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泗水县是甲骨邑名最集中的传承区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4:05:01浏览:11分类:文字大全

泗水县是甲骨邑名最集中的传承区

《国语·楚语》:“鲁有弁费。”韦昭注:“弁即卞也。”《后汉书·郡国志》:“鲁国,古奄国。”《今本竹书纪年》:“(盘庚)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殷邑。”商代帝王盘庚是从泗水、曲阜一带所在的古奄国地区迁往安阳殷墟建都的,盘庚迁往安阳殷墟后,古奄国还依然是商朝的重要版图。方言是有固定文化沿革区的土著语言,甲骨方言和部分卜辞邑名集中在古奄国传承区的情况,间接说明甲骨文化的产生与该地区的史前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甲骨文中与泗水县相关的部分甲骨邑名遗址述证如下,并以此求教于各位方家斧正。

 …子卜…东成于丘商(P1609)

 勿东成于丘商(P1609)

 …申卜夬贞夜戊戌东成于黄奭(P1609a)

 贞东成于南,东成于东(P1609)

 …未卜东成于逃(P0140)

 戊戌卜丙乎雀东成于出日于入日牢(P0682)

 “东成”以合文的形式出现在甲骨文中,“东成”与“东城”谐音,疑邑名“东成”与泗水县泉林镇的东城遗址是为一处。东城遗址位于雷泽湖北岸的一片坡地上,含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及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见1)。“东成”与“丘商、黄奭、南、东、逃”等分别出现在同版卜辞中,可知“东成”与它们相距不远。“丘商”与“丘上”谐音,“东成”东南相距约33公里处即平邑县资邱乡丘上村西北遗址区应是“丘商”故址。“东成”东北约25公里处即平邑县魏刘庄乡的玉皇城遗址应是“黄奭”旧址。“东成”西北约9公里处的南庄应是“南”邑遗址区。“东”在宁阳县东庄乡附近。“逃”在“东成”西南6公里处。

 …贞妇井乎黍于丘商受年(合集9529)

 贞勿乎妇妌伐龙方(P1261)

 贞妇妌黍受年,甲午卜展贞有于黄尹(甲选243)

 贞夜辛亥乎妇妌宜于磬京(亭)(P05 98)

 卜辞中的“妇井”、“妇妌”可理解为同一邑名。“妇井”可与“驸井”谐音。《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今泗水县东部历山与雷泽湖之间有驸马井村,附近民众也有人省称为“驸井”

者。驸马井村北和村西分别有商周时期及岳石文化时期的遗址分布,村西几块天然的古磬石叠压在一起,上层的一块石磬重达几吨,击打痕迹遍布整个磬身,因该磬石像马的形状,当地居民俗称响马石(见2)。《尚书·泰誓》:“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传》云:“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甲骨文“京”、“亭”互假,疑响马石按放处即是“妇妌宜于磬亭”的旧址。《左传·成公二年》:“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山东省古地名辞典》载“龙”在泰安郊区北集坡镇境内,详址待考。“丘商”在平邑境内,“黄尹”遗址见后文。

 …未卜东成于逃(P0140)

 合文“东成”遗址区位于泗水县泉林镇东城庄老村底中,“东成、逃”同版,亦证两地相距不远。《水经注》:“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经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处也,井曰舜井。’”桃墟即陶墟,位于“东成”西南约6公里处的安久庄遗址区内,“桃、陶、逃”音谐,疑安久庄古槐树附近的遗址区与卜辞邑名“逃”是为同地。

 丙寅卜大贞叀协又保自又尹十二月(P0287)

 甲骨方言传承中心区,以“尹”为邑名的古邑,应以泗水县金庄乡的尹家城遗址区当之,尹家城当地人多称尹城,考古成果详见《泗水尹家城》一书。邑名“保、尹”同版,两地相距不会很远。“薄、保”音谐,辞例中的“保”应位于“尹”东约35公里处的潘坡、执事庄遗址区中,即泗水县泉林镇潘坡遗址区。

 己巳卜行贞今月亡祸在青(P0739)

 壬午卜在青贞王田…往…亡灾(P0739)

 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青亡灾(卜通740)

 甲午卜在青贞王步于索亡灾(卜通740)

 《春秋公羊传》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杞、索”分别位于新泰和兖州境内,从“杞”到“索”是两日的行程。甲骨文存在简称记载邑名的情况,从地理位置及行程线路上分析,“青”应以泗水县泉林镇龙王崖(音yai)的老村底遗址区当之,龙汪崖曾三改村名,“最早叫青丘庄,二改盘石庄,后改龙汪崖。”疑“青”是“青丘庄”的简称。

