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浮生六记句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6 13:23:10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浮生六记句子

浮生六记》为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生活散文,着重记述了自己与妻子陈芸的两情情趣,充满了温暖与欢乐,同样也有烦恼与悲伤的一面。既让人羡慕他们的浪漫婚姻生活,又让人感叹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窘。芸娘也不至于早逝,仅活41岁。

《浮生六记》填补了我国文学描写夫妻家庭生活的空白,陈寅恪因此极力推崇此书。

1、雪夜里,生暖炉,促足相依偎,静闻雪落无痕。

这应该是人间最静谧美好的镜头之一了。不由得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只不过将其中的朋友之谊换作夫妻之情,更见那种暖融融的氛围。

2、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这一个长句,作者感叹了一番红尘滚滚,爱恨情仇,转眼成空,而要超越这些,摆脱情涛欲海,是修行也是造化。需要慧根,也需要觉悟。当然,也还需要经历过,挣扎过,徘徊过。

最后一句,却画风一转,说起了人要有独立人格的话,对事有思考,不盲从,这对网络时代的我们,更是应该有所自省。

3、世间反目多由戏起。

这是有阅历人的过来话,世间事,常常就是这样,哪怕亲朋好友之间,也不可随意玩笑。伤人常在不经意间。有时候两人关系突然变淡,你可能还不知道裂痕在哪里。

4、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现代人认为,古人是慢生活,木心的从前蛊惑了很多人,其实呢,古人认为,他们也不慢呀,也是日日奔忙,不知为何,不知为谁。古人、今人同一困,只不过工业时代,感受更强烈了。每个人都想歇一歇,每个人都觉得没有时间。哪怕你知道,忙来忙去都是空。

5、晓月时对窗翻卷,是我翻书还是书阅我?

6、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将琐碎的日常过成诗,是当代人的追求,而诗是闲情雅趣,寡欲才好,现代人又要的多,这不是矛盾吗?于是只能在视频里看到这些了。像火到国际的李子柒,大家都跑去看这个了。古风与美食。

7、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

萤飞绕窗,是城里早已绝迹了的景象,农村也不多了,很多生态已悄然改变。只在回头一瞥的瞬间,可能内心会有惊心之感。

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中文名:沈周

别名: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

国籍: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市)

出生日期:公元1427年

逝世日期:公元1509年

职业:绘画大师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明代绘画大师

创建吴门画派

代表作品:《庐山高图》、《石田集》、《夜坐图》

享年:82岁

儿子:沈云鸿

人物生平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祖父沈澄,在永乐年间被推举为人才,但不去做官。他住的地方叫做“西庄”,每天安排酒宴款待宾客,人们都把他比作顾仲瑛。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都清高而隐遁。建有竹子做的屋子,兄弟二人在其中读书。擅长作诗和绘画,连奴婢也懂得写字撰文。镇里有个叫陈孟贤的人,是五经博士陈继的儿子。沈周年少的时候跟随他游学,得到他的指点和教导。沈周十一岁的时候,到南都游学,写了一百首诗,呈上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出题考沈周摹写《凤凰台赋》,沈周拿起笔立刻写好,崔恭长声嗟叹,认为沈周很奇特。到了沈周长大后,没有书不看。写文章模仿写《三都赋》的左思,写诗模拟白居易、苏轼、陆游,而书法则模仿黄庭坚:都被当时的人喜爱看重。他在绘画上特别擅长,评论的人认为是明朝第一名。

郡县太守因为沈周有优秀的才干而要推荐他为官,沈周根据《周易》占卜,得到了“遁”卦的第九五爻,于是决心隐居起来,逃避尘世。他所住的地方有流水、竹子、亭子、房舍的美景,图画、书籍、焚香的炉鼎和酒杯充足而交错摆放,四面八方的名人来拜访他,追随他,以致没有空闲的日子。他风采特异,才华出众,在当时十分显着。侍奉双亲十分孝顺。父亲去世后,有人劝勉他做官,他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我母亲得靠我维系生命吗?我怎么能离开他的膝下?”他居住一直厌烦进入城市,在外城外面购置了可暂时住下的安适住所。如果有事的话,就去那里一下。到了晚年,隐藏自己踪迹只担心不够幽深,前前后后巡抚王恕、彭礼都用礼节恭敬地对待他,要留他在自己的官府里,但他都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了。

