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谁知道独龙族分布在什么地方?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6 13:08:05浏览:9分类:游戏攻略

谁知道独龙族分布在什么地方?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 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性。

民族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末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民族饮食

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民族建筑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民族宗教

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长兼任的,他们还不是专职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也参加一定劳动。现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民族服饰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习俗。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

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的服饰非常简单。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2米许。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时装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独龙族地区。但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直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民族婚俗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便算仪式结束。

民族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远去的黥面遗俗

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针、刀等尖状锐器在皮肤上刻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的。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举族挚爱不辍。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其他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所以,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式。

刻木记事,结绳计时

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记事或传达信息,用结绳来计算时间。

独龙族的刻木记事使用广泛。刻有各种符号的木刻起着与普通文字、文书相同的作用。可记载和传达土司的命令、民间债务、聘礼清单等。政府(土司)所发的木刻较大,形如木剑,宽20厘米左右,长约七八十厘米。中间略厚,两侧扁平,顶端呈斜尖状,下端有把。不同的内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线段、图形等。如用于传达土司征税派款的木刻,左上边刻一个大缺口,下刻几个小缺口,就表示要来一个大管事,几个随从。右边刻一个大缺口,两个小缺口,则表示要求来一个头人、两个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时还附带箭头、辣子、鸡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头表示很快抵达,辣子表示如不服从必严厉制裁,鸡毛表示迅速传递等。这种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边送边作解释。

民间使用的木刻较小。常用于记载债务和财礼等事项。如某家祭鬼无牛,从亲友家借牛时,须测量和记下牛的大小。具体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围,然后用拳头测量竹篾的长度,并将拳头数对应地刻在一块木片的两边。最后将木片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还牛时如法测量,出现差额用粮食找齐,多退少补。然后将木刻投入火中焚毁,绝无纷争。

结绳计时使用也很广泛。它是指用一根细麻绳打结计时,每一个结代表一天。如外出办事,走一天打一个结。回来时则一天解一个结,这样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节,是独龙族人民最欢乐的时刻。但因没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临时约定。约定的办法也多靠结绳来完成。如决定10天以后过节,便准备若干条打有10个结的绳子,送给亲友,过一天解一个。待最后一个结解完,便表示节日来临,大家杀猪宰牛,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不论何人,路上拾到东西,绝不会据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来寻找,或设法打探失主去向,尽量及早物归原主。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过路人无论怎样饥饿,也绝不会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随时随地放于路边,只要上压一块石头,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别人是不会拾取的。

独龙人路不拾遗,更从不偷窃。他们的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即使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的。

独龙族的传统美德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帮的团结互助的美德;尊老爱幼、抚贫济困的美德;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民族简介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独龙族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

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独龙族自称“独龙”,“迪麻”,史称、他称“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

1952年,依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

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

唯一的节日是过年。

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

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

明清时称为“俅”或“曲”。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

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末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

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饮食

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

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

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

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建筑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

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

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

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

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

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宗教

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长兼任的,他们还不是专职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也参加一定劳动。

现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服饰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

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

以前有文面的习俗。

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

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

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的服饰非常简单。

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

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2米许。

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

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

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

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

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

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时装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独龙族地区。

但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

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

过去多用纯麻线纺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直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婚俗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

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

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

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

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

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

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

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

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

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

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

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便算仪式结束。

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

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

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远去的黥面遗俗

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

是用刺、针、刀等尖状锐器在皮肤上刻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方法。

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的。

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

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举族挚爱不辍。

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

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

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

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

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

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

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

其他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

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

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

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所以,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式。

刻木记事,结绳计时

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记事或传达信息,用结绳来计算时间。

独龙族的刻木记事使用广泛。

刻有各种符号的木刻起着与普通文字、文书相同的作用。

可记载和传达土司的命令、民间债务、聘礼清单等。

政府(土司)所发的木刻较大,形如木剑,宽20厘米左右,长约七八十厘米。

中间略厚,两侧扁平,顶端呈斜尖状,下端有把。

不同的内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线段、图形等。

如用于传达土司征税派款的木刻,左上边刻一个大缺口,下刻几个小缺口,就表示要来一个大管事,几个随从。

右边刻一个大缺口,两个小缺口,则表示要求来一个头人、两个百姓迎接。

木刻下面有时还附带箭头、辣子、鸡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如箭头表示很快抵达,辣子表示如不服从必严厉制裁,鸡毛表示迅速传递等。

这种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边送边作解释。

民间使用的木刻较小。

常用于记载债务和财礼等事项。

如某家祭鬼无牛,从亲友家借牛时,须测量和记下牛的大小。

具体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围,然后用拳头测量竹篾的长度,并将拳头数对应地刻在一块木片的两边。

最后将木片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

还牛时如法测量,出现差额用粮食找齐,多退少补。

然后将木刻投入火中焚毁,绝无纷争。

结绳计时使用也很广泛。

它是指用一根细麻绳打结计时,每一个结代表一天。

如外出办事,走一天打一个结。

回来时则一天解一个结,这样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

一年一度的年节,是独龙族人民最欢乐的时刻。

但因没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临时约定。

约定的办法也多靠结绳来完成。

如决定10天以后过节,便准备若干条打有10个结的绳子,送给亲友,过一天解一个。

待最后一个结解完,便表示节日来临,大家杀猪宰牛,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

不论何人,路上拾到东西,绝不会据为己有。

或就地等候失主回来寻找,或设法打探失主去向,尽量及早物归原主。

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

过路人无论怎样饥饿,也绝不会擅自取食。

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随时随地放于路边,只要上压一块石头,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别人是不会拾取的。

