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王祯农书详细资料大全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3:15:40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王祯农书详细资料大全

《王祯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由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

元朝统治中国97年,时间虽不算很长,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较出色的农学著作。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

基本介绍 本名 :王祯 字号 :伯善 所处时代 :元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出生时间 :1271年 去世时间 :1368年 主要作品 :《王祯农书》 主要成就 :写成《王祯农书》 作者简介,作者作品,内容简介,全篇介绍,主要内容,特点, 作者简介 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为官期间,生活俭朴,捐俸给地方上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医药,确实给两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志》)王祯像我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也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 *** 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王祯同时代人戴表元所写《王伯善农书序》中说,王祯在旌德和永丰任职时,劝农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桑树若干株;对麻、苎、禾、黍、麰麦等作物,从播种以致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还画出"钱、鑮、耰、耧、耙、曲"各种农具的图形,让老百姓仿造试制使用。他又"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最后,王祯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蒐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书》。 作者作品 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内容简介 全篇介绍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全书正文总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主要内容 《王祯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了当时的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王祯自己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两省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农村作实地观察。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或是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别,致意于其间的相互交流。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说:"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耙耢篇第五》)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蚕缫篇第十五》)可以说,在《王祯农书》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 《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吕氏春秋·上农》等4篇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占了很大篇幅的烹饪显然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围的。《王祯农书》则明确表明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而把《齐民要术》中的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以及煮胶、制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都去掉了。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王祯农书》也超过《齐民要术》。《齐民要术》还没有明确的总论概念,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构成全书的主要是农作物栽培各论,分别孤立地叙述各项生产技术。而《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则相当于农业总论,首先对农业、牛耕、养蚕的历史渊源作了概述;其次以"授时"、"地利"两篇来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再就是以从"垦耕"到"收获"等7篇来论述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共同基本原则和措施。《百谷谱》很像栽培各论,先将农作物分成若干属(类),然后一一列举各属(类)的具体作物。分类虽不尽科学,更不能与现代分类相比,但已具有农作物分类学的雏形,比起《齐民要术》尚无明确的分类要进步。《农器图谱》是全书重点所在,插图306幅,计20集,分为20门,261目。另外,在《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之间,也相互照顾和注意各部分的内部联系。《百谷谱》论述各个作物的生产程式时就很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农器图谱》介绍农器的历史形制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和效率时,又常常涉及《农桑通诀》和《百谷谱》。同时根据南北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分别加以对待。既照顾了一般,又重视了特殊。 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王祯农书》开始的,也是本书一大特点。我国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类齐全,形制多样。宋代已出现了较全面论述农具的专书,如曾之瑾所撰的《农器谱》3卷,又续2卷。可惜该书已亡佚。《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数量上是空前的。《氾胜之书》中提到的农具只有10多种,《齐民要术》谈到的农具也只有30多种,而《农器图谱》收录的却有100多种,绘图306幅。在做这部分工作时,王祯花费精力最多,不仅搜罗和形象地描绘记载了当时通行的农具,还将古代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 如西晋(265-316年)刘景宣创制的"磨",奇巧特异,用一牛拉,能"转八磨之重"。(《农器图谱·杵臼门》)可惜久已失传,王祯经过查找资料研究、把它进行复原,并名之为"连磨"。又东汉杜诗(?-38年)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到元代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多方搜访,力求复原,并加以发展。古代水排用皮囊鼓风,而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是用木扇(简单的风箱)来鼓风了。王祯对轮轴特别感兴趣,在"杵臼门"、"灌溉门"、"利用门"中,集中了57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又创制成了"水砻"和"水轮三事"。其中尤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有磨、砻、碾三种功能。《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在此之后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书籍,如《三才图绘》、《农政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书中与农事有关的插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本书。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后图的原图已佚失,无法知其原貌。现在书中看到的一幅是后人补画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把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明确、经济、使用方便,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妙构思。 《王祯农书》附录中的"造活字印书法"是王祯把请工匠刻制的3万多个木活字,以及自己发明的可减少排字工人的疲劳与提高效率的转轮排字盘,用来试印《旌德县志》成功的方法与经验的总结。虽然与农业生产无关,但都是对印刷排字技术的一大贡献。 特点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 《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王祯农书》之前的几部重要农书,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是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陈旉农书》又是专论南方农业的,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的。它对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祯成长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后又长期在南方作地方官,这种条件使他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钱、鑮、耰、耧、耙、曲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它约占全书篇幅的4/5,插图 200多幅,涉及的农具达 105种,可说是丰富多彩,洋洋大观,别开生面。 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 《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是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属、■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干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薤,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古代人作揖表示问好,请问哪个手应该是放上面的?

“男性作揖时右手握拳,再由左手手掌将右拳包覆,拳眼(食指弯曲处)应朝向自己,两臂微微下垂;如是习武之人,左手则应该为掌,贴于右手拳面,其余相同;女性则左右相反。”所以,作揖时,男性是左手在上,女性则右手在上。

39,51,87,195,519,上面的问号应该是哪个数字

39,51,87,195,519,519+324x3

差12, 36 , 108, 324

古代人“上班”怎么表示?

