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牛蒡根简介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19:32:27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牛蒡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牛蒡根 2.1 牛蒡根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2.6 化学成分 2.7 牛蒡根的药理作用 3 《*辞典》·牛蒡根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牛蒡根的别名 3.4 来源 3.5 性状 3.6 性味 3.7 归经 3.8 功能主治 3.9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3.10 附方 3.11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牛蒡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蒡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蒡根 1 拼音

niú bàng gēn

2 《中医大辞典》·牛蒡根

牛蒡根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1]。

2.1 牛蒡根的别名

恶实根、鼠粘根[1]

2.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1]。分布全国各地,野生或栽培[1]。

2.3 性味归经

苦,寒[1]。入肺经[1]。

2.4 功能主治

祛风热,消肿毒[1]。治风热头面赤肿,咽喉肿痛,咳嗽,龈肿牙痛,痈疽疮疥[1]。

2.5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服[1]。外用捣敷[1]。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咖啡酸、绿原酸、异绿原酸、牛蒡酸(Arctic acid),巴豆酸、亚油酸、亚麻酸、多炔物质及可用二氯甲烷和乙醇提取的抗肿瘤物质等[1]。

2.7 药理作用

多炔物质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1]。

3 《*辞典》·牛蒡根 3.1 出处

《药性论》

3.2 拼音名

Niú Bànɡ Gēn

3.3 牛蒡根的别名

恶实根(《别录》),鼠粘根(《延年方》),牛菜(《本草衍义》)。

3.4 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根,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3.5 性状

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3.6 性味

苦,寒。

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3.7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3.8 功能主治

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①《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②《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③《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

④《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⑤《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⑦《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3.9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3.10 附方

①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②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著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③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千金方》)

④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⑤治头晕痛:牛蒡子根四两,老人头(酒洗)一两,熬水服。(《重庆草药》)

⑥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圣惠方》)

⑦治痔疮:牛蒡子根、漏芦根,嫩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⑧治瘿:鼠粘草根汤洗,细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里一服,宜服六剂。(《救急方》)

⑨治耳卒肿:牛蒡根净洗细切,捣绞取汁一升,于银锅中熬成膏,涂于肿上。(《圣惠方》)

⑩治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重庆草药》)

3.11 摘录

问题一:牛蒡怎么读? 牛蒡的拼音:

niú bàng

问题二:牛蒡的蒡字怎么读?求大神帮助 1:读(bang4)牛蒡: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有长柄,背面有毛,花管装,淡紫色,根多肉。根和嫩叶可食。种子(称“牛蒡子”)可入药。2:读(pang2)蒡(bo2)古书上指茼蒿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 查看原帖>>

问题三:牛蒡是什么?蒡的读音 牛蒡: niú bàn 菊科。二年生草本。根肉质。茎粗壮。茎生叶互生,心脏形,背面有毛。夏秋开紫红色花。瘦果长椭圆形。中国自东北至西南都有分布。根和嫩叶可作蔬菜。种子入药,有清热解毒作用。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四:蒡字怎么念,牛蒡是什么东西 蒡bang,牛蒡是一种长在地下的作物,种时需要旋耕机往地下打1你左右的凹沟,然后种下,每行相距60公分。然后埋上土,浇水。

问题五:炒熟的牛蒡子与生的牛蒡子 别名牛菜、大力子、恶实、牛蒡子、火山药、蝙蝠刺、东洋萝卜、东洋参、牛鞭菜等。  为菊科草本直根类植物,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子和牛蒡根也可入药。原产我国,公元920年左右传入日本,在日本栽培训化出多个品种,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由日本引种菜用牛蒡,大部分出口,少量进入国内市场。牛蒡在日本成为寻常百姓家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保健菜。它可以与人参相媲美,因此被称作东洋参。在我国长期做为药用,近年来才开始对牛蒡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理进行研究。  药用价值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西医认为它除了具有利尿、消积、祛痰止泄等药理作用外,还用于便秘、高血压、高胆固醇症的食疗。中医认为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有促进生长作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  药材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采集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性味辛,苦,寒。  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用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①《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②《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③《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  ④《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⑤《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⑦《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⑧《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不风痰,面目浮肿。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②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③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千金方》)  ④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⑤治头晕痛:牛蒡子根四两,老人头(酒洗)一两,熬水服。(《重庆草药》)  ⑥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圣惠方》)  ⑦治痔疮:牛蒡子根、漏芦根,嫩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⑧治瘿:鼠粘草根汤洗,细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

问题六:炒牛蒡子和牛蒡的区别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牛蒡子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他们是不一样的!

炒牛蒡子是牛蒡子的一种炮制方法。微鼓起,深灰褐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牛蒡子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免伤脾胃,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佳,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