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新密市历史简介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6 01:07:03浏览:7分类:文字大全

新密市历史简介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嵩山东麓,隶属省会郑州,距省会郑州市40公里,中原名刹少林寺55公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45公里。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1个风景区管委会:青屏街街道、新华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关镇、牛店镇、平陌镇、超化镇、苟堂镇、大隗镇、刘寨镇、白寨镇、岳村镇、来集镇、米村镇、袁庄乡、曲梁乡;矿区街道、尖山风景区。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余万人。

地名由来

新密 以山为名

郑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灭商之后是密国和郐国所在地。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为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

后来郑国灭掉了郐国,并将原来的密国故城更名为新密邑。韩国灭郑后,拥有此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灭亡,一直沿用“新密”这个地名。

西汉在县城东南置密县。此后东汉、曹魏等历代王朝均设密县建制。

新密历史沿革

新密市的历史沿革

新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溱洧二水世世代**育着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时的黄帝、祝融、郐国,西周时的密国及春秋早期郑国均在此立国建都。以后历朝历代虽隶属屡有变更,县治两次搬迁,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皇之世初为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

河南大学教授、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振犁先生对“浮戏山”和新密历史文化的调查考证后认为:“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说:“新密市远古伏羲时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区。新密市不仅有补国城的遗存,而且伏羲还曾将女娲封国于汝水之阳。”河南省农牧局干部陈志忠通过对蚕丝文化和尖山乡“浮戏山”的数年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浮戏山,主体在今河南密县。分支于登封、巩县、荥阳等县。密县的“密”字,原始为“宓”,后为“密”。“伏羲与河洛文明有显著的关系。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发源的汜水流域,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带、汜水之间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补国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迹鼠总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县应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罗泌撰的地理书籍《路史》中也记曰:“(补)为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清嘉庆版《密县志》亦记:“补城在今补子庙西南。”《五帝本纪噌6世家》中史伯答(郑)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郐),鄢、蔽、补、丹、依、嘿、历、莘,君之土也。”说明于春秋之时“补国”仍旧存在。

综上所述,诸书和专家、学者均言: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是伏羲时代的故里。后世所建立“羲国”和“补国”现在在密仍有遗存。故新密之地是三皇之世初伏羲的故里,到炎帝曾被讨伐,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位于县西的伏羲山和补国,都是羲皇及其后裔重要活动之地。

五帝之初为黄帝之都轩辕丘

《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称为五帝时期,黄帝为五帝之首。又据《路史,疏仡纪》:“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我省文物考古专家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许顺湛先生在《黄帝居轩辕丘考》一文中写道:“轩辕丘在新郑老县城西北。最重要的是梅山、泰山环拱,溱水、洧水紧依轩辕丘成襟带。梅山、泰山在北,其地望在新郑西北的小乔乡(今改龙湖镇),溱、洧二水主要在新密的曲梁、大隗,并夹辖刘寨乡。二山、二水南北遥相对应,把轩辕丘的位置缩小到更明确、更狭小的范围之内。”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先生经过分析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中国这一时期文物考古的发掘资料,在发表的《五帝时代的都城考》中认为:“黄帝为有熊国君,故有熊应为国名,轩辕丘是都城,位于新郑的西北,新发现的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址可能是轩辕丘。”“从叠压关系看,城墙晚于仰韶文化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古城寨是一座建于龙山文化中期的古城无疑。古城寨是一处河南省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留最好,意义最为重大的龙山文化城,应是黄帝的轩辕丘。”

2003年11月初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在我市召开了“黄帝古都轩辕丘论证会”。会上众多专家认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证实黄帝古都轩辕丘就在新密溱洧流域,古城寨城址就是黄帝所居轩辕丘。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还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其所居之轩辕丘就在新密境内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城址。他说:“其一,新密市境内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考古发掘证实古城寨城址是一座带有早期都邑性质的古城址。其规模之大,城墙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同期之古城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在探索我国早期文明发展史与中国都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其二,新密市境内有着浓郁的黄帝文化氛围。新密市境内黄帝文

