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读书笔记|《圆觉经》day11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5 19:26:05浏览:12分类:文字大全

读书笔记|《圆觉经》day11

普觉菩萨向佛陀请教 “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佛陀说: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末世众生想要发大乘心,寻求教导众生修行善法的人,应当找有正确知识和见解的人,心不执着于名相,不执着于小乘境界。这样的人虽然可能会产生世俗事务的尘劳相,但是内心是永远清净的。他们有时虽然也会有过错,但是仍然能赞叹清净的行为。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应当不惜生命去供养他。

能找到良师,但也要除去 “四病”:分别是作病、任病、止病和灭病。

因为圆觉不是靠造作来的、也不是任由事物随顺本性顺其自然而来的,更不是止住妄念、断除烦恼而来的。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只有远离这四种弊病,才能知道什么是清净。这样观察修正法才是正当的观法,其他的观法都是不正当的。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末世众生之所以不能成道,是因为从无始以来人们心中都潜藏着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憎爱的种子,所以不能得到解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冤家能像是对自己的父母一样,那就没什么憎爱之说了,这样也就除去了心中的种种弊病。

ps:我认为这不是叫人去爱自己的仇人,冤家,其实是站在一切平等的角度上来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没有阵营划分,彼此都是有灵的万物,彼此的本性也都有清净的圆觉妙心。爱和仇恨都是虚妄,根本不必执着任何一个。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

从“发心”到“成佛”,历经恒河沙劫,菩萨到底是怎么坚持?在这漫长的“旅程”里,菩萨又是如何度过?

我们都知道,声闻弟子证得初果,即意味着入“圣流”,不堕恶道,最多七次往返人间,即能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菩萨呢?菩萨生生世世修行,却依然是凡夫。也就意味着,今世可能是初地的欢喜菩萨,后世就忘记修行,临终时或恶业成熟,堕大地狱。

这种情况,直到证到“无生法忍”,也就是证到“菩萨八地”时,才会改善。譬如,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因地修行,为菩萨时,名叫“须弥陀”,因证得“无生法忍”,而获燃灯佛授记。可见,如同“初果”之于声闻乘,“无生法忍”是菩萨修行的分水岭。证得“无生法忍”,菩萨始得不退心、不退转。——但这只是,获得“成佛的认证”,并非改变种性,菩萨依然是凡夫。如此修行,直到最后一生,菩萨觉悟,才会从“凡夫种性”更改为“佛种性”。

所以说,菩萨修行看似容易,实则相当难!幸运的是,《圆觉经》告诉了我们,思维与修习的关键。

1

凡夫众生寿命短暂,目光短浅,迷途难返,总是遗忘过去,贪乐当下,计度未来。故众生常受身心苦恼的劳役、煎熬、逼迫。如此,历生死无数,转国土无数,不断重演,无有停时。故《圆觉经》言:先破“轮回根本”——贪欲及爱渴。

有所求、有所爱,即“贪”;求不得、失其有,则“嗔”;有所得、有所成,则“慢”;这一切,实为“痴”,皆是“我执”在造作、分别、取舍。众生妄认有“我身”、“我心”、“我受”、“我能”等等,矢志不移地追求“常、乐、我、净”,故有“憎爱、嫉妒、馋曲”,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轮回相”,故有六道轮回,有烦恼障、所知障,有凡夫、菩萨、佛的区别。

“我执”难破,难就难在它既是俱生而来,又于后天中不断地被滋养——“六尘”不断地撞击“六根”,“五欲”不断地刺激身心,“八风”不断地刮裂世间……对自我的辨认,对世界的探索,对事物的占有,即是“我执”、“我相”,其本身就是“无明”!

故诸佛菩萨因地修行,始终不离“戒、定、慧”,依“愿力、精进力、烦恼力、智慧力”,净“身、口、意业”,除“久积之习气”,培养增上的“等流性”。

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出生入死”,既是在圆满“波罗蜜”,也是在“自度度他”。

在这过程中,“止”与“观”起着关键作用,“止”而生“定”,“观”而生“智”。外止恶行,内止散心,有助于澄清诸念,更好地观照。观照而不攀缘黏着,不分别计度,不欣厌取舍,即是“随顺”。

实际上,佛菩萨时时刻刻,都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观照”,“随顺”而不放逸。

故于恒河沙劫中,菩萨因地修行,可以不断地做“减法”,减去“贪、嗔、痴、慢”,能所俱泯,直至“0”。也可以不断地做“乘法”,种种变化示现,入诸世间,于诸尘境而无染:顺境无贪,逆境无嗔;行慈无贪,行舍无痴。如同“0”乘以任何数字皆等于“0”。

2

《圆觉经》中,以“众生患眼翳不自知,而妄认空中有花”、“摩尼宝珠清净无垢,而映照五色”等譬喻来诠释“无生”。一切本“无生”,如同虚空,不动、平等、遍满十方。故不仅“我身”、“我心”、“诸尘境”是幻,如影无有实体,连“菩萨”、“修行”也是“妄分别”、“妄功用”。

“无生”,与“不二”、“如来藏”、“法界性”等词一样,不可说,无可说。但如何开悟众生呢?《圆觉经》示现了各种“善巧方便”——经中,佛说“圆觉清净觉相”,并非称言“圆觉”有一相,为“清净”;佛说“如来圆觉妙心”,亦非实有一心,为佛所有。

要理解此,就要抛开文字语言,跳出“有-无”、“能-所”、“生死-涅槃”、“众生-佛”等等,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分别的思维。此思维本身就是经中所言的“轮回心”。此“轮回心”不破,则易堕“作、止、任、灭”四病。

经中种种譬喻、矛盾,或解说,或不说,只为画一条辅助线,方便菩萨前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之“以幻修幻”。然而,若执着于此辅助线,那么此辅助线就变成另一种障碍了。菩萨修行,不仅要除去诸幻,还要擦掉此辅助线,即《金刚经》所言:法与非法,皆应舍弃。

3

总结:希望成道,则应起大勇猛(决意),精勤降伏烦恼,未得令得,未断令断!既已“发心”,则恒河沙劫,无怨无悔。

优婆夷 五十芥

写于2019.06.16

修订于2019.07.06

发布于2019.07.07

*解读《圆觉经》系列:

《校正版〈圆觉经〉全文阅读》

《解读〈圆觉经〉00:梳理十二章的脉络》

《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5:弥勒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8:辩音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9:净诸业障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0:普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2:贤善首菩萨章》

《最终篇:总结〈圆觉经〉修行之旅》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