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地球绕着太阳转,为什么北斗七星、启明星的位置基本不变?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8:17:28浏览:9分类:星座大全

地球绕着太阳转,为什么北斗七星、启明星的位置基本不变?

地球绕着太阳转,启明星也是围着太阳转的,北斗七星并没有围着太阳转,但是我们短时间观察北斗七星和启明星会常常发现他们位置基本不变,实际上位置是已经发生过变化了,只是北斗七星和启明星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看不出变化。

北斗七星和太阳一样是一种恒星,距离地球非常的远,它是处在天球的北部,可以通过北斗七星所在的大熊星座的形状和规律性的位置变化来指引方位。北斗七星的勺子方位正对的就是北极星,也就是北部的方位。观察北斗七星位置的变化不能用几个小时几天来观察,而是用季节变化来观察就可以看出北斗七星位置的变化是特别大了,季节的变化也导致北斗七星方位的不同。

启明星就是金星,只是称呼不同而已,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就做长庚星。一般早晨的金星就是启明星,而夜晚的金星是长庚星。金星也是跟地球一样围绕着太阳转动,金星的运动轨道在地球的内侧,如果我们观察金星好几分钟是可以看出金星未知的变动,它就在太阳的附近不停的动着,因为距离太远,动作的幅度很小很慢。如果金星转动到东西最大的距离的位置时,就可以观察到金星跟太阳的距离是最远的,也就是因为这样可以看到进行的运动幅度最大,它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来来回回的跑动着,这时它的方向是双向的不再是单向了。

所以要观察到北斗七星和启明星位置的变化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而不是几秒几分钟就可以看出来的。北斗七星至少是要两三个月来观察,而启明星相对要的时间比较少,位置浮动小的几分钟就可以看出来,如果要看得比较明显的也要一两个小时。

地球公转详细资料大全

十二宫,是星球的运转规律,我们用来观察它,因此就有了十二宫,我们把十二宫分为黄道十二宫与星座十二宫,那么在星座宫位中十二宫是怎样确定的?只是根据星球的运转规律而来,还是有其他的方法来确定?我们来了解下。

还想要了解》》星座十二宫分别代表什么

黄道十二宫(zodiac)一词来自希腊语zodiakos,意思是动物园。在希腊人眼里,星座是由各种不同的动物形成,这也就是十二个星座名称的由来。在天文学上,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环绕地球所经过的轨迹称为“黄道”。黄道宽16度,环绕地球一周为360度,黄道面包括了除冥王星以外所有行星运转的轨道,也包含了星座,恰好约每30度。范围内各有一个星座,总计为十二个星座,称为“黄道十二宫”。

黄道:天文学把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既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十二宫:太阳在天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为了确定位置的方便,人们把黄道划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当于30°),每份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星座或黄道十二宫。这样,相当于把一年划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时间里太阳进入一个星座。在西方,一个人出生时太阳正走到哪个星座,就说此人是这个星座的。

虽然黄道十二宫的名称与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名称相同,但它们有本质的差别。黄道十二宫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宫与宫的大小是固定的。都是30度,太阳进入每一宫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现在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来到春分点,进入白羊宫;6月22日左右来到夏至点,进入巨蟹宫;9月23日前后来到秋分点,进入天秤宫;12月22日左右来到冬至点,进入摩羯宫。

但是,2000年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天空不是固定地指向同一位置,而是在天空转圈子。这种现象叫做岁差。由于岁差的原因,2000年前的上述4个时间太阳分别在白羊宫、巨蟹宫、天秤宫和摩羯宫。与黄道十二宫不同,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大小不相同,例如双鱼座的宽度达49度,而巨蟹座的宽度只有21度;12个星座也不一定位于黄道上,而是分布在黄道两边各8度的区域。

