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旷是怎么成为姓的?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7:05:02浏览:11分类:文字大全

旷是怎么成为姓的?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在史籍《姓觽》中也记载:“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在史籍《广韵·荡》中记载:“邝,姓。出庐江。” 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间,即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 “师”是一种尊称,实际上是上古奴隶制时期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尊称,例如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文史知识的奴才就称作“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既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 师旷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他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师旷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朝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 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在史籍《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派遣叔誉聘于周廷,见到太子或,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回来候告诉晋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晋平公很惊奇,便哦爱大贤师旷去见太子。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后来姬晋问师旷曰:“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师旷严肃回答道:“然。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您应少贪女色!”姬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其后三年,太子姬晋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后曾埋怨师旷,并感叹:“惜夫!杀吾君也。” 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 师旷虽然仅是一名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他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候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师旷听到大钟的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但晋平公因师旷目盲而不相信,后经另一名著名乐师卫国的师涓证实,其音就是不准。事后,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却正颜坦述天下有五种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他还曾用琴去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由是师旷得到了晋平公的尊敬。 到晋悼公执政时期,卫国君主献公姬衎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晋悼公认为卫国的民众太过份了,师旷则反驳说:“一个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则使人民绝望,那么为何不能赶走他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对晋悼公简言了二字:“仁义!”这对后来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学含义时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齐国当时很强盛,执政的齐景公姜杵臼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的人,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的敬重。 师旷虽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在乐理上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乐,曾听卫国师涓演奏新曲,而师旷当场即攻击师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神的原型,甚至成为盲人算命这一职业的祖师爷。 师旷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旷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黄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湖南的邝、旷氏族谱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但所有姓氏书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所本。今从俗称,邝氏即旷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的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 黄贤之后代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姓,次丞添日于左为旷姓,仍不离黄姓本意。邝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旷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旷,云:师旷之后。皇朝潭州旷元则,生用宗。用宗生无忌,无忌生湜,字次渊,绍兴二年进士,皇朝,今按:四库本原作宋,据残宋本改。” 《风俗通义》:“旷氏,师旷之后,(通志氏族略、类稿四六、古今姓氏书辩证三三)。” 《姓解》:“旷,《姓苑》云:师旷之后也。”

源于黄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连九族”罪就着家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

邝(旷)(Kuàng)

源流·派语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续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贤能待国用 名成必有光 (再续派)庆余由善积 宏第焕湖湘。

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曰: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辑录者按:东汉至唐神龙年间近800年,世系编造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生二子,长曰旦,次于丞,原姓黄,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按:《广韵·荡》:邝,姓。出庐江。《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古今姓氏书辨证》:《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湖南邝、旷氏族谱,均称由黄姓而易,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今从俗,邝即旷。又考湖南邝、旷氏,似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各县为邝,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

郡望·堂号

庐江郡

南阳堂、庐江堂

堂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

岣嵝传《易》(旷敏本);六柱定谳(旷楚贤)。

土木之役万古(邝埜);岭南抚夷千秋(邝彦誉)。

历代名人

宜章人邝埜,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由兵部侍郎晋尚书,勤慎为政,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临武人邝彦誉,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衡山人旷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旷圣元,清乾隆年间,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讲席;旷楚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平狱定谳,董修千里长堤,均有政绩;耒阳人邝鄘,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后遭敌伏击牺牲;衡山人旷经荣,林业特等劳动模范;嘉禾人邝靖,台湾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长沙人旷习模,教育学家;等 。

源于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旷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

邝姓起源

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邝姓名义和图腾

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的起源与演变

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历史上邝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 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目前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 8%的邝姓人群。

邝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邝姓的郡望是庐江,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庐江,汉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联 有关邝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谱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邝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邝姓族谱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邝姓历史著名人物:明朝陕西按察副使邝子辅,永乐进士、兵部尚书邝埜,广东按察使邝彦誉,成化进士、监察御史邝文,弘治进士、河南按察副使邝约,弘治进士、瑞州知府邝璠,崇祯进士、襄阳推管邝曰广,中书舍人、诗人邝露;当代内科学家邝安堃。

邝姓血型

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