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郑板桥是哪里人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9 02:23:51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郑板桥是哪里人

郑燮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六年(公元1736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账济灾民一事,触犯权势而罢官。晚年居扬州,卖画自给。工诗文书画,兼篆刻。善画花卉,尤长兰竹。书法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曾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郑板桥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并带幽默讽刺诙谐之趣,特别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 郑板桥书画印章,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多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 ”、“十年县令”。“七品官”、“化血为炉, 铸古今”、“畏人嫌我真”。“ 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婆娑的风竹是郑燮最喜爱描绘的对象,通过对竹子的描绘抒发自己的胸襟,以象征虚心、坚贞、高洁的情操。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出名。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板桥名 “郑燮(xiè )”,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是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字义:

燮——表示用言语调和。本义:协和;调和

出处:

燮友柔克。——《书·洪范》

?

古人取字往往与名相联系,郑燮的字“克柔”即从尚书的“燮友柔克”而来。

?

?

?

?

履历:

?

? 郑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壬子年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

著作:

?

? 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

?

书画:

?

? 郑板桥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

——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郑燮真迹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