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凉血解毒的栀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6 05:18:55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凉血解毒的栀子

 栀子亦名支子(《本草经集注》)、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黄枝子(《江苏药材志》)等。功能: 清热 利湿、泻火除烦、凉血 解毒 、消肿止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栀子

 ?山栀仁,苦寒,清心肺脾胃,治胸中懊憹而安眠卧。疏脐下血滞而利小便。泻三焦之火,使屈曲下行。?(《本草害利》)

 ?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本草经疏》)

 ?栀子,主心烦懊憹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 湿热 发黄。加甘草,治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皶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药,能止吐血。?(《药鉴》)

 凉血解毒栀子的药理作用:

 1. 利胆作用 栀子及所含环烯醚萜甙等成分均有利胆作用。其醇提取物和藏红花甙、藏红花酸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其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给家兔口服,对输胆管导出的胆汁量及固形成分无影响,但用同样制剂注射于家兔,15~30分钟胆汁分泌开始增加,持续1小时以上。给兔静脉注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钠后,胆汁分泌量增加。对栀子主要成分京尼平甙利胆机制的研究表明:京尼平甙在 消化 道内给药时,因水解而生成京尼平。京尼平甙在门脉内给药时不呈利胆作用,这说明京尼平甙的利胆作用是通过所生成的京尼平而生效。京尼平在显著增加胆汁流量时,能使胆汁中胆汁酸浓度下降,但对胆汁酸的排泄量基本无影响。

 栀子水煎剂或冲服剂给人口服后作胆囊拍片证明服药后20及40分钟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栀子能降低血清胆红素的含量:家兔总输胆管结扎后,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则血中胆红素减少, 用药 愈多,减少愈显著,醇提取液亦有相同的作用,但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栀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时血中胆红素较对照组稍增加,6小时后较对照组低,24~48小时后明显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纳,亦有同样作用。在总胆管结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时末梢淋巴液中胆红素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纳亦有同样作用。栀子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但退黄机制比较复杂。

 研究表明:栀子提取物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栀子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但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无关。栀子亦能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

 2. 对胃肠道和胰腺的作用 京尼平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京尼平十二指肠给药,对幽门结扎大鼠呈胃液分泌抑制,胃液总酸度减小,胃液pH值上升。京尼平同样剂量静脉给药,对大鼠在体胃的运动能一过性抑制其自发运动及毛果芸香碱所致的亢进运动,并能使胃张力减小,对于离体肠管,京尼平对乙酰胆碱及毛果芸香碱所致的收缩呈弱的竞争性拮抗作用。

 栀子能促进胰腺分泌。京尼平甙有显著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在 胰腺炎 时栀子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改善肝脏和胃肠系统的功能以及减轻胰腺炎等药理作用。

 3. 对中枢 神经 系统的作用 栀子醇提取物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具有镇静作用,且与环己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能延长睡眠时间,尚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虽不能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但能减少其死亡率。有报道小鼠腹腔注射栀子醇提取物后1小时,体温平均降低3℃,大鼠腹腔注射栀子200mg/kg,体温下降可持续7小时以上。有人认为栀子镇静、降温作用的有效成分是熊果酸,其能提高戊四氮所致的小鼠半数惊厥剂量,有明显的抗惊作用。实验表明:熊果酸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能明显降低大白鼠的正常体温;对东莨菪碱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和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睡眠;能明显对抗戊四氮引起的惊厥;但未见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一实验结果提示,熊果酸与氯丙嗪有相似之处。亦有报道指出,栀子水提物、去羟栀子甙能抑制小鼠的醋酸扭体反应,故认为有镇痛作用。

 4. 抗病原微 生物 作用 栀子对金**葡萄球菌、 脑膜炎 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煎剂有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的作用,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另外,栀子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和京尼平甙有一定的抗炎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5. 对 心血管 系统的作用 栀子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麻醉犬、鼠静注栀子提取物,可因心收缩容积及心输出量下降而导致 血压 下降。大鼠静注大剂量栀子甲醇提取物时, 心电图 可呈现心肌损伤和房室传导阻滞。

