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史前十大恐怖生物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1:39:48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史前十大恐怖生物

史前十大恐怖生物

史前十大恐怖生物。相信大家对现在存活的动物并不陌生,但地球上曾经有一些非常恐怖的生物是我们不熟知的,很多人好奇它们长啥样。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史前十大恐怖生物。

史前十大恐怖生物1

1、史前巨鱼 - 轻易撕裂鲨鱼

史前巨鱼听名字就知道其有多可怕,约有10米长,生活在4亿年前,能够瞬间将鲨鱼撕成两半,面对这样的海洋生物,绝对是不择不扣的霸主。科学家认为史前巨鱼有可能就是地球上第一个百兽之王,统治一个时代。

2、沧龙 - 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

沧龙生存在白垩纪中晚期才出现的海洋霸主生物,是由陆地上的蜥蜴进化而来,其体长可达21米,并且重达40吨,有巨大的头部以及强大的咬噬能力,在水中沧龙用肺呼吸,并且视觉较弱,听觉和嗅觉发达。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虽然它的历史很短(从陆地上的崖蜥进化而来,在白垩纪中晚期才出现并且迅速繁衍,随后和恐龙一起灭绝),但却一路乘风破浪,把比它历史早远得多的上龙类赶尽杀绝,是海陆两栖动物。是史前十六大海洋巨兽之首。

3、奇虾 - 地球上的第一批霸主

大概是地球上的第一批霸主,5亿年前的海中食物链顶端。5.3亿年前的海洋中,最凶猛的捕食者莫过于奇虾了。这是一种攻击能力很强的食肉动物,它的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而当时其他大多数动物平均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奇虾被认为是显生宙海洋生态系统中最早的顶级捕食者,也是“寒武纪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明星动物之一。奇虾也是地球上的远古十大怪兽之一。

4、远古蜈蚣虫 - 蜈蚣的祖先

是蜈蚣和千足虫的祖先物种,其体长可超过2.4米,是一种身体肥硕的远古生物,也是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无脊椎掠食性生物。它们生活在石炭纪至二叠纪早期,大约3亿年前,栖息在现今北美洲和苏格兰境内,当时的他们几乎是完全没有天敌的。远古蜈蚣也是盘点鲜为人知的十大远古超级生物。

5、械齿鲸 - 原始鲸类

是人们已知的`原始鲸类之一,它是由陆地动物进化而来的,随后它又进一步进化为两种现代的鲸类。虽然属于鲸鱼的一种,但是械齿鲸的外貌特征却和巨大的海蛇相似,当它首次被发现时,古生物学家还曾经把它当成是爬行动物。

械齿鲸属于食肉类动物,它短而锋利的牙齿是用来捕获鲨鱼和其它猎物的。械齿鲸的身长能达到惊人的18米,是大白鲨的4倍,体重可以超过60吨。械齿鲸每年都会到古地中海北岸jiao配。械齿鲸的身上仍然保有两只短小的后腿,这是进化未完全的表现,对游水毫无用处。

6、帝鳄 - 猎食恐龙

又称肌鳄、帝王鳄。生存在白垩纪,是曾经存活过的最大型鳄类动物之一。它几乎是现在咸水鳄的两倍长,重量可达8到10公吨。而且更猛的是帝鳄最爱的食物竟是恐龙。

7、魔鬼蛙 - 能吃小恐龙

这种巨蛙重约4.5公斤,40.6厘米长。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他们推断这种巨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和恐龙同时代。科学家认为它甚至能吞食刚孵出来的小恐龙。世界现存最大蛙类是西非“巨蛙”,约3公斤重。

8、白垩刺甲鲨 - 顶级海洋掠食动物

白垩刺甲鲨是顶级海洋掠食动物,被称为“白垩纪的咽喉”,大小与现在的大白鲨相当。它长达7.6米以上,尾巴占身体的一半长,它同时用起伏的身躯和像鳍一样的脚游泳,敢于攻击小型沧龙,跟现生大白鲨敢于攻击小型海狮或海豹的情况相似。

9、无齿翼龙 - 会飞的爬行动物

无齿翼龙是种会飞的爬行动物,它们不是恐龙。它们几乎没有尾巴,躯干很小。无齿翼龙也许会有皮毛,但是不会有羽毛。它们有个大脑袋,它们的视力非常好。无齿翼龙没有牙齿。无齿翼龙能够扇动它们的翅膀飞翔,而且还能飞很长的距离。

10、泰坦蟒 - 猎食鳄鱼

泰坦蟒属于蟒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类,它们就像是将现代蟒蛇放大后的产物。泰坦蟒平均体长可达到14米,体重超过1吨,这两个数字已经足以说明它们的可怕之处。它们的猎物包括2米长的鳄鱼、短吻鳄等。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

