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山西旅游值得去的十大景区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3 17:27:04浏览:11分类:旅游攻略

山西旅游值得去的十大景区

 山西的旅游景点很多,那么你知道山西的哪些景点才值得去吗,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山西旅游值得去的十大景区,欢迎大家阅读。

山西旅游值得去的十大景区

 1国内古战场之一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2五大名山之一 恒山

 恒山,中国地名。作为大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该山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扬名海外。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3万里长城关口之一 娘子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西口,山西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

 娘子关 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民国时期修筑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西入晋境太原的正太铁路和今天的315省道在此交汇相辅相成。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门、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4中国四大古镇之一 平遥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四周与介休、祁县、文水、汾阳、沁源等县市接壤。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平遥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有300多处古迹。?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双林寺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木构建筑之一。

 平遥县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5四大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同时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7中国最古老的木塔 应县木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国家AAAA级景点。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8黄河唯一瀑布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中国黄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距太原大约5、6个小时车程;距西安大约2个多小时车程。

 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落差9米,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9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 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10中国第一宰相村 闻喜县裴柏村

 素有?中华宰相村?之称的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出自这里的声名显赫、威震华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的裴氏家族,自周秦绵延两千余年,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怎么样

1、九龙山自然风景区,主峰海拔1724米,海拔千米以上有近万亩原始状态的天然林,具备中亚热带绿阔叶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有植物173科637属,1340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18种,有脊椎动物149种,享有“生物基因库”的美称。保护区内不仅有神秘的“野人之迷”其壮观的十里猴头杜鹃长廊,更属全国罕见。九龙山自然景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胜景,交通便利,与天下第一武庙—关帝庙、死海、舜帝陵庙有高速路连接互为一体。

2、水涛沟自然风景区位于山西绵山后山的水涛沟自然风景区,全长15公里,有古树、怪石、山花与长年流淌不息的山水,经过人工塑造的动物、人物典故和几十处大小不一的瀑布群、水帘洞,以及星星点点的茶楼、酒肆、木屋、藤桥、石桌凳,构成了秀比江南的自然风光。  水涛沟自然风景区群山环绕,高峰入云,清清的溪流从南面沁源县的马跑泉发源,千回百转,流过长30华里的岩沟,滋润着数百顷良田,孕育了绵山数千年古老的文明。

3、

天脊山自然风景区地处绵绵太行山腹地。位于山西省与河南省交界处,距平顺县城35公里,离河南林州市18公里。景区总面积1419.1公顷,海拔1886米,被誉为“天之脊”。天脊山素有“赛江南”的美称,完好的植被、清澈的泉水、美丽的传说……荟萃了太行山水之精华,集奇、险、绝、秀、幽为一体,气候宜人,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险写生的理想去处。

天脊山自然风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山峰奇险独特,高耸天际,直入云霄。

4、介休绵山自然风景区,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山光水色,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点。绵山风景区,因自然景观奇险秀和春秋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于此而著称,寒食节也源于此。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

5、历山自然风景区,是中条山脉的一段,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翼城、垣曲、阳城、沁水4县的交界处,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最高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集旅游、探险、狩猎、考古、写生、度假为一身的综合性风景区;是一个大气、土壤、水源、环境质量品位极高的、无污染的自然风景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忻州宗教旅游的著名景点。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位置中的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米,为华北最高峰。层峦叠蟑,峰岭交错,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

清泉碧池,满山镶嵌,历史上誉为有灵气者二十余处。其中跃鱼石窟,位在山崖,径有尺许。每年清明节前后,窟中有鱼随流水拥挤而出,甚至于破身暴鳃,五六月后方止。鱼大者过斤,小尾数两,多为鲤鱼和鲫鱼,味道特美。清人张绅描述其为不许鹰鹤渡,谁知鲸鲤来。冲风疑破壁,激水自生雷。

佛洞妙石,得名者三十余处。其中牛心石,状如牛肝。传说牛魔王归依佛教,修成正果。其妻罗刹女情丝难断,追赶到此。牛魔王剖腹自杀,以明心迹。后化作此石,刮削石粉食后可疗心疾。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丛臣竞请凿取。康熙皇帝御笔岁月二字,意谓石头虽大,岁月无情,任意凿取,必然毁了名胜。

