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谥怎么读什么意思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2:01:58浏览:15分类:文字大全

谥怎么读什么意思

谥(shì)是指古代给皇帝和贵族的荣誉称号,是一种褒奖的形式,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谥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谥法用来表彰功勋,表达尊重和感激,也是一种礼节。在秦朝,谥法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秦始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谥法,把谥号分为五等,分别是“太子”、“贵人”、“大夫”、“士”和“庶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谥法也不断发展,谥号也发生了变化。汉代的谥法以秦朝的谥法为基础,又增加了“贵侯”、“公侯”、“伯”、“子”和“男”五种谥号,为谥法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唐朝谥法更加完善,把谥号分为十等,分别是“至尊”、“太子”、“贵人”、“大夫”、“士”、“贵侯”、“公侯”、“伯”、“子”和“男”。

谥法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表彰功绩,而且还起到了礼仪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作用。谥法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音:shì hào

意思: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分类: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举例:《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司马光 、 吕公著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吕大防 、 刘挚 、 范纯仁和苏轼兄弟先后被贬谪。”

扩展资料

谥号制度形成:

谥号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谥号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