化遗迹、遗址多达46处之多,不能目之为无根虚妄之言,也是黄帝所都轩辕丘就在新密的一个有力佐证;其三,新密市地理环境所具之特点也使其具有较邻近地区更宜于古代先民建邦立都白勺优越条件。正是立足于以上三方面史实依据与研究成果,我才认为,新密市古城寨遗址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新密市是开展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中国古都学研究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华民族迈步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也因此与许多学者一样,认为黄帝所都

轩辕丘就是新密之古城寨遗址。”

由上大量事实可知,我新密市在五帝之初黄帝时为其都城轩辕丘所在地。

帝喾时期为祝融氏之墟

据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世之先生多年研究的成果,在《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一文中谈道:“《史记,楚世家》云:‘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其兴盛时期大体上在帝喾高辛氏居于华夏集团盟主地位之时。……祝融之族活动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其范围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新密市东邻新郑,北连郑州,正是古代祝融部落活动的重要地区。……其中,只有古城寨,城址应是祝融之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他又说:“因而古城寨内发现宫庙建筑,俱有都邑的性质……应为祝融时的都城。”又据《通典》:“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o”从以上大量文献和专家考证,祝融之墟亦居于黄帝时的都城轩辕丘之地。故我市在五帝的中期帝喾之后为祝融之族的都城,祝融之墟的所在地。

五帝尧之后为郐国之都城所在地

《史记,楚世家》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日昆吾,二日参胡,三日彭祖,四日会人,五日曹姓,六日季连,芈姓,楚其后也。”郑玄《诗谱。郑桧谱》云: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坛姓桧者处其地焉。《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为之女如女贵,是生六子……其四日求言,是为桧人。……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日:郐在密县,坛姓矣。”《水经注》:增(溱)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洧水东南经城南郐地。居溱洧之间,二水合流,故以会名国。桧者,假借字耳。《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云:郐城在密县东北五十里,接新郑界,周初封国,《诗》有《郐风入郐、桧也可以写作会,与其始祖会人有关;也与国于溱洧二水会流处有关。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世之先生说:“郐与祝融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文献记载,郐城就建在祝融之墟。……我们认为古城寨城址既是‘祝融之墟’之所在,也是其八姓六子中会人后裔坛姓所建立郐城。”明《大明一统志》、《禹贡》:

“豫之域,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又据春秋之《国语》、《史记·郑世家》、《汉书》、《竹书纪年》等大量史料记载郐国于春秋之时周平王二年被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所灭。由上可知郐国继祝融之后,于尧、舜之后仍立国于祝融氏之都,改名郐国都城,历经夏、商,至西周初仍封黄帝后郐国与此,直到春秋周平王二年被郑武公所灭。郐国在五帝后期到西周仍存在一千余年。这期间新密大部分地区属郐国,并是郐国都城所在之地。

西周初到春秋为郐、密二国并存

又据《路史·疏仡纪》:“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国语,周》“一年,王灭密。”注日:周初姬姓之国。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为周恭王所灭。《盟会图》云:“(密)国圻内国,宣(恭)王灭之,此河南密。”由此可知,在西周初到春秋之时,在密县仍存在一个周封黄帝后裔的一个小国——密国,存在三百余年后被周恭王灭之。《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县,古密国也,亦郐国之地。”所以在西周到春秋之时密县分别属郐国和密国。

