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还记否?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0:31:32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还记否?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气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证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证属于阳毒热证,阴疽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痈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酒一方,该方由忍冬藤、生草与黄酒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合《内经》“大方”的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剂五两(旧制),加入黄酒一碗同煎,忍冬藤与黄酒二味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用。治疗疔痈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证了本节心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内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点明确切的脏腑,因此学习时的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广度更大。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其中的心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关联,惟有肺与痿、喘、呕三症的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再则肺主气之降,肝气主气之升,一升一降,合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过,肝逆犯胃,胃气上逆而病呕吐与喘息,此类证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叶香岩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的佐金平木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以上痿、喘、呕三证发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属于肺”。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举痿证而言,按《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证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肺。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肺肾、滋补肝肾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 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轻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厥论》分厥证为寒厥与热厥,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还有“肾气虚则厥”之说,都属于因虚至厥。阳气指元阳,阴气指元阴,肾气即元气,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生命之根,由此可见厥证与肾密切相关,故曰“皆属于下”,“下”即“肾”也。再如血气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气内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厥证,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血气奔逆乃引发厥证的病机,肾阴不足乃本证的主要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火,肝阳暴张,风火相煽,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其病在肝,亦在乎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处下焦,亦符合“皆属于下”。总之,厥证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肾、在肝之别,从致病的原因来说,主要在于下焦之肾。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半硫丸治老年虚闭,右归丸、缩泉丸治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治小便癃闭证等,都按照其病在肾,治亦在肾的机理处理。 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热”、“瞀”、“瘛”,病因为“火”。热为发热;瞀,河间谓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热甚,神浊昧而瞀昏;瘛,动也,惕跳动瘛。发热昏昧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火之渐,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之邪,表邪内传,陷入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心,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营阴内耗,正虚邪陷,热入营血,邪犯厥少,除高热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心神,神无所主,神志昏瞀,热盛生风,风*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厥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叶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卫,不致于出现发热与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营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内传,陷入心包,热扰心神,风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之证,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证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邪陷营血与逆传心胞均属重证,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营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治疗时,在祛邪与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主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火,因此曰:“皆属于火”,这也符合五气俱从火化的道理。 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有“禁”、“鼓”、“栗”、“如丧神守”,病因是“火”。禁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颔,战齿也;栗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风热外感与伤寒、温病初起,其邪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这样的证候在伤寒阳明证与温病气分证中亦可出现,属于表邪传里,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期。不尔,势将入营劫液,直至耗血动血,昏昧狂乱,种种危象相继迭现。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神不守舍以外,应当与上条一样具有发热症状,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省略。诸热瞀瘛与诸禁鼓栗,如丧神守二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失语),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火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十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心思想,显示了中医学的客观与科学。 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本节症状“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别,以上症状由湿邪所引发。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 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火”。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字,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风证的中字相近,冲上者,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治疗方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 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腹胀腹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腹大者,其证为臌,即现代医学的腹水征。按河间解释,“阳热气盛,则肿胀也。”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可见本条中“皆属于热”的热字不能单从字面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临床中治臌胀,如柴胡疏肝加吞苏合香丸治气臌,实脾饮、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苈黄合四苓等治水臌,调营饮加减治血臌,以及十枣汤、舟车丸之攻逐等,用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以消实积除胀满为其共同功用。 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火”。躁与狂越均由心神失治所至。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证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邪陷厥少之候,热伤营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神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项强,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丸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心神之极者,故曰“皆属于火”。 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金匮》称为痉证,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引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本条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风(破伤风),亦包括热病邪犯营血,病入厥少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搐者。“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风。”但脐风伤于外风袭入,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生风所引发,属于内风范畴,二者治法迥异,不可同日而语。 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腹。中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苏合丸,药性偏于辛温,符合“藏寒生胀满”之经旨,故“皆属于热”的热字,也不宜纯作热邪、热证解释,姑且存而不论。 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文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火”。张景岳《类经》把胕肿解释为浮肿,似乎不妥。《医经精义》把胕肿改为跗肿,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肿,比较合适。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证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按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本节原文也不能死读,不能被胕(跗)字印定眼目,要举一反三,不论肢体任何部位出现上述症状者,同样符合“皆属于火”的病机特点,治则亦基本类同。 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本节症状有“转”、“反戾”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戾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曲,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在病机十九条中论述肢体扭曲、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者,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与本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有湿、风、热三种。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风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引发的症状相同,因此本节原文中水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也是与由风湿二邪致病相区别的辨证要点之一。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十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行正确的病机分析,进而确立恰当的治则方药,获取疗效。有人把水液浑浊作为一个并列的症状进行诠释,似乎欠妥。 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本节无具体症状,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水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别证候之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白;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证时常用的辨证依据。寒热虚实之阴阳有别,治则方药亦迥然不同,本条所指并非一个特定的证候,而是一种辨证的方法,病机十九条体现了辨证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泻如注,”形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证,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如三黄泻心汤,既治胃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疗实热腹泻。

历代名医名言

中医名言200句,历代名医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快收藏!

200条名言,是历代中医名家呕心沥血总结的治病、用药经验,句句金玉良言。聪明的你赶快收藏,有事无事翻一翻,多年困惑可能会被轻松点破,并悟出许多新的东西。

1、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2、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丸胜在平和)。

3、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4、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5、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7、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8、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9、百病挟痰。

10、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12、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4、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5、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6、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19、脾喜燥而恶湿。

2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1、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2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3、百病生于气。

24、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25、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久病必瘀,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27、久病先针足三里。

28、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30、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3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34、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3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6、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7、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9、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4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41、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4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4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代高鼓峰

4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5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5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代程杏轩《医述》

52、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53、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54、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5、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则痛。

56、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7、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59、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60、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61、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6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63、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4、(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65、《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6、《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8、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9、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70、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71、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72、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73、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4、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7、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8、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9、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80、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1、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82、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3、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4、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5、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6、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7、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9、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90、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91、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92、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93、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94、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95、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

96、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97、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8、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9、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10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01、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02、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10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0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06、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7、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8、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9、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10、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11、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12、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1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14、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5、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6、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8、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9、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20、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21、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22、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33、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34、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35、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36、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37、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38、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39、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40、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41、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42、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43、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144、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145、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14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147、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

148、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149、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150、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51、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152、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53、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154、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155、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157、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158、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59、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

160、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

161、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62、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63、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64、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65、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66、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67、二阳之病发心脾。

168、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69、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170、甘温除大热。

171、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17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73、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174、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75、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76、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77、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178、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79、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80、血不利则病水。

181、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82、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183、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184、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185、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186、六*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87、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88、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89、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190、诸厥固泻,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191、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9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93、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94、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95、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96、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9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9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199、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00、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