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匡正纲纪成语解释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2:39:16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匡正纲纪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匡正纲纪

标准发音:kuāng zhèng gāng jì

繁体写法:匡正纲纪

匡正纲纪是什么意思:指纠正法度

匡正纲纪成语接龙:九合一匡 → 匡正纲纪 → 纪纲人伦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指纠正法度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正 ① zhēng 正月、正旦(农历正月初一);② zhèng 正常、正旦(戏中称女主角)。注意多音字:纪 ① jǐ 姓氏;② jì 纪念 纪律。

出处说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敞传》:“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

读《曾国藩》

王刚中自幼酷爱读书,以博览强记闻名乡里,后跟随兄长王必中进高阳书院攻读,研究经史文学。青少年时代即与同乡罗巩(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以艺文称雄一方,20岁时,他参加乡校考试,名列第一,与罗巩同选为饶州贡士。绍兴十五年(1145年),刚中又与罗巩同登进士。据说,刚中在集英殿试对策时,“不识忌讳”,淋漓慷慨地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对略云:“法祖宗厚风俗,愿事事以太祖太宗真宗为鉴……”高宗赵构赞赏,称他是“可谓练达故事者矣”。亲擢为进士第二名,授秦国推官。

“儿时爱读忠臣传”。刚中幼时,最景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贡献的爱国志士。天长日久,爱国思想深深植入他的心田。他出仕时,面对的是腐朽的南宋王朝,以高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偏安江左小朝迁,整日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朝政大事由秦桧把持,纲纪污浊不堪。而王刚中从未造府拜望秦桧一次,因此被降为洪都教授。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病死。刚中才回到京师复提任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孝宗为普安郡王时,王刚中兼王府教授。为了鼓励孝宗上进,刚中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辩。故迁为中书舍人。当言御敌要务时,刚中答道:“御敌今日之务,敌强则犯边,弱则请盟。今勿计敌人之强弱,必先自治,择将帅,选战士,实边储,备器械,国势富强,将良士勇,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则为唐太宗”。刚中此言受到皇帝的赞赏。当时正值西蜀谋帅,高宗曾称赞道:“无以逾王刚中矣”。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朝延诏令王刚中为龙图阁待制兼成都知府,制置四川。赴任前,高宗在偏殿又一次召见他,赐环带、象笏,加封敷文阁直学士。当时,四川是吴嶙为宣抚使,积勋累官至大帅,其部下姚仲、王彦等亦称雄一方,不听号令。刚中到职,便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守法纪,示人以礼,赏罚分明。公文要件纷沓而至,从容裁决,处理得当,很得人心。他在治理政务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农事。成都万岁池,方圆十里,能灌溉三乡田地,但因年久淤积,妨碍灌溉,刚中亲自负责疏通,并植榆、柳于池之周围,表以石柱,老百姓无不称颂:“王公直父母官也”。这里的府学礼殿遭时多故,行将倾圮,他责令九县之民修缮。还派人修葺诸葛武侯祠、张文定公庙,表贤惩恶,肃清民风。有一女巫蓄蛇为妖,他下令给女巫脸上刺字,杀蛇,深得民众欢迎。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金主完颜亮撕毁盟约,积兵马40万,编组二十七军,准备大举南侵。刚中与吴嶙等在四川积极备战。是年八月,金西道行营徒单合喜兵扼踞大散关,派骑兵攻打黄牛堡,守将李彦坚告急,一时人心惶惶。时任制置使的王刚中,亲自骑马,夜驰200里,进吴嶙帐中,责备他说:“身为大将与国家义同休戚,临敌安能高枕而卧!”吴嶙大惊,即与刚中驰调郡内兵,分道进击,以援黄牛堡。刚中又以蜡书向张正彦调兵。在吴嶙、王刚中等指挥下,金兵败退。宋军乘胜收得了秦、洮、陇、商、虢、华陕七州。后来众议为刚中上表请功,刚中赶回对部属李焘说:“将帅之功,我何有焉?”李焘等将领听后无不感叹说:“身督战而功成不居,过人远矣!”

