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求人体穴位全和各穴位的作用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5 22:14:23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求人体穴位全和各穴位的作用

呵呵,也是帮你找的,希望你能满意,给我打分啊!!!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编辑本段]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编辑本段]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四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编辑本段]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有些朋友经常使用 针灸 、 推拿 等传统方法治疗 疾病 ,或者有些朋友对于 中医 十分感 兴趣 ,那能不能 自学 相关知识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自学针灸

 针灸治病,粗略看来,大体不外两个要点:选取恰当的部位,施行恰当的手法。自学针灸,无非从这两方面入手。所谓选取部位,又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二是取。选的目的,是 决定 到哪去找;取的目的,是找到那个点。以下分别来看:

 一 选部位

 要选择恰当的部位,首先需要了解,人体一共有哪些部位可以供选择?按现代通行的说法,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十四经上,即十二正经加任督脉。这个说法当然不错,但有一点,这种按十四经划线方式对针刺部位所作的区分,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值得商榷。

 举个例子。承泣穴,在眼球与下眼眶之间,主要治疗眼病和面部疾病,如面瘫、面肌痉挛。在十四经体系中,承泣穴分属于足阳明胃经,而且是该经的起始穴。问题是,这个穴的主治内容,只是集中在该穴所在的局部,即眼和面部(确切的说,是眼周;更确切的说,是眼的下方)。而足阳明胃经的治疗范围,则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如胃肠病、神志病等。那么,将承泣穴归入足阳明胃经,还有多大意义呢?因为所有穴都有局部治疗作用。

 实际上,翻看宋代及宋以前的针灸书,如《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等,会发现腧穴排布的早期形式并非如此,以十四经统周身穴。而是首先区别躯干部与四肢部,四肢部按十二经作区分,躯干部则没有这样的特点,最多标注脉气所发?。站在针灸医生的角度,这样的区分方式,无疑与临床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切合临床实际。换句话说,自学针灸的朋友,要确定如何选择部位施行针灸,首先可以把握的原则就是:躯干部就近选穴,四肢部按经脉选穴。所谓就近取穴,换成更直白的话,哪疼扎哪。从临床结果看,很多时候,只是靠这个简单的 办法 ,已经可以取得还不错的效果。

 不过,如果针灸疗法的内容仅仅如此,恐怕针灸一门很难流传至今。因为这种选穴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有时很危险,比如胸闷,针刺局部很容易出现气胸,甚至刺中心脏;有时不方便,比如腰背痛,但针刺时没有床可以躺下;有时不能刺,比如皮肤局部有水疱、血肿;当然,更多时候,是效果跟不上,比如 胃痛 ,单纯从胃局部治疗,效果经常不理想,甚至会加重。这时就需要?四肢部按经脉选穴?的原则了。按经脉选穴,会涉及两大理论,即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脉理论,几乎任何一本针灸学教材中,都会放在首要位置上,足见其重。对经脉理论的学习,有几本书可以推荐。浅显的,如《零起点学中医》中?经脉原理?一章;想要进一步探个究竟,了解经脉来龙去脉的大体轮廓,可以读黄老师《黄龙祥看针灸》;再深入下去,就要涉足专业研究领域,推荐赵京生老师《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相信哪怕只是草草翻看后,对经脉的认识,就不会再是一种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印象了。当然,希望了解当下主流正统的经脉理论,最好的选择莫过于《针灸学》教材。这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大同小异,无需特殊推荐。

 针对经脉理论中的部分要点,无疾这里不妨再稍作提示:

 1 对针灸疗法来说,经脉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勾勒出人体内不同部位(上下、内外)之间存在联系,这样一幅图景。举例来说,针合谷治牙疼,靠的就是经脉理论。

 2 经脉特征,主要体现在四肢部,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躯干部更多体现局部治疗作用,其经脉特征不明显。

 3 六阴经与五脏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其规律为:在上的手三阴经,与胸腔中的心肺二脏联系密切;在下的足三阴经,与腹腔中的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回到主题?选部位?,经脉理论的价值主要是,断此症病位在何经,即所谓?经络辨证?。

 腧穴理论,是针灸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说经脉理论为?选部位?提供了经线上的依据,那么腧穴理论的作用就主要是给出纬线参考。如此一经一纬,部位就确定下来了。举例来看,有这样一类穴,分布在手指、足趾末端,即所谓同一纬线上。又具有相似的治疗特点,即对急证、热证、官窍病取效甚捷。在腧穴理论中,将这一类穴统称为?井穴?。原穴、合穴、郄穴等,均属此类。当然,腧穴理论中也有不少例外,如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理论。这里篇幅有限,不妨从以下参考书中寻找答案。

 对腧穴理论的浅显讲解,可参考谢锡亮编著《针灸基本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对此论述相对深入,可参。《针灸学》教材中,对腧穴理论的讲述同样乏新可陈,草草过目即是。无疾这里倒是还有一本好书推荐:李鼎老师的《针灸学释难》。该书针对针灸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详加考证,令人耳目一新。

 再对腧穴理论要点略加归纳如下:

 1 腧穴理论注重对同类穴的部位与主治特征的归纳,为针灸?选部位?提供精确到点的方向指引。

 2 躯干部腧穴主要体现局部治疗作用,四肢部腧穴更主要体现经脉+腧穴的治疗作用。

 3 腧穴系统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作用在于:使对人体体表部位的表述更加方便,这一点对针灸 教育 与传承颇为重要。比如发现某点治疗某病证效果很好,但没有名字,就很难把这点 经验 告知后学。

 此外有一点,这里有必要稍作解释。上面关于经脉理论与腧穴理论的介绍中,无疾刻意绕开了?气?。绝不是因为不重要,或者有问题。而是因为对初学者而言,把?气?加进来,很容易把人带进云里雾里,看不清方向。市面上借此故弄玄虚者比比皆是。故意不谈,籍以纠偏。

 有了对躯干部?就近选穴?的原则,以及四肢部?按经选穴?的认识,加之对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的学习,面对一个病证,可以大体判断出,需要朝哪些部位着手了。但问题是,马上又会发现,很多穴都有治疗此病的功能,到底该取哪个?