古代上班早晨是卯时(5-7点,一般是卯正,即早上七点。要点名的,叫做“点卯”。所以上班也叫“应卯”,这一词语流传至今。 下午下班也很迟,大约是酉时(5-7点,酉正是下午六点。 但是对下班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一般的官衙下班叫做"放衙" 事实上,古人较真重视的是按时上班,何时下班则并不严格

请问:“枚乘”这个古代人名中“乘”应该读什么音?

枚乘(?-前140?) :

méi chénɡ (?-qián 140?)

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fe6f?郎中,因劝阻吴王谋反不成,投奔梁孝王刘武。后汉武帝即位,召他进京,病死于途中。有《七发》等名篇,开创七体形式。近人辑有《枚叔集》

菜字古代人怎么表示

*** 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

最重要的是谷子。

在我国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象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也称为■,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写作■,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须根,象谷子连根拔起的形状。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获代表一年,这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可见黍在商代极为重要。

麦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诗经》里,麦的出现次数远比黍少。春秋以后,麦的重要性已渐渐地超过黍。麦有两种吃法:麦饭和面食。麦饭在汉代有些地区是一种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按照当时的解释,麦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饼。战国初年的书里已经有做饼的记载。秦代有卖饼的小商人。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麦的栽培已相当普遍,和谷子或大豆轮栽;在粮食中间,它的重要性次于谷子而和大豆相上下,或者还超过大豆。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到了南宋,全国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谷子,或者超过谷子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大豆在《诗经》里出现的次数,不及黍和麦,而多于麻和稻。豆饭和豆叶汤尤其是一般穷人经常吃的东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氾胜之书》里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氾氏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豆,以防荒年。汉代文献里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载的,可能大豆的播种面积确实不小。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们才把它作为五谷之一,到南北朝时代还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类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时中原没有棉花,苎麻的生产只限于南方,北方的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织成的。《氾胜之书》有种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株),《齐民要术?种麻》篇,都是专对栽培纤维用的大麻说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至迟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物的第一位。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 *** 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甘薯原来写作甘藷。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播到其他各国。所以最初传入中国时称为番薯。甘薯的传入我国,据现在所知,最早是广东东莞县人陈益。《陈氏族谱》记载,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去安南,万历十年(1582年)夏设法带着薯种回东莞,在家乡试种成功。以后很快向各地传播。

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蜀黍、秫秫、蜀秫、秫黍、在北方人读起来,发音是相同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从现在可以查到的书来看,高粱这一名词最早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说是俗名。蜀黍这一名词较古,最早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三世纪)。在此以前的古书里没有提到过。后来见于唐陆德明的《尔雅音义》(七世纪前期),但《唐本草>和唐人诗里仍没有提到。宋人诗里才提到蜀黍。元代的农书里才谈到蜀黍的栽培法。从文献记载来看,似乎到宋元时代才广泛地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经相当重要。

马铃薯马铃薯又名洋芋(或作阳芋),在山西俗称山药蛋,广东叫做荷兰薯或爪哇薯,原产南美洲。有人在1650年在台湾看见马铃薯。我国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福建《松溪县志》(1700年),其次为湖北《房县志》(1788年)。可能最先是从南洋群岛传入我国,后来还有从别路传入的.

燕麦燕麦原产东欧及西亚。我国很早就有栽培。《尔雅》里所说的雀麦,就是燕麦。一般所称的莜麦,亦作油麦,就是普通燕麦中的裸燕麦(另有皮燕麦)。燕麦在我国栽培不很多。我国主要产区为北方的牧区和半牧区。

荞麦荞麦原产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我国晋以前的书中没有记载,最先见于《齐民要术》的《杂说》中。但《杂说》不是贾思勰的原文,可能贾氏还不知道荞麦。此外,最先见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七世纪)。较后的唐人诗中就一再提到了。但据考古发掘,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掘出东汉前期或中期的荞麦实物。荞麦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到唐代已有推广,到了宋元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主粮之一。

豌豆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有人以为《尔雅》所说“戎叔谓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荏菽见《诗经》,实在是大豆。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又名豍(bēi卑)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以证明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多,一岁之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鼓励多种;并说山西人用豌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可作饼饵,不问凶年丰年,都可食用,实在是救济饥荒的宝贝。

蚕豆蚕豆原产里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国明代以来的书中相传:蚕豆是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有根据,古书中往往是豌豆和蚕豆的名称不一致,随俗而异,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的蚕豆,实际上是豌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蚕豆(至今还有称豌豆为蚕豆的)。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叫做“佛豆”。现在四川仍称为胡豆,发音和佛豆极相象。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

绿豆绿豆原产我国。这一名词最先见于《齐民要术》(534年前后),当时已广泛用作绿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已有栽培,秦以前到汉代的书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了绿豆。元王祯《农书》也是把绿豆当作小豆的一种。有人说绿豆原产印度;但是印度古代的文字梵文中并没有绿豆这个名词,印度栽培绿豆并不早于中国。元明两代的书中说,南北都有绿豆,北方最多,用途很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可以炒食,磨粉作面食,做粉丝、粉皮、豆芽菜等。

