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言人人殊怎么读,是言人/人殊还是言/人人殊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6 07:40:14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言人人殊怎么读,是言人/人殊还是言/人人殊

言/人人殊。

指说的话人人都不一样,意谓对同一件事、一个问题等人们的见解纷歧,观点各异。此成语结构应按“一、二、一”切分:言/人人/殊。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译文: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莫衷一是

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

释义:意思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是,意为对、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译文: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归有光简介_归有光妻子_沧浪亭记归有光多少字

不韪的解释

(1). 不是 ;过错。《 左传 ·隐公十一年》:“ 不度 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魏书·萧宝夤传》:“皇朝绵基累叶,恩均四海,自北徂南,要荒仰泽,能言革化,无思不韪。” 清 吴趼人 《 俏皮话 ·铜讼》:“然而世风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韪之名;其有令誉者,皆粉饰升平、徒有其表之辈耳。” 黄人 《<钱牧斋文钞>序》:“然亦因其 不幸 而重犯不韪,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 一生 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领袖 两朝,要无愧色。” (2).不善。《文选·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薛综 注:“韪,善也。谓无复疫疠,皆得安善也。” (3).即不若,传说中害人之怪物。

词语分解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 用在 动词 、 形容词 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 名词 或名词性 语素 前面,构成 形容 词:不去。不多。不法。 不料 。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 磨灭 )。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韪的解释 韪 (韪) ě 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冒 天下 之大不韪。 部首 :韦。

吴趼人(1866年-1910年),原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佛山人。笔名有偈、佛、茧叟、茧翁、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

吴趼人曾祖父吴容光,曾任湖南巡抚,代理两广总督归有光简介,祖父莘畲,官至工部员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补巡检。吴趼人幼年丧父,十七八岁至上海谋生,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光绪二十九年始,在《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电数奇谈》、《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劫余灰》、《情变》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恨海》轰动一时,影响深远,1910年留下《情变》前八回未完而在上海逝世。

十九世纪末,随着清 *** 日益腐败,一批有爱国良知的作家,用小说这一形式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谴责。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把这类小说归属为谴责小说,其中吴趼人所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吴趼人,又名沃尧,子小允,号趼人,亦作茧人,别署我佛山人、野史氏、老上海、抽筋、主人等,广东佛山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其曾祖父吴荣光官至湖广总督,祖父、父亲均为小官吏。吴跻人17岁丧父,家境窘困。1883年,18岁的吴趼人离家到来到上海,曾在茶馆做伙计,后又至江南制造局作抄写工作,月薪微薄。一次他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萌发了创作小说的冲动。

1897年,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6年,他担任《月月小说》杂志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的嬉笑怒骂之文。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志小学,主持开办过两广同乡会。

吴趼人最初居住在上海西门外,后迁入乍浦路多寿里,最后定居海宁路鸿安里。他在所居的门上,贴上标着茧暗二字的梅红纸幅,他所作的诗集,封面上草书《茧暗诗草》。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好像兰闺诗钞,令人误认为出于女子手笔。但实际上他生性幽默,常常一言既出,四座倾倒,又狂放不羁,每于酒后论天下事,慷慨激昂,不可一世。因他性格耿介,不愿与权贵交往,曾拒绝清 *** 经济特科的考试,绝意仕途,只能靠卖文所得度日。

吴趼人一生清贫,常常囊中羞涩,由于生活贫困,工作劳累,1910年10月在上海逝世,年仅45葳,死时身上仅有四角小洋,由朋友为其治丧。他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1931年9月21日才焚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内,文革时,广肇山庄被视为四旧遭到破坏,吴墓也荡然无存。

1866年5月29日,即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吴趼人出生于北京 宣武门其祖父的寓所,3个月后,身为中等京官的祖父去世,而其父只是一个巡检之类的小官吏,不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两年后,带着年幼的吴趼人 千里 南下,回到了珠三角南海 佛山镇的吴氏 大树堂。因为没有生活来源, 丁忧服满后,他就不得不告别妻儿,到浙江宁波继续做一个 从九品的小小巡检去了。

吴趼人是17岁那年因为父亲离世,生活无着而去 上海闯荡的,如此算来,他在 佛山完整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 年华。但是,高产的吴趼人一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举凡小说、散文、戏曲、诗词、 寓言、政论甚至 广告文案等,却独独很难找到有关童年及少年生活的回忆性文字,那段岁月成了一盘空白 磁带。这里面到底有什么 讳莫如深的秘密,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设想的是,父亲长期在外,一个由小康而 坠入困顿的孤儿寡母家庭,在当地免不了会承受这样那样的人际压力。吴趼人在他具有强烈 自传色彩的代表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专门写了一回“恣疯狂家庭现怪状,避险恶母子议离乡”,就暗示了吴氏家族的败落及其 一家人受到族中强势者“凌夷”的经历。

