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解读后主李从嘉为什么又叫李煜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6:38:21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解读后主李从嘉为什么又叫李煜

李煜没有继位成皇帝之前,他的名字叫李从嘉。后来,登基成为皇帝后,便改名为李煜。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原名为李知诰,他建立南唐政权后,便改名为李昪。李煜的父亲唐中主李璟原名为李景通,登基之后才改名为李璟。观察三人的名字,在他们三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日”字。

古代帝王十分崇尚命理学和风水学,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注重起名这一举动,他们相信一个寓意好的名字会带来好的运气。南唐时期,君主们为了让南唐政权能存活更久,便进行了改名字。“李煜”中有一个“日”字,日即太阳的意思,正所谓阳光普照大地,太阳会给百姓带来光明和温暖,也会让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面貌。

在《太玄 元告》一书中,说到了“煜”的含义,即“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光耀”。即就是说,煜象征着光明和灿烂,对于国家来说,国家的发展会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景象。李煜带着美好的景愿开始了对南唐社会的统治生活。李煜登基之后,南唐已经在走下坡路,南唐的军事、经济各个方面非常薄弱。当时,宋朝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强大了,李煜的父亲李璟在位时,已经向宋朝廷称臣。到了李煜主持朝政时,南唐的弊端和衰弱越来越明显。李煜身为统治者也无法挽救江河日下的南唐朝廷。李煜统治南唐十五年时,南唐最终被北宋朝廷灭亡,而李煜的光辉也消失殆尽。

李煜梅花的内容分析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我觉得他虽然不是一名精通政事的国君,但是却是一名有名的诗词作家,在中国史上他被世人称为“千古词帝”,由此可见他的词作品的成就是最高的,对中国的词作品影响也是颇大的!

李煜的词作品分两类,一类是在南唐灭亡之前写的,大多是写宫中男女之情,欢喜中略带有伤感之意。另一类是在南唐灭亡之后写的,大多是悲壮伤感的,表达南唐灭亡后的无比悲痛的情怀,但是个人觉得他的诗词作品中,他在南唐灭亡后写的词更好一些。

李煜的词作品之一《梅花》,这首词是是李煜追忆他和小周后在一起移植梅花树的画面。

词中写到,他和小周后把梅花树移植到了摇晃殿的一个栅栏旁边,因为担心它不会枝繁叶茂,不会开花,所以他们在梅花树周围做了很长的栅栏,保护着梅花树,这样还可以为它阻挡寒风。

从那以后李煜和小周后便时常来为梅花树浇水,二人也时常在梅花树下缠绵,梅花树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但是诗词尾部写到,不料后来南唐灭亡,小周后受宋太宗控制住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朝夕相处,一起去为梅花树浇灌水了。

《梅花》这首词从一开始的无比欢喜唯美的情感画面,到最后的悲伤,都真实的流露出了李煜的无奈和伤感情怀。

李后主亡国的原因有哪些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宋朝政权后,天下并没有统一。当时,南北方还存在着割据势力,比如南唐、吴越、后蜀、南平等小国家。一天,赵匡胤去赵普家喝酒,便问赵普先平定北方还是南方。随后,俩人一致认为,先平定南方,当时南方诸侯国中只剩下南唐和吴越。

南唐在江南一带有很大的势力范围,同时南唐的军事力量十分薄弱。李璟在位时,深知自南唐无法与宋朝廷抗衡,便向宋朝廷称臣,并且派遣使者前去宋朝进奉大量的金银珠宝。李煜登基后,一心扑在诗词创作上,根本无暇过问朝事。南唐大臣们知道李煜喜欢听好话,便用阿谀奉承之语满足李煜的自负心。除此之外,李煜和宋朝廷保持友好的关系,每年都要给宋朝进贡大量的钱财。

宋朝对别的诸侯国发起讨伐战争时,李煜拿出大量的钱财来慰劳宋军。宋朝将南汉灭到之后,李煜为了自保,请求宋太祖将他南唐国号削除,只让他当一位江南国主就好。不久之后,宋朝向南唐发兵,期间,李煜派遣能说会道的徐铉前去说服宋太祖撤兵。

徐铉到了之后,宋太祖告诉徐铉,在他的床榻旁边,怎能容许别人酣睡。徐铉听懂了宋太祖的言外之意,便回到了南唐。李煜求和未能成功,便派遣了15万南唐军队在金陵攻打宋军。南唐军本想采取火攻的方式对抗宋军,不料刮起了北风,南唐军烧毁了自己。宋军进入金陵后,李煜投降宋朝。公元975年,南唐被灭。

