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我读李玫瑾教授的《谁在犯罪》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5 21:19:30浏览:8分类:星座大全

我读李玫瑾教授的《谁在犯罪》

2020.8.11星期二多云转阴中雨

时间:6.10-7.23

书名:《谁在犯罪》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抄录]: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她擅长犯罪心理分析、侦查中嫌疑人心理画像、破解疑难犯罪动机、解析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由来等。

内容:

概括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犯罪类型以及各自的发展特点,其中穿插真实案例向读者具体解析各种犯罪人的心理问题由来,从而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识别并预防犯罪。

第一章? 犯罪防控

以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的一起大学生杀害四名同学的案件为始,向读者输送了第一个重要观点——“调查显示的结果几乎相同:当人意图犯罪时,大多存在着无视法律的态度倾向。明文的法律规定对于那些已有犯罪意图的人,其控制力和威慑力几乎微乎其微。”

第一章结尾处,如是——“治理犯罪普通治病,不能只看病情而不看病人。看病人则需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性,家庭病史,遗传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犯罪防控也如此,只有找到问题的起点才能找出真正有效的治理和防范的关键,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和有价值的犯罪防控。”

不得不承认,第一章就彻底颠覆我的遐想:我每每看犯罪片时,总觉得只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实在不行威逼利诱总能找到生路,想来实在犯蠢,犯罪人已经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对其恐吓威逼恐怕会适得其反,他们已经不在乎之后的刑罚了,还会怕你的要挟吗?

第二章? 谁在犯罪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或人格。心理过程是指日常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绪、意识等。个性或人格指终身心理现象,包括以遗传为主的气质、智力等和以后天早年为主的言语、性格等。

犯罪人分为有危险心结的犯罪人和有危险人格的犯罪人。危险心结属于刺激反应型,犯罪率占60%。危险心结包括认知执结、情绪瘀结、意识抑结。危险人格属于持续终身型,约占40%。以先天因素为主的危险人格是反社会人格;与后天早年抚养有关的危险人格是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书中对这几种犯罪人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就懒得抄录于此了。)

我就用我自己理解的大白话来简单说说吧。我不敢保证绝对没有偏误噢!姑且听听吧。

所谓危险心结嘛,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平常看起来很正常,跟常人一模一样,家庭结构完整啦,正常地上学上班结婚生子,但是他们身上存在特殊的刺激源,一旦生活中某些不良的刺激触发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或持久的心理冲突,而无人问津、无处释放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促使他们在某些情境下做出失去理智的不当反应,通常是发生暴力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危险人格比较稳定,有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在里面。反社会人格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征兆,比较容易发现。反社会人格很难纠正治疗,几乎只能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共同保护以起到犯罪防控的目的。危险人格多是因他们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基本社会化过程出了问题。犯罪人格属于“乏爱型”,是指人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因缺乏情感抚养而造成其终身的人格问题,以情感缺陷为核心的危险人格者在犯罪时表现出更多的无情与暴力特点。缺陷人格属于“溺爱型”,是因人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给予无度的宠爱、导致其成长中缺乏观念和性格培养而造成的终身人格问题,以性格缺陷为核心的危险人格者在犯罪中表现出更多的肆意与无耻的特点。(抄录)

第三章? 简论心理

第四章? 心理基础缺陷与犯罪

纯属理论知识的普及了。太专业了,我复述不了。主要意思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因素会导致人的生理或心理基础缺陷从而出现犯罪行为。物质匮乏之所以是万恶之源,恐怕不单纯是因为吃穿住行上的困窘,更多的是因伴随其后的往往是更严重的心理贫困。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相比一个更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有爱的陪伴与正确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章? 危险心结与犯罪

第六章? 认知执结与犯罪

关键词是偏执。日常生活中时常遭遇挫折,加上认识狭隘与偏执,于是出现归因错误,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由此便可能出现偏执与疯狂。

第七章? 情感瘀结与犯罪

指情绪上的瘀结。情感表达出现过多的障碍,没有疏解渠道,日益积累,便形成情感创伤,此类情感瘀结导致的犯罪行为多有表达、发泄和满足的目的。

第八章? 意识抑结

简单说,就是本应该潜藏在意识之下的东西跑到了意识之上了。这是不自主的行为。个体极力地想要隐藏,可是抑制行为失败了,深层的隐匿的心理内容进入了意识层面构成了人的心理冲突,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疏导排解,极易出现危害行为。

第九章? 危险人格

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的具体概念。

第十章?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讲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第十一章? 犯罪人格与犯罪

犯罪人格形成由来。

第十二章? 缺陷人格与犯罪

缺陷人格的犯罪特征。

第十三章? 异常犯罪与责任能力

相关基本概念的介绍。行为变态不等于人变态。介绍了评判犯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准则。智力因素是责任能力的核心。有能力还意味着有意识。

第十四章? 危险心理评估与犯罪防控

介绍了对危险心结和危险人格的防控策略。

说说:

