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中国篆刻教程的目录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8 23:36:27浏览:11分类:星座大全

中国篆刻教程的目录

第一章中国篆刻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源流及其时代特征

第一节概论

一、中国篆刻(印章)的形成与应用

二、构成的媒介与特点

第二节印章的类型与应用

一、按印文内容分类

二、按印章制作工艺分类

第三节中、西印章的研究与比较

一、中、西印章皆起源于印模

二、中、西印章在形式、印面上的差异

三、中、西印章在用途上的差异

第二章篆法(习篆)”

第一节篆书在统一规范中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大篆

三、小篆

第二节篆书的书写

一、用笔

二、笔顺、结体

第三章篆刻工具、印材工具书

第一节工具和材料

一、刻刀

二、笔、墨、纸、砚

三、砂纸

四、印床

五、印泥

六、钤印

七、棕帚

八、拓包

第二节印材

一、青田石

二、昌化石

三、寿山石

第三节工具书

一、印谱

二、字典

第四章临摹与创作

第一节摹印

一、摹写

二、摹刻

三、修改

第二节章法

第五章边款

第六章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第七章两汉官私印的类型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印(官印、私印)

第九章隋、唐、宋、元、明、清官私印

第十章明代篆刻家

第十一章清代篆刻家“浙派”西泠八家

第十二章清末民国近现代诸家

第十三章各类风格印章作品选

篆刻的步骤与方法

一、篆刻章法

二、上石的方法有两种

三、刻白文印

四、刻朱文印

五、刻肖行印

六、刻边款

七、印章的养护

附录: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要求和时间安排

附一、李建东《大观楼长联印谱》作品选

附七、李建东篆刻作品选

附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5级艺术市场专业、习作作品选)

附十四、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5级中国画专业、习作作品选)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关于“篆刻”的含义、“篆刻”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古代的玺印制度首都师范大学赵宏教授的《篆刻教程》有生动、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枝蔓。  “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传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后,文人篆刻,才渐渐拉开帷幕。在此之前,“篆”与“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进行的,到宋元以后,篆刻的材质也由原来的铜、玉等转变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这种由“被动”到“主动”变化,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得到提升。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 “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皋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代表邓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邓的弟子吴让之、融合皖浙两派的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师级人物!

有关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发展史,请详细阅读沙孟海的《印学史》这是一本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学习篆书,学习篆书的第一步是识篆,《说文解字》就是我们识篆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在古文人中,文字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如民国的大学问家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等,都熟记《说文解字》,对于学习篆刻和篆书者而言,这也是必修课。篆书由秦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入手还是清代篆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入手说法不一,从客观讲,清代篆书较易入手,比较适合出学,走这个路子的人也比较多;而秦篆对线条力度的要求极高,不允许一丝偏差,容易使初学者失去信心和兴趣,故我们不支持由此入手,但日后不能不学。

篆刻与篆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学书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篆刻以刀法至上,而刀法种类繁多,我们主要使用冲刀法和切刀法,这些内容在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版副总编辑李早先生的《怎样学篆刻》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该书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想提升自己对篆刻章法的认知和理解,可参考西泠印社社员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讲》,内有大量篆刻经典作品,系统化、调理化地给篆刻章法处理技巧分了类别。在平常,我们还需大量观摩印谱,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和享受的。 面对一件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会无法解读(无法从中获取信息),就是所谓审美的“失语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解读呢?既然是审美,那么,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观因素外,必然会有一些客观的评判标准。我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经验,借用平时用来评点菜肴的“色、香、味、意、养、形”六大方面,试着讲讲对如何进行篆刻作品解读,或许对一些初涉篆刻的朋友有所启发。

一、“色”。主要是指视觉效果、观感。我们面对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处着眼。解读作品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章法要看分红布白是否视觉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匀,是否气韵生动。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统一和谐,是否腾挪变形有度,是否生造夸张过度,是否相互关照呼应。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当,是否自然,是否刀笔相融笔意传达到位,是否轻重徐疾富于节奏。总之,在大的视觉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个基本的定位。

二、“香”。指“香气”,原本是指菜肴的嗅觉效果。用在篆刻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篆刻作品的“气”或者“气息”,我们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气、书卷气、山林气、村野气、江湖气、庙堂气、狂狷气、奇气,甚至是戾气、俗气、匠气、习气。它或浓或淡,或清或浊,或远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气息是作品气质品位的体现,它往往是评判一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

三、“味”。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风格定位,是醇古还是辛辣,是淡雅安宁还是生猛活脱,是寓巧于拙还是空灵淡定,是艰涩难咽还是味滞杂陈,是形同嚼蜡还是回味无穷,是清淡还是呛鼻。虽说酸甜苦辣各有所爱,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调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肴来的。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尽量做到就味论味,尝尽百味才能成为一名美食家。

四、“意”。就是指意态、意韵、意境、用意、创意。“意”是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现力、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无论写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态意趣的篆刻作品是不成功的创作。用意贵自然,忌做作或用意太显。

五、“养”。是指营养。就篆刻作品而言,就是指作品的根源、基础,要看是否取法有源、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经验,是否根正苗红,是否缺钙软骨缺铁贫血,是否脂肪过剩导致痴肥,是否营养不良萎靡不振,是否内分泌失调导致满脸豆豆,是否气结虚火徒生浮躁,是否催生早熟,是否夹生囫囵,是否营养失衡。

六、“形”。是指形制、形式、样式,一些可视的外部特点。篆刻中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都会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我们要看作品所采用的形制形式是否适当(比如,随意形、加分栏是否应用得当),阴刻阳刻的使用是否得当,印文布局配篆是否合理,章法字法刀法是否配合协调到位,边栏与印文是否和谐,等等。

以上六方面的发挥,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另外,每一种艺术都具有自身特质,但是它们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譬如,篆刻之于文学绘画的意境,篆刻之于书法的笔情墨趣,篆刻之于音乐舞蹈的旋律节奏,篆刻之于建筑雕塑的空间结构,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解读篆刻作品时提供更广阔的联想空间,我们可以“印外读印”,可以从作品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总之,解读篆刻作品的过程是复杂而有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是“二度创作”当我们掌握了一套解读的路径,可以对一件篆刻作品从外而内地层层分析理解,那么,解读的过程就成为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了 。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现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王□、易熹、王大昕、乔曾劬、钱瘦铁、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来楚生、傅抱石、黄琦等,而以齐白石影响最大。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和黄易,进而又追摹赵之谦和汉凿印。他还把《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汉、魏碑刻书法,融化到他的篆刻中去。他以简练的单刀法和汉代《急就章》的神韵,创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齐派风格。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