1879年,13岁的吴趼人入读有名的佛山书院,比 康有为的两大弟子 梁启超和 陈千秋要早四五年,比后来做了 北洋 *** 总理的 梁士诒更是早了十年。尤其是光绪年间,有一年该书院曾一举考取了15个举人,名震四方,但吴趼人对自己“母校”的光辉历史从不愿提及,也许,家族的倾轧和社会的黑暗,使他早早地对隔膜现实的八股制艺,对科举产生了本能的反感与憎恶,早早地埋下了日后运用小说加以“谴责”的种子。

但是,岭南佛山毕竟是他的祖辈 繁衍生息之地,是容纳了他的童年与少年的成长之地,早年辛酸的记忆与经历,丝毫不影响他离乡后的 故园情深。尽管他是如此吝啬有关佛山的文字,但一个“我佛山人”的笔名便足以证明一切——吴趼人拥有十数个笔名,但蜚声海内外的还是发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的署名“我佛山人”。

从江南制造局“ 破茧而出”

1884年的某一天,一个背负着简单行李来自广东佛山的青年,走进了位于上海城南,其时国内最大的洋务 军事工业基地江南制造局。他就是刚刚经历丧父之痛、意欲挣脱旧环境桎梏的吴趼人。

上海是吴趼人 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仅仅指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度过,.他的三十余种小说也绝大部分是在上海创作的,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名著中所描绘的各种社会人物,也大多数取材于上海的官僚名士、洋奴买办。 清朝末年,人们称之为 冒险家乐园的 上海滩是个什么样子?看看他的小说就知道了。

不过,当初刚到上海讨生活的吴趼人,恐怕并没有预见到自己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他先在江南制造局的 翻译馆任抄写员,后来凭个人努力升任机械 绘图员。虽则月薪微薄,“月得值仅八金”,但那种与佛山古镇迥异的环境令他眼界大开,到处是机器的转动声与撞击声,还有那巨大的制造枪炮的车间归有光简介,令他仿佛置身于 另一个世界。

青年吴趼人首先展现出了他少为人知的文学之外的惊人才华,23岁那年,他自行制造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在黄埔江上成功航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 赵小云”造小 火轮的情节,这个“赵小云”就有吴趼人的影子。如果不是在江南制造局薪水太低,处处受到压制,吴趼人的人生完全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展开。

当然,更重要的是,其时社会变法 *** 将至,他觉得自己在江南制造局就像作茧自缚,深感必须在社会大变局中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次他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激发了对文字的热爱与写作的冲动。1897年,也就是32岁那年,他终于决定“破茧而出”,离开整整服务了14年的江南制造局,受聘刚刚发行的《消闲报》笔政,开始了短暂而丰富的报人生涯,先后主持了《 字林沪报》、《 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报刊。

吴趼人最初居住在上海西门外,后迁入乍浦路多寿里。他常常在所居的门上贴上标着茧暗二字的梅红纸幅,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好像兰闺诗钞,令人误认为出于女子手笔。但实际上他生性诙谐,常常一言既出,四座倾倒,又狂放不羁,每于酒后论天下事,慷慨激昂。这期间的吴趼人,也留下了大量的趣闻逸事。一日,有某小报与之笔战,误以“山人”二字和山樵、山民为同一意思,竟将“我佛”二字连缀成文,登于报上。吴趼人看后,狂笑不已,翌日,挥笔疾书:“我系佛山之人,故曰我佛山人,何得竟施腰斩之罪,将佛山两字断成二截?佛说未免罪过。”他早年患有哮喘,年过四十之后,哮喘加重,家境陷于窘难。一次写信给一位朋友告贷,捡了一只七孔八烂的 破袜子,附在信里,信笺上写了八个字:“袜犹如此, 人何以堪。”朋友收信后,了解他的窘境,立即解囊相助。

他先取字“ 茧人”,一次,不慎摔伤一足,于是易名“趼人”。他的朋友给他写信时,常常误为“妍人”或“研人”,他只有作诗自白,其中两句是:“偷向妆台揽镜照,阿侬原不是妍人。”作诗犹不过瘾,他甚至在报上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自嘲:有个读书人号“ 吉人”,一天新结识一位朋友,彼此通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击人”。等到两人相见,吉人笑道:“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击人,贱号是u2018大吉u2019之u2018吉u2019啊。”过了几天,朋友又写信,写成“戟人”。吉人见到朋友说:“你怎么同我开玩笑?我不是武夫,怎能挥得动戟矛?我的号是u2018 牛眠吉地u2019的u2018吉u2019”。过了几天,朋友写信称他为“棘人”(为父母守丧的孝子)。吉人见了大怒,便去跟朋友论理。朋友也发火道:“你自己说u2018棘u2019,难道荆天棘地,不是这个棘吗?”

