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什么是冠礼和笄礼?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8 10:49:56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什么是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女子到了20岁,如果还未许嫁,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古代人普遍结婚年龄都很小,很多十几岁就结婚出嫁了。那古人到底有没有限制结婚年龄和成年年龄呢?其实古人对于成年礼要比现代人重视多了,还有专门的冠礼和笄礼这种仪式。过了成年礼就证明可以结婚生子了,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对于男女成年的规定年龄都有所不同。如果是像汉朝初期,刘邦想要大家多生孩子,所以就把结婚生子的年龄定低一点,人口比较稳定了那这个年龄就定高一点。不过和现代人相比,虽然成年的时间差不太多,但是结婚就算很晚了。

生在古代,留什么发型十分讲究,那里隐含着一个少男少女的年龄密码。

三四岁至八九岁,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发,这个年龄段统称“垂髫”。到了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孩儿们会把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叫“总角”。

到了十五岁,男孩子们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所谓“束发”。发型自己说了不算,戴帽子更是事关重大,那需要一个庄严的仪式,就此宣告,你成年了。

在我国古代,不管男孩女孩,一到成年就要举行特殊的成人仪式,改变发式,男戴冠,女配笄,分别叫做“冠礼”和“笄礼”。

“冠”字从古文字形上看,最初是“用手戴帽子”的意思,由此演变为指帽子。不过古代的帽子跟现在的不同,更像是头上戴的一种装饰物,而且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

冠礼是古代为贵族男子举行的加冠仪式,以示成人。具体做法是在宗庙中将接受冠礼的人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要戴“冠”并取“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

《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意思是说,二十岁时身体尚未强壮,但要举行冠礼。因此,“弱冠”一词就用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清代袁枚在《祭妹文》中写道: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大意是说,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

我国古代对冠非常重视。不仅男子成人时要加冠,而且冠一旦戴上,轻易不会摘下。《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载了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的故事。

讲的是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在卫国期间遭遇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冠下的丝缨被击断,就在他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谋害。子路因此被后人看作是为捍卫冠冕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古代在戴冠这件事上不但尊卑有别,而且男女有别。在唐代以前,妇女是不能戴冠的。唐代以后,贵族女子才可以戴冠。所谓的“凤冠霞帔”,是只有贵族女子才有资格佩戴的装束。

古代女子发饰多种多样,有笄、簪、簪花、钗、梳钗、环、步摇、凤冠、华盛、发钿、金钿、银钿、扁方、流苏、梳蓖等。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说文解字》曰:笄,簪也。“笄”就是古人盘头发或者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由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插上一根簪子。发式的改变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汉代经学家郑玄对此的解释是: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后来,人们就用“及笄”一词,指称女子年满十五岁。

例如《儒林外史》: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而“笄年”是指女子初加笄之年,即十五岁。例如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意思是说,我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十五岁了,还没有嫁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女子,尤其是年轻女子的年龄,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形状奇异的美丽花朵,古人常用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一诗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姿态轻柔美好,如豆蔻初放一般。因此,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其他如女子十六岁称“碧玉年华”,二十岁称“桃李年华”,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等,也都是拿美好的事物作比,形容女子的青春韶华。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