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姓戈 觉得姓戈的人很少 想了解一下姓氏历史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3:38:20浏览:4分类:文字大全

姓戈 觉得姓戈的人很少 想了解一下姓氏历史

一、姓氏源流

戈(Gē)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2、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仍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亦为戈姓。

二、迁徙分布

(缺)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上古夏朝时候,有个东夷族建立的戈国,是夏王朝的附庸国。后来戈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而戈国这个国名,原来也是取自地名。在夏朝的少康帝使夏朝盛以后,少康的儿子“杼”,就并合了戈国,那里不再称戈国,还是称为戈地。而杼又将王族中的人分封到戈地去。随后,受封戈地的王族又形成一支以地名为姓戈姓。常州戈姓先世源于临海戈氏。目前常州地区约有戈姓人口13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064%。历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现了许多杰出人才。(余略)

三、历史名人

戈讪:明代著名画家,常熟人。

戈文:清代著名画家,苏州人。

戈载:字宝士(1786-1856),一字孟博,号顺卿,又号弢翁,江苏吴县人。父戈宙襄号小莲,著有《韵表互考》、《韵类表》、《字母互考》、《字母会韵纪要》等若干种。戈载世其家学,尤潜心於宋人宫调声律之学。嘉庆十二年(1807年)县学生,选贡士,为大学典簿。“中岁后境日贫乏,始出为汗漫游,依人幕下,佐会计事”。晚乃归里,以词学讲论终老。传世著作有《词林正韵》三卷,《宋七家词选》,词集《翠薇花馆词》多至三十九卷。(词友吴嘉洤谓《翠薇花馆词》凡六十馀卷,见《仪宋堂文二集》卷七《亡友七人传》。)诗集亦有二十卷。另有《词律订补》若干种不传。

戈涛:献县人,清代乾隆皇帝时为进士,在朝中做官。他以书法好出名,而且又著有《坳堂诗集》等。

戈源:戈涛的弟弟,也在朝中做官。他很关心百姓,任官期间,为政宽厚,让百姓受惠得益。而自己勤奋做事,亲力亲为,使许多事得到妥善的解决。

戈宙琦:清代著名画家,吴县人。

戈裕良:字立山(1764-1830),为清代乾嘉年间名噪一时的园林艺术家,他本是画家,后以造园为业,他将绘画艺术与园林建造结合起来,大江南北许多名园均出自其手。戈裕良祖居武进洛阳尚湖墩。出生于县城东门季子庙后。祖辈皆务农为业,其父振英,生四子,裕良行三,因家境清贫,少时即随父兄种树累石。他23岁时父亲亡故,为了糊口,他告别老母出外造园谋生。他筑的假山,别具风格,能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不需借助于牵罗攀藤,掩饰点缀,而逼肖真山,因此人称花园子。到清嘉庆初年时,他已名声在外,乾隆时江南一些官僚豪门,纷纷置园叠山,裕良遂为各地所争聘,得以大显身手,留下许多传世杰作。他的造园技艺堪称神妙,古今名家倍加推崇,称“苏州园林为我国第一,戈裕良制作的园林又为苏州第一。”

戈公振:新闻学家,名绍发(1890--1935),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临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戈氏望出临海郡。三国吴太平二年置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景州:在今河北省东光县及景县一带。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辈出。

2、堂号

平允堂、平寇堂:明朝时候,饶平县知县戈尚有,执法平允。饶平距海甚近,海盗常登岸骚扰。戈尚有不发兵剿。县内有一种毒草能杀人,百姓常用它做坏事。戈尚有把这些犯罪的集合来,宣布“禁止用毒草。已经犯罪的暂不处理,要你们每天拔毒草缴给衙门赎。”大家不知要干什么,为了赎罪都踊跃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个井里,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饮用。海盗突然登岸,在沿海井里提水解渴,所有海盗全都中毒而死。从此海盗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奸民想利用毒草做坏事也没法做到了。皇帝知道了,提升戈尚有为刑部主事。

====================================================================

戈姓宗祠通用对联

〖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临海;

源自戈国。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戈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民称召父;

画得宋风。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保山人戈允礼,天启年间进士,官麻城知县,有惠政,百姓把他比作“召父”(参见召氏联)。后官至工部侍郎。下联典指明代常熟人戈汕,字庄乐,善画,钩染细密,得北宋人画风。又能诗,兼善篆籀书。

文风丕变;