 贞叀品令取子豕宁十三月(P1051)

 丙寅卜古贞叀勿令取子豕宁三月(P1051)

 弗其取弜马氏在子豕(P1576)

 辞例中“子豕”是一组合文。在卞邑、雷泽湖一带长期寻证相关古遗址过程中,曾听贺二村的一位耆老介绍:“听老人们传说,泉林陪尾山泉头东南百余米处,很早以前有个叫执事的庄子。”因之前曾在这一带即陪尾山诸泉东南处的老百货公司家属院见过少量的龙山、岳石及商周时期的陶片标本,亦证此句传言不虚。“子豕”与“执事”音谐,疑辞例中的“子豕”旧址与执事庄是同一遗址区。

 己未卜贞有弁我直今五月(P0246)

 乙丑卜有弁目今日(P0301)

 戊午卜至妻御父戊良有弁(P0246)

 《路史·国名纪》:“卞,卞明国,汤伐有卞。”《山东通志》“:卞,古卞明国……汤伐有卞,今泗水县卞城。”《国语·楚语》:“楚申无字,鲁有弁费。”韦昭注:“弁即卞也”。弁邑即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旧址(见3),该遗址周边墓葬群中近年曾多次批量出土商代双孔骨制贝币等。卞邑位处雷泽湖西岸的陪尾山群泉西部,东部约4公里处是“妇井”邑址,东北约6公里处是“东成”旧址,西北约7公里处是“南”邑遗址区。卞邑遗址面积至少在9平方公里以上,东北部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西部和西南部以商周文化为主。

 贞侑于黄尹三牛(P1476)

 己未卜夬贞黄尹弗蚩王(P1476)

 贞妇妌黍受年、甲午卜展贞有于黄尹(甲选243)

 己亥卜壳贞有伐于黄尹亦有于蔑(P0412)

 “黄尹”与“妇妌、蔑”分别出现在同版卜辞中,说明它们应是互为毗邻的邑名关系。“黄尹”与“黄阴”谐音,疑蔑邑西北8公里处的黄阴集村遗址是卜辞中的“黄尹”故址。黄阴集遗址位于该村西北和东北部的泗河南岸一带,该遗址东西长近500米,南北宽200至300米不等,是一处岳石文化和殷墟文化为主的遗存,村中地下50厘米处的石辅路旧址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黄尹”东约8公里为“妇妌”旧址。

 戊寅卜夬贞雨其蔑(P0894)

 乙未卜贞于蔑告秋(P0895)

 己亥卜壳贞有伐于黄尹亦有于蔑(P0412)

 《今本竹书纪年》:“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蔑。”《左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左传·定公十二年》:“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杜预注曰:“蔑,姑蔑,鲁地。鲁国卞县南有姑蔑城。”蔑邑遗址位于泗水县南陈乡天齐庙村北,北与“黄尹”相距约8公里。国家文物局曾对蔑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证实该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早期文化为主的遗存。

 …搭仓(P0604)

 甲午卜于搭仓(P0605)

 戊…王…有…搭仓(P0274)

 “搭仓”是一组会意合文,在辞例中可用为邑名。“搭仓”可与“大厂”谐音,疑“搭仓”遗址位于泗水县原南陈乡大厂村东南处的老砖瓦厂遗址区中。

 夜庚寅祭大庚(P1559)

 己卯卜夜庚辰有于大庚至于中丁一牢(P0041)

 辛丑卜乙巳钻(转)于大庚(P1141)

 方言“夜儿”是指昨天。“大庚”可谐音为“大耿”,疑泗水原南陈乡耿家庄即大耿家庄村东河南岸的平地遗址区是卜辞邑名“大庚”故址,该遗区内含有红胎黑皮硬陶、素面红陶、灰硬陶等残片,南边的丘陵高地是商代早期的墓葬群,西南方向的围山子上是一处古代的兵寨旧址。

 庚申卜旅贞叀元卜用在二月(P0002)

 壬寅卜贞母癸丁叀羊兹用(P1550)

 泗水县泗张镇元卜村河东岸的东台子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遗址区,面积不详,疑元卜遗址与卜辞邑名“元卜”有关。元卜遗址南部紧邻泗张镇西部的砖瓦厂曾出土一批带有铭文的商代青铜器,如《母癸爵》、《母乙爵》、《史母癸尊》等[1]。

 辛未贞今日告其步于父丁一牛在祭卜(P0019)