?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

《伤寒论》 及《金匮要略》 同方不同煎煮方法现象探究

王奕方 王雪茜

中医学不仅重视中药组方配伍, 对方剂的煎煮方法也很有讲究。 早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方剂煎煮方法的详细记载, 历代医家对此也颇为重视。明代李时珍认为:“凡服汤药, 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 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则药亦无功”[1] , 清代徐灵胎 [2] 也认为:“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这些医家都认为方剂的煎煮方法与疗效直接相关, 这也凸显出了方剂煎煮法的重要性。 笔者在阅读经典时发现, 东汉年间张仲景所作《伤寒论》 及《金匮要略》 中存在着同一方剂不同煎煮方法的现象, 煎煮方法不同, 则药物的趋向、 性质皆会有所变化, 试分析如下。

1 煎煮时间缩短, 则药性峻猛, 邪气速去

《伤寒论》 中葛根汤的煎法为:“上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葛根, 减二升, 去白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金匮要略》 中葛根汤则要求:“上七味, ?咀,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葛根, 减二升, 去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两书中葛根汤煎煮时药物投入的顺序一致,但是煎药之前所加水量有所不同,《金匮要略》 中葛根汤少加水三升, 而最后均煮取三升, 可推测煎煮时间也就相应缩短。 此外, 两书中葛根汤服用方法也有不同,《金匮要略》 中葛根汤强调服药后“不须啜粥” 而“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论》 中葛根汤则仅提及“余如桂枝法将息”。

笔者认为,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两者所针对之病机有所差异。 《伤寒论》 中葛根汤原文云:“太阳病, 项背强 , 无汗恶风”, 表示本证为在太阳伤寒的基础上邪气痹阻太阳经后津液无法布散, 导致项背强痛。 《金匮要略》 中葛根汤主治“太阳病, 无汗而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欲做刚痉”, 同样有太阳伤寒证, 但在表之风寒困束更加严重, 导致气不旁流而出现“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提示因邪气阻滞经脉, 津液无法上承至口咽部, 虽然目前并未出现痉病表现, 但已有预兆。 两书中葛根汤方证的病机不同点在于:《伤寒论》 中葛根汤证的成因为病邪深入太阳经, 阻滞津液输布, 因而出现无汗、项背僵硬等症状, 其治疗重点仅在于发散邪气, 祛除邪气, 津液就能得以布散;《金匮要略》 中葛根汤证已经出现了实际的津液亏损, 同时邪气壅塞于经脉, 又进一步损耗津液, 病情有加重的趋势, 在治疗时应当尽快祛除在表之风寒, 同时还必须注意不可发汗过度而伤津,《金匮要略心典》 中也提到, 本病应当“生津液而濡筋脉”[3] 。 因此,《金匮要略》 中葛根汤煎煮时间更短, 使解表药轻煎后发散之性更加峻猛, 能够迅速祛除邪气 [4] 。 既然其发汗力量已经足够, 就无须喝粥再促进发汗, 同时也防止啜粥后发汗太过, 徒伤津液。

2 煎煮时间延长, 则药性缓和, 顾护津液

《伤寒论》 中茵陈蒿汤煎法为:“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 减六升, 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金匮要略》 中茵陈蒿汤煎煮时要求:“以水一斗, 先煮茵陈, 减六升, 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两书中茵陈蒿汤煎煮方法加水量有所不同, 推测《伤寒论》 中茵陈蒿汤煎煮时间更长。

《伤寒论》 中茵陈蒿汤主治“但头汗出, 身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引水浆”,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 “无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憹” ;《金匮要略》 中茵陈蒿汤主治“寒热不食,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 久久发黄为谷疸”。 两病同属中焦湿热相结, 邪气熏蒸肝胆导致发黄。 湿热邪气向上攻冲于上焦头面, 因而出 现“但头汗出”“心中懊憹”“头眩”“心胸不安” 等症状; 向下侵犯下焦膀胱导致“小便不利”“小便必难”。 《金匮要略》 中茵陈蒿汤证无汗出表现, 湿热无从所出, 则病情势必较《伤寒论》中茵陈蒿汤证更加严重, 因此煎煮时间缩短, 取药物峻猛之性以求祛除湿热。 《伤寒论》 中茵陈蒿汤证有“渴引水浆” 的症状, 提示由于湿热熏蒸, 患者津液被湿热邪气所伤, 津液不能上承, 因而出现口渴欲饮的症状。 又由于湿热困阻脾胃, 致使脾胃无法运化水液濡养脏腑, 反而助长湿热之势, 致使患者体内的津液更加匮乏, 因此本证在治疗时尤其需要顾护津液。茵陈蒿汤方中茵陈、 栀子、大黄均味苦性寒, 容易伤津, 因此延长煎煮时间, 可以防止药性过于峻猛而伤及津血, 但同时清热利湿之力也会有所减弱 [5] , 考虑患者同时出现“头汗出”, 虽损伤津液, 但湿热之邪也在一定程度上随汗液排出, 因此即便久煎后药性有所折损也无碍。

