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訾”念什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9:02:43浏览:11分类:文字大全

“訾”念什么

1.衡量;计量

/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考虑;希求

/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放纵

/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1.通“赀”。钱财

/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左传》

疾病

/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4.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5.缺点

/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6.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7.姓。如:訾陬(复姓)

1.(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同本义

/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3.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4.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5.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6.指责

/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7.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汉字“訾”的意思是什么?訾字笔画是多少

问题一:"訾"在姓氏里念什么?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訾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请教。訾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 顺:西 *** ,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 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问题二:訾字怎么读 zi...........................

问题三:"訾"念什么? 訾姓

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訾(Zì)姓源出有:

源流一

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源流二

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源流三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源流四

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州市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属于以国名省文简化为氏。在三千多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有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氏,亦称訾陬氏、有氏,是远古“三皇”时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的曲阜一带。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枝,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邑地(今湖北枝江)。

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六年》中记载:“(周顷王姬壬臣九年,公元前610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居住的楚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訾毋,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马铺)。

在史籍《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斗于桐门。”在訾枝居住的宋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后期赵国贵族訾辱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訾辱氏,赵嬴姓也。”

訾辱氏与恭叔氏、邯郸氏、婴齐氏、楼季氏一样,都是为周穆王姬满驾御马车的造父之赵氏支裔,是赵武灵王的后裔子孙。

问题四:“訾”姓的发音是“CI”,为什么字典上是“ZI” 30分 你那个发音是方言吧,不标准。类似的还有如“嵇”姓,方言读yi,字典上读ji,等等。

衡量;计量 [measure]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考虑;希求 [consider;seek for]

心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放纵 [indulge]

离纵而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通“赀”。钱财 [property]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古地名 [Zi,an ancient place 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左传》

疾病 [illness]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缺点 [defect]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姓。如:訾陬(复姓)

另见zǐ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同本义 [caluminate;slander]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detest]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指责 [blame]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另见zī

訾议

zǐyì

[discuss the failings of others;give a unfavourable critici *** ] 议论、指责人的缺点

无可訾议

ㄗˉ

钱财:~算。

估量,限度:“~粟而税”。

希求:“不~重器”。

古同“咨”,嗟叹声。

古同“恣”,恣纵,狂放。

姓。

郑码:IIRS,U:8A3E,GBK:F6A4

笔画数:13,部首:言,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问题五:百家姓有姓訾的吗?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訾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请教。訾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 顺:西 *** ,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 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

问题六:“訾”念什么? 20分 訾 [zī]

钱财:~算。

估量,限度:“~粟而税”。

希求:“不~重器”。

古同“咨”,嗟叹声。

古同“恣”,恣纵,狂放。

姓。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手边又没有字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搜狗输入法):搜狗输入法,首先输入处个字母“u”,接着输入汉字的上半边“ci”,最后输入汉字的下半边“言”,搜狗输入法会默认出这个汉字,以及他的发音。至于他的意思,你就可以直接百度查询了。再举一个例子,上下结构的,比如说“念”,搜狗输入法,首先输入“u”,然后,依次输入“jin”,“xin”。即可默认出来这个汉字。

訾zī钱财:訾算

估量,限度:“訾粟而税”

希求:“不訾重器”

古同“咨”,嗟叹声

古同“恣”,恣纵,狂放

笔画数:13;部首:言;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笔画顺序:竖横竖横撇折捺横横横竖折横

详解:

訾zī

动衡量;计量〖measure〗息耗减损通于不訾。

《淮南子·原道》訾功丈而知人数。

《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国语·齐语》又如:訾粟;訾计;訾相;訾省考虑;希求〖consider;seekfor〗心_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

《韩非子》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

《礼记·少仪》又如:訾问放纵〖indulge〗离纵而_訾者也。

《荀子·非十二子》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淮南子》

訾zī

名通“赀”。钱财〖property〗家訾累数巨万矣。

《史记》以訾为骑郎。

《史记·张释之传》以訾助边。

《盐铁论·击之》又如:訾用;訾算;訾产古地名〖Zi,anancientplace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

《左传》疾病〖illness〗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

《管子·入国》又如:訾厉缺点〖defect〗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

《礼记·檀弓下》又如:訾缺姓。如:訾陬另见zǐ

訾zǐ

动同本义〖caluminate;slander〗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

《说文》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

《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不訾小忿。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公子沓訾之。