为了保卫四川,刚中又择选将士,推荐主帅人选。选用蜀中有名人士和慕府贤才,充实地方官佐,对年老体弱的进行安抚,四川由此稳定安妥。建炎年间,朝廷下诏要四川的阶、成、岷、凤四州旧壮丁脸上刺字,民众深为忧虑。刚中闻知,上书请罢此举。万民欢呼,声震山谷。后来,王刚中奉诏回京,蜀中父老依依不舍,相送百里。

隆兴元年(1163年),宋高宗退位,孝宗即位,立即起用张浚,追封岳飞,表明对抗战派的支持。朝野上下为之一振。王刚中闻之,大为称颂。不久,刚中奉诏回京,因足疾归家养治。这年冬,金兵犯淮,朝廷诏刚中回京,商议战守之策,授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进同知院事(副宰相职)。教宗锐间求治,曾问策于刚中,刚中说:“远当训致,事难速成。”孝宗赞曰:“名言也”。又奏:“战守者实事,和议者虚名,不可持虚名害实事。”再次申述了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战的主张。他还陈表提出四条政见:开屯田、省浮费、选将帅、汰冗兵。爱国图治的思想,跃然纸上。

隆兴二年(1164年)冬,王刚中积劳成疾,告病退居饶州鄱阳城。刚中由布衣至公卿,无他嗜好,唯读书著文为乐。著有《易说》、《春秋通义》、《仙源圣纪》、《纪史辩》、《汉唐史要览》、《天人修应录》、《车溪集》、《应斋笔录》等一百余卷。他很喜欢竹子,晚年于鄱阳营圃植竹,号称“竹坞”。后病卒,享年63岁,赠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谥恭简。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很详细、真实,同时也比较客观。曾国藩全书挺长,读完之后感觉在浩瀚的历史中游历了一次,随着曾国藩携笔从戎,历经艰苦战争,争权夺利,攀上名利权势高峰,随后又慢慢衰落,直致一切都化为尘土,留给后人评说。

我觉得唐浩明在自序中说的很好,曾国藩相关的书稿文献完整的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在正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下,力图中规中矩做社会精英的中国知识分子全方位的人生过程。鲜活地向世人昭示一个中国士人,于纲纪倾圮、江河倒流的战乱时代,在操守与利益、高尚与卑污、担当与躲避、进退与取舍、个人与群体、一时与千秋等等立身大节上的那种近于典范式的选择与处置。清楚的记载了一个情感丰富、思虑缜密、喜欢并善于剖析自己、分析人事的涉世极深者,将自我深处的痛苦、喜乐、困惑、领悟、弱点甚至丑恶,向外人向后世做了勇敢而真诚的坦露。

读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无奈、忧郁、悲凉甚至恐惧,与无论褒奖者所说的一代完人千古楷模,还是贬者所说的元凶刽子手都有极大的反差。它是中国文化所培养的士人都难以消除的万古之愁,还是全人类英才都无法摆脱的生命之苦?

纵观全书,曾国藩恪守儒家的皇权至上,对功名有着热切渴望,乱世将其推了出来,成立湘军,成为手握重兵的一员大吏。他即参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又出入战场的血雨腥风。他刺杀过朝廷命官,背弃过承诺,搜刮过百姓厘金。然而同时他又心系着国家社稷,人民的困苦,一心做千古留名的好官,期望通过打败太平天国而中兴大清王朝。在见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后,又很有远见的建立中国自己的军工厂,派遣留学生。可以说他既有雄心,也有无奈。

曾国藩大概是一个中国千年社会影响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典范。抛开那些权术斗争,中国知识分子讲究的是修身、立志。而这里的志大多是治国、平天下之类,于国家、社会有用的志。其实这样的目标很崇高,但是我却觉得并不好,一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做到,二是这里面隐藏着官本位思想,更多的人是追着里面深藏的官本位,谋划着自己的权势与利益。

最近看到两个演讲,分别是乔布斯和陈冠希的,两个人都带有浓厚的西方思想。追随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所爱,并为之付出。我觉得这个正好可以和中国的立志修身结合,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活指引,追寻自己的内心,为自己所爱的东西付出,如何付出呢?修身。磨练自己,不要因为人性的弱点而忘记梦想。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