 在该辞例中“祭卜”可当邑名使用,方言中“埠、卜”读音不分,“祭卜”可音讹为“纪埠”。泗水县踅庄乡有南纪埠、北纪埠两个村,因当地民众有“南纪埠最早叫南昌隂”的传闻,邑名“祭卜”只能在北纪埠村附近寻找。依据商早期部分素面红陶、灰硬陶标本分布情况看,疑卜辞邑名“祭卜”与北纪埠村中古井附近的遗址区是为一处。

 …王其麓父…亡灾(P0340)

 叀麓父获又大鹿亡灾(P0341)

 “麓父”是一组合文,“麓父”可谐音为“鲁夫”,今泗水县城关镇东南4公里处的鲁夫和五里庙村之间济河西南岸,有一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时期的残存遗址,农业学大寨时该遗址被毁坏三分之二,疑该遗址与卜辞邑名“麓父”相关。鲁夫村东南部是一处春秋时期的遗址。

 庚申卜宾贞今气王从望乘伐下轳受…(甲选188a)

 辛丑卜宾贞令多尹先从望乘伐下轳受有又(甲选255)

 王从望乘,令望乘先归田(甲选199)

 2000年在泗水县卞邑调查遗址时,有人介绍“邹县的田黄最早叫田望”,以此可证古奄国地区存在“望、黄”读音不分的情况。“望乘”今可谐音为“黄城”,疑望乘旧址今位于泗水县圣水峪乡黄城西南与营里之间的高台地遗址区内,该遗址含有岳石文化商早期和殷墟文化遗存,是泗水县境内海拔较高的遗址区之一。

 …宾贞葊人伐下轳受有又一月《甲选188b)

 丙申卜壳贞今气王勿伐下轳弗其受有又(P1033)

 …用轳方西于妣庚王宾(P1024)

 己酉卜壳贞轳方亡其祸五月(P1032)

 庚申卜宾贞今气王从望乘伐下轳受…(甲选188a)

 “望乘”西北5公里处的金庄乡下芦城遗址,应是“下轳”即下芦故址,下芦城一邑双名,同时亦称芦城,该残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还是面积数万平米的土台高地,冷兵器时代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现已被夷为平地。“望乘”与“下轳”都是较为稀见的古地名。“妣庚”位于“轳”东北约8公里处。

 甲申贞其又打钻(算)于尹(卜通251)

 丙寅卜大贞叀协又保自又尹十二月(P0287)

 甲骨方言传承中心区以“尹”为邑名的古邑,应以泗水县金庄乡的尹家城遗址区当之。尹家城当地人多简称尹城,考古成果可参见《泗水尹家城》一书。“保、尹”同版,两地相距不会很远,“保”与泗水县泉林镇潘坡遗址区应为同地。

 贞长人于研奠(P1039)

 勿于研奠(P1039)

 甲骨文“研”字,像用两块岩石研磨中间谷物之会意。“研”可借用为“岩”或“盐”,“严奠”与“岩店”谐音,疑泗水县金庄镇岩店村西区的遗址是卜辞邑名“严奠”的旧址。当地人传说岩店村名的来历与历史上这里曾是食盐集散地有关。

 壬申卜贞王田仓仓往来亡灾(P0604)

 在仓仓(P0604)

 邑名“仓仓”是合文,因此组文字是仓在仓上之会意,可与“仓上”二字的读音暗合,疑泗水县杨柳镇仓上村的遗址区是“仓仓”旧址,该遗址的墓葬区曾出土过许多商周时期的古陶。

 在折(P0056)

 通过“在折”一语可知“折”应是一处古邑名称。“折”可谐音为“柘”,甲骨方言传承区以“折”为邑名的古村邑应以泗水县柘沟镇驻地当之,柘沟不仅是宋代“鲁柘砚”的出产地,而且从大汶口文化时期直至现代一直是以生产陶器闻名的古镇,疑柘沟镇三中附近东至马庄一带的河两岸遗址区与“折”是为同地。

 …风侯忒(卜通560)

 壬寅卜风侯弗忒眣(卜通560)

 甲骨文“忒”可通“退”,上述两组辞例中“风侯”一词当做邑名理解可讲(见4)。“风”、“丰”音通,“侯”与“后”谐音。疑泗水县中册镇丰后岭村北的风后庙遗址与卜辞邑名“风侯”是为同处。《炎皇氏族文化考.伏羲考》一书中曾推证风后庙遗址,在明代以前一直是风后人的居地。

 …酉…贞中水…只(获)羌(P1194)