《清凉山志》是这样描述五台山的:清凉山者,乃文殊大士之化字也。雄据雁代,盘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障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状焉。其间,鸣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幽涵神物,蓄泄云龙。萦纡盘据,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竞发。白云凝布,在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一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五台山的奇秀风光,可谓千古传诵。

五台山最奇妙的自然景观,莫过于圆光射游人之影。一般的彩虹,多发生在降雨以后,呈弧形。五台山天不下雨,也会出现彩虹,呈圆环状,有时圆环可达到内外两圈。更为奇特的是七彩圆环中,会出现各种景观,或飞禽、或跑兽、或殿堂、或佛像、甚至是观察者自己。这种由物理、地理、气象等诸条件综合巧汇成的自然景观,壮丽神秘,历来被宗教界视为镇山之宝。

五台山,植物品种多达600余种。其中优质牧草近400余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导致了历史悠久的六月骡马大会。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200多种。唐代武则天探家回并,闻听佛地花异,曾从五台山移植了许多名贵花草,栽种在御花园内。药用植物150余种,其中台参、黄茂、黄苓等药材质量上乘,名闻中外。菌类植物台顶香蘑,既是珍贵药品,又是食用佳肴。历史上被钦定为贡品,今天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乘礼物。夏秋之季登临五台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而在山阴古洞中,又可以欣赏到千年冰、万年雪,真可谓敷演清凉,四时风雪飘飞,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

五台山,最早称五峰山,是说重山复岭中突兀拔起五座主峰。宗教活动在山内盛行以后,发现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依据中国历史上台的发展演变过程,改称为五台山。另外,五台山还有清凉山、紫府山、圆光山、白云山、雁门山、灵鹫山、五顶山、五龙山等别名。或据史实,或依经籍,或源传说,无不情趣盎然。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来命名。分别称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五台具指,东台望海峰、西合挂月峰始终如此。其余三台历史上曾发生过变化。北台,最早定为大黄尖山,后改为叶斗峰;中台,最早定为叶斗峰,后改为翠岩峰;南台,最早定为翠岩峰,继改为古南台,最后定为锦绣峰。五台具指的变迁,应是历史上宗教活动中。必由北向南发展的客观反映。今五台山五座主峰,东台、北台、西台、中台为一列山脉,南台独立为峰。山石多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组成,强度较大,不易剥蚀。形成了山顶平缓,可降飞机;沟谷纵深,状如U形的特殊风貌。五座台顶,又各具景观。东有离岳火珠,北有玉涧琼脂,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中峰则有自明之金,环光之壁。一代诗宗元好问惊叹:此景祗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顶端若鳌脊,环周三里,建有望海寺。伫立台项,可见云雾在群山中弥漫,露出点点山尖,其情景,有如海上浮舟。云海时而平静,轻柔如绢;时而上下翻腾,云浪滚滚。云海上的峰尖时隐时现,象是在急浪中飘游。登顶观日出,能见一轮红日跃出云海,海天一片通红,犹如红绫,煞是壮观。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二千四百八十五米,顶端若覆盂,环周一里,建有普济寺。《清凉山志》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二千七百七十三米,顶平广,周二里,建有法雷寺。由明月西沉时远望,有如悬镜而得名。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为华北第一峰,其顶平广,周四里,建有灵应寺。民间有躺在北台顶,伸手摸星星的说法。《清凉山志》载: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尝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东望海气,北眺沙漠。

中台名翠岩峰,海拔二千八百九十四米,顶平广,周五里,建有演教寺。该峰与北台、西台接臂而座,南眺晋阳平川,北俯雁门雄关。巅峦伟峙,翠霭浮空,故名翠岩峰。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来,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胜数,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纷至沓来,朝山礼佛和参观游览。

五峰巍然,顶皆平广,千峰环开,钟灵毓秀,佛家以此为佛山灵区。《大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宝藏陀罗尼经》也称: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前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日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大震那,或震旦国,都是指中国。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是梵语音译,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有时称文殊大士,有时称文殊童子,都是指种种应化。《华严经》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同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菩萨侍左方,其塑像多骑狮子。一般的佛教经典都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教之区。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公元前七六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过后称为佛陀,略称为佛,意思就是觉悟者。因他的家系属释迦族,一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圣者。释迦牟尼是王子,曾娶妻生子,后出家苦修,成道后旅行古印度各地,宣传他的教义,信徒弟子也越加增多。经典所载,佛说东北方有山曰五顶,释迦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于中说法,因此,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也名扬海内外。

究竟在什么时代,五台山开始创建寺院呢?