春秋时为郑国都城并设新密邑

春秋《国语·郑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贪冒。君若以周难之固,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焉。若克二邑,邬、蔽、补、舟、依、嘿、历、华,君之土也。若前颍后河,左洛右济,芊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唯是可以少固。”《汉书,地理志》:“郑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郐,郐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郐之地,右洛左济,食溱、洧焉。土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郑诗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又曰:‘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兰兮,洵于且乐,伊其相谑。’此其风也。”以上是说:“郑国开国者郑桓公,在周幽王之乱前就预见到西周将要灭亡,他惧怕灾祸连到自己,就想及早打算为自己找一条后路,他请史伯为自己谋划。史伯建议将未来的郑国的范围选在洛水、济水、黄河、颍水之间,特别指出中心地点在溱洧之间。这里南面有雄伟高大的大隗山,可以作为祭祀天神的圣山,溱洧两条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可以供郑国之生存。而连郑国新都城的具体位置讲的也很明白就在溱洧交汇处。这里“土狭而险,山居谷汲。”这里“男女亟聚会”,正如《诗经,郑风》中所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韩非子》:“郑桓公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背、果敢之士,尽与其名姓,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闹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又据《公羊传》言:“郑伯(郑桓公)有通于郐夫人者。”妙卜传》亦言:“郐由叔坛。此郑伯指桓公,叔坛指郐仲夫人。”

此是说,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欲袭取溱洧之地的郐国,就采用离间之计。他先了解清楚郐国有治世之才的良臣,和有胆略的忠勇之将,能言善辩又有智慧的贤士。并公开宣布这些人已投靠了我郑国,当我取得郐国之后,要把最好的田地分封给他们。又把所封给这些人的官名写在竹简上,特地在城门外设一坛场,而后用鸡和公猪血涂在祭器上,象盟誓一样表示决不食言,然后埋人地下。这种假象迷惑了郐君,使他信以为真,认为自己国的将相已投靠了郑国,就把他们尽皆杀死。这样桓公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郐国。郑桓公取得郐国后未将其灭亡,而仍留其名,使郐国成了郑国的附属国。就连郑桓公和郐仲老婆私通,郐仲也无可奈何。这为后来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彻底灭亡郐国,在溱洧建立新的郑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乾隆《新郑县志》也写的很明白,书中写道:古郑城《方舆纪要》:“古郑城在县西北,相传郑武公始都此。”郑州张龙甲《古郑城考》:“古郑国,杜预《左传注》:郑州荥阳苑陵县西南。《括地志》谓:洧水在古郑城南与曾(溱)水合,今溱人洧处正苑陵县西南,地在今新郑县西北二十五里与密县接界。明王锡爵《左传释地》谓:在新密界最为确切。且

以溱洧考之,如《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史记,郑世家》诸书皆言,郑国在溱、洧二水之间,故《诗经?郑风》于二水往往分言,若‘溱与洧,褰裳涉溱,褰裳涉洧’之类是也,与今县城(郑韩故城)之祗面一水迥别,而今溱人洧处有郑庄公寤生墓。”这里已说的十分明白,古郑城就在今新郑西北二十五里溱人洧处新密市的交流寨一带。这里也正是郑庄公墓冢所在地。又据《世本》:“文公陡郑,宋忠注曰:即新郑也。”和《春秋,左传》史料所载,约到郑文公二十九年,郑国由新密溱洧交流处的交流寨一带迁现“郑韩故城”,也就是说郑国于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到郑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郑国的国都在新密约120年左右。

郑国东迁之后,据《春秋》:“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左传》:“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杜预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县。又《左传》注:实新密。由上可知,郑建都与溱洧后,郑文公因交流寨一带“土狭而险,”“山居谷汲,”不适合越来越发展的郑国。就在此东部二十余里的开阔地带建一新都城(今郑韩故城)。就不分季节加紧筑城,因而招来以齐桓公为首的诸国的讨伐。当时诸国讨伐的目标定在新密邑,即今之大隗镇。说明当时我们新密这块地方已设新密邑。

战国时属韩国,又曾为楚所辖

《史记飞6世家》:“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二年,即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此后新密即属韩国所辖。

《韩策》:“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疆为楚王使于韩,矫以新城、阳人合世子。”《楚策》:“城浑说新城令,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也。汉北海,河南皆有。此属楚,盖河南密也。就是在韩国公叔和公子几瑟争位时,楚国曾乘机占据了新密之地,新密隶属楚国十段时间。

秦时属颍川郡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郡下辖县,随设密县,属颍川郡。《史记·韩世家》:“秦虏(韩)王安,尽人其地,为颍川郡。”