史前十大恐怖生物2

最恐怖的生物 6种十分罕见的恐怖生物

1、吸血鬼鱼

吸血鬼鱼学名为“Danionella dracula”。图中这条吸血鬼鱼长约17毫米,长像很丑陋恐怖,几乎通体透明,而且长有锋利的獠牙,象传说中吸血鬼一样。“吸血鬼鱼”是在2007年4月发现的,但直到最近才被正式命名为一个新鱼种。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家拉尔夫-布里茨博士称这条通体透明的小鱼“非比寻常”。

他说:“这条鱼是近10多年来发现的最令人惊奇的脊椎动物,这种鱼的牙齿是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因为鲤科的其他3700多个成员都没有牙齿,它们的牙齿早在5千万年前就消失了。吸血鬼鱼的牙齿是从颌骨长出来的,不是不断进化的颌牙。”

2、卡拉西方细盲蛇

卡拉西方细盲蛇应该是世界上最细小的蛇,只有10厘米长,细得有如意大利面条一样,小到足够蜷缩在一枚硬币或钟表之上。在目前的纪录中,成年卡拉细盲蛇的体长最长也只有10.4厘米。上方显示了一条卡拉细盲蛇与一枚直径长24.26毫米的25美分硬币并列的情况,可以作为此蛇体型的比例参照。卡拉细盲蛇以白蚁及蚁卵为主要食粮。这类细盲蛇的雌蛇每次只能产出一枚较大的蛇卵;初生幼蛇的体型,已足有母蛇的一半体积。卡拉细盲蛇似乎惯性以森林地带为栖息对象,但现在巴巴多斯岛上的森林已所余无几,这对卡拉细盲蛇可能是一个威胁。基于暂时所知的少量卡拉细盲蛇只集中分布于巴巴多斯岛的东部,因此其未来的生存空间是一个相当值得顾虑的生态问题。

3、迷幻躄鱼

迷幻躄鱼学名为“Histiophryne psychedelica”。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善于隐藏,还可以通过喷射推动力来逃避危险。迷幻躄鱼的皮肤呈胶状,显现肥胖、肉质厚而松软,它的皮肤上覆盖着白色条纹,这些白色条纹是从眼睛呈放射状向身体蔓延。这种白色素可以使它的皮肤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更便于混入海底五颜六色有毒的珊瑚丛中寻求庇护。迷幻躄鱼在其面部的外轮廓可能有一种感官结构,就如同猫胡须一样具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这种鱼通过面部外轮廓感官结构能够感触到一些海底洞穴内部石壁的状况,便于在珊瑚礁之间狭小的空间进行探索。这种鱼的下颚长着2-4排不对称的小牙齿,可用于咀嚼更小的鱼类,虾以及其他海洋生物。

4、粉红色的千足虫

这种千足虫看起来颜色鲜艳,呈粉红色。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能够渗出一种氰化氢物质,闻起来就好象杏仁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用于驱赶掠食者。千足虫是泰国较常见的虫类,对保持土壤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新发现的千足虫体形与蜈蚣相似,但体色不是通常的黑色或棕色,而是全身呈现鲜艳的粉红色,因此被命名为“粉红色千足虫”。据介绍,这种千足虫生命周期为5年,有88条腿,身长约7厘米,能从腺体中分泌出毒素。它是田鼠和松鼠喜爱的食物,对于保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了防止滥捕,泰国科学家决定不公布发现的具体地点。

5、象鼩

象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鼩类。最新发现的象鼩重约700克,和大个野兔差不多大小。象鼩因为身体外型保持了2300万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因而被称为“活化石”。而这种动物被发现也属偶然,一群探险人员前往坦桑尼亚原本打算拍摄森林羚羊,没料到这些小动物无意中闯入了镜头,在相机里面留下了模糊的身影。2006年一支探险队前往当地进行考察,并成功地捕获了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经被鸟吃掉了一半。科学家们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生活着 1.5万至2.4万只巨型象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昆虫,生活范围应该是地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象鼩的进食方式与食蚁兽相似,都是用舌头将昆虫卷入口中。此外,它们一般在地面下筑巢,白天出来觅食。

6、食肉鼻涕虫

这种食肉鼻涕虫早在2006年就发现于威尔士郊外的一个神秘花园中。它们居住于地下,以蚯蚓或其他鼻涕虫为食。鼻涕虫是由蜗牛转变而来的,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或同体受精繁殖,产卵量约400多粒。食肉鼻涕虫的壳退化为一石灰质的薄板,位于身体前端背部,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内壳。这种虫的身体经常分泌粘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的痕迹。食肉鼻涕虫生活在阴暗、潮湿处,白昼潜伏,夜晚和雨天外出活动。它们在高湿和高温的季节最为活跃,喜食植物,是农业的主要害虫之一。

研究成果指出,原真兽类已不再归于食虫目,全世界一共约有400种。已知的分为9科:

猬科(Erinaceidae),10属,14种;