奇点星座网,很多女生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还可以在底部在线咨询奇点星座网。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地球公转 外文名 :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 原因 :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 平均角速度 :每年360° 平均线速度 :每年9.4亿千米 周期 :365.2422天 黄赤交角,公转速度,公转周期,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变化周期,轨道方向,公转轨道,中心位置,偏心率,公式,公转取向,取向子午线,太阳同步轨道, 黄赤交角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地球轨道面在天球上表现为黄道面,同太阳周年视运动路线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天球上,自转表现为天轴和天赤道,公转表现为黄轴和黄道。天赤道在一个平面上,黄道在另外一个平面上,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明显改变的。北极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所以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是不变的。 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使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克卜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地球公转 首先了解几个名词: 1.一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 2.地球公转:我们的地球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绕着太阳公转。走完大约约9.4亿公里的一圈路程要花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即大约一年。(日地平均距离是1.5亿公里) 3.光在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与地球公转的周长之比:由于1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地球公转周长是地球一年走过的弧长,时间都是一年。所以距离之比就是光速300,000km/s和地球公转的速度29.79km/s之比:n=300,000/29.79=10,000倍。 4.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距离:此处的距离实际上是周长,一周的弧长。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半径1.5亿公里,很容易算出周长的。根据公式s=2×3.14×1.5亿,大约9.4亿公里。 5.根据椭圆终极理论公式计算公转周长为近似为939901691.151千米(由于计算机局限暂时只能精确到此) 通常所指的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二维平面,而地球在宇宙总空间和时间中转行一年的行程,大约117亿公里,轨迹是螺旋状的,2011年的春分和2012年的春分,不是相交,而是距离数十亿公里。 公转周期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地球公转 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恒星年是以某一恒星或星系作为参照物,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一周的周期。恒星或星系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致地球无论怎样绕日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完全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9174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春分点周期就是回归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得到的。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西移50″。29,也就是说春分点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是个动点,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顺时针方向。而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逆时针的。这两个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这就是在一个回归年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因此,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转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时间,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近点年 地球公转的近日点周期就是近点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地球轨道的近日点为参考点而得到的。在一个近点年期间,地球中心(或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地球轨道的近日点。由于近日点是一个动点,它在黄道上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或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量为每年11″,所以,近点年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一个近点年地球公转的角度为360°+11″,即360°0′11″,用日的单位来表示,其长度365.2596日,即365日6小时13分53秒。 变化周期 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的真正周期,1恒星年T=365.25636日。只有恒星年才能真实的计算出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所以恒星年具有重要的天文学意义。 回归年是地球寒暑变化周期,即四季变化的周期,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极为密切。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每年短20分24秒,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 春分点每年西移50″.29而造成岁差现象 是地轴进动的结果 。 地轴的进动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形状、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轴的进动类似于陀螺的旋转轴环绕铅垂线的摆动。当急转的陀螺倾斜时,旋转轴就绕着与地面垂直的轴线,画圆锥面,陀螺轴发生缓慢的晃动。这是因为地球引力有使它倾倒的趋势,而陀螺本身旋转运动的惯性作用,又使它维持不倒,于是便在引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晃动。这就是陀螺的进动。 地球公转 地球的自转,就好像是一个不停地旋转着的庞大无比的大“陀螺”,由于惯性作用,地球始终在不停地自转着。地球自身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椭球体,赤道部分是凸出的,即有一个赤道隆起带。同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的连线,不是经常通过赤道隆起带的。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赤道隆起带的吸引力,是不平衡的。另外,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面和天赤道面都不重合,与黄道面呈5°9′的夹角,也就是说,地球中心与月球中心的连线,也不是经常通过赤道隆起带。所以,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对赤道隆起带的吸引力,也是不平衡的。据万有引力定律,F1>F2。 日月的这种不平衡吸引力,力图使赤道面与地球轨道面相重合,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地球自转的惯性作用,使其维持这种倾斜状态。