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棘龙的介绍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0 18:24:27浏览:7分类:文字大全

棘龙的介绍

棘龙,一般指棘龙属恐龙,是一类著名的巨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生存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其分布范围包括如今非洲北部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尼日尔,以及南美洲的巴西东北部。

棘龙属的化石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命名。

棘龙的研究进展?

加拿大皇家泰瑞尔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Donald Henderson认为,棘龙头重脚轻,能漂浮得相当不错,但这种庞然大物不太可能在水下沉没和追逐猎物。而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棘龙肯定是个游泳高手。得益于2018年年底发现的各种新骨头,研究人员已经能够重建棘龙的尾巴,证实了它是一个游泳高手,能够在水面下操纵和追捕猎物的说法。

恐龙在中生代是一支庞大的家庭,在当时的动物世界居统治地位。

在时间上,恐龙生存1.6亿年之久;在分布上,足迹遍及地球的七大洲。 但是,大多数恐龙是在美国、蒙古、中国、加拿大、英格兰和阿根廷发现的。

在美国恐龙发现有64属,居世界之冠。蒙古发现40属,中国发现36属,加拿大发现31属,英国发现26属,阿根廷发现23属。(彼此相似的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同划归一个“属”,如猫、虎、狮、豹等均归猫属,但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种。) 大多数恐龙属只有1个种,少数恐龙属有2个或3个种。据统计,目前发现的恐龙属有285个,各有336个。

我们相信这不是地球上曾生活过的恐龙的实际属种数量。还有大量恐龙遗骨深埋地下,尚未发现。也有不少恐龙可能白白在世上走了一趟,死后什么遗物也

没留下。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多德森教授,对如何估计在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的属数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估计,地球上曾有900-1200属的恐龙生存过。但其中仅有一部分为人们发现。而在发现后又被认真发掘和研究过的则寥寥无几。

按多德森的看法,我们已经发现的恐龙属数,大约为实际数量的1/3--1/4。这表明,摆在恐龙专家面前的任务还相当观巨,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恐龙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恐龙属种将会不断地被发现。那许许多多现在榜上无名的恐龙们,只要遗骨尚存,它们就不会被没,总有扬名天下的出头之日

>>>>>中国的恐龙[侏罗纪-早期]

许氏禄丰龙

近蜥龙(兀龙)

云南龙

中和金沙江龙

武定昆明龙

中国双棘龙

禄丰滇中龙

奥氏大地龙

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

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锺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

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元骨架分别陈列

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这

个属,体型中等,大约4.5到6公尺体长,具有小巧的头颅及相当长的颈子。前肢

为后肢的三分之二长度,强而有力的前肢推测它能够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时前

肢虽然较后肢稍为纤细,但是推测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离的短程移动。新

近发现到的足印化石证实了这项推论。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躯体上有重

要的功能。它们的牙齿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它的长颈得以觅

食树梢嫩叶为食,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它动物做为餐点副食。

近蜥龙(兀龙)

兀龙,原来是在1911年Broom根据南非洲Orange Free省,侏罗纪早期地层

中化石所命名的。这个恐龙属到1976年,经过Galton与Cluver重新描述,他们注

意到其实该化石与发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龙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龙这