3 药物轻煎, 则药性轻清偏上, 振奋胸阳

《伤寒论》 中吴茱萸汤煎法为:“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金匮要略》 中吴茱萸汤煎法为:“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两书中吴茱萸汤煎煮时加水量有所不同, 煎出的药液量存异,《金匮要略》 中吴茱萸汤煎煮时间更短。

《伤寒论》 中吴茱萸汤主治“食谷欲呕”, “吐利,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 “干呕, 吐涎沫, 头痛” ;《金匮要略》 中吴茱萸汤主治“呕而胸满”, “干呕, 吐涎沫,头痛”。 症状表现虽有不同, 但两者病机皆为阴寒之邪侵袭中焦脾胃, 脾阳虚损, 则食谷欲呕、手足逆冷,无法制约下焦寒水, 寒水上冲至上焦, 则吐利、 烦躁欲死, 治疗时需要温化浊阴以制其上逆。 《金匮要略》中吴茱萸汤证进一步出现胸满的表现, 提示在中焦有寒的基础上还兼有胸阳不振, 因此在温化中焦虚寒的同时必须注意使药力上行至病所。 因此, 张仲景缩短了《金匮要略》 中吴茱萸汤的煎煮时间, 以求药物轻煎后药力清扬偏上 [6] , 使药力达于上焦, 以畅胸阳。

4 用麻沸汤浸渍, 则药力上行, 泻中上焦邪热

《金匮要略》 中大黄黄连泻心汤煎法为:“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伤寒论》 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则要求以麻沸汤浸渍须臾。 麻沸汤即刚刚有极小的气泡冒上的开水 [7] 。

《伤寒论》 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金匮要略》 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气不足, 吐血, 衄血”。 在此处, 参照《千金要方》 可发现, “心气不足” 记载有误, 应当为“心气不定”, 如此修正是由于张仲景治疗此证所用之大黄黄连泻心汤药物组成为大黄、 黄连、 黄芩, 皆为苦燥药物, 而未涉及补气药, 且苦燥药物易伤气, 若存在心气虚, 应用此方反而会加重病情, 治法与病机存在矛盾, 因此其中“心气不足” 应是“心气不定”, 即中焦火热旺盛, 扰乱心气。 本证中焦脾胃热盛, 热邪亢盛后深入血分, 借由血脉进一步扰乱心气。《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下痞” 且“按之濡”, 提示无形邪热结于中焦脾胃, 且热邪轻浅未结成实, 关脉上浮提示热邪有上冲之势。 《金匮要略》 中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之热邪居于中焦, 且已经入血分而动血耗血, 因此采用水煎法使药性更强, 药力达于中焦以及血分, 达到清除中焦邪热以安血的效果。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之邪热轻浅且热邪有上冲至上焦之势, 因此用麻沸汤浸渍, 既能使药力更加平和, 又可使药性清宣, 涤荡上焦与中焦热邪, 即《伤寒论类方》 中所述:“不取煎而取泡, 欲其轻扬清淡, 以涤上焦之邪。” 刘芳宇等 [8] 研究证明, 用麻沸汤浸渍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能够降低大鼠胸部及中腹部体温, 而煎煮后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更倾向于降低大鼠下腹体温, 说明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浸渍后更倾向于清中上焦之热。

5 因条文传抄错误导致的煎煮法不一致

十枣汤对于大枣的煎煮法在《金匮要略》 和《伤寒论》 中有所不同,《伤寒论》 为“一升半水煎取八合”,《金匮要略》 为“一升半水煎取九合”。 然笔者认为, 此处应当是传抄错误。 《伤寒论》 中十枣汤主治的“心下痞, 硬满, 引胁下痛, 干呕, 短气” 等症状与《金匮要略》 中十枣汤主治的“咳烦, 胸中痛” 等症状病机一致, 皆是饮邪聚集于上焦, 结成悬饮或支饮,引起咳喘、 胁痛等症状, 在病机一致的情况下, 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 且《千金方》 中十枣汤之大枣煎法是以一升五合水煎取八合, 未见煎取九合的说法 [9] 。