在看案例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经过李玫瑾教授的细致分析之后又觉得一切皆有由来。先天遗传和后天早年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可以说,影响了人的一生。书中大量的理论知识,专业词汇,读来肯定是费力的,当然有不能领会的地方,但是依然不妨碍我推崇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是被大众忽略了。她的很多观点、思想对当代人的成长教育及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李玫瑾教授在呼吁大家,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父母及教师)首先得成为受教育者,让自己获得相应的知识与常识,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及他人以免误入歧途。《谁在犯罪》是比较专业的理论书籍,所以阅读过程并不像读小说那样畅快淋漓,只能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即使这样,作为普罗大众的水平,其中依然有很多地方我的理解力难以触及,但是凭借着对这类题材的一丝兴趣,所以硬是看完了。虽说是囫囵吞枣,但也总算尝着了一点那味儿!

隔得也比较久了,里面的专业词汇,你让我解释,我也解释不出来,很模糊,只是大致有个了解而已,也不见得正确。我必须如实记录我的真实感受,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一句话概括我看完此书后对其中内容的总体印象——人的后天早年(12岁之前)所处的生长环境及所受的教育真的是极其极其极其重要的——可是大多数家长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借口。至于遗传因素,咱就不说了;毕竟这也无法改变;上帝已经告诉我们了,去改变你能改变的,要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并且努力去获得能够区别这两者的智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Ending。

李玫瑾:三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你认同吗?

李玫瑾是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曾提出预防犯罪应该从未成年的教育抓起,对于未成年的心理问题非常了解。李玫瑾教授认为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个孩子外向,她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都认为,孩子内向是非常不好的,因此绞尽脑汁想要让孩子的性格更加外向一些。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认为内向是一种缺陷。实际上,在心理学上来说,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是没有好坏和优劣之分的,它们只是两种性格。有些人非常的热情大方,跟人交流的时候也是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外向”的人。有些人从来不主动开口和人说话,也不会挑起话题,甚至于尴尬到空气凝固,他们也不愿意瞄对方一眼,这样的人就是“内向”的人。

如果从心理学上定义的话,内向的性格表现为喜欢独处,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常常表现得很悲观,自我关注度非常高。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性格是不适合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的。其实,当他们真正了解内向这种性格之后,就会发现内向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虽然内向的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但是他们往往都善于观察,而且喜欢独立思考。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功者都是内向的人,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巴菲特、周星驰等。就连著名的漫画家宫崎骏也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曾对人表示,自己非常害怕社交,一旦有人盯着他,他就会特别紧张。

其实,越是内向的人,他们往往就越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比如,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小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他常常一个人待在地下车库里,做自己的事情。当时比尔·盖茨的母亲认为儿子有问题,就强行拉着他去看医生,结果医生这样说道:“你最好不要干涉他”。此后,比尔·盖茨的母亲再也没有干涉过他,比尔·盖茨也保持了内向的性格,也正因为如此,后来比尔·盖茨才会成功。

相关研究表明,外向的人往往会被人牵着鼻子走,随大流,成为集体意志的奴隶。相反,内向的人往往都保持着高度的独立,不会让自己的思想被别人同化。总而言之,内向并非是一种劣势,而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优势。所以,对于家长而言,绝对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放弃内向的气质,因为这会毁掉他。

这一教育观念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岁立恩,即在三岁之前亲自养育孩子,常常陪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6岁立威,就要给孩子立下各项规矩,还要对孩子实行?克制任性?的训练,通过训练和规矩,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控制;12岁立价值,12岁给孩子建立一个价值体系。乍一听,觉得这种教育理念也没什么不妥,仔细寻味,却感觉有一种有一种恩威并施的感觉在里面,笔者觉得这种教育理念有许多功利成分在里面,就好比,刚开始的?立情?仿佛就是为了后面让孩子依附于家长,家长能够更有效的?制服?孩子。这种做法竟有一种?操控孩子?的感觉。然而孩子不是父母的依附品,孩子是独立的人,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孩子以后情感、品格、价值观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言传身教,需要孩子在不同的情景中不断感知,才能建立起对应的系统,而不是非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想方设法的用一种手段去使之屈服。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天然的爱和自由?,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压制孩子的天性,必要时候?让孩子慢慢来?才是正确的选择。父母不能总是想着去控制孩子,控制孩子会让孩子更有逆反心理,相反,你如果给孩子自由,孩子会还你一个自发的?规则?。而,如果你凡事都想着?我要我的孩子怎样怎样?,最后的解决就是,或者孩子被压制成顺从的的,失去独立意志的?玩偶?,或者孩子起身反抗,认清楚父母的意图,进而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是否是单纯无私的爱,一单这类可怕的想法在孩子脑中萌生,这便成了一个双输的局面。综上所述,对于这一教育年理念,父母不应该盲目的模仿,要了解背后的机制,辩证的去看待。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