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端坐祥云,从西天飘然而来,知是有佛感应,随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巧遇正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国(今印度)高增摄摩腾和竺法兰,即相邀同至中国。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汉明帝一见释迦牟尼佛像,果然和梦中所见一样,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阳白马寺,并着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来到清凉圣境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的腹地台怀,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分不出两样,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于是,汉明帝颁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灵骛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灵鹫,指东土五台山腹地与西域灵鹫山相仿佛。这样,洛阳白马寺与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就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寺院。大孚灵骛寺就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

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名气越传越远,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间又有佛法的起落兴衰,各个时期的情况亦不大相同。自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二百多处。周武灭法,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一样,寺庙毁灭的情况十分严重。隋初,又复建寺庙,佛教再兴。在佛教极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多达三百六十多处。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随入中落,寺庙减少。宋、辽、金、元各代,虽屡有修建,但由于战乱毁坏,未能尽数复原。到了明代,佛教再兴,五台山重修和创建寺庙院庵多达百余处。清代以来,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有的青庙改为黄庙,并新建黄庙,出现了青黄二庙各具特色,汉、藏、蒙、满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佛地风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正确贯彻宗教政策,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拨出大量资金维修和翻修寺庙。僧人也以庙养庙,用布施钱币补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饬寺宇。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台山,高齐时为北方地区研习《华严经》的中心。唐代高僧澄观将华严字发展到巅峰,曾为七帝之师,被敕封为教授和尚、清凉国师等等,尊为华严宗四祖。华严宗的真正兴旺光大,是在澄观时期。《华严经》中叙述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东北方的清凉山。五台山不仅位于唐都长安的东北方,也在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东北方。山内气候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与《华严经》所说吻合。凡此种种,五台山佛教便请文殊菩萨东来定居,改称五台山为清凉山,尊为中华大地上文殊菩萨携带家眷、游行居住、演教说法的道场。其后,又对文殊菩萨展开详尽的研讨,使文殊菩萨的形象不断高大丰满,最后上升为七佛之师、三世诸佛以为母。成为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五台山佛教在学习、继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创立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菩萨信仰,并从佛学理论与佛教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对四大名山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鼎足轻重的影响力。

五台山地处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来受到封建王室的极端重视。从北魏孝文帝在山内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礼扎五台山者,更是从未间断,数不胜数。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书写着敕建二字。达官显贵,纷纷效仿。文人墨客,挥笔吐情。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就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特殊位置与功效,于北方地区民族团结融合问题上一直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民族对抗的产物,则五台山佛教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

五台山,一直是名僧汇粹的地方。东晋高僧慧远,就诞生在五台山东麓的原平县。北魏时期的昙鸾、灵辩、令休、法聪、嘉福;北齐时的刘谦之;隋代的惠龙、解脱;唐代的道宣、窥基、慧祥、澄观、法照、鉴真;宋代的慧悟、成觉、善慧;金代的苏陀室利、慧洪、法冲;元代的八思巴、胆巴、真觉、了性、弘教、海云大士;明代的大宝法王、妙峰、憨山、紫柏、镇澄、释达也失、如馨律师等等,这些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师巨匠,或出生在本地,或在山内居住多年,或终身修持山寺,皆对五台山佛教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的显赫位置,使得不少国外佛教信徒慕名而来。盛唐时期,五台山成了国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学府。唐以后,国外高僧仍然不断朝拜巡礼五台山。五台山佛教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外扩散着影响。唐贞观年间,新罗王国的高僧慈藏来五台山参学。回国后,在朝鲜半岛开辟了五台山。以中台的真如院为中心,积极宣扬文殊信仰,使中国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鲜半岛开花结果。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日本国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打记》,其中对五台山佛教有着详细的描述,在日本国内影响很大。中国宋太平兴国年间,日本国南部东大寺的高僧来到中国,朝拜了五台山。回国以后,计划将爱岩山改称五台山,仿照中国五台山中最古老的大清凉寺,创建日本国大清凉寺。可惜宏愿来现,人先圆寂。其弟子请求朝廷恩准,将原来栖霞寺内的释迦堂改称为清凉寺,后成为集天下信仰的名刹。中国五台山古刹被移到日本,可以说五台山信仰已经普及到了东亚地区。今天,五台山佛教,又吸引着众多的东南亚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