有个郡里的太守征集画工来彩绘他家中的墙壁。嫉妒沈周的村里人就上报他的姓名,沈周于是遭到抓捕。有人劝沈周去拜访王公贵族以便求得赦免,但沈周说:“我前去服役,这是义务;但要我去拜谒那些王公贵族,难道不是更加耻辱吗?”完成了所服务的劳役才回家。不久以后,太守入宫朝见皇上,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就问太守道:“沈周先生还安康吗?”太守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随便回应道:“他没事。”拜见内阁,李东阳问他:“沈周先生有信吗?”太守更加惊愕,又随便回应道:“有信,但还没送到。”太守出来后,仓皇拜见侍郎吴宽,问他“沈周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备地说明沈周的样貌。太守询问周边的侍从,这才知道原来就是彩绘家中墙壁的先生。等到回来后,亲自拜访沈周家,拜两下,把过失归结于自己。

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不愿到远方游历。母亲九十九岁才去世,沈周也活到八十岁。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

艺术作品

画作

《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东庄图》、《牡丹》、《盆菊幽赏图》、《烟江叠嶂图》、《庐山高图》。

文作

《记雪月之观》

作品原文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_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_上(8)。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作品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诗作

庐山高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培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著作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

咏帘

绣雨衔花她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扬花燕子争?

题画

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著花。如此风光真入画,自然吾亦爱吾家。

送允晖

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两三声。

题柯博士敬仲竹枝

紫烟吹湿碧琅_,识得奎章墨未残。莫问先生归去事,江南春雨杏花寒。

栀子花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溪亭小景

幽亭临水称冥栖,蓼渚莎坪咫尺迷。山雨乍来第溜细,溪云欲堕竹梢低。

檐头故垒雌雄燕,篱脚秋虫子母鸡。此段风光小韦杜,可能无我一青藜。

雨晴月下庆云庵观杏花

杏花初开红满城,我眠僧房闻雨声。侵朝急起看红艳,对房两株令眼明。

还宜夜坐了余兴,静免蜂蝶来纷争。嫣然红粉本富贵,更借月露添妍清。

青苹流水未足拟,金莲影度双娉婷。庭空月悄花不语,但觉风过微香生。

老僧看惯不为意,却爱小纸燕脂萦。高斋素壁可长有,不由零落愁人情。

主要影响

艺术成就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中年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晚年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领袖。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艺术风格

综述

沈周的山水画艺术在继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画风、兼营南宋院体风格,形成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布局缜密的风格后主要取法吴镇,兼营倪瓒、黄公望等人画法,形成其构图简练、用笔凝重、笔墨浑厚苍茫、草草而成的特点。从绘画风格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奠定基础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的中期,笔墨浑厚、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晚期三个阶段。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后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

早期

沈周出生在艺术世家,这是其他人少有的优势。他七岁拜陈宽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十五岁正式拜刘珏为师学习绘画,在二位严师的引导下认真地学习诗文与绘画。沈周在三十七岁(1463年)自认为已经走出了绘画的习作阶段。据考证,1461年以前,沈周流入社会的画甚少,也不见他以画会友送客的记载。但到了1463年前后,即天顺朝后期,沈周的绘画作品则予以赠人或出现在社会活动中。

中期

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转型期大致是五十岁至六十之间,此时期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定型期。在这阶段,他一方面继续师承元四家,另一方面尝试着技法的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地演绎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米芾、倪瓒、吴镇等的画法。而中晚期的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主要取法吴镇,并在继承与演绎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成功地将黄庭坚书法笔意融入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当中,使其绘画形成“粗沈”的个人面貌。

晚期

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

作品收藏

沈周的代表作品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如能亲眼观赏到这些作品,既可得到极佳的艺术享受,又能了解沈周的作画特点,有助于分辨真伪。

人物轶事

沈周出生于诗书之家,自幼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沈周的绘画作品气韵生动,文徵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

弘治十一年,长洲新来的曹太守,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衙门里有一个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对当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写在其中,让堂堂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也算羞辱他一回。于是衙门里当差的征召沈周进城服劳役,为太守作画。

此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不料沈周却淡然一笑,其后,沈周果然每天到太守府画画,早出晚归,乐在其中,一干就是几个月装修完毕,曹太守亲自来验收,还特地赏了他几文钱。不久,曹太守到京城述职,吏部尚书随口问道:“沈先生近来身体好吗?"曹太守不知所云,又不敢细问,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他身体挺好!"改天曹太守又去拜访李东阳。李东阳独独问他:“沈先生有书信让你带来吗?"曹太守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信口应道:“有书信,只是还没送到。"

