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薄"在百家姓中应该怎么读?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05:16:12浏览:32分类:文字大全

"薄"在百家姓中应该怎么读?

"薄"在百家姓中读作“bó”。

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稀少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薄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排名第264位。至2014年5月,薄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及皖北等地为多,人口总数列全国第290位。

先秦时期,薄姓在今河南商丘与安徽亳州一带分布。战国中后期,薄姓子孙因避难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一带。三国时期,薄姓的一分支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薄姓除繁盛于谯郡与雁门郡外,还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

宋、元时期,薄姓在西北之甘肃、宁夏、内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朝初期,山西薄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姓于西南之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华南之广东等地均有所见。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渐有山东等地之薄姓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清咸丰六年以后,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姓走西口,迁于今河套地区谋生。

二十世纪中期,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薄姓人口,也已在台湾落户成家。

扩展资料

“薄”的字源解说

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大、四处漫延。簿,篆文(草)(溥,漫延),表示草丛漫延生长。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卄”,将篆文字形中“流水”的写成三点水。

造字本义:名词,漫延生长的草丛。

文言版《说文解字》: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艸,溥声。 ?

白话版《说文解字》:薄,林中草木丛生。一种说法认为“薄”是蚕薄。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溥”作声旁。

百度百科-薄姓

薄怎样读音,有几种写法

1、薄的多音字的组词如下:

[bó]:薄雾、刻薄、薄弱、薄礼、菲薄、喷薄、瘠薄、鄙薄、浅薄、轻薄、薄暮、薄技、薄幸、佻薄、稀薄、薄产、淡薄、薄利、绵薄、硗薄。

[bò]:薄荷、薄荷脑。

[báo]:薄饼、非薄、低薄、弊薄、纤薄、华薄、薄厥、漂薄、薄劣、歕薄、薄躬、薄设、薄徒、薄壮、进薄、觳薄、薄层、节薄、疏薄。

2、薄,属于常用字。“薄”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有三个读音。假借指厚度小,读báo,厚薄。引申为轻微、少、轻视、看不起;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迫近、接近,或姓,读作bó。bò仅用于薄荷。

薄有三个读音,“báo”,“bó”和“bò”。

“薄”是古入声字,本意是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读作bó。引申指迫近、接近;又引申为轻微、少、轻视、看不起;假借指厚度小,读作báo,此音多用于口语;bò仅用于薄荷。

“薄”báo:

薄板?[ báo bǎn ] :金属或其他材料延伸的宽而薄的板。

深薄?[ shēn báo ]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以“深薄”谓险境。

纤薄?[ xiān báo ]:纤巧浮薄。清 赵翼《瓯北诗话·高青邱诗》:“诗至 南宋 末年,纤薄已极,故 元 明 两代诗人,又转而学 唐。”

“薄”bó:

刻薄?[ kè bó ] :(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尖酸~。待人~。

喷薄?[ pēn bó ] :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浅薄?[ qiǎn bó ] :1.缺乏学识或修养:知识~。2.(感情等)不深;微薄:缘分~。情意~。3.轻浮;不淳朴:时俗~。

鄙薄?[ bǐ bó ] :1.轻视;看不起:~势利小人。脸上露出~的神情。2.浅陋微薄(多用作谦辞):~之志(微小的志向)。

薄暮?[ bó mù ] :傍晚:~时分。

“薄”bò:

薄荷[bò he] :,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多生于2100米海拔高度,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长,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