独龙人路不拾遗,更从不偷窃。

他们的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

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

即使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的。

独龙族的传统美德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如一家有事全村帮的团结互助的美德;尊老爱幼、抚贫济困的美德;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天文历法

独龙族有自己独特的历算法。

独龙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根据自然的变迁,从当年大雪封山至次年大雪封山时称为一年,称之为“极友”。

又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时间多少不等的节月。

一月,称“阿猛”,意为过雪月,在这一月里,大家休息,个别户种旱洋芋。

二月,称“阿薄”,意为出草月,山草开始生长,是大量种洋芋的时候。

三月,称“奢久”,意为播种月,开始播种小米、芋头、棉花等作物。

四月,称“昌木蒋”,意为开花月,桃花开,鹤集中鸣叫,播种完毕。

五月,称“阿石”,意为烧火山月,大量烧火山,停止下种。

六月,称“布昂”,意为饥饿月,存粮吃光,荒月,大量采集野粮。

七月,称“阿茸”,意为山草开花月,薅草,采野粮。

八月,称“阿长木”,意为霜降月,山草被冻死,开始收庄稼。

九月,称“单罗”,意为收获月,收获小米、苞谷、稗子、荞子。

十月,称“总木甲”,意为降雪月,收获完毕,储粮,山巅降雪。

十一月,称“勒梗”,意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荞,准备过冬。

十二月,称“得则砍”,意为过年月,又叫“罗奢什腊”,妇女砍活麻、织麻布、跳牛舞。

独龙族的节令并不十分严格,其播种时间以花开、鸟叫为准。

每年春季到来,桃花盛开,“告克拉”鸟鸣叫时,就开始春耕播种。

当鸟王“省得鲁都”叫时,播种一定要完成,因此花开和鸟叫指挥着人民的生产。

每一个月也没有30天的概念,月大月小相对而言。

一般“过雪月”很长,有时超过2个月。

粮食歉收时,5月份即开始过“饥饿月”。

因此,有的独龙人只能说出10个月,有的甚至只能说“热季”、“寒季”。

雨多即热季,下雪即寒季。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开始学习先进历法,学习科学种田历已成为民间农事的参考。

独龙人民逐步放弃这种原始的自然历算法,而采用与汉民族相同的历法(夏历),但民间习惯上仍有“播种月”、“收获月”、“过年月”等说法。

一般老年人不大习惯用夏历,而仍以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进行生产的标志。

节庆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即新年,独龙语称作“卡尔江哇”。

于每年秋收完毕后择期举行,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间,具体时间及节期长短不定。

过新年一般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具体时间节前临时约定。

届时各家各户要邀朋唤友,共度新年。

近者捎口信,远者送去“结绳”或木刻作“请柬”。

节日前一天,要准备好酒肉饭食和“拉达尔”。

“拉达尔”是挂有新麻布毯的竹竿。

麻布毯按家中人口数量悬挂,有几口人就挂几幅,只可多不能少。

他们认为,多了预示人畜兴旺,少了不吉利。

独龙族的新年既是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祭祀性的节日。

因此,节日当天,很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剽牛祭祀“格蒙神”及其他各种神灵。

“格蒙”是独龙族神话传说中人类的祖先,他创造了人类。

独龙人认为,剽牛向他祈祷,他就能禳灾却病,保护人类,能让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通常为期二天或四、五天。

年节期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剽牛祭天”。

剽牛时先由年节主持者将牛拴在木桩上,然后由年轻女子在牛背上披盖麻布毯,给牛角挂珠链,摆好祭品,点燃松明和松树毛(松叶),最后由一名父母双全的青年男子,用锋利的竹矛将牛刺死,然后就地将牛肉切割,当即用大锅煮食。

节日期间所有的独龙人都要以家族为单位,互相问候,共同祝贺。

剽牛祭天

独龙族人民为庆贺丰年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一般为每年秋季择日举行,最主要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是年节”卡雀哇”上的仪式。

剽牛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

仪式开始,用于祭祀、身披独龙毯的牛被牵入场内,拴于一根粗大的木桩上。

人们以牛为中心,自动围成圆圈,敲起铓锣,挥刀弄矛,舞蹈跳跃。

届时,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家族长或巫师把一头膘肥体壮的大公牛牵到村中广场中央,拴好立定之后,妇女们一拥而上,纷纷把珠链等饰物挂到牛角上,而后再推举出一位她们中最美丽的年轻姑娘,让她自己先披上一块色彩艳丽的独龙毯,再由她给牛披到背上;

待其它祭品摆好,主祭人点燃松明和青松毛,口中念念有词,向格蒙祷告,祈求他保佑人畜平安,诸事顺利,使祭祀典礼进入 *** 。

接着巫师用锋利的竹矛向牛的腋下猛刺过去,牛被剽倒至死。

然后大家煮肉分食。

巫师还要身背牛头,率众围绕“祭牛”跳舞。

此时,过年的气氛达到最 *** 。

大家边饮酒吃肉,边载歌载舞,独龙江畔,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最后,所有参加剽牛仪式的人都平均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喝酒聚餐,共庆佳年,并祈愿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民间歌曲 ?

独龙语称“门租”,为曲调之意,是各 种民间曲调的统称。

每一种曲调都可以演唱较为广泛的 题材。

各种不同的腔调尚未形成较明确的歌种称谓,只 能从唱词内容及演唱形式来进行分类。

常见的有叙事歌、 习俗歌、山歌、情歌、劳动歌、祭祀歌等。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