 “中水”是一组合文,当邑名理解可通。泗水县中册镇驻地古称“中水”,卜辞邑名“中水”应位于中册村‘中水大街’两侧、即中心校南面和西面的遗址区中,近现代的民居建在商周时期的遗址区上。“只羌”在相关辞例中与方言“获犟”表意相同,是胡闹意。

 取单行女(P0210)

 在该辞例中,“单行”可当邑名解。疑卜辞邑名“单行”旧址位于泗水县中册镇中杨庄老村底及该庄西南区老子庙附近的遗址区中。至今还有许多当地人,把中杨庄称为“单家行”或简称为“单行”。村名单家行中的“行”字,一直延旧俗读阴平音ha,“行”为什么读“哈”音,当地人也无法解释,疑它应是该字古音在这一地区延续的结果。疑“取单行女”是某位商代的世王迎娶该邑中某位女子为妃或者为后的一段文字记录。

 叀商方步立于大乙忒羌方(P0417)

 参加过第二次文物普查的一位老同志告知,他们在泗水县故县村普查时,当时有一位80多岁的耋老介绍“故县最早的村名叫商荒”。“商荒”可音谐为“商方”,疑“商方”故址与故县村北的遗址区是为同地。“商方”、“小宗”与“大乙”分别同版,说明三地较为靠近(见后文)。“羌”的造字物象,像人扛曲尺之象形,表意应为“量”或“匠”,“忒羌方”可与方言“忒两晃”谐音,是犹豫不决之意。

 贞中子乎田于勾(旬)(P1018)

 “旬”的物象,应该是古代民间系绳木钩的象形。“旬”是多音字,组合数字使用为“旬”,不组合数字使用多数情况下用为“勾”,“勾”可借为“够”或“沟”。“于勾”可借音为“玉沟”,疑“于勾”与泗水县北玉沟村燕柳古桥西侧的遗址区是为同地,“于勾”遗址区全部被民居占压。

 弜秦宗于妣庚(P0785)

 戊寅卜血牛于妣庚(P0550)

 庚申卜旅贞往妣庚宗钻悠在十二月(P0335)

 辞例中“妣庚”二字有当合文使用的情况,“妣、庚”两处邑址应相距不会很远,疑前两组辞例中的“庚”是(P0335)中“庚宗”一词的简称。《左传·昭公四年》:“初,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遇妇人,使私为食而宿焉。”《左传·哀公八年》:“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王子襄《泗志钩沉》:“今治即春秋之庚宗,《左传》叔孙豹奔齐,舍于庚宗,吴伐鲁次于庚宗。杜预云:泗水有庚宗亭,即此。”从鲁国都城去齐,沿泗水上游沿南经庚宗东行是一条最近的线路,疑商代的“庚宗”旧址应位于泗水县古城区北至东洼村和西洼村之间的遗址区中。“妣”应在“庚宗”近区求证,详址待考。

 庚戌卜壳贞于母己即(御)巳(甲选030)

 被释为“御”字的甲骨文当“即”字的异体理解,可组成多句方言使用。“子、巳”是同一个字形。疑“即(御)巳”可谐音为“祭祀”一词。十几前笔者曾听闻泗水治地古城东门外仲庙附近有个叫“母己”的老庄子,疑仲庙西侧的仲子亍遗址区即是“母己”故址。

 王其焚率录王于东立豕出离(P1181)

 邑名“东立豕”与“东立石”谐音,疑泗水县城关镇的东立石村遗址是卜辞邑址“东立豕”故地。疑“出离”是一句方言,意为回来看看。东立石遗址位于东立石村西部,过去曾是一处较大的集市和庙会旧址,遗址上建有前后两座大庙,当地人把前庙称做大奶奶庙,把泰山碧霞祠称做二奶奶庙。

 贞王去朿于仓羊(P0549)

 丁未卜夬贞王往去朿于仓羊(卜通325)

 贞曰氏来乃往于仓羊(卜通462)

 乙未卜壳贞王其去朿告(甲选057)

 《说文》:“朿,木芒也。象形,读若刺。”邑名“去朿”可音讹为“曲池”或“曲泗”。《左传·桓公十二年》:“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疑泗水县城关镇曲泗村中北部的遗址区与“去朿”是为同地。“去朿”东北约10公里处是“仓羊”遗址,见后文;“去朿”与“仓羊”同版,与“氏来”间接同版,“氏来”应在新泰市石莱镇驻地河北岸的老围子墙旧址中求证。

 乙未卜壳贞勿隹王自正豕坛(P0378)