李煜愁的诗词有哪些

李煜是南唐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命运正如他的心境,哀婉凄绝,面对着难以止休的亡国家恨,他只能将满腔的哀愁凝聚在他无声无息的诗歌之中,用诗歌中温柔的字眼诉说着他心中无声的哀愁。纵使心中早已经是满目疮痍,他的眼中早已经是泪水决堤,却只能掩藏着心中最难言的哀愁。

李煜的愁源于他人生的选择,他没有丝毫的选择去过一个平常普通人的生活,他生在帝王之家,他必须要过一种常人望尘莫及但却不幸福的生活,李煜的一生从开始就注定了满心创痛,他深受宫闱妇人的熏陶,他的心也总是柔软的,他不愿让自己变得锋芒毕露,因而南唐也是每况愈下,作为一个国主,他却无能保全自己国家的安康和国中百姓生活的富足,对于李煜而言作为一个帝王本身就是哀愁的开始。

李煜从前是南唐中能够掌握国中人生死命运的最高权利者,但是却终究锋芒不曾外泄,终于被强大的宋朝颠覆了所有国土,从此李煜变成了一个阶下囚,每天只能坐在庭院中看着梧桐细雨花开花落,从前那些幻花雪月一般的幸福往事也是依稀浮现,却终究未能真正地守护住,他的爱情是一场回不去的伤悲,他的国家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哀愁,他的心如死灰只能在宫墙之中愈渐悲凉。终于在李煜写下了千古绝唱《虞美人》之后,命运的伤痛再一次奠定了他的哀伤,或许是自知死亡将近,声声催泪的曲调以一杯毒酒了却了他满心的哀愁。

李煜词感怀内容手法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的诗词都是很有名的,每一个诗词作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而其中李煜的婉约风格在当时大受欢迎。李煜的原名其实是叫李从嘉,在历史中,从公元937年到975年是南唐的朝代,而南唐先后一共有四名国君,最后一名国君就是李煜。

世人一致觉得,与其说李煜是一名了不起的国君,不如说他是一名很有才的诗词作家!大多数人应该都读过他的一些诗词,比如说《感怀》,在李煜众多诗词中,这首词也是比较出众的一首,从名字看,这首诗应该是一首很伤感的诗,但这首诗的内容伤感中又带着一丝生动,之所以这么生动形象,煽情,是因为他在诗词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所以诗词显得非常的真挚。

他的诗词在风格上也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的风格很鲜明。比如说《感怀》这首诗中有一句是说,“又一次的看见梧桐树上的旧枝丫,不停的被风雨吹打着,却依然如此顽强,不曾折断倒下,虽然显得一丝丝的凄凉和忧伤,但是却值得人去学习深思,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潸然泪下……”。

这首词是李煜写自己因为他有着一双瞳眼和丰满的额头,长的很特别,非常有帝王相,从小又勤学好问,及其有才华,父亲也很偏爱他;所以他的孪生兄弟一直很嫉妒他,想要杀掉他,他很苦恼,也很无奈。因此他写这首词的时候是怀着感伤的心情,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南唐后主李煜的诗有哪些

与其说是李煜的诗,不如说是李煜的词。因为李煜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不拘泥于诗的韵律了,也开始出现了长短句。所以说的再精准些,李煜的词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又因为诗词本是一家,有时候诗也包括词,所以这么说也是可以的。

李煜作为一个帝王显然不如他作为一个诗人成功。他做帝王的时候,再励精图治,也摆脱不了一个亡国的结局。可是他作为一个诗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是亡国了,他含泪写下的诗句又在中国的诗词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春花秋月何时了,他想念着他的往昔,那万事不愁的少年时代,看腻了争权夺利渴望退隐的少年。

李煜的诗大概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半段时间他是快乐的,虽然有时忧伤,但他毕竟还是老大。他身上的负担沉重,他不想承受,偶尔发发牢骚,可是他还是扛下来了。而且,他作为一国之君,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说他有着天下最美的女人,他写诗来记叙他们的爱情,来记录他的日常生活。那个时候,即使是发发牢骚,忧国忧民,也没有后来的诗的字字锥血。

到了亡国之后,一切都变了。他不再是唯我独尊,处处都要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一个不小心便会引来杀身之祸。这个时候他的烦恼,不再是之前的那些儿女情长,一曲《虞美人》自此成为绝唱,从此再也没有李煜的诗。

说起南唐的开国皇帝徐知诰,抑或李昪,知名度都不高,远不如他的儿子李璟和孙子李煜为大家熟知。后面两位之所以有名,主要得力于文学成就。如果就政治作为而言,他俩都远不如先主李昪,放到五代十国层面,徐知诰也能跻身于最优秀的政治家之流。