慌忙退出之后,曹太守赶紧去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吏部右侍郎吴宽,问他:“长洲的沈先生是个什么人?"吴侍郎详细向他说了沈周的情况。曹太守这才知道,沈先生竟然就是那个给他绘饰墙壁的老画工。他吓得汗流浃背,自京城回到苏州,曹太守连家都没敢回,就直奔竹庄,一再向沈周道歉。

人际关系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史料记载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牧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_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后世纪念

沈周墓和沈周故里公园

沈周故里和沈周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据了解,阳澄湖镇是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周的故里,1509年,沈周病逝,葬于相城西笺圩,也就是如今的现阳澄湖镇西宅里,由文徵明写行状,王鏊撰墓志铭。

沈周墓占地5亩,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故孺人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

1993年原湘城镇复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1956年,沈周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吴县文管委曾出资修缮沈周墓,2002年,阳澄湖镇政府也出资再次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2004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园。

沈周书画传承馆

2017年3月28日,阳澄湖镇湘城小学举办了以“传启南书画,承沈周艺文”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沈周像揭幕、举行书画捐赠仪式、启用沈周书画传承馆。沈周书画传承馆由湘城小学筹建。该馆于当天正式启用,集中展示了沈周的人生历程、艺术追求和道德精神。作为陈列沈周生平事迹、展览沈周高仿书画代表作品、展示学生获奖作品的平台。

后世研究

阳澄湖镇一直注重收集整理沈周书籍、画册。共收集到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石田》画册、1984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沈石田》等两本早期画册,以及多套《沈周书画集》、《沈周·山水册》、《沈周绘画作品编》和《沈周·中国好丹青大师条幅精品复制》等多册文献资料。在对沈周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深入研究后,阳澄湖镇筹划成立“沈周研究会”。

沈周品牌

在湘城小学设立以传承吴门画派为主题的“启南书画苑”,邀请多位当代“吴门画派”著名画家定期来校指导,并在成立“沈周书法社”“沈周绘画社”“沈周文学社”等学校社团的基础上,每年定期开展为期一周的“沈周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示“沈周文化”的传承成果;2016年起,阳澄湖镇开设“沈周讲堂”,沈周后人沈依民担任第一讲的主讲人,为师生们讲述先贤沈周孜孜不倦创作书画的钻研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开展“沈周好人”评选,并举办“沈周文化研讨会”。2017年起,举办为期2-3天的“沈周文化节”。2018年9月,阳澄湖镇与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签约成立“沈周文化研究院”。

2018年9月21日,沈周文化园举行3场沈周文化研讨会,包括“沈周文化产业”论坛、沈周的为人与家风、沈周的艺术造诣及在艺术界的影响力,20多名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专家和沈周文化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2019年10月,阳澄湖镇联合中国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文联,举办全国首届“阳澄湖”艺术节。阳澄湖镇将打造一条“沈周文化带”,从沈周墓起,走沈周路,过沈周村,到位于湘城老街的沈氏祠堂,把阳澄湖镇中心片区打造成一座独具文化特色的“沈周小镇”。

画作赏析

《庐山高图》

明代画家沈周作。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山峦层叠,草木丰茂,飞瀑高悬,云雾浮动,此图构图、布局颇具匠心,黑色浓淡怪次逐渐变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有条不紊。《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_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_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图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实在是大家手笔。此图作者自识“庐山高”篆书,并题古体长歌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学识渊博,工诗。具唐人法,亦善绘画,曾为沈周师。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图写庐山之“高”,以为象征。

《庐山高图》是沈周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陈宽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所以画家描绘江西庐山之高,象征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这种象征意义取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同时瀑布左侧崖壁的石块纹理具有内向的动势,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岸壁,似乎产生一种力的碰撞,从而加强山冈向上的张力。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明显与中段山冈向上的趋势相呼应,把观者的视觉自然引向画面上段,使近、中、远景自下而上气脉相连。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似乎寓意老师的宽厚博大的人格精神。《庐山高图》是属于所谓“细沈”之作。这幅画在画法上是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笔万笔的皴、点。组成浓淡、疏密的远近层次,和朴茂苍郁的艺术情趣。而且细节之处,如山中自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画得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的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企图重现元人的嘶风,尽管他画得很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元人那种不激不励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