汉袭秦制仍置密县,属河南郡,治在大隗

《前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密。”颜师古曰:“故国,有大隗山,·淠水所出,南至临颍人颍。”

东汉属河南尹

《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注: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洛阳,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改曰河南尹,密。”东汉光武帝十五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密县仍属河南尹所辖。

三国时属魏国司州河南郡

《地理通释》、《通典》云:“魏居中原,有州十二,有郡国六十八。”《晋书·地理志》:“魏氏受惮,即都汉宫,司隶所部河南、河东、河内、宏农并冀州之平阳,合五郡,署司州。”在魏曹还称帝后,全国设十二州,六十八郡。密属司州河南郡。

晋属司州荥阳郡

《晋书·地理志》:“晋居魏都,:乃以三辅还属雍州,分河南,立荥阳,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废东郡立顿邱,遂定名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荥阳郡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密,故周畿内。晋代新密属司州荥阳郡。

晋永嘉后,北方先后陷于汉、赵、燕、秦四个政权统治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刘曜攻入洛阳,大肆焚烧府第和寺庙。司空荀藩败逃登封西撮辕山,扼宋阳城,把中央行政机构建在密地。后豫以东及徐州之半尽陷前赵。刘曜。

东晋明帝太宁年间(公元323—325年),后赵石生攻入河南,刘曜兵溃退长安,豫地尽归石勒。

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356)河南之地又陷前燕慕容僬的统治。

前秦苻坚寻虎牢之赂,遣王猛帅师攻入洛阳,于是河洛之地悉为苻坚所占领。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晋督都谢玄收复河南之地。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河洛又陷于后秦姚兴所据。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道济又复司洛之地。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国号末。与北方的北魏政权相对峙:成为南北朝对持的开端。

刘宋属荥阳郡

《宋书州郡志》:武帝(刘裕)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判史,沿虎牢,领河南、荥阳、宏农实土三郡;,荥阳领京、密等九县。

北魏孝文帝初属荥阳郡,后分治武陵城曲梁城,属广武郡。

《魏书·地形志》:“荥阳郡密,二汉属河南,晋属。治密城,有承云山、青烟台·、开赐山、大龟I山、子产墓、卓茂冢、祠。又广武郡,领县五。曲梁孝昌(北魏孝明帝)中分密置,有武陵城、曲梁城。”

北齐复置密县,属荥阳郡。治故密城(今大隗镇)

《隋书·城理志》:“荥阳郡售:城。注:后魏置曲梁,后齐’(北齐)废。”

《太平寰宇记》:“高齐(北齐)文宣(公元550年),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密县城(今大隗镇)为理。”

北周属荥州,寻政荥州又为郑州

《隋书,地理志汜巳水注:后周置荥州。

《太平寰宇记》:“后周建德六年(公元五,七七年)灭齐,是年统于周宇文氏。属荥州。”

《通志》:“后周改郑州。”

隋朝密隶属仍和北周一样,县、省入焉。寻置管州,后仍为郑州,复置密县,治迁古法桥堡城

《太平寰宇记》:“属郑州。(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移今理,即古法桥堡城。”

唐置密州,并置零水(县治在今新密刘寨镇故县)、洧源(县治在今登封市大冶镇北)二县,寻废省,复制密县,属郑州:寻改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

《唐书,地理志》:“河南省河南郡,密、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县置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县。四年(公元621年)州废,省零水、洧源,以密隶郑州。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隶属。”

《说嵩》:“府郡并设,始于此,府以统郡o”

五代仍为密县属郑州

《五代史,职方考》:“洛阳,梁—、唐、晋、汉、周常以为都,唐故为东都,梁为西都,后唐为洛京,晋为西京,汉周因之。”

《说嵩》:“五代禅夺,传各短世,郡邑之考未详焉。”。欧阳修日:“州县凡唐故而废于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见于今,及县之割据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备职方之考;其余常置而复废,常改割而复旧者,不足书也。”