于是,地球就在月球和太阳的不平衡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摆动,这种摆动表现为地轴以黄轴为轴做周期性的圆锥运动,圆锥的半径为23°26′,即等于黄赤交角。地轴的这种运动,称为地轴进动。地轴进动方向为自东向西,即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而陀螺的进动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陀螺有“倾倒”的趋势,而地轴有“直立”的趋势。 地轴进动的速度非常缓慢,每年进动50″.29,进动的周期是25,800年。 由于地轴的进动,造成地球赤道面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发生了改变,引起天赤道相应的变化,致使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在黄道上相应地移动。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每年移动的角度为50″。29。因此,年的长度,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周期单位要比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的周期单位略短,这就是产生岁差的原因。 由于地轴的进动,造成地球的南北两极的空间指向发生改变,使天极以25800年为周期绕黄极运动。所以,天北极和天南极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是在缓慢地移动着。北极星在公元前3000年曾是天龙座α星,北极星在小熊座α星附近,到了公元7000年,移到仙王座α星附近,到公元14,000年,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由于地轴进动造成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移动,以其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天球坐标系也必然相应地变化。对赤道坐标系来说,恒星的赤经和赤纬要发生变化,对黄道坐标系来说,恒星的黄经要发生改变。但是,地轴的进动不改变黄赤交角,即地轴在进动时,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始终是66°34′。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由于地轴进动而造成的天极、春分点的移动角度相对来讲是很微小的,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很大的移动。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说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位置不变,恒星的赤经、赤纬和黄经也可以粗略地认为是不变的,以此为依据而建立的星表、星图仍是可以长期使用的。 轨道方向 公转轨道 地球是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做 地球轨道 。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 公转轨道 地球公转 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有半长轴、半短轴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别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轴两端对于焦点(F1、F2)的距离 半焦距与半长轴和半短轴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即 c 2 =a 2 -b 2 半焦距c与半长轴a的比值c/a,是椭圆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中心位置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的中心位置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公共质量中心,不仅地球在绕该公共质量中心在转动,而且太阳也在绕该点在转动。但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日地的公共质量中心离太阳中心仅450千米。这个距离与约为70万千米的太阳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日地1.5亿千米的距离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转看成是地球绕太阳(中心)的运动,与实际情况是十分接近的。 偏心率 偏心率是椭圆形状的一种定量表示,e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椭圆越接近于圆形,则e的数值就越小,即接近于0;反之,椭圆越扁,e的数值就越大。经过测定,地球轨道的半长轴a为149,600,000千米,半短轴b为149,580,000千米。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22。 可见,地球轨道非常接近于圆形。 由于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日地之间的距离就不断变化。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近的一端,称为近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近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一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47,100,000千米,通常称为日距。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远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远的一端,称为远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远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52,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远日距。近日距和远日距二者的平均值为149,600,000千米,这就是日地平均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公式 根据椭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L=2πα(1-0.25×e 2 ) 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全长是940,432,870千米。 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从黄北极看,是按逆时针方向公转的,即自西向东。这与太阳系内其它行星及多数卫星的公转方向是一致的, 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 公转取向 遵循宇宙天体规则,地球在自转、公转太阳的运行轨道时,始终保持在固定的取向,为使地球的经线与太阳保持固定的取向,因此地球每天平均向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0.9856 度,即365天/360度。 取向子午线 子午线是表示地球上一天时间的变化,子午线也就是地球上的经线,人类为度量方便而设定出来的辅助线,定义在地球表面任意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与南北的极点,每一根经线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值,叫做经度,经线指南北方向,譬如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地上镶嵌一条铜子午线,在午时12点,太阳的投影线是和这条经线重合的,并且每天都要重合,只是太阳的投影伸长缩短而已,所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子午线也可以看作当地地取向经线。1884年国际会议决定用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 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和太阳形成初期,潮汐能耗比现在要高;从46亿年前到现在,太阳自转周期改变了约182 s,地球的公转周期变慢了2.193 × 10 s,地球远离了6.935×108 m,公转半径改变了0.46%。 气象卫星是太阳同步卫星的一种,它的基础理论来至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则,其中取向角度是最基础的理论,因此,在设计卫星和卫星轨道时遵循在取向上,每天也要保持固定转动0.9856度,再者,人类到目前以发射了数千颗不同的太空飞行器,有了成熟正确的理论。用这些理论诠释地球公转完全可行。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