都监有名。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学,文风为之改变。下联典指宋戈颜为池州兵马都监。

-----------------------------------------------------------------

〖戈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门双进士;

两朝四画家。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戈涛、戈源兄弟二人皆举进士。献县人。下联典指明、清两朝,戈姓有四人为著名画家。明代有戈讪,常熟人;清代有戈文,苏州人;戈载、戈宙琦,吴县人。

-----------------------------------------------------------------

〖戈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临危不惧称勇者;

海量豁达号杰人。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戈姓望族居住地“临海”二字的嵌字联。

公诸同好增友谊;

振笔直书表诚心。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新闻学家戈公振(1890-1935)“公振”二字的嵌字联。戈公振,名绍发,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

都监著千城之绩;

提举倡正学之风。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戈颜为池州兵马都监。下联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学,文风为之改变。

-----------------------------------------------------------------

〖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归附兴朝,武略三建名郡;

昌明正学,文风一新太康。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戈预事典。下联典指元代学者戈毅事典。

五、戈姓辈分

在安徽省寿县一带戈姓辈分:中元才克仁道徳士金诚十辈,今亦有人扩充辈分延续使用,但也有将十辈循环使用,期中有些辈分也延伸使用,如善、家与道平辈,如戈善友(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戈善廷(毕业于新华学院);期中才与克辈分与一般辈分使用不同,不用在中间,而置于名后,如:戈喜克,戈侃克。在安徽寿县一带有两个戈氏聚居地:安徽省寿县堰口镇旭光村马西队与戈圩队。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本义:小木桩。今字作“杙”)

2. 同本义 [spile]

以钩弋压下枝,令着地。——《齐民要术》

3. 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 [a retrievable arrow with a string attached to it]。如:弋(系有丝绳的射鸟短矢);弋罗(矢缴和罗网);弋缴(猎取飞鸟的箭)

4. 指禽鸟 [bird]

十二月,鸣弋。弋也者,禽也。——《大戴礼记》

5. 姓氏

美孟弋矣。——《诗·佣风·桑柔》

1. 射。用带绳子的箭射猎 [hunt with bow and arrow]

戈,缴射也。——《玉篇》

弋凫与雁。——《诗·郑风·女曰鸡鸣》。疏:“弋,谓以绳系矢而射之也。”

公弋取彼在穴。——《易·小过卦》。虞注:“弋,矰缴射。”

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庄子·佉箧》

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吕氏春秋·功名》。注:“弋,缴射之也。”

2. 又如:弋射(射鸟)

3. 取 [take]。如:弋窃(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据)

1. 黑色 [black]

身衣弋绨。——《汉书·文帝纪》

2. 又如:弋祶(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弋阳腔

yìyángqiāng

[Yiyang tune] 发源于江西省弋阳县的一种古老戏曲声腔,亦称“弋腔”。由一人独唱,众人和腔,用打击乐器伴奏。它至今广泛留存在许多剧种中。

其它

在河南郑州登封市弋姓比较多 登封市大冶镇弋湾村是明永乐九年从山西洪洞迁至登封弋湾,明末清初时弋姓先祖做了大官,后在家乡仿洛阳府衙而建造了弋家大院,共四所一进三四合院组成,因此弋湾古代被称为“小洛阳”,后来弋家更是人才辈出。据说有48个顶子,即48人在朝为官。

弋(弋射)

古人用弓射禽鸟,使用的箭,有两类,一类是箭尾不系丝绳的,另一类在箭尾系上一根丝绳。这个丝绳叫做缴。前者是一般的射箭,简称射或弓射。后者则称弋,或弋射。早在周代,已有弋射。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子”。弋凫与雁,便是用带丝绳的箭射野鸭和雁子。后一句是说射到了野禽,同你烹食。《孟子·告之上》记,有两个人向弈秋学棋艺,一人老想着要拿弓缴去射大雁,听讲分心,未能完成学业。弓缴,便是弋射。《夜读拾得录(一○七)·反语释罪》一文中提到齐景公好弋,即爱好弋射。

系着生丝绳的缴箭,迄今没有见到出土实物,而在汉代画像石上,有刻凿的图像,当是当时的写实,可供参考。如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内,曾出土射箭图和弋射图,被射中的大雁,带着一条长绳,这就是缴。再对照另一幅射箭图,便看得很清楚了。

左边一人射中大雁,大雁带缴,无法逃脱。右边一人射中大雁后,连缴带雁,已有收获。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