古代人怎么表示感谢

左手在上,右手成拳头状打辑

古代人如何表示时间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核心概念是“时”。 “时”字在甲骨文中从“日”,从“之”,而“之”字虽为声符,却兼具表意功能,有“适”、“往”的含义,于是,“时”字就是示意太阳在运行——太阳的运行是中国先民最初的计时方法。《说文解字》在解说“时”字时也认为:“时,四时也,从日。” 太阳是初民时间意识 的唤起者。例如日:本义为“太阳”。日出到日落为一个白天,于是,“日”引申出“白昼”的含义。 “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易·系辞》)月亮作为“夜光”,也是先民时间观念的触媒。 甲骨卜辞“月”、“夕”不分,“正表明了在先民心目中‘月亮’这一天体同‘夜晚’这一时间的密切联系,故先民便以‘月’的形象来记‘夜’这个词”。朔:从月,从屰。“月初之名也”(《释名》),本义:农历每月初一。“屰”在甲骨文里“象倒人之形”,表示月亮初生,描绘了最初的上弦月景色。 日升月落是常态,但是,日月同辉也是经常出现的景象——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本义:早晨。”(《高级汉语大词典》) 由于日月是先民时间意识的触媒,后世的汉字便多以日、月的偏旁来表示时间概念,例如“早”、“昧”、“晚”等。 日升月落还仅仅只是日夜轮转的第一时间感觉。 至于“宇宙”里的“宙”表示往古今来的一切抽象时间,更多出现在纯学术和纯文学的文本里。据查,《佩文韵府》只有13个以“宙”为韵脚的词,远远少于“时”的韵脚词。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概念。 “岁时”的概念就超越了“时”,表现一种时间组合的概念系统,岁指一年的时间周期,时指一岁之中的时令季节。一个轮回的时令季节组成年度时间,即古人所说的“四时成岁”,“岁时,谓每岁依时。”([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十二) 不过,“商代和周代只实行着二时制,四时制当发生于西周末叶”。(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岁时的概念是时间意识的进步,是农耕文明的计时成果。 “岁”的重要价值使得古代存在过如下词汇——岁祲:一年到头妖气弥漫。岁腊:年终祭祀祖先。岁事:诸侯每年秋季朝见天子之事。岁恶:岁凶,指收成不好。“时令”是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成熟形态。时令,就是来自大自然不同岁时的律令。 古人在观察自然物候变化的经验基础上,还发现大地的万物生长与天空的日月星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于是产生了时间-空间-人事(农事)相互配五、对应的时令意识,也叫“月令”。 “月令”强调的是人们要顺应天象和自然,叫做“顺时而动”。 为了更好地顺时而动,人们又开始划分“四时”为“八节”和“二十四节气”。 八节:相传黄帝时代的少皞氏“以鸟名官”:玄鸟氏司分(春分、秋分),赵伯氏司至(夏至、冬至),青鸟氏司启(立春、立夏),丹鸟氏司闭(立秋、立冬)。玄鸟是燕子,大抵春分来秋分去;赵伯是伯劳,大抵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鸧鴳,大抵立春鸣立夏止;丹鸟是鷩雉,大抵立秋来立冬去。 从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就对八节进行了更细密的划分,一年四季就有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是重要的自然节点,也便成为标准的自然时间,为古代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气象服务,成为农事活动的指南。 春天是主生的季节,天子要禁止人民砍伐森林,倾覆鸟巢,杀害幼虫。 如果春令、夏令、秋令、冬令没有按照自然的时序来从事,就会发生各种灾害。 “岁时”是夏、商、周时期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以及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是人们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而“月令”则是岁时概念的人性化、伦理化、社会化。 “月令”作为古代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一套自然律令,也是帝王颁布政令的根本依据,千百年来一直主宰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造成了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时间意识、行为模式和国家政策。 与时偕行——《周易》“文言”在解《周易·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即君子终日勤勉,与时并进不息之意。《损卦》的《彖传》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卦》的《彖传》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人事或损或益,或进或退,都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时机提供的条件。“与时偕行”与现代人的“与时俱进”思想有渊源关系。 奉天之时——《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事与时并——《礼记》:“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礼记注疏》认为,“事与时并”是“为事在其时也”,“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 不夺民时——“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国有班事,县有序民。”(《国语·周语(中)》)这里谈到了一个执政理念:不要耽误农时,也不要轻视农事,都城和郊县的农人要轮流休息或服役。 不违农时——谓“王道”即政令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王政”要给谷物、鱼鳖、林木以休养生息的时机,这是“仁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古代人用什么表示0

就是一断横“- -”。长横“—”表示1

这是易经里面的,学术界的“0”

有点知识的人在古代记账一般用汉字,自然写成“零”。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使用0的频次远不如现代这么多。

现代银行表示一万,就是10,000,古代直接“万”,连一都不要。

哪里有古代人评价古诗的文章 应该是文言文体

《人间词话》,王国维(近现代,文言体)

不知道是不是,不是我还有。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