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现在还有人姓“夏侯”和“淳于”吗?是不是改为“夏”和“于”了,若有,主要分布在哪?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3:31:32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现在还有人姓“夏侯”和“淳于”吗?是不是改为“夏”和“于”了,若有,主要分布在哪?

百家姓里这两个复姓还是存在的 和姓夏、姓于是完全是两回事。

夏侯

一、姓氏源流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

得姓始祖:夏禹。夏侯氏出自姒姓,为大禹的后代,得姓始祖为夏候佗。周代,夏禹裔孙东楼公受封为杞候(今河南杞县)。公元前445年,杞国为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之后,给以采地,封以候爵,以奉夏的祖先禹之祭祀,称为夏候,其后世子孙遂以夏候为姓,成为夏候氏。故夏侯氏后人奉夏禹为夏侯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夏侯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姓谱》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两书中的记载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夏侯氏的历史渊源。夏侯氏和单姓的夏氏本是一家,只是夏氏为兄,夏侯氏为弟罢了。春秋时代的杞国被楚国并灭之后(约于公元前445年),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封他为爵侯,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世子孙便以夏侯为姓。得姓历史应该是距今2400年左右。夏候氏的郡望为谯郡、鲁国郡。谯郡,东汉建安年间设置,其地在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鲁国郡,西汉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到三国魏及晋代又改为鲁郡,其地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泗水一带。

三、历史名人

夏侯婴:西汉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

夏侯玄:三国魏人。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曹爽辅政,玄为爽姑子,任魏征西将军,掌管雍凉州军事。司马懿杀爽,玄亦被废黜。后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谋杀司马师,事泄被杀,夷三族。玄规格局度,负一时重望,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

夏侯敦:三国魏人,曹操手下大将,自曹操陈留起兵起,便跟随征伐,历任东郡、陈留、济阴太守、河南尹等职;在曹操出兵征讨之时,夏侯敦总是负责防守后方,曾亲自搬运泥土修太寿陂,鼓励将士种田,发展农业,多有功劳。濡须口之战后,夏侯敦留守居巢,统领26支军队,为魏国东线主帅。曹操对夏侯敦格外亲近,经常邀请他一起乘车外出,并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其他将领都得不到这种待遇。曹丕继位后,夏侯敦被封为大将军,不久病逝。

夏侯渊:三国魏人,是曹操手下大将,自曹操陈留起兵起,便跟随征伐,历任陈留、颍川太守。官渡之战后,夏侯渊负责粮草补给,保证了曹操平定北方。而后夏侯渊又率兵四处征讨叛乱,破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战功卓著,又随曹操平马超,灭张鲁,又破杨秋、刘雄、梁兴、韩遂、宋建等,再立奇功。而后夏侯渊督张郃、徐晃等留守汉中,与前来取汉中的刘备大军交战,在定军山为蜀将黄忠所袭,不幸战死。

夏侯霸:三国夏侯渊之子,在魏官至右将军、征蜀护军,屯住陇西,多次参见对蜀战争。后因司马懿政变,曹爽被杀,夏侯玄被调离,夏侯霸心不自安,投奔蜀国,被封为车骑将军,曾随姜维伐魏,后病逝于蜀国,得到追谥的荣誉。

夏侯湛:晋代散骑常侍。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容颜俊美,曾与潘岳同车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夏侯胜:西汉时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少随夏侯始昌学今文《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宣帝立,大将军霍光令他用《尚书》授太后。后因与黄霸同时下狱,在狱中授黄霸《尚书》。遇赦出狱后,任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说》、《论语说》。他曾以《尚书》授其侄夏侯建,故《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

夏侯建:西汉今文尚书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字长卿。东平(今属山东省)人。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今文《尚书》。称“小夏侯”。宣帝时,立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著作已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夏侯郎:隋代学者。开皇时,曾绘《三礼图》。

夏侯审:唐代御史,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夏侯始昌:汉代鸿儒,甚为武帝器重,官至太傅。

夏侯嘉正:宋代词赋家。江陵人,太平兴国中进士,著作佐郎,使于巴陵,为《洞庭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县)。