五台山佛教宗派,大的方面分为青教与黄教两大系统。青教是汉传佛教的总称,先后有过法相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及其属下的临济宗、临济岔宗、曹洞宗等等。比较特殊的是摩腾法兰宗,历史上,显通寺僧人认为该寺创建于摩腾法兰之手,便将该寺宗派自诩为摩腾法兰宗。其教义为禅宗与净土宗的揉合,时代不应早过明。黄教,是藏传佛教的总称。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唐代与元代两说,清代达到顶峰。清初,朝廷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僧人也由和尚变作喇嘛。从此,五台山出现了汉族喇嘛,这在全国还是罕见的。五台山黄教,在清代分菩萨顶札萨克与镇海寿章嘉两大系统。僧人有汉、满、蒙、藏、土各民族信徒,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圣洁之地。

五台山寺院组织,分子孙与十方两种。子孙庙接受小沙弥,按师祖、师父、徒弟、徒孙序列排位。一个寺庙内分成多个家族。寺庙除共有财产外,每个家族还可以有私产,像房舍、金银等等。师付圆寂后,徒弟要分遗产。子孙庙严格规定,本寺职事必须由本寺僧人担任。家族拍卖私产,必须售给本寺其它家族。五台山大部分寺庙,属子孙庙,他是保持五台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组织形式。十方庙,不准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辈称呼。云游僧人进寺,挂了挡,就是寺庙中的当然一员。只要遵守戒规,具有相当能力,即可担任重要职事。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庙,有狮子窝、清凉桥、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响最大。

五台山寺庙,北齐时号称200余座。唐大中年间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佑年间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O3)碑刻90座,分四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104座,其中五座台顶以内的寺庙称台内寺庙,有68座;五座台项以外的寺庙称台外寺庙,有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计有青庙3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为菩萨顶、罗候寺。公元1956年调查,发现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现存寺庙四十三处,其中台内三十七处,台外六处。

今天,五台山已经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

我国保存下来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东大殿,则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鼻祖与典范。唐代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年间,均在五台山留下了典型的木结构大型建筑物。唐代建筑庄重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辽金建筑大胆减柱,元代建筑粗扩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巧,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五台山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历史沿革连续性强,建筑规模宏伟,细部构件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在全国绝无仅有。完全可以说,五台山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国古代寺庙木结构建筑史。

五台山,还有众多的佛塔宝刹。从使用材料上看,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从建筑形制上看,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从性质上看,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增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从时代上看,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从规模上看,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从全国现存佛塔价值角度考虑,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稀世珍品,皆可独领风骚。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所罕见的。

五台山的佛像,有关部门仅对37座寺庙调查,数字就达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会成倍于这一数字。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至今,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五台山又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农历六、七月,三伏骄阳炎炎,燥热难耐,然而五台山却气候清凉,爽快宜人。这里峰峦叠翠,嘉木葱笼,野花烂漫,清泉遍地,伽蓝寺宇,散布其间。时有清风徐徐,拂人面颊,蓝天上白云从头上飘过,洒一阵碎雨,复又阳光灿烂,满目清新。盛夏白昼,气温适中,早晚还略显些凉意。在这清凉圣境避暑调养,确实是一件称心惬意的快事。

总之,五台山风光壮美,景色独特。境内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松亭亭,泉淙淙,云山雾海沉浮中,楼阁姿容秀。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到处有景致,到处又隐伏着神奇的秘密。世人赞说:五台归来不看庙。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