唐朝末年,李昪出生在徐州一个贫寒家庭。当时已是黄巢起义后,军阀各据一方,混战不已。他父母早丧,六岁便成为“茕茕一身,不阶尺土”的流浪儿,从家乡流落到泗州、濠州一带。后来寄身在开元寺当了一个小和尚。

895年,杨行密(吴国政权的奠基人)攻占了濠州,见到了七岁的孤儿李昪,“奇其状貌”,就收为养子。

正史中没有具体讲他小时候长什么样,《江南野史》中说他“方颡丰颐,隆上短下”,非同凡人。

成年后,李昪丰神俊朗,姿貌瑰特。“ 身长七尺,坦额隆准,神彩鉴物。虽缓行,从者阔步追之不及,相者曰:‘正所谓龙行虎步也’,瞻视明灿,其音如钟。 ”由此也可倒推他小时候的颜值。

估计是李昪长得太好看了,让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不舒服,“杨氏诸子不能容”。杨行密也没办法,只好把他交给大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

徐温是杨行密“三十六英雄”之一,杨行密起兵庐州时便跟随在一起。他以谋略见长,杨行密死后,他把持吴国朝政二十多年,是个曹操式的人物。

徐温有三位夫人,一共生了六个儿子。长子徐知训、次子徐知询、三子徐知海,四子徐知谏、五子徐知证、六子徐知谔。

在这么一个大家庭里给人家当养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徐知诰已经被杨家赶出来一次了,他不想同样的事情再在徐家发生。

《全唐诗》里收录了一首徐知诰九岁时所作的《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 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拔, 敢向尊前不尽心。

徐知诰以灯自比,写出了对养父母的依恋感激和恳请他们庇护,自己当会“尽心”孝顺。徐温读后,极为感动:“温赏叹,遂不以群儿偶之”。

为了讨徐温的欢心,抑或是他的本性,他极尽子道,“朝夕起居,温清左右,承颜侍膳,迥若成人”,“勤孝过于诸子”。

徐温性格暴躁,有一次,不知何故徐知诰惹恼了他,徐温把他鞭打了一顿,赶出了家门。徐温回家时,却发现徐知诰在门口恭迎,便问他:“你怎么还在这?”徐知诰回答说:“ 人子舍父母将何之! 父怒而归母,人情之常也。 ”

徐知诰成年后,娶升州刺史王戎之女为妻。在他的要求下,王氏也极为孝顺。

徐温有次卧病在床,徐知诰在床旁侍候,常常是通宵达旦,连端屎端尿这样的事也亲自干,一连坚持了几个月,直到徐温康复。

徐知诰的至孝打动了徐温。他长叹说:“ 汝虽异族,然吾无亲疏 。”

徐知诰深知自己的身份,对徐温的几个儿子和亲属都是“俯躬迎奉”。

徐知诰“喜书善射”“所志必精”,逐渐引起了徐温的重视。徐知诰还不到二十岁时,徐温就让他主持家务。

徐知诰做事谨慎、细密,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家人之属且无间言”。也巩固了他在徐温家中的地位,为以后的发迹打下了基础。

徐温常骂自己的亲生子都不如知诰,“汝辈能如二兄,则可为天下范”,“汝辈能如是乎?”。这几个儿子由此对知诰不满,徐知训尤甚。他几次谋害知诰,都被知诰躲了过去。

徐知训是徐温的嫡长子,他如此敌视知诰,最主要还是怕知诰夺走自己接班人的地位。毕竟在五代十国养子也有政治继承权。

徐温一开始是立徐知训为接班人的。915年,徐温提升徐知训为淮南行军副使、内外马步诸军副使。淮南行军使是吴国掌握军事大权的最高职务,由徐温自己担任。徐知训为副使,由此确立了他接班人的地位。

不久,徐知训便成为吴国第二号实权人物。徐温总领军权,徐知训在吴国首都广陵(扬州)以吴王辅政的身份总领朝政。

不作死就不会死,徐知训没有政治头脑,却倚仗权势,恣意妄为。杨氏旧臣不堪其辱,人心忧愤。最终激成大变,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

而徐知诰是909年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出任升州防御使兼楼船副使,主要的职责是操练水军,这一年他21岁。

912年,他因在平定李遇叛乱中有功,被升为升州(南京)刺史,成为地方大员,这一年他24岁。

当时镇守各地的多是武夫悍将,往往不懂如何理政,也很少关注地方的治理。而徐知诰扭转了局面,把升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重视文教,礼贤下士,广揽人才。洪州人宋齐丘也投到他的门下。

宋齐丘自称“ 胸中之万仞青山, 压低气宇;头上之一轮红日,烧尽风云 。”他虽然自大,但的确有才。他成为徐知诰的军师,对徐知诰后来取得皇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知诰在升州政绩斐然,声名远扬。徐温前去视察,但见“城隍浚整,楼堞完固,府属中外肃肃,咸有条理”。徐温见知诰把升州治理得这么好,干脆把治所从润州迁到升州,而让知诰到润州(镇江)去当刺史。