鲁 郡:汉改薛郡为鲁国,治鲁县(秦以曲阜为鲁县)。晋为鲁郡。北齐为任城郡。又隋有鲁州鲁郡,唐有兖州鲁郡,虽辖有曲阜(隋改鲁县为汶阳,继又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2、堂号

汝阴堂:西汉时有夏侯婴,自幼年起就与汉高祖刘邦是好朋友。刘邦在沛起兵,任夏侯婴为太仆。夏侯婴随刘邦击项羽,入蜀,定三秦,立下大功,封为汝阴侯。夏侯氏因以“汝阴”为堂号。

夏侯姓宗祠通用对联

〖夏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谯郡;

姓启侯爵。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夏侯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定秦入蜀;

受教说诗。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夏侯婴,从高祖击项羽,入蜀定三秦,屡有殊功。下联典指汉·夏侯始昌,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授徒。

-----------------------------------------------------------------

〖夏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世龙官历六郡;

始昌学通五经。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尚书夏侯亶,字世龙,谯人。官历六郡三州,所得禄赐,随散亲故。下联典指汉代鸿儒夏侯始昌,武帝甚重之,官到太傅。

-----------------------------------------------------------------

〖夏侯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开皇名图有三礼;

大历高士列十才。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学者夏侯朗,开皇时,曾绘《三礼图》。下联典指唐代侍御史夏侯审,谯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

〖夏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入蜀定秦,滕公辅主;

受书说礼,博士明经。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沛县人夏侯婴,曾任滕县令,楚人称令为公,故称滕公。从小与刘邦关系密切,跟随他起兵,转战各地,任太仆。后出击项羽,人西蜀,定三秦,屡立殊功,西汉建立后,封汝阴侯。惠帝、文帝时,继续官太仆。下联典指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官长信少府、太子太傅。跟从夏侯始昌学习今文《尚书》,又跟从欧阳生问学,善于说礼,称“大夏侯”(夏侯建为“小夏侯”)。宣帝时,立为博士,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撰《尚书论语说》。

毁体全贞,盛传令女;

隔帘奏乐,雅号妓衣。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曹文叔妻夏侯氏夫死无子,断发割耳以示不嫁,其叔劝嫁,女又以刀割鼻。下联典指梁·夏侯亶每有客,令妓隔帘奏乐,时人因谓帘为“夏侯妓衣”。

秀矣丰仪,佥推连壁并美;

朗然日月,争夸倚玉同荣。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散骑常侍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美容观,尝与潘岳同车接茵,京都谓之连璧。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征西将军夏侯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曹爽辅政,玄为爽姑子,累迁散骑侍中护军。旋为征西将军,都督雍梁州诸军事。爽诛,徵为大鸿胪。

掞蔚春华,并安仁而称双璧;

丰碑惠政,偕昆季以号二难。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夏侯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美容仪,与潘岳(安仁)同车接茵,京师称之为“双璧”。下联典指梁·夏侯亶,宽厚有器度,为安陆太守甚有威惠。其弟夏侯夔,爱重人士,时称“二难”。“二难”,称兄弟才德俱佳。

淳于氏

历史来源

「淳于」源出:

淳于(Chún yú)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省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

得姓始祖:淳于公。从《水经注》上推敲,可以知道淳于这一姓氏的缘起。周武王时,淳于公受封于斟灌国,号为淳于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而姓淳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唐宪宗年间,因要避御名,而改为于氏。古代的斟灌国,根据考证,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这里便是淳于氏人家的老家。故淳于氏的得姓始祖是淳于公。

二、迁徙分布

(缺)淳于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远古时的炎帝的后代人,封于州邑,让他们建立了州国。还同时封为公爵,于是州国的君主就称为州公。州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山东省安丘县。安丘县的东北边,至今还有个淳于城,这个淳于城,原来就是州国的都城。州国经一度亡国又复国,复国后就称为淳于国。再以后,淳于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了。淳于氏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后来因徙迁,有的于河内郡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一带)。

堂号

德感堂:后汉时有淳于恭,清净不慕荣利。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

============================================================

淳于姓宗祠通用对联

〖淳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滑稽载传;

博士知名。

——佚名撰淳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学者淳于髡,以博学滑稽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