《说嵩》曰:“唐之旧州县,皆不见于五代史,其为因唐之旧,无有废置可知也。”又曰:“宋兴,州县因周之旧,故览宋史可以知周,即周可以知四代也。”

《通志》:“属河南府。”

上述《职方考》称:洛阳在后梁、后唐、后汉、后周时经常作为都城。欧阳修认为并不见于五代史是因为都沿袭唐时属辖,故《通志》认为密仍属河南府。

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郡。后割隶郑州,旋复属河南府。

《宋史· 地理志》:“河南府、洛阳郡,因梁、晋之旧为西京。皿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隶京西北路。密,畿。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割隶郑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还隶府。”

金、元属南京(汴梁)路郑州。元改密云县,割属钧州。

《金史·地理志》:“南京初曰汴京,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号南京。郑州,(中),防御。宋荥阳郡奉宁军节度(使)。密有大隗山、溱水、洧水。元属汴梁路郑州,后割隶钧州改为密云县。” ,

《元史·地理志》:“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汴梁路,(上)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领州五。郑州,(下)。元初,领新郑、密八州县。后割新郑、密属钧州。钧州,(下)。伪齐置(金封宋济南知府刘豫为伪齐皇帝,都大名)颍顺军。金改颍了顷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274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密云,(下)”

明复为密县。属开封府钧州,又称禹州。隶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史·地理志》:“开封府禹州,元曰钧州。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四月避讳(皇帝朱翊钧)改日禹州。领县一,密。曾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行中书省为承官布政使司。”

清朝因之,属直隶禹州,改属许州府,旋属开封府。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禹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许州为府,以密属焉。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府废,改属开封府。

中华民国属豫东道、开封道、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版《密县志》:“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府,将豫省划为东、西、南、北四道。豫东道辖三十八县,密与焉。”“三年(公元1914年)内务部颁发行政区划一览表,复将豫东道改称开封道,属县悉仍其旧。”

《中国地名词典》:“国民政府成立,道废,直属河南省。”

1946年《河南省行政区划表》:“第四区辖:郑县、广武、汜水、密县、禹县、长葛、新郑。”

1946年《河南省行政区划表》:“第一区辖:荥阳、汜水、密县、禹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隶属郑州专区、开封专区、郑州市、开封地区、郑州市。

《河南省地名词典编纂简讯》:“1952年陈留专区和郑州专区合并,命名为郑州专区。”“1955年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驻开封市,更名为开封专员公署,称其管辖的地区为开封专区。”

1985年版《郑州年鉴》:“1958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37次会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将原开封专区西部的荥阳、密县等五县划归郑州市管辖。”“1961年12月10日,省委决定将荥阳、密县等五县划归开封地区管辖。”

1984年版《河南年鉴》:“1983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河南部分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报告,将开封地。区的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五县划归郑州市管辖。”

1974年因密县老城地下储煤丰富,新密矿务局准备开采,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县城搬迁,经多处调查,最后将新县城地点定在老城北方四公里青屏山韩庄村一带。7月10日,密县新县城筹建处成立。

1979年9月,密县新县城经数年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委、县革委及县直部分单位迁入新县城办公。

1982年8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密县来集乡和城关镇的惠沟、五里店、楚沟、杨寨、高沟、甘砦六个大队(村)划出,成立新密区,属郑州市管辖o

1987年3月1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郑州市新密区,原所属的来集、七里岗乡划归密县。1994年4月5日经国家民政部报国务院批准,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县级)。省政府通知:委托郑州市代管。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批11994]51号文‘关于河南省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的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县级),以原密县行政区域为新密市的行政区域。”

河南省人民政府4月20日“豫政文[1994]84号文‘关于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的通知”’指出:“省政府决定,密县改为新密市后,委托郑州市代管”。

邮政编码是452383。

根据中国邮政编码官网查询,大隗镇的邮政编码是452383。这个编码可以用于快递、邮件等寄递服务,确保寄递物品能够准确送达到大隗镇的目的地。

邮政编码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普遍的标准化管理方式,不仅便于邮政行业发展,也提升了居民收寄邮件和快递的效率。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