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蛰怎么读 蛰的意思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3:11:24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蛰怎么读 蛰的意思

蛰:zhé(旧读zhí,台湾除惊蛰外仍保留此读。)

词析:形声。从虫,执声。

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释义:同本义。

蛰,藏也。——《说文》

蛰,静也。——《尔雅》

蛰虫始振。——《吕氏春秋·孟春》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下》。虞注:“蛰,潜藏也。”

组词:

1、蛰地:(谓潜藏在地下)。虫类伏藏洞穴不出。

掌攻蛰兽。——《周礼·穴氏》

2、蛰户(动物藏伏的洞穴)喻潜藏而未披露 。

久蛰之人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蛰藏:蛰藏于洞窟之中。

4、蛰虫: 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虫子

5、蛰伏:动物冬眠,或者指人蛰居。

6、蛰居: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7、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在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8、蛰蛰兮:《诗经.螽斯羽》蛰蛰兮。

蛰怎么读

蜇读[ zhē ],[ zhé ]。

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入蛰。惊蛰。蛰伏。蛰虫。蛰居(像虫子冬眠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蛰开头的词语:

蛰伏。

动物冬眠指人蛰居蛰伏家中详细解释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淮南子天文训百虫蛰伏,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於阴。叶圣陶隔膜

蛰蛰。

朱熹集传蛰蛰,亦多意。唐李贺感讽诗之五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蛰虫。

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虫子详细解释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冬风解冻,蛰虫始振。吕氏春秋音律南吕之月,蛰虫入穴。

蛰居。

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蛰居山村详细解释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蛰藏。

蛰居潜藏蛰藏于洞窟之中详细解释伏匿潜藏。

蛰雷。

惊醒蛰虫之雷。谓初发的春雷。唐殷尧藩喜雨诗一元和气归中正,百怪苍渊起蛰雷。

蛰龙。

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唐曹松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蛰萤。

谓因遇冷而光不甚明亮的萤火虫。唐李贺南山田中行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王琦汇解蛰萤,萤遇冷气,光不甚明。

例句:

1、伸手刚想把球捡起来,一只蜜蜂在我手上蜇了一下。

2、海蜇有个得力的助手—一种淡红色的小虾,每当遇到捕海蛰的人来了,小虾会马上察觉情况不对,同时会告诉海蜇。

3、虽然爱蜇人,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4、可是,第一次被蜜蜂蜇,是令我非常难忘的。

5、我不是有意要蜇伤人类的,只是我是出于自保,才蜇伤人类的。

6、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

7、10分钟后,我围着围裙,手拿菜刀,开始切蜇皮。

8、蝎子蜇人,刺痛难耐,可能致死,象征的是生之岸。

9、豺狼捕猎祭兽天,蜇虫咸俯入眠状。

10、海蜇是一个水上杀手,是透明的,有很多丝带,像一只水母飘在水上,只要有猎物一碰到它,五分钟之内就会死亡。

蛰的读法为zhé。

蛰的含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

蛰字组词有:蛰伏、蛰居、惊蛰、出蛰、入蛰、施蛰存、蛰龙、蛰虫、启蛰、伏蛰、雷蛰、阳和启蛰、久蛰思启、蛰居简出、蛰萤、龙蛰、龙蛰蠖屈、蛰虺、沦蛰、鲋蛰之穴、栖蛰、蛰蛰、蟠蛰、永蛰、百蛰、江蛰、蛰气、蛰鳞、蛰藏、蛰地、诸蛰、起蛰。

蛰燕、发蛰、闭蛰、蛰虫昭苏、潜蛰、解蛰、蛰陷、冻蛰、蛰户、蛰恶、蛰裂、土蛰、蛰卧、冬蛰、夏蛰、启蛰、蛰雷、雷起蛰、蛰伏待机、蛰伏不动等。

惊蛰造句:

1、过惊蛰,天气就骤然暖和过来,山野泛着青,柳条抽出了新芽。

2、这几声春雷打得真是惊天动地,果然有点惊蛰的味道。

3、惊蛰过后,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4、惊蛰是激活春天的按钮,惊蛰是开启春天的钥匙。

5、惊蛰以后,桃树枝头的蓓蕾惊醒了,东一枝西一枝,那些嫣然微笑的花朵,喷出醉人的芳香。

6、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7、听了这声惊雷,我对今年的惊蛰记得分外清楚。

8、惊蛰的细雨总是朦胧而浪漫。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