 二 取穴

 记得无疾自己读大学时,面对这个问题,同样是一头雾水,持续了好几年。比如 咳嗽 ,单从教材上看,胸部、上背部的穴基本都能治,手太阴肺经的穴也几乎都治;此外,足少阴肾经上的部分穴,写着能治?咳血?,那能不能治咳嗽?一个人如果出现咳嗽,是需要把所有能治咳嗽的穴扎个遍,还是随便挑一个针就行?这样的治疗,能有效吗?

 实际上,这些困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现代针灸教学中,忽视了一个对针灸临床极为重要的环节:取穴。不讲取穴,手下就没有凭据,心里就没有把握。

 和 中药 疗法相比,或者和各种西医 治疗方法 相比,针灸疗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诊疗合一。取穴过程,就是诊疗合一的典范。所谓诊疗合一,诊察时,在指下发现的异常部位,就是要针刺的部位。所谓取穴,就是在可供选择的多个部位中,取定一处或几处,作为针刺部位;选取的原则,也多是上面提到的,?异常?。怎样就叫异常呢?

 按陈日新老师的说法,?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颇为认同。同一个人,同一个部位,在不同的时间,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是 自然 的规律。比如胃,在不饥饿且没吃东西时,表现得很安静;感到饥饿,听到肚子里咕噜噜叫时,表现得很躁动;吃了一些不洁净的、刺激性强的、令人作呕的东西,会表现为强烈的痉挛收缩,引起呕吐。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足三里穴上。胃里安静里,足三里按上去可能没有任何特殊感觉;胃里躁动时,再按足三里可能会觉得有点酸胀;胃里波澜壮阔,奋力逐邪外出时,足三里可能会变得非常敏感,一碰就疼。当然,这里只能说可能。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反应。有人反应在足三里,有人可能在三阴交,还有人或许在公孙或内关。这些反应,就是陈老师所谓的?敏化?,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讲到的敏化现象,其判断依据是患者的感觉。对针灸医生而言,仅靠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临床多了就会发现,人和人的感觉,或者说敏感程度实在相差太大。有人轻轻一按就喊疼,到处都疼;有人无论怎么用力按都说不疼,哪都不疼。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需要学习针灸者练就一双巧手,巧手离不开心灵。

 用灵心巧手做什么呢?去探察那些经过选择之后的部位中,哪里出现了诸如结节、条索、僵硬、柔弱等异常反应。这部分内容,不像前面的经脉腧穴理论,是知识,可以学习。对这些反应点的探察,是一种能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获得;也是一种感觉,感觉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意会。

 关于取穴,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交待清楚:针灸取穴,安全第一。初学者尤须谨记。不久前一位同学出现胁痛,自己直接在局部取穴,刺入后才打电话咨询。当时无疾自己惊出一身冷汗,这也太危险了!

 三 手法

 针灸手法,尤其是针刺手法,是学习针灸的重中之重,也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一个常见的事实是,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证,同一组腧穴,不同的医生针刺,结果有天壤之别。关键在手法。也正因此,针刺手法历来都被描述得高深莫测,似乎只有得道成仙才能了然。其实未必。

 针刺手法,大体可以区分为两类:技法和心法。我们平时在教材和专业书上能看到的,主要是技法。所谓技法,主要讲操作过程与方法,注重技巧。技法方面的内容,在宋金元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在明代达到巅峰。可以参考陆寿康编《针刺手法百家集成》。经过宋明的繁化,针刺手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趋于丰富。但法、术层面的成绩,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即道层面的内容开始变得隐晦。实际上,技法离不开心法。不重心法的技法,难免步《灵枢?小针解》所论后尘:?粗守形者,守刺法也。?这里推荐《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中?刺灸术式的立意?一节,尝试用解读心法的方式,重新审视技法。相信对理解针刺手法会有启发。

 所谓心法,原是佛学术语,后来用的泛了。无疾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当我遇到一个新问题不知所措时,我该怎么办?心法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举例来看,比如火。右寸滑硬的火怎么办(咽痛)?右关大而无伦的火怎么办(面赤长痘)?右尺无力的火怎么办(冷饮)?左寸浮滑的火怎么办(艾火)?左关弦滑的火怎么办(周身痘)?左关弦细如钢丝怎么办(失眠)?左尺细弱的火怎么办(口糜)?脉象上没表现的火怎么办(郁证)?如果我对这一团火的治疗方法无效怎么办(牙痛)?

 无疾这里把自己既往治火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简单来说,火势未猛烈到?硬?的程度,尽量从气走,发出去。见不足象,草木之火,收于土;龙雷之火,收于水。诸如此类的只言片语,就是对这一点心法的总结。而这种粗陋的或者晦涩的文字,教材上是不会出现的。医生的经验集中,通常也很少会记录。

 针灸毕竟与方药有别。单纯靠读医案,可以成全江瓘,却不可能造就杨继洲。关键就在于,手法需要实际操作,心法需要不断揣摩。所以,对针灸初学者来说,跟师很重要。从观察到模仿,从倾听到领会;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

 当然,条件实在不允许,或者确实无意从师学习,自行练习也是可以的。不过仍要再次提醒,针灸入门,安全第一。没有把握时,不妨轻一点,再轻一点。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