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傥骆道的历代运作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6:50:29浏览:32分类:文字大全

傥骆道的历代运作

骆谷道在军事上的利用,《三国志》多有记载。曹魏正始五年(244),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向蜀汉进攻。是年三月,曹爽至长安,率兵10余万人,由骆谷而入。由于蜀汉援兵自涪县赶到,大将费神进据三岭,阻截曹爽归路,魏军争险苦战,始得退回,关中为之虚耗[143]。又蜀汉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在东南与吴国发生战争,姜维认为有隙可乘,率军由汉中出发,沿骆谷向北进攻,直至沈岭。魏军竭力阻挡,姜维又退回汉中[144]。

曹魏景元四年(263),魏大将钟会统10余万众进攻蜀汉,分由斜谷、骆谷和子午谷以趋汉中,此即“魏灭蜀”的战争。钟会在进军时,曾派牙门将许仪(名将许褚之子)在前治道,钟会中军后行。由于有些桥道修得不够坚实,致使桥穿马足陷,许仪以失职罪被杀。许仪所修之路即骆谷道[145]。

东晋时期,驻守汉中的司马勋利用关中人民反对羯族后赵政权的机会,于穆帝永和五年(349)北出傥骆道,占据了长城戍,“壁于悬钩”。又派部将刘焕向长安进发,但因兵力不足,未克退还[146]。“悬钩”,地名,《南山谷口考》注称“在长城戍东”。义熙十二年(416),刘裕伐后秦,进攻关中,令驻守在安康和汉中的姚珍、窦霸各率千人,分别由子午谷和骆谷北出,以相配合。

南北朝时期,关中与汉中分属两个割据政权,傥骆道荒塞不通。

隋代,骆谷道又被开通,并置“关官“[147]。

唐武德七年(624)“复开”骆谷道[148]。唐中后期,傥骆道的使用最为频繁。特别是安禄山叛乱以后,皇帝、大臣、名士,为求近捷,不避艰险,取傥骆道往返于长安、汉中之间。在安禄山叛乱中,唐玄宗本人南逃时走的虽是散关道,但朝臣房珀、李煜、高适等则都取道骆谷捷径[149]。

唐肃宗及唐代宗时,杜鸿渐以丞相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赴任与还朝均走骆谷道[150]。据沿途官员盛厨传以事招待的记载,知骆谷道已为驿道。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九月,曾下令金牛、骆谷、子午谷等路沿途关卡,要严格检查旅客所带武器与通行凭证的登记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即予扣留。可见此时骆谷道上行旅渐盛。唐代宗宝应二年(763)二月,兵部尚书来填被贬为播州县尉,出长安后,赐死于郡县。知傥骆道这时已成为解送贬官、罪犯的驿道。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朱泚盘据长安,德宗被迫先逃往奉天,后又南经武功、盩厔入骆谷,逃往汉中。次年五月,大将李晟平定叛乱后,德宗又返回长安。

唐宪宗年间(806~820),朝臣文士途经骆谷道者甚多,行旅益盛。仅元和四年至十年间(809~815),著名文士元稹就两次往返于傥骆道上,写诗三十余首,记述沿途风光和驿站。著名诗人白居易、岑参、韩琮、崔觐等,均曾著诗于骆谷道。柳宗元在贞观年间作《馆驿使壁记》,列举当时京都长安通向四面八方的驿路,入川驿路独举骆谷。唐中期以后,是骆谷道使用的鼎盛时期。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进迫长安,僖宗于广明元年(880)带着宦官田令孜等由傥骆道仓惶逃奔汉中、成都。

北宋时期,傥骆道亦曾是驿道。宋敏求《长安志》曾记载了鄠县、盩厔县及其通往兴道县(治所今洋县)的驿馆多处。如“樱桃驿”、“三交驿”、“林关驿”、“大望驿”等。南宋与金对立政权划秦岭为界的战争时期,骆谷道仍占有重要地位。据文献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元年(1161~1163),金帝完颜亮大举分道攻宋。西路金军由凤翔出散关,宋吴磷部别军姚仲出骆谷,分道反击。陆游《忆南郑旧游》诗有“千艘漕粟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之句。

元、明、清时期,骆谷道可能已荒塞不通。《汉中府志》记:“洋县之北,林深谷邃,蟠亘千里,为梁、雍第一奥阻。”不过,清代也有过蓝大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云南进入陕南,又由陕南洋县沿骆谷北上,出黑水峪,攻占盩厔县城。后因清军强大,又退还秦岭山中。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