这样的幽默诙谐,在其主持《寓言报》时得到了更为淋漓的体现。《寓言报》比由德国创办的国外最早的寓言刊物 《寓言》还要早问世56年,几由吴趼人一人独撑。他善于运用“比”的手法,来反映病态的社会和人生,试举其《指甲国籍》为例:有个笨人几乎连冷暖饥饱都分不清。死后晋见阎王,阎王恨他太没用,要罚他来世做畜牲,又转念一想,此人生前并没大错,还是罚他做人身上的东西吧。阎王便询问判官,判官说:“他愚蠢无用,罚他做眉毛、胡须吧?”阎王说:“胡须眉毛关系到人的仪表,还是罚他做指甲吧。”笨人急忙哀求道:“如果叫我来世做指甲,小人愿做中国人的指甲,碰到爱惜的人,可长到数寸,至少也可长到数分,总算有个出头之日;倘若落在外国人手里,他天天用刀剪去,我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可以说,吴趼人是中国近代寓言史上最重要的 作家,只不过,这样的成就被他的小说光芒所遮蔽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奠定历史地位

早在办报期间,吴趼人就尝试进行小说创作并与小说家 李伯元结交,受益良多。李与吴惺惺相惜,皆为 性情中人,有一事可为见证:1902年12月, 曾国藩之孙曾慕陶保举李与吴入经济特科,马上有官员弹劾李氏,李伯元笑称,乃是真知我者,遂“辞不就征”。吴趼人也夷然不屑曰:“与物无竞,将焉用是?吾生有涯,姑舍之以图自适。”坚与李伯元共同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

当然,真正令吴趼人发愤的是,1903年4月,李伯元的长篇小说《官场 现形记》开始在报上连载,“购阅者踵相接”;9月, 刘鹗的《 老残游记》又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让不甘人后,受梁启超小说救国论影响甚深的吴趼人坐不住了,没过多久,他的 章回体 历史小说《 痛史》就开始在 《新小说》上问世。 《痛史》讲述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 贾似道卖国求荣, 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其在自序中说:“吾于是发 大誓愿,编撰历史小说:使今日读 小说者,明日读正史,如见故人;昨日读正史而不得入者,今日读小说而如身亲其境。”显然,他认为小说与正史可互为补充,互为验证。

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吴趼人还写了一部最初标为“ 社会小说”,后又改标为“理想小说”的晚清长篇 科幻小说《 新石头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 红楼梦》续作,遗憾的是,它们大都“托言 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甚至众女共事一夫,家族兴旺,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之类。而 《新石头记》与此迥然不同,承继了 《石头记》的 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 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目睹了大量火车,轮船,电灯等 电气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 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这些东西。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说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社会和 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与远迈常人的想像力,如飞车,电炮,潜艇等,放到今天犹能给人遐想,而这一点,应该与吴趼人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莫大关系——冥冥中命运的安排,确实有令人难以深究之处。

而将吴趼人推向文学高峰的无疑是那部被称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 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 《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当然,它最主要的还是暴露晚清官场的腐败,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堕落。比如,贯穿全书的一个苟观察,就是这种“鲜廉寡耻、不怕难为情”的官吏代表——苟观察的儿子死了,留下年轻美貌的媳妇。他先要媳妇守寡,后来打听到他的上司制台大人非常好色,就动起媳妇的念头,要把媳妇送给制台做姨太太。为了说服媳妇,甚至不惜向媳妇下跪。

这部小说在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胡适因此对吴趼人评价甚高,曾说“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 水浒》、《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四书,今人惟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 第二流以下耳。”

可能令吴趼人想不到的是,虽然社会在进步,但这种“鲜廉寡耻、不怕难为情”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未彻底断绝。曾有报道说,一些书店充斥着一种公然教人算计、告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书籍,而且销路不错;屏幕上那些 大行其道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津津乐道的也往往是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君臣间的彼此算计,匪夷所思;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官场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这多少反映出了一种病态的社会文化生态,吴趼人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加以 一声叹息。看来,如何清除种种之社会怪现状,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以培育一个人独立、自尊的具有 现代公民理念的健康品格,仍是今天人们面临的一道大命题。