 “豕坛”应是一组合文,此字会意有豕在攀登盘口、束颈、鼓腹、圜底的坛壁时发出的声波意。“豕、寺”同音,方言中“坛”可音转为“台”,“豕坛”可谐音为“寺台”一词。疑“豕坛”邑址与泗水县高峪乡寺台遗址区是为同邑。曾听闻“舜曾在古泗水境内筑过三寺,寺台的古寺便是其一。”寺台遗址是以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为主的文化遗存,曾出土云雷纹灰黑胎硬陶,绳纹夹砂黑褐色陶鬲残件等。

 “”即古“曹”字,“豕坛、”同版,亦证两地相距不远。疑“豕坛”东北十几公里处即泗水县泉林镇曹家庄遗址是“”邑故址,曹家庄河沟平地处有商代素面灰硬陶和红陶标本存在。

 贞在北史有只羌(P0317)

 “只羌”在相关辞例中与方言“获犟”表意相同,是胡闹或捣乱的意思。“北史”应是一处邑名,“北史”可谐音为“白石”,疑泗水县高峪乡北白石村小南沟北的村中遗址区与邑名“北史”是为同地,该遗址以红胎黑皮陶、商代素面红陶和素面灰硬陶残片为主,遗址区被民房全部占压。“羌”可借为“量”的谐音字,“有只羌”应是口语“又获犟”的讹音,意为又要胡闹。

 庚辰王卜在轳贞今日步于丑亡灾(P1033)

 …王卜在丑贞…于果亡灾在二月(P0760)

 疑卜辞中的“丑”邑遗址与泗水县高峪乡丑村遗址是为一处,该遗址位于今丑村老村底一带,现已全部被民宅占压,岳石文化晚期和殷墟文化层因素分布于地下1米左右的土层中,其中出土的夹沙黑褐陶粗绳纹甗足残件与殷墟出土的陶甗器类型相同;遗址区中原有尧王庙等古代建筑,惜已全部毁坏。国内以丑为名的村邑仅见泗水一处。“轳”与“丑”同版,“丑”西南约25公里处的下芦城即芦城遗址区,应是“轳”邑所在地。“丑、果”同版,亦证两地较为靠近,疑“果”新泰市果都镇驻地的遗址区有关。

 戊子卜贞王田仓羊往来亡灾(P0603)

 癸亥卜王…其仓羊大邑(P0711)

 壬辰卜方其仓羊见何(P0885)

 乙卯卜壳贞今日王往于仓羊之日大采雨王不步(P0651)

 贞曰氏来乃往于仓羊(卜通462)

 今日往于仓羊(甲选088)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舜即商部族的高祖夔。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起于渔业时期者》中论述了舜帝活动的中心范围在平邑、泗水、曲阜一带,常阳旧址当距泗水的历山、雷泽湖不远。邑名“仓羊”是甲骨文中较为重要的一处地名,“仓羊”与“常阳”或“相阳”谐音,疑“仓羊”与泗水县星村镇北百顶村西的相阳城遗址区是为一处,该遗址区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1公里有余,内有大汶口、岳石和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分布。“氏来”、“去朿”分别与“仓羊”同版(见前文),它们之间应是互为辅证的邑名遗址。

 己丑卜在小宗又打钻(算)自大乙(P0066)

 己丑卜其有钻于夜日有钻于大乙(P0934)

 甲骨文中的“大乙”一词,除专指成汤即“大(天)乙”外,在个别辞例中理解为邑名可通。以上辞例中的“大乙”一词应是古邑名称,“大乙”可谐音为“大李”。疑大乙遗址与泗水县星村镇大李村北100米处的遗址区是为一地,该遗址含有岳石文化和殷墟文化遗存。辞例中“又打钻”一词可与口语“又打算”音谐。

 乙丑卜在小宗又打钻自大乙(P0066)

 疑“打钻”可谐音为“打算”一词。“小宗”在该组辞例中可用为邑名,当商王室的支系宗族理解不通。将“宗”读阴平音转通“崇”,疑“小宗”邑址与泗水县黄沟乡小崇义村北200米处的后岭和大崇义村西的遗址区是为同地,该遗址面积不祥,含有商周文化遗存。“小宗”西北约10公里处是“大乙”遗址,邑名“小宗”、“大乙”两处遗址邻近,它们是互为辅证的邑名关系。

 …其田…于花(P0112)

 贞画受年(P0320)

 王其田于画离大狐(P0320)