徐知诰不想去润州,想去相对富庶的宣州。军师宋齐丘劝他:“徐知训骄横暴虐,早晚会出事,润州和广陵一江之隔,一旦有变,一夜之间就能赶到广陵,这是天赐的机遇啊。”

果不其然,918年,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朱瑾自杀,扬州城内大乱。即日徐知诰引兵渡江,平定兵乱。

徐温在长子已死,其余诸亲子尚年轻的情况下,确立徐知诰为接班人。“即日用昪为左仆射知政事,以代徐知训。”

徐知诰上台后,“悉反知训所为,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以吴王之命,悉蠲天裙十三年以前逋税,余俟丰年乃输之。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于是士民翕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悦服。”

徐知诰虽然成为吴国的二号人物,但他对自己的政治分量是心里有数的。自己不是杨行密的三十六英雄,也没为吴国开疆辟土,只是因为是徐温义子的身份才坐上这个位置。

所以他在执政后对徐温的孝敬有增无减,来保住义子这个身份。在政事上,只要徐温反对,他就立即改正。

他想提拔亲信宋齐丘,但徐温厌恶宋齐丘,所以宋齐丘十多年也没被提拔。严可求是徐温的亲信,他多次建议徐温用亲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徐知诰想把他从徐温身边支开,外放到下边当刺史,徐温不同意,徐知诰知道严可求不可除,只好联姻来交好他。

徐知诰的孝谨顺从,收到了功效。徐温对其他几个儿子说:“事在二哥矣,汝辈当善事之。”

对那些“宿将悍夫”,徐知诰极力拉拢他们,从不直接触动。马军都指挥使柴再用曾“戎服入朝”,遭到御史弹劾,他还不服气。徐知诰故意在吴王休息的别殿请安,退下去以后“自劾”,“固请夺一月俸,由是中外肃然”。

927年,徐温在众多亲信反复劝说下,终于动摇,想用徐知询取代徐知诰。徐知诰表示顺从,就在他要让出接班人位置的前夜,徐温突然死去,徐知诰保住了相位,又一次得到“天授”。

徐温死后,徐知询就成了徐知诰的头号政敌。其实当时徐知诰独揽吴政已成必然之势,除了徐知询本人和他几个亲信外,几乎所有人,甚至包括徐温的几个儿子,都倒向了徐知诰。

而徐知询不自知,他认为自己手握重兵,除掉徐知诰易如反掌。

929年,徐知诰设计骗徐知询入朝,剥夺了他的军权。徐温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承认了徐知诰对徐温权位的继承权,自此,徐知诰独揽吴政。他先后受封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受封齐王。

徐知诰军政大权在握,政治地位稳固后,不想再当“曹操”,想做“杨坚”。他对亲信周臣说:“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

周臣明白他的意思,就去找宋齐丘商量禅代,宋齐丘认为不可。徐知诰是位处事谨慎,善于考虑反面意见的政治家,他冷静下来,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开始“定点清除”,为禅代扫除障碍。

937年,徐知诰“受吴禅”,年近半百时当上了皇帝,定都金陵,国号齐。这是一次很平稳的改朝换代,除了几个吴国皇室成员丢掉性命外,没有引起战乱,这在五代时期是比较少见的。

938年,徐知诰改回了李姓,自称是唐宪宗子建王恪之四世孙,改国号为“唐”。

李昪感觉当皇帝还不错,就想一直当下去,于是开始吃长生不老药,结果只在位七年,就驾崩了。

李昪从孤儿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是一个“好皇帝”,他一生做了许多于国、于民、于整个社会发展有利的事。

他对外实施保境息民、睦邻共处的方略;对内推行以文治国、整顿吏治、强化法制、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奖励农桑的政策。南唐由此政局稳定,社会清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成为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和自己的儿孙不同,他一生艰苦朴素,不为声色迷惑。

李昪生于乱世,自幼饱尝血雨腥风的战乱,热切向往和平安逸的生活,所以建国后,他把“息兵安民”立为国策。

许多文臣武将为了立功扬名,屡屡建议他开疆拓土,他却告诫他们说:“ 百姓皆父母所生,安用争城广地, 使之肝脑异处,膏涂草野? ”并表示“宁以子孙付之于天,不愿以力营也”。

冯延巳嘲讽他是“田舍翁”,只知道偏安自保,没有雄才大略。但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他使“ 江表五十年间,父不哭子,兄不丧弟,四封之内安恬舒嬉。 ”仅凭这一点,李昪就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好皇帝。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