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扫帚”的读音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8 03:59:37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扫帚”的读音

“扫帚”的读音是:sào zhou

解释:扫地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也叫“扫把”

造句:

1)开始干了,我们先把扫帚拿在手里,再把它往前摁好,再把它向下拖,一小块地就扫好了。接着,我们按照同样的方法,把所有的地都扫好。最后,我们拿一个簸箕。把簸箕斜一点点,再用扫把把垃圾用力扫进簸箕里就可以了。

2)瑟瑟的秋风像巨大的扫帚,扫光了满树的绿叶。

3)?两笔像被墨抹过的扫帚眉,几乎连生在一起。

4)?是他们,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是他们,用一个簸箕端出了城市的整洁;是他们,每天清晨奏响了劳动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5)他那又黑又粗的眉毛就像两把大扫帚。

扫帚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扫帚[ sào zhǒu?] ?、簸箕[ bò ji ]?

一、扫帚详细释义

1、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

2、《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

⑴、《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

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⑶、 赵树理 《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3、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二、簸箕详细释义

1、扬米去糠的工具。

2、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为簸箕。” 唐 锺辂 《前定录·刘逸》:“我读《金刚经》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说初坐时,见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

①、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镫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是把桥将士 孙飞虎 。”

②、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这个高大的中年庄稼人,不仅帮助寡妇老婆儿,把大黄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帮助她把淘好的粮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箩、簸箕……统统搬到磨棚里来。”

三、扫帚简介

1、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源于中国。

2、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

3、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

4、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四、簸箕简介

1、簸箕是一个词语,读音为bò ji,释义有三种,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

2、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

3、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4、斗和簸箕被赋予神秘的占卜色彩,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

5、另外还有叫做簸箕板的小吃。出自贾思勰 《齐民要术》。

扫帚的正确读音:Sào zhǒu。

一种多用途扫帚,包括扫帚头支架、扫帚头和扫帚支杆,支撑杆的一端设有一个小铁锨,另一端支撑杆安插在支杆内,并且把小铁锨被扫帚头支架包裹着,在扫帚支杆的表面上设有滑道和固定件。

当需要用小铁锨清理垃圾时,向下推动固定件使支撑杆连同小铁锨头伸出扫帚头外,这样就可以利用设在支撑杆上的小铁锨进行有效的清除有粘性的垃圾。

清理完后,把支撑杆缩进扫帚支杆内,并用固定件进行固定,这样就恢复为一般普通扫帚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安全实用,使用非常方便,还可以对有粘性的垃圾进行彻底清除。

农村晒谷扫地,离不开扎竹枝扫帚,但是竹丫上的叶片一般需要人工摘掉,费工不少。先把鲜竹枝砍下,摊开,用适量的食盐兑水后,喷洒在竹叶上,再投入饲养草鱼的池塘中,只须一夜时间,竹丫枝上的竹叶,就会被草鱼吃个精光。

然后将竹丫枝打捞上岸,经太阳晒干后,便可加工捆扎成扫帚。这样既省工又省力,同时叶片又养了鱼,真是一举两得。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源于中国。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南齐书·刘休传》:“令休于宅后开小店,使王氏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

《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