还是不通。比如望舌胎,有的医生善长望舌胎,何颜色,是薄是厚,人家望了,你再望一望。慢慢就学会了。那切脉,也是一样,医生切了,你再切一切,看是何种脉象,主何病症。这也算一个过程,不是自学吗,但自学是学不来的,不用一学期一季度地去跟人学,但关键时问一问就可以。决对没有医生会说,你不是我的学生,不告诉,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当然诊断是缺一不可的,就是望闻问切,详细复审,再确定用药。

要耐着心地通读本草纲目,当然那么多味药不容易记住,可归类学习。每味药都叙述了,生在何地,治某病,性质如何,根,茎,叶,花,各治何病,药量多少,效果如何。那夲草备要,夲草从新,大明夲药四百味,要细读,。再就是学一学药的制方,用酒炒,土炒,米汤炒,蒸,煮,晒等方法。因为有时进了生药是要炮炙的。

中医里包括十二经络,每经都有多少穴位,它的位置在身体何处,是针是灸,等等。如手太阴十一穴。足阳明四十五穴,针灸书里讲得很清,针灸书很多,可按一两本来学。如针灸大成,针灸大全,朱帘针灸,这一本写得最好。如能找到可学一学。

中医名著必须学习,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我们这里过去有一老医生,能背诵伤寒论。

学中医先从《频湖脉学》开始,彻底弄懂诊脉,再读中医临床书籍,弄懂望闻问切四诊分析临症便可初步诊断疾病,然后开始读《伤寒论》、《温病条辩》,学到融汇贯通后,《医宗金鉴》便可开始读了,在这些基础上,对诊断疾病便有了些小把握,再细研《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对药性全面掌握,回过头去研究中医方剂——《和局方剂》、《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等书籍里的方剂。古老话说:识症不识药,十有九不着;识药不识证,十有九不听。这些中医理论知识滚瓜烂熟了便可进行治病实践了,中医是凭经验的,必须谨小慎微,记录医案,在行医后可以开始学习针炙,一定要读《黄帝内经》,便可在以前学到的理论基础上,在治病的实践得到质的飞升。中医是一项综合性的学说,名医对地域、气令变化、人们的饮食肥甘厚味或饥不饱餐都会相对作出治病的主旨,这让一些不懂中医的人更加一头雾水,不管治疗的良好效果草率地斥之为伪科学。

外观!先弄一套唐装,布鞋,手握二核桃!给人把脉时候不能笑!年龄不能低于四十岁,胡子有多长留多长,头发有多白染多白,家里桌子上供一个浑身有麻点穴位裸体小塑料男人,理论上背会,气血,脉络之类词!太阳系九大行星最少也要知道五个的名字,,抨击现代医学,把打针吃药片说成比吃敌敌畏,百草枯还可怕,自己亲戚朋友住院打120的事要严格保密!弘扬草药万能论,有人质疑,立马提及古人,古书,与爱国情操!以及五千年精髓的话(标配语言,),接近医院里有医师资格证的真正大夫把他当成WiFi,你懂得,,,,,我们小区门口晒太阳老头老太太中有个人就是这样,老崔头,猝于今年六月,享年59,心梗!

 李时珍是明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自1565年起,其先后到武当山、庐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历经27年,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人物生平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并且在当地都有很大的名气,在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因为这个原因,李时珍想要弃医从文,决心苦读诗书,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能走上仕途。但是,先后参加了三次考试,都名落孙山,最后还是跟随了父亲学习医术。李时珍在医学方面有极高的天分,通过自己对医学的感悟,很快就成为了一代名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盛名。李时珍曾在太医院工作,太医院有很多珍稀的药材和医学书籍,无疑给李时珍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为后来在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时珍主要作品

 李时珍的著作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

 1、《本草纲目》,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濒湖脉学》,《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李时珍轶事典故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时珍”。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