6 结语

综上,《伤寒论》 与《金匮要略》 中同一方剂采用不同煎煮方法者, 多是煎煮时间有所差异, 煎煮方式不同的仅有大黄黄连泻心汤。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多是存在方证病机的差异, 张仲景调整煎煮方法来适应病机变化。 《金匮要略》 中葛根汤较《伤寒论》中煎煮时间更短, 如此处理能使药性更加峻猛, 以迅速祛除邪气;《伤寒论》 中茵陈蒿汤较《金匮要略》中煎煮时间更长, 以达到缓和药性、 顾护津液的效果;《金匮要略》 中吴茱萸汤较《伤寒论》 中煎煮时间更短, 能使药力清扬偏上, 达于上焦, 振奋胸阳;《伤寒论》 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采用了麻沸汤浸渍的处理方法, 其目的也是在于使药性清扬, 祛除上焦热邪。

由此, 经方煎煮方法之严谨可见一斑。仲景方剂的煎煮方法对于后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合理的煎煮药物, 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份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与发扬, 使张仲景学术思想之精髓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作。自晋朝播迁,其音分散,苻坚灭凉得之,传於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於内地。自时已后,南朝文物号为最盛。民谣国俗,亦世有新声。故王僧虔论三调歌曰:?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而情变听改,稍复零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所以追馀操而长怀,抚遗器而太息者矣。?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至於殿庭飨宴,则兼奏之。遭梁、陈亡乱,存者盖寡。及隋平陈得之,文帝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乃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因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谓之?清乐?。开皇初,始置七部乐,清商伎其一也。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等为九部。而清乐歌曲有《杨伴》,舞曲有《明君》《并契》。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唐又增吹叶而无埙。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唐贞观中,用十部乐,清乐亦在焉。至武后时,犹有六十三曲。其后歌辞在者有《白雪》《公莫》《巴渝》《明君》《凤将雏》《明之君》《铎舞》《白鸠》《白纻》《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及欢闻》《团扇》《懊憹》《长史变》《丁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乌夜飞》《估客》《杨伴》《雅歌骁壶》《常林欢》《三洲》《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泛龙舟》等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时歌》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七曲有声无辞,《上柱》《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通前为四十四曲存焉。长安已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浸缺,能合於管弦者唯《明君》《杨伴》《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自是乐章讹失,与吴音转远。开元中,刘贶以为宜取吴人,使之传习,以问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学於江都人俞才生。时声调已失,唯雅歌曲辞,辞曲而音雅。后郎子亡去,清乐之歌遂阙。自周、隋已来,管弦雅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雅声独存,非朝廷郊庙所用,胡不载。《乐府解题》曰:?蔡邕云:?清商曲,又有《出郭西门》《陆地行车》《夹钟》《朱堂寝》《奉法》等五曲,其词不足采著。?

 吴声歌曲

 《晋书?乐志》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於此也。?《古今乐录》曰:?吴声歌旧器有篪、箜篌、琵琶,令有笙、筝。其曲有《命啸》吴声游曲半折、六变、八解,《命啸》十解。存者有《乌噪林》《浮云驱》《雁归湖》《马让》,馀皆不传。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并梁所用曲。《凤将雏》以上三曲,古有歌,自汉至梁不改,今不传。上声以下七曲,内人包明月制舞《前溪》一曲,馀并王金珠所制也。游曲六曲《子夜四时歌》《警歌》《变歌》,并十曲中间游田也。半折、六变、八解,汉世已来有之。八解者,古弹、上柱古弹、郑干、新蔡、大治、小治、当男、盛当,梁太清中犹有得者,今不传。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也。?主 吴歌三首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戍。但观流水还,识是侬流下。古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楼。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斋 人言荆江狭,荆江定自阔。五两了无闻,风声那得达。主

 子夜歌四十二首

 《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宋书?乐志》曰:?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古今乐录》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子夜以持子送曲《凤将雏》以泽雉送曲。?《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主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知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