 甲骨文“花”字绘意陶盆内栽种一棵有花有叶的植物之意。“花”可通“画、华”,“花”即古“华”字。《三国志·魏武纪》:“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路史·太昊纪》:“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意有所动,因生伏羲。”王子襄《泗志钩沉》:“汉华县,自高陉山,东至华胥山境皆属华。”泗水县黄沟乡老华村村南有南台子遗址一处,现已沉入华村水库中。华村水库水位下降时,在其东岸的河滩上,还能偶尔发现大汶口文化彩绘红陶、龙山文化黑陶、商代灰硬陶和夹砂绳纹红褐陶及周代灰陶残片等。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伏羲考》中以为华村遗址是古华胥国旧地。

 贞东成于南,东成于东(P1609)

 “南”在该辞例中可理解为邑名。因东成遗址位于雷泽湖北岸(见前),可知“南”邑当距“东成”不远,疑泗水县黄沟乡南庄村北的遗址与卜辞邑址“南”是为同邑。南庄遗址出土有绳纹夹砂灰硬陶、树木回纹夹砂棕黄陶、云雷纹红褐陶残片等,其中云雷纹红褐陶残片与商代青铜器习见的纹饰风格一致。南庄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近400米。

 癸亥贞贲禾于蔑,癸亥贞贲禾于河,癸亥贞贲禾于岳(甲选221)

 辛未卜燎于河受禾,壬申卜燎于蔑雨(甲选258)

 贞夜丁亥乎往河有来(合集8332)

 庚申卜壳贞取河有从雨(P1186)

 己巳卜亘贞燎于儿,贞往于河有雨(甲选213)

 方言“夜”是指昨天,(合集8332)组辞例的内容应是戊子日的一组刻辞,通过“往河”、“取河”的字眼,可以判定“河”是指邑名。“蔑”与“黄尹、河”分别同版,亦证三地相距不远。“河”与“贺”音谐,卜辞邑名“黄尹、蔑”两处遗址的分布情况,为确定“河”与泉林镇的“贺庄”是同一古地名提供了佐证,“黄尹”位于贺庄西南约7公里处的黄阴集遗址中,“蔑”邑故址应与贺庄南偏西约13公里处的古蔑城遗址有关。“岳”或为邑名或为山名,应与“蔑、河”二邑邻近,详址待考。“儿”是多音字,可谐读为“倪”,依据与几处“儿”同版邑名遗址对应关系看,“儿”与曲阜市王庄乡倪家村老碾盘附近的遗址应是同一处古邑。

 同版卜辞中出现的两个或多个地名,均是距离较为靠近的古邑,上述文中举证的部分甲骨邑名,有的是同版或间接同版的邑名关系,难能可贵的是均有商代的遗址和相关的村名信息与之对应。泗水县是甲骨邑名最为集中的传承区,新泰、宁阳、曲阜、平邑是亚传承区,甲骨邑名的数量不如泗水多。参照上述部分甲骨邑名所在的地理位置,我们发现它们在古奄国辖区内是呈网状结构分布的关系,这也是甲骨文化在该地区的呈现形式之一。(韩云山)

 注释:

 [1]参见解华英《山东泗水发现一批商代铜器》(《考古》1986年12期)。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我将带您去游览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这座大殿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而且这天上宫殿还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后,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劳和智慧。哎,这天上宫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在古诗中啊,曾有诗人用"天门遥指碧霞祠,云雾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云边"等句子来赞颂它。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在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 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时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来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皇帝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做领导的有没有威信,关键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一样,这神威不威,看来也主要是看干的事能不能干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继续参观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的两侧是两块巨大的铜碑,这两块东西对峙的巨大铜铸大碑俗称“金碑”,东面的一块是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面的呢是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南边的大山门,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啊,元君奶奶也是爱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考试大收集

我们知道道教是以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 ,故碧霞祠的声望远播海内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为道教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参观完了这座“天上宫殿”,现在我们继续前行,到别的观光点继续游览泰山。

孔庙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 >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圣时门。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

快覩门,取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

仰高门。根据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俺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

汉石人。仰高门里亭子里有两位历史价值很高的汉石人,一位是“亭长”,(汉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门之卒,都是鲁王墓前守卫的。石人被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对研究汉代服装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金水桥,这道桥,同故宫前的桥同名,称金水桥,又叫碧水桥,三孔排列,绿水荡漾。

弘道门。过金水桥是明代皇帝钦定的“弘道门”,取“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个普通文人,为什么成为圣人?赞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弘道门下有两块石碑,东边的四棱碑是“曲阜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沿革变迁的历史,元代所立,史料价值很高,西边的是“处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大中门。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大中门东西两头有角楼两座是守卫孔庙用的。