有7属22种,包括2亚科:猬亚科(刺猬亚科)Erinaceinae和毛猬亚科(鼩猬亚科)Echinosoecinae。猬亚科有刺而尾短,体背和体侧满布棘刺,头、尾和腹面被毛;吻尖而长,尾短;前后足均具5趾,蹠行,少数种类前足4趾;齿36~44枚,均具尖锐齿尖,适于食虫;受惊时,全身棘刺竖立,卷成如刺球状,头和4足均不可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的森林、草原和荒漠地带。我国有2属4种,普通刺猬Erinaceus eiropaeus栖山地森林、草原、农田、灌丛等,昼伏夜出,取食各种小动物,兼食植物,有时为害瓜果,冬眠。毛猬亚科(鼩猬亚科)外貌似大鼠,无刺针,但有粗毛,可起防御作用;尾长;有恶臭。仅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南方也能见到,如拉氏鼩猬(月鼠)Echinosorex gymnurus体长46厘米,尾具鳞而无毛,长30厘米,体重可达2千克,是最大的食虫类动物。

鼹科(Talpidae),15属,22种;

有17属42种,分为3亚科:水鼹亚科Desmaninae(2属2种)、鼹亚科Talpinae(14属36种)和鼩鼹亚科Uropsilinae(1属4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我国有8属10种。绝大多数营地下生活,形如圆筒,耳、眼不明显,颈部不分明,肢短,足十分发达,头尖,吻尖长。一般覆毛极其细密,似天鹅绒,无毛向,适于在洞道中进退。臼齿具发达的齿尖。洞穴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靠近地表,在地表可见土层有脊状隆起;一种离地表较深,在地表无脊状隆起,但可发现由洞道内推出的土形成的小土堆。平时独栖,但几个鼹鼠可共用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洞道系统,终年昼夜活动,无冬眠。取食地下的蠕虫、昆虫幼虫、各类无脊椎动物等,少数兼食植物。半水栖者以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小鱼为食。在地下筑巢产仔,年产1~2胎,每胎1~7仔。有强烈气味。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分布于北美,鼻端具裸露的肉质突起,如同“触枝”。

鼩鼱科(Soricidae),24属,312种;

(鼩鼱读音qújīng)约20属200余种,分为2亚科:麝鼩亚科Crocidurinae和鼩鼱亚科Soricinae。除极地、大洋洲和一些大洋岛屿外,各大陆均有分布,但南美洲只见于北部。我国有10属24种。体型纤小、肢短,状如鼠而吻尖长。绝大部分栖于湿润地带。现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一般体长3.5~18厘米,尾长0.9~12厘米,臭鼩Suncus murinus体重仅2克。覆毛细短而密,多数呈褐灰色,有些体侧有臭腺,繁殖季节味更浓。眼细小,视觉差,听觉、嗅觉发达。外耳壳不显著。部分水生种类的足下具毛栉或蹼(如蹼足鼩)。臼齿齿冠具发达的齿尖,呈W型排列。适于食虫。地栖者居多,亦有半水栖或穴居者。昼夜活动或仅夜间活动,不冬眠。平时独栖。食虫或其他小动物。唾液腺中常含麻醉剂,可使俘获物麻醉 。温带3~11月繁殖,热带终年繁殖。孕期17~28天。年产数胎,每胎2~10仔。野外寿命12~18个月。因食虫,对农业有益。

沟齿猥科(Solenodontidae),2属,2种;

仅1属3种:古巴沟齿鼩Solenodon cubanus、马氏沟齿鼩Solenodon marcanoi、海地沟齿鼩Solenodon paradoxus。分布于南美洲海地岛和古巴岛。体型较大,吻部很长。触觉灵敏,借助触觉觅食,在发现猎物后迅速咬住并注入毒液,用此方法可以捕捉较大的猎物,也食植物性食物。在人类到达海岛之前,沟齿鼩是岛上最大型的捕食性哺乳动物,只有一些猛禽和爬行动物可以成为它们的天敌。人类到达后,狗、老鼠和獴随之到达,这些动物成为沟齿鼩的捕食者或竞争者,而沟齿鼩本身的繁殖效率不搞,导致濒临灭绝。

马达加斯加猬科(Tenrecidae),9属,20种;

獭鼩科(Potamogalidae),2属,3种;

金鼹科(Chrysochloridae),5属,11种;

有7属18种。分布于非洲。包括金鼹属Amblysomus、黄毛鼹属Calcochloris、绿鼹属Chlorotalpa、金毛鼹属Chrysochloris、巨金鼹属Chrysospalax、温氏金鼹属Cryptochloris、荒漠鼹属Eremitalpa。体型短粗,尾极短。前肢4指,具发达爪。视觉退化,营地穴生活。

象鼩科(Macroscelididae),5属,28种;

树鼩科(Tupaiidae),5属,15种。

中国有4科,即树鼩科、猬科、鼹科和鼩鼱科。

有的分类法将象鼩科和树鼩科单分为目,将马达加斯加猬科合并到猬科,将金鼹科合并到鼹科,将獭鼩科合并到象鼩目,那么食虫目就只有四科。象鼩目和攀兽目曾经被置于食虫目。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