吴趼人的小说愤世嫉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应该是一个达观主义者,曾作诗《无事》云:“无事一樽酒,心闻万虑清,古书随意读,佳句触机成。幽鸟寂不语,落花如有声,此中饶雅趣,何必问浮生。”超脱之态,浮于纸上。去世前一年,他还写了一篇《吴牛喘月》自嘲:“吴趼人咳喘经年,或作或辍而不瘥。”

1909年10月21日,吴趼人一家从上海多寿里迁居鸿安里,亲友齐来庆贺。晚宴方散,其妻劝其早歇,不料刚上床就喘疾发作,遽然离世。其时身上仅有四角小洋,不得不由朋友为其治丧。吴趼人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1931年9月21日才焚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内。“文革”时,广肇山庄被视为“四旧”遭到破坏,吴墓也荡然无存。

而在他的故土佛山,连吴氏大树堂也早已消失,更不用说与吴趼人有关的遗物了。也许,从这个角度说,吴趼人是寂寞的,作家李国文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说到佛山,有人想到的是陶瓷,而他想到的是我佛山人,只是,在佛山的大街小巷找不到与我佛山人有关的痕迹,未免惆怅。不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吴趼人的达观——毕竟,他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留下了堪称不朽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对一个作家的最高奖赏,要让他归于寂寞,要让历史淡忘他,难。

吴趼人创作的小说有30多种,人称“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其它著名的作品有《恨海》《趼人十三种》等,《情变》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且只留下前八回。

吴趼人(1866-1909),族名宝震,字小允。初号茧人,后改趼人。南海县佛山镇观音铺田心村人。

●同治五年(1866年):5月29日出生于北京。父吴莘畲在北京做官。

●同治六年(1867年):举家迁回原籍广东。

●光绪十年(1884年):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讨生活”,开始当抄写工,后升为绘图员。

●光绪十四年(1888年):自行制造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在黄浦江上成功航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离开江南制造局。连续数年为《清闲报》、《采风报》、《奇新报》和《寓言报》撰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在上海新创立的《南方报》上连载新小说《新石头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年起至1911年,广智书局陆续出版著名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共八卷、108回、66万字。

●宣统二年(1909年):10月21日,迁至新住处,当晚气喘病发逝世。

吴趼人一生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曾芳四传奇》、《俏皮话》、《两晋演义》《恨海》等数十种小说及寓言、传记、改良戏曲等作品。因他的先世居佛山镇,故他所做的小说,常把“我佛山人”作为笔名。其中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作,原载《新小说》,仅四十五回,广智书局为出单行本,分八册。宣统年间,始出一百O八回本。此后不断翻印。这是一部带自传性的作品,通过小说主人公“九死一生”(作者本人)在20年中耳闻目见的种种怪现状,描写了官场人物、三教九流等芸芸众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腐败、堕落和不可救药,小说的内容大都是作者与朋友叙谈时所述及或从笔记中抄录下来和报纸上剪下来的,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集成了几大册。可见他平时的用心良苦。此外,吴趼人还撰写了《近十年之怪现状》,一名《最近社会龌龊史》,由《时务报》馆印行,但印数不多,仅二十回,没有完篇,阿英(钱杏邨)把它收入《晚清文学丛钞》中,以广流传。

另外,在1905年到1908年间,他著作了《新石头记》,其文大显现代作风,书写宝玉穿越时空,来到现今,向人介绍自己时被人笑作“你是看《红楼梦》看迷了不成?”,继而醒悟已不是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自己身边的人已不在存在。《新石头记》是近代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放在清末大量涌现的《红楼梦》续书中,或是置于十九世纪前后世界文学发展之中,它都有其十分值得重视的价值。从这部小说入手,也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吴趼人社会思想的构成。

清代末年出现了《红楼梦》的大量续书。从不同续书中可见续作者对这部伟大小说的内涵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文化艺术、道德伦理的不同价值取向。遗憾的是,续作大都“托言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新石头记》则是一部迥然不同的《红楼梦》续书,它继承了《红楼梦》批判社会、反映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这部续书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背景从清代盛极而衰的转折时代,置换为内忧外患衰颓已极的近代社会。小说中,贾宝玉在年复生,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以他的经历为主线,揭示了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复杂、丰富、多变、动荡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描写了它落后、腐败而又不断产生新事物,萌生新观念的时代面貌。在此基础上,吴趼人表达了他“补天”的理想,他找到了“补天”的工具和武器,以不同于曹雪芹时代的近代精神,构筑了一个“天”已补成,完美无缺的“文明境界”,实现了曹雪芹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愿望。

吴趼人对于近代文学,最推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他的作品大都得到了《儒林外史》的神髓。清末民初写社会小说的无不仿造《儒林外史》,这同吴趼人的倡导不无关系。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