同文门,四大名牌,孔庙图。进入大中门里左右有四块大碑。西边的明弘治碑,讲的纲常伦理。弘治碑右侧有明代才子湖南长沙李东阳绘制的“孔庙图”价值很高。

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所立。有两个情况引起历代大家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写的好、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字体笔法有“著称于世”的评语;二是对孔子评价最高,历代皇帝对孔子都有评说,评价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办法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道理和办法,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不然就乱套啦。说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没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如碑文称:“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天生孔子纵之为圣,生之安行仁义中正,师道兴起,从游三千,往圣是继。”

同文门。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说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干好事业;文字要统一,有统一的文字才能记载历史传播经验,随意造字就会乱套。同文门是奎文阁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阁,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金章宗重修时改为“奎文阁”。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经过几次地震,奎文阁没有震毁。清康熙5年地震“十间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阁巍然不动”。明代吏部尚书李东阳专写了“奎文阁赋”,赞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就是廊下东头这块碑。

楼阁前这东西两院称:“斋宿”,是祭祀人员斋戒、沐浴的地方。东院是衍圣公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时都在东斋宿盥洗。西院是从祭人员的斋宿。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庙内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庙碑130多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故西斋宿又称碑院。

十三碑亭。这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亭内立有55块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内容都是皇帝、钦差拜孔、对孔子的追谥、评价,历次修孔庙的记载,有汉、满、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东起前排第三、六两个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国现存不可多见的建筑。凡是用赑屭驮的碑都称“御碑”。“赑屭”是吉祥物,传说龙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爱“文”,善于负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适合其特点,形象应为龙头、龟身、鹰腿、蛇尾。

东起北边这第三个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头经大运河,经济南又运到这里。专家计算这幢碑13万斤重,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头不用,要从北京运来,以示皇帝对孔子的重视。这院东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们修庙、拜孔的记载,书法价值很高。

这个院东西对衬各有一门,东为“毓粹门”,西是“观德门”。俗称东华门、西华门。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这一道五门,中为“大成门”,左边是“金声门”,右边是“玉振门”,再往西为“启圣门”,再往东为“承圣门”。大成门的建筑结构是“犬牙交错,勾心斗角”。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里左边这棵挺拔苍劲的桧树,是孔夫子手植的。据记载:孔子在这里裁过三棵桧树,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毁于兵火,树枯而又发新枝,曾“三枯三荣”,有“桧树日茂孔氏日兴”的说法。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

两庑长廊。这两侧的对等两排房子,共80间,称“东西庑”,是供奉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身通六艺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东西庑。历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贤。如董仲舒、韩愈、王明阳、诸葛亮、寇准、岳飞等等。到民国年间已封到156名。最后一位先贤是梁启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后一律改为木制牌位。东西庑现在陈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贵石刻。周公训子、蝙蝠行医等,最为珍贵的国宝有汉魏朝碑刻22块,书法价值特高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见的珍品。西庑陈列了100多块“汉画石刻”,都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汉、魏等历史社会生活难得的珍贵资料。东庑北端陈列着584块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写的玉虹楼法贴。

杏坛。这是为纪念孔子讲学建的。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建亭,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亭内有乾隆皇帝御笔“杏坛赞”,这是他第一次来曲阜写的。乾隆题写的匾、对联、条幅等在曲阜有50多处。

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殿。价值高历史长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阔45.7米,深24.89米。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造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之罕见,10棵柱子20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石上栩栩如生。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皇帝来曲阜朝孔时,孔家都用黄绫把龙柱裹起来,不让皇帝直接看到龙柱,因为超过了金銮殿,怕皇帝不高兴,加以责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浅浮雕龙柱,一个棱面刻九条龙,每根柱子八个棱,八九72条龙共计雕刻1296条龙。这是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总览大成殿雄伟壮观。

五圣十二先哲。大成殿内供奉着17尊像。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意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无上。孔夫子在中央,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严肃穆,使人肃然起敬。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头六位,西头六位,称十二先哲,有子贡、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学家,五经四书解释的好,被封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赞孔子,说“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万世师表”是康熙题写,封孔子为“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斯文在兹”是光绪写的,意为天下的文化都在这里 寝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殿。是孔庙第三大建筑。亓官氏宋国人(河南商丘),19岁嫁孔子,后生子孔鲤,贤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圣先师夫人”,同孔子一样享受祭祀。寝殿周围28根石柱上雕凤凰,每条柱子刻凤凰72只,同龙的数量一样,叫龙凤呈祥  圣迹殿。以石刻连环画的形式记载了孔子的事迹。有120块文图并茂的石刻,是孔子后代同明代巡抚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吴郡著名画工章草绘画刻石,镶在殿内墙上。是我国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连环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殿正面“万世师表”为康熙御笔,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殿东头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头有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孔子行教像,习称“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还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赞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确的说,孔子伟大啊!无与伦比,空前绝后!

