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7:20:24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1、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译文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衫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国殇。

3、出处

出自周朝《诗经》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诸侯因被幽王烽火戏弄,误以幽王故伎重演,未前来救援,最终镐京被破,幽王被杀。后诸侯得知犬戎攻破王畿之事,慌忙率兵救援打退犬戎并立宜臼为周王。

诸侯撤兵后第二年,犬戎再次来犯,周平王向诸侯求援,这时中原局势不同以往,东有东夷叛乱,北方戎狄与南方荆楚频频交替进犯中原,中原国家危如累卵,惧慑于蛮夷,诸侯拒援。无助之下,平王想起为周室牧马的秦部族,随遣人求救。

秦周同源,时为秦人首领的赢开闻后,跪受王命,随即倾举国之兵打退犬戎。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感于秦人出援,平王将秦人封为诸侯,赐秦君伯爵,并将周室无力掌控的关中地区一同赐与秦人。

受平王之诺后,秦人对周围的犬戎们展露出了獠牙!及至穆公,九代秦君浴血奋战,击灭犬戎之国二十一,地方扩至千里。化尽戎族部民百万!天子恭贺,继齐之东伯,晋之北伯后,周王赐秦穆公,西之方伯,为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后第三位霸主!

2、赏析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3、《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百度百科-岂曰无衣

百度百科-秦风·无衣

百度百科-诗经

观字的解释文言文

问题一:同仇敌忾意思是什么? 注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的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贰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并列式

近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问题二:同仇敌忾读音是什么 同仇敌忾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同仇敌忾_百度汉语[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问题三: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 成语: 同仇敌忾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问题四:同仇敌忾的意思是什么造句是什么 注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动宾结构 近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齐心协力 众人一条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典故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愤恨的人为敌人,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一望见穿上制服的人,就发生同仇敌忾之心,马上想动手收拾掉他。(瞿秋白《乱弹?狗样的英雄》) 军民同仇敌忾,拚死一战,宁可头断,不作敌虏,表现出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高尚气节。 这一切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之心,愤怒的情绪在滋长,急躁的情绪在滋长。 这样做,也不是为的讲究排场,为相公婶和绍亮争面子,而是既以慰死者于地下,亦以激励生者同仇敌忾。 守卫宛平县和上海的中国驻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同仇敌忾,奋勇抵抗。 而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军的劣势情况下,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血染的丰碑》

问题五:同仇敌忾的意思是什么 注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动宾结构 近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齐心协力 众人一条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典故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愤恨的人为敌人,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一望见穿上制服的人,就发生同仇敌忾之心,马上想动手收拾掉他。(瞿秋白《乱弹?狗样的英雄》) 军民同仇敌忾,拚死一战,宁可头断,不作敌虏,表现出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高尚气节。 这一切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之心,愤怒的情绪在滋长,急躁的情绪在滋长。 这样做,也不是为的讲究排场,为相公婶和绍亮争面子,而是既以慰死者于地下,亦以激励生者同仇敌忾。 守卫宛平县和上海的中国驻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同仇敌忾,奋勇抵抗。 而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军的劣势情况下,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血染的丰碑》

问题六: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啊! 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忾:抵抗所怨恨的人(抵抗敌人)。意谓共同怀着无比的仇恨和愤怒,戮力同心抵抗敌人。

临危不惧:遇到危险也不害怕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前仆后继 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力挽狂澜:金荔湾回顾大的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中流砥柱: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大意凛然 大义:正义、正气;海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形容为维护正义而显出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豪情壮志: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不屈不挠: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披荆斩棘:

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奋发图强:

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励精图治: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舍生取义: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再接再厉:

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是五年级语文书上七单元日积月累上的吧

1. 观字在文言文中句子里的解释

guān

①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②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观公子。”

③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⑥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guàn

①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观之上。”

②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③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2. 观古文中的意思

1、动词,仔细看,如: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苏轼《石钟山记》

2、动词,观察,如: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动词,示范,如: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4、动词,观赏,如: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5、动词,阅读,如: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名词,景象,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名词,如旧观,外观,比较少见。

3. 文言文“观”的意思和例句,出处

“观”: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两句都出自《岳阳楼记》

一般的宫殿:大王见臣列观《廉蔺列传》

极:到极点: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乃:你,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反而,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居:过了,居十日《扁鹊见蔡桓公》

或:有的,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有时,有激梗馆妓弋幻龟潍骇璃时候: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备: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4. 文言文中观字的翻译

◎ 观

观 guān

〈动〉

(1) (形声。从见,雚( guàn )声。本义:仔细看)

(2) 同本义[observe;watch]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obser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display;show]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play]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study]。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advise]。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read]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

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

或huò

⒈也许。〈表〉不肯定,选择:~许。~者。~近~远。~多~少。这个~那个。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6. 古文中"于"字的解释

于于 《说文解字》:“于,於也。

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

“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