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长干行二首的注释译文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0 01:30:40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长干行二首的注释译文

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下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⑶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⑷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⑸滟(yàn)滪(yù)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⑹天上哀:哀一作“鸣”。

⑺迟行迹:迟一作“旧”。

⑻生绿苔:绿一作“苍”。

⑼胡蝶来:一作“胡蝶黄”。胡蝶,即蝴蝶。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云:“杨升庵谓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唯**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引太白‘八月蝴蝶黄’一句,以为深中物理,而评今本‘来’字为浅。琦谓以文义论字,终以‘来’字为长。”作‘黄’字亦有道理。

⑽早晚:多早晚,犹何时。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⑾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⑿妾:一作“昔”。

⒀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⒁下:一作“在”。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

⒂发:出发。扬子:扬子渡。

⒃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⒄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⒅浮云骢(cōng):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⒆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⒇翡翠:水鸟名。“好乘”四句:一作“北客至王公,朱衣满汀中。日没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二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时期入手, 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苕溪渔隐丛话》:山谷云:太白集中《长干行》二篇:“妾发初覆额”,真太白作也。“忆妾深闺里”,李益尚书作也。……词意亦清丽可喜,乱之太白诗中,亦不甚远。

《唐诗归》:钟云:古秀,真汉人乐府。谭云:人负轻捷妍媚之才者,每于换韵疾佻,结句疏宕,太白尤甚。

《唐诗快》:虽是儿女子喁喁,却原带英雄之气,自与他人闺怨不同。

《此木轩论诗汇编》:写他贞信处极其妖邪。句句小家气,方是此题神理。似《西洲曲》(末二句下)。

《唐诗别裁》:“蝴蝶”二句,即所见以感兴(“双飞”句下)。“长风沙”在舒州。金陵至舒州七百余里,言相迎之远也(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此诗音节,深得汉人乐府之遗,当熟玩之。

《历代诗法》:青莲才气,一瞬千里;此篇层析,独有节制。

《唐宋诗醇》: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迁回折,一往情深。尝爰司空图所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为探得委曲之妙,此篇庶几近之。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明艳娇憨,盖有所指。

《唐诗三百首注疏》:二章词意,前后层次,一线贯通,不可折断,直作一首读可也。

《李太白诗醇》:严云:“两小无嫌猜”,极寻常情事,说得出。又云:“低头”云云。盖常情羞生,此却羞又云:“不叮触”、“天上哀”、或迈或远,难为情。

千家诗: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原文译文赏析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①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抱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行》 是李白乐府中卓异的一篇,表现了李白对妇女命运的真挚关切和深刻同情。长干,在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南的一条巷。《长干曲》本为乐府古辞,主人公即女子:“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是以摇舟弄潮的船家女。唐人崔颢、张潮等拟作,也都以女子为主人公,可见《长干》 之曲主要是写女子生活。长干里位于长江之侧,当时这里的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商人经常往来于长江上下游。长干里经商的人一定很多,因而形成特色。李白第二首《长干行》 写道:“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在巴陵。”张潮 《长干行》也写道:“商贾归欲尽,君今尚巴东。”可见前往巴陵经商的人很多。商人一去经年累月不返,商妇相思遂成一较为显明的社会现象,一时文人多有以此为写作题材。李白继承了乐府古辞,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又予以拓深和提高。原作共有两首,而以第一首尤为突出。在这里,李白以其敏锐的眼光,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年轻商妇的形象。与其它闺怨诗不同,本诗描写的女子与她的丈夫有着青梅竹马的深挚爱情,因此她们之间的分离与相思也才最能打动人。

诗以回忆的形式,通过第一人称口吻,娓娓叙来,那时候他们都小,同住在长干里。她的额上覆着一层刘海,手里拿着刚刚折下的花枝;他跑了过来,手里拿着诱人的青梅,胯下一根竹竿为马,围绕着院中的井栏玩耍。她跟他在一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诗歌将童年时情窦未开的少男少女那亲密、纯真的友情,通过青梅竹马这一典型事物,形象而又活泼地再现了出来。十四岁,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十四为君妇” 四句回忆她初婚时情景,“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活脱脱将一个初婚 *** 的羞怯,娇柔描画出来,而“千唤” 二字亦将男主人公的痴情与憨厚表现无遗,这二句是对“羞颜” 的渲染,蕴含了多么丰厚的爱意。“十五始展眉”四句,是婚后甜蜜生活的写照。她走过了羞涩的少女到 *** 的转变历程,开始了热烈的爱情生活。“愿同尘与灰”是她的誓言,“抱柱信”,“望夫台” 二则典故表达了这誓言的具体内容。传说古代有一位青年尾生,与情人相约在桥下见面,到时女子未至,河水上涨,尾生守约不去,终于抱柱溺死。后世便用 “抱柱”比喻坚贞的爱情。(见《庄子·盗跖篇》)望夫台的故事很普遍,传说古代有妻子登山望夫不归,最后变成一块石头。这两则典故在这里一用于夫,一用于妻,说明二人爱情的坚贞,与其它闺怨诗中女子害怕丈夫有外遇不同。“常存” 与“岂上” 表现了女子对此的自信。这两句是全文的关键,既是对以上十四句的总结,又巧妙地通过誓言过渡到下文的思夫。