孔庙西路是祭礼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皇帝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人,建有启圣王殿、寝殿、金丝堂等建筑。

孔庙的东路,前后两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名“鲁壁”,现在看到的经书,立头功的应为“鲁壁”。为纪念孔子教育其子读书建了“诗礼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字礼无以立”,意为不学诗不会讲话,不学礼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诗礼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庙似历史的、知识的学堂,因时间有限,咱们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绍的。孔子是圣人,也是伟大的旅游家,周游列国14年,宣传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收集了宝贵的资料。有关圣人的遗迹很多,很值得一看。我们相处时间虽短,可友谊长存,盼望各位有机会再来曲阜观光,我们一定很好地服务。

孔庙就看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齐国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临淄,是我国古代东方历史名都。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经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宣称雄,开创稷下学宫,倡百家争鸣,至西晋废齐,临淄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累计 1300 余年。战国时,临淄城中 7 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时期,临淄仍是一个“有户十万,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司马穰苴、齐威王、孙膑、田单等圣君明主、贤相良将,都曾在这里施展过他们的雄才大略,为齐国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齐文化,为华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宏伟华丽的宫室台榭虽不复存,但齐国故城垣和宫殿台基依然存在,故城内外还耸立着 150 多座齐王和名士陵墓。齐国故城人为景观荟萃,文物古迹闻名遐迩,地上地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国家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市、区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齐文化,发展文物旅游事业,建起了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游乐性的文物旅游景点,如仿城堡式的齐国历史陈列馆、东周殉马馆、临淄石刻艺术馆、齐故城排水道口、孔子闻韶处等,形式各异,各具特色。仅从十几处文物景点便可窥视到泱泱大国之风貌,领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风。

我们先来看一下齐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式的建筑是齐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它是以齐国故城大、小相衔接的形式而建,建筑面积 2600 平方米,设有东、南两个拱形圆门,门楣上嵌有“齐琼元府”四个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陈列齐国精美瑰丽珍宝的第一府地”。其内部装修取汉代风格,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使陈列内容、形式与外部环境、室内气氛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大家先来看序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齐长城的照片。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修建于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从平阴县的防门开始,绵延东行,到胶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长一千多里。

序厅的中间耸立着三根直径为 0.6 米的巨型原木,顶端镶嵌着对角线为 1.2 米的菱形不锈钢图案,粗糙的原木与精致的图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齐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物,也是古“齐”字的象征。

序厅的第三大部分是齐国地理位置图,这是一张春秋时代晚期的齐国地图,高 3.5 米,宽 6 米,防汉代漆画制作,古朴典雅,做工精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东至黄海、渤海,西至黄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无棣,方圆二千余里,疆域占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

接下来我们看先齐时期展厅。先齐时期陈列内容为五大部分, 15 个展厅,既突出了历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齐国历史陈列序列。下面我们先从先齐时期看起。

在齐国还没有建立之前,在临淄周围已形成了丰富的古文化,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因为是 1990 年在临淄后李官庄发现的,所以叫后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于北辛文化千余年的一种文化。这些文物都是从后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古朴,质地松软,以夹砂红陶为主,红褐色占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多为蚌器,石器少见。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 1959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会已进入父权制。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手工为主,晚期出现轮制,造型较规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 1973 年临淄薛家遗址出土红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后,大汶口文化又过渡到了龙山文化,这个场景就是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时的情景。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龙山文化。请大家继续参观。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 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所以称龙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临淄地区已经发现了 12 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遗址,面积 50 万平方米。这幅照片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图,上面划分的层次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黑陶中有一种薄而有光泽的“蛋壳陶”,象这种“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黑陶,显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艺的精美绝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种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饭,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烧水,叫鬲,中间细腰内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饭食可供十几个人同时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文化的一种文化,得名于平度岳石遗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处于夏代纪年之内,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征,又各自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与青铜文化有机的联系起来。临淄地区出土的方孔石铲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东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动范围大多数都在今山东境内。商代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交换也比较扩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齐故城遗址及其周围出土的铜戈、玉戈、陶鬲等,说明齐都是建立在商代遗址上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