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元宵为什么有行通济这一说法啊?如题 谢谢了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6 03:07:19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元宵为什么有行通济这一说法啊?如题 谢谢了

古通济桥横跨佛山涌,是佛山的水上交通要道,无论进京赶考的仕人还是外出经商的商人,都要经过这里出去。佛山商民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逐渐成风,有“行通济,无闭翳”之说。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尽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行通济”的习俗大概始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出版的《佛山忠义乡志》(冼志)载:“上元(元宵节),开灯宴,普君圩为灯市……自元旦(春节)为始,他乡皆来买灯,挈灯者鱼贯于道,通济桥边,胜门(现城门头)溪畔弥望,(皆)率灯客矣。”人们趁元宵余兴未尽,于正月十六到通济桥来游玩。开始人们行走通济桥,只是为了赏花灯,游夜市。 行通济有一个讲究,即凡行通济桥者,不论何人,都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返复。由桥尾而下,焚烧香烛参神求福,燃放鞭炮后返回家中。禁忌在桥面返回,如此则不吉利。当时桥头、尾路的两旁,除小商贩摆卖香烛、爆竹、生菜(取其生财之意)、“行运风车”等小摊档之外,还有掷鹅、鲤鱼色等游戏,游客为了“撞手神博彩,无不趋之若鹜”。此举渐盛,终成佛山镇及附近村民的一种民间习俗。据载,当时乾隆年代佛山镇有60多万人口,可见当时行通济之风就十分盛行,至今已延续400多年。 行通济这一岭南文化民俗,蕴含佛山市民数百年来深厚的“求财”文化内蕴。通济桥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桥的阶梯上,就是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上桥的台阶数是九级,而下桥台阶数则是十三级。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其中隐藏着古人的一种良好期盼。据史料记载,佛山自古以来商业发达,尤其是典当业最兴旺。明代时佛山的典当行十分盛行。典当业中有一种规矩,就是被典当的东西拿到典当行去当,价格是9文钱,那么要赎回去的时候,则涨价为13文钱,典当行就大赚了一笔。即值九块钱物品要用十三块才能赎回,“九出十三归” 寓意“本小利大”,因此典当行有一种“九出十三归”的说法。

清代的佛山镇为洛水所环绕,沿河共有20多座桥梁,人家尽枕河,居民往来,悉凭渡船和桥。众多桥梁成为城与乡、街与市之间的重要通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关这些桥的文化活动渐渐发展成为一些习俗,通济桥身处佛山南面出口,是沟通城乡的重要通道,佛山人行通济桥的风俗则是这种桥文化的代表。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每逢正月十六,佛山人走出家门,来到洛水河畔,由南向北走过通济桥,以求一年平安顺利。“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成了佛山人的习俗。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未变。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70多岁的余婉韶曾在市文化局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数十年,退休后为“非遗”保护工作发挥余热。她说,行通济的时间一些市民误说成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农历十五晚11时(子时)开始,十六晚亥时(10点)结束。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