她以为人的一生就应该这样长相厮守,永不分离,谁知“岂上望夫台”不幸变为“竟上望夫台”,而且来得这么早。度过了两年甜蜜的婚后生活,丈夫终于离家去蜀地经商。阴历五月,江水上涨,生长在长江边的人,大都知道瞿塘峡的滟澦堆。不知什么时候就流传下来的民谣说:“滟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触。”滟澦堆,这是瞿塘峡口的一块巨大礁石,在五月的大水里隐藏着,行船稍不注意就会触礁。这位 *** 不禁对丈夫的安危深深地忧虑着,而那西岸凄厉的猿声也每每令她惊颤不已,《水经注》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的不仅仅是行旅客商,独守空闺的佳人 *** 更为之断肠。

“门前迟行迹” 以下,诗人笔锋一转,又具体描写 *** 无尽的离愁。丈夫离家已久,门前他昔日留下的足迹,一一已生绿苔。这两句一是表明 *** 闺中寂寞,一是表现她的坚贞,为丈夫谨守妇道。丈夫在外,她须谨重持身,不可轻率出门,招人非议,门前绿苔便为见证。然而绿苔封门,却难封住一颗年轻的心,那旧行迹,行迹上的绿苔,无时不在惹动相思。因此,门前死一样的绿苔与她那澎湃跳动的内心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苔深不能扫”,也无力扫,正如排遣不尽的相思不可扫一样。“落叶秋风”渲染了萧瑟的环境。秋风阵阵,落叶片片,今年的秋风似乎来得特别早,这是对她萧瑟内心的点染。“八月蝴蝶来”,四句,以双飞蝴蝶对比自己的孤独寂寞,对红颜在静静的端坐中销去,怀着一股强烈的哀怨和无可奈何的叹息。最后四句,是极度相思中的誓言,表现了她盼望丈夫归家的急切心情。如果良人早晚回来的话,她将相迎到长风沙。长风沙,在今安徽安庆市东长江边上,距长干里约七百多里。不以七百里路为远,见出 *** 相思之苦及相思之深。经过五月、八月的相思,绿苔与蝴蝶的渲染,诗人在结尾以 “相逢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的誓言,将全诗推向最 *** , *** 的形象完整而鲜明。

全诗采用年龄序数法,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低头暗壁,千唤不回,直到展眉发誓,最后冲出长干,完整地刻画了 *** 的成长过程,其形象在中国古代闺怨诗里也是独放异彩的。在艺术表现上,李白明显受到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 的影响,采用了年龄序数法。但诗人又有发展,不是简单地带过,而是在每个叙述出来的年龄上,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 *** 一个成长阶段的完成。诗的后半部分,又明显受到 《西洲曲》 的影响,通过季节与景物的转换,刻划女主人公愈来愈深的相思。《长干行》一直为后人所传诵,以致掩盖了诗人另一首也有着很高水平的诗。《唐宋诗醇》 说这首诗:“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这个评价还是很贴切的。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释

 ①长干行:乐府曲名。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

 ②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④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⑤暂:暂且、姑且。

 ⑥借问:请问一下。

 ⑦或恐:也许。

 译文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或

 喂,小伙子,你住在什么地方?姑娘我就住在长干附近的横塘。把船儿停下来问你一声,也许我们俩是同乡。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却拥有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之“有文无行”说崔颢

 《黄鹤楼》名扬天下。凭借这一首诗,崔颢本可以知名度很高,但为什么会出现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历代对他的记述不多呢?有些材料甚至连他的生年都存有疑问,而写成(704?—754年)。我查了一下旧版《辞源》,关于崔颢的注释,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仅有“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句。怎么个无行?并无记载。崔颢跌宕一生,一辈子只混了个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一个不起眼的官,越发使人想探问个究竟。后来我终于从一些典籍中找到了一些说法:一曰崔颢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再曰“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作诗流于浮艳,固然都不好,甚至很恶劣。但我们不能只看他的早期作品,还应该看发展、看后期、看他有没有转变。至于娶妻唯择美者,不应视作恶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又不爱美呢?“俄又弃之”呢?可称为其恶迹昭彰之体现,虽有多人为其辩解,可结合前后文,非美不娶,娶而弃之,乐此不疲,实乃始乱终弃之衣冠禽兽也!但崔颢的恶行和它的文章、诗歌,是两码事,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一切。依我看,造成对他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倒很可能是崔颢“少年狂傲,纵情迷性,歧视女人”害了他,相传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我们还是来看看崔颢这首献诗是怎样写的吧!《王家**》(有人题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就是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君子的李邕,不予接而去。真正让人为崔颢的缺乏忠贞人性而感到惋惜。正是因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颢在得中进士以后,也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20年中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估计他这20年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随外官作幕僚,最后才回到长安,做了京官,结束了风尘之苦。可是崔颢这20年的漫游,特别是他的东北边塞之行,虽然品行未改,依然风流成性,狎侮女人,薄情寡义,但也可以说是件大好事,从此他的诗风大为转变,变得雄浑奔放。其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的勇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让人刮目相看。试举一例《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回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再如《辽西作》: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幡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是有些人还是只看他的早期作品,并结合他一生的恶行,对其文笔一锤定音,再无改变,这实在是很不恰当的。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