《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訾行者不容于众。

《淮南子·泛论》诋訾今古。

《战国策·魏策》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淮南子·汜论训》又如:訾美;訾怨;訾病;訾短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detest〗訾食者不肥体。

《管子》又如:訾食;訾怨指责〖blame〗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

《新唐书》又如:訾戈;訾咎;訾屈另见zī

訾议zǐyì

〖discussthefailingsofothers;giveaunfavourablecriticism〗议论、指责人的缺点无可訾议

出处:

[①][zǐ][《__》_此切,上_,精。]亦作“_1”。不思使上司满意;不称职。参见“訾訾”。诋毁;指责。指诋毁、非议的话。厌恨。通“_”。参见“訾食”。通“此”。这。[②][zī][《__》即移切,平支,精。]希求;思虑。衡量;计量。通“_”。钱财。通“_”。资给。参见“訾2_”。通“_”。罚款。引申为索取财物。参见“訾2笮”。通“恣”。放纵。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姓。汉有楼虚侯訾顺。见《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③][zī][《集_》津私切,平脂,精。]通“咨1”。嗟叹之辞。[④][cī][《集_》才支切,平支,_。]通“疵1”。疾病。参见“訾4_”。过失。

酉集上言字部

訾;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1153第01唐__此切集____氏切正_祖似切,?音子。_文不思_意也。引《_·小雅》:翕翕訾訾。徐曰言不思_事之意也。今文相承皆作_。_雅·__翕翕訾訾,莫供_也。《_》《_文》引《__》云不善之意。朱___,相和也。__,相_也。

又玉篇_也。_·曲_不苟訾。疏相_曰訾。管子·形_解_訾_者之_訾。

又集_本作疵。荀子·不苟篇正_直指_人之__,非_疵也。__疵_字今文相承作訾_久矣。

又_也。管子·形_篇訾食者不肥_。__食之人_嫌致疾,故不能肥_。

又恣也。荀子·非十二子篇以不俗_俗,__而_訾者也。_訾__恣。_訾,__足_俗而恣其志意也。

又___移切集____支切,?紫平_。_同。

又_篇思也。_·少_不訾重器。_訾,思也。唐_·李______,必訾相其奇_福艾者遣之。音_訾,思也。

又量也。前_·枚____兵以訾于_。李奇曰量也。商子·_令篇訾粟而_。_量也。

又限也。管子·君臣篇吏_夫_有訾程事律。_訾,限。程,_也。

又病也。_·檀弓故子之所刺於_者,亦非_之訾也。_病也。

又_子·方言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_何_曾,或_之訾。若中夏言何_也。_今江_人_亦云訾_,_如斯。

又地名。左_·僖十八年而後_于訾_。__邑。又文十六年以侵訾枝。_楚邑。又襄十年楚伐宋_于訾母。_宋地。又昭二十三年_子取訾。_訾在河南__西南訾城是也。路史訾有二:西訾在_,_訾在_。

又姓。前_·功臣表有__侯訾_,又_姓。_夫_訾辱氏,_嬴姓也。

又__同。_也。前_·司_相如_更名相如,以訾__。_訾___同,_也。以家_多,得拜__也。

又通作茈。苻茈,草名。後_·__公_南方__,人庶掘_茈而食之。____作苻訾。

又_觜通。_訾,北方宿名。亦作_觜。_角部觜字_。

又集___?才支切,音疵。亦_也。正_才_切,音茨。_同。_子·山木篇___訾。徐邈_。

又正_同_。史_·_殖__窳_生。前_·地理志作_。徐_曰_窳,苟且惰_也。_劭曰:_,弱也。_古曰:短也。

又集_正_?津私切,音咨。亦思也。

又正字通_咨通。前_·__志訾_其何不_下。_古_訾,嗟__也。_,__也。___不_下也。

又集_子_切,音_。博雅_訾也。

又字__宗_切,音租。足訾,_名。山海___人_呼其名足訾。

集_或作?,亦_作_。字__又作?、?,非。考_:〔_雅·_言翕翕訾訾,莫供_也。〕

_照原__言改__。〔__外_不善之意。〕

_按此__章句非__外_也。_照原_改__文引__云。〔左_·僖十八年__于訾_。〕

_照原文_字改而後二字。〔襄九年楚_伐宋_于訾母。〕

_照左_原文九年改十年。楚字下省_字。〔_子·山水篇___訾。〕

_照原文山水篇改山木篇。

卷三言部

编号:1623

訾,[_此切],不思_意也。从言此_。《_》曰:“翕翕__。”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