一属名取而代之。近蜥龙是一种极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恐龙。19

73年,贵州省108地质小队,自贵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国近蜥龙(兀龙

)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头骨部份。经过研究估算,这种恐龙大约

1.7公尺长。

云南龙

云南龙是一种较轻型,具有相当硕长头骨的恐龙。下颔略呈圆筒状,具小型的

齿列,牙齿极为怪异。牙齿呈筒状,边缘扁平,好像是凿子一般模样。牙齿尖端

沿一定角度磨蚀形成尖锐的咀嚼面,很类似於蜥脚类恐龙的齿型。黄式云南龙的

标准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脑袋。这件标本在1939年所

发掘,是从禄丰盆地中下部禄丰组的紫红色砂岩中清理出来的。最近,从易门盆

地中陆续又发掘出好几具完整的云南龙骨架。这些精彩的标本正在复元装架,将

在玉溪恐龙博物馆中陈列展示。

中和金沙江龙

中和金沙江龙是发掘自云南省滇中盆地,侏罗纪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脚类恐

龙。赵资奎和其同事们在1970年所采集到的一件不完整骨架。估算体长大约12-1

3公尺。它的牙齿具有原始型蜥脚类的模式,含边缘锯齿状,像是较晚期的蜥脚类

——峨嵋龙,或圆顶龙。但是经详尽研究,金沙江龙应隶属原蜥脚类恐龙。它的

头骨还没有特化,具较窄的上下颔,中央部位较厚重,没有侧腔室,神经弓相当

低。它们或许应该归属到一群演化成较为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群——黑山

龙科(Melanorosauridae)。

武定昆明龙

武定昆明龙是发掘於亚洲侏罗纪早期的一种原始型态的蜥脚类恐龙。它的头颅

和下颔非常高耸,具有匙状的牙齿;颈部与背部脊椎的侧腔室还没有发展,神经

弓和棘非常高突。而在神经棘与神经弓中明显的保存有后关节突和横关节突膜;

而 骨由六个椎骨组成,其要带是为似蜥脚类特徵,而修饰成一块骨板的型式。而

另一方面,昆明龙也具有一些原蜥脚类的特徵,像是厚实的颈椎与背椎的构造。

这群恐龙体长约7.5公尺,颈子相当短,具有四肢极为壮硕以支撑庞重体躯。这具

标本是1954年由技师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采集,而经赵资奎在1985年描述。

董枝明於1991年将其归属到蜀龙科之中。

中国双棘龙

最近,在近昆明市的晋宁盆地,下部禄丰组地层中发掘了一具几近完美无缺的

兽脚类恐龙骨架。它的面貌与发掘於北美洲,亚里桑那州北方的双棘龙极为神似

。体长大约有5.6公尺,头颅保存良好具有顶部耸起的两个高棘,已经被正式命名

为一个新种——称为中国双棘龙。在禄丰龙动物群中,双棘龙属於一种掠食者动

物。在1987年,昆明博物馆考察队在晋宁县的西阳(?)发掘到二具引人入胜的恐

龙骨骼,显示了双棘龙和云南龙的骨骼纠缠在一起。显然的,两个家伙在争斗中

双双阵亡,同时被完整的埋藏保存在一起。双棘龙或许是一种食腐肉的掠食者,

在其上颚介於前颔骨和颔骨之间接合处有深深的沟槽。前颔骨或许具有窄的勾状

喙,用来咀嚼食物。它的觅食方式推测就像是喜马拉雅的秃鹰,而它适应於吃那

些大型原蜥脚类的死尸。这需要装备有一个窄而勾状的前喙,用来撕裂皮肤和胸

前的皮肤。而羽冠状的头棘,有时呈扇状,则可以撑开内脏胸前的皮肤,免於闭

合。

禄丰滇中龙

禄丰滇中龙是一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体长仅约1公尺,发掘自下部禄丰组地

层中红色砂岩,仅有一件不完整的头骨以及一对下颔骨。它形貌非常原始而小型

,头颅纤细,前颔骨上牙齿三到四颗具尖锐的齿冠,像门牙的样子,而第一颗牙

齿像是犬齿似的长牙。

奥氏大地龙

奥氏大地龙是根据一件左侧颔骨具有牙齿的残片而命名的,是一种极为有趣的

小型鸟脚类恐龙。根据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徵与甲龙科极为相近

。笔者经过详细研究大地龙的标本,指出大地龙的牙齿与剑龙类的华阳龙相仿。

现今,大地龙被认为是剑龙类的祖先原型,而推测剑龙族群或许最早起源自亚洲

的大地。

中国恐龙侏罗纪[中期 ]

李氏蜀龙

酋龙

峨眉龙

天府峨眉龙

汽龙

洛氏敏龙

太白华阳龙

华阳龙

苏氏巧龙

将军庙单脊龙

李氏蜀龙

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

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

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后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

很高耸;而 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

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

酋龙

酋龙是一种大型而原始的蜥脚类,具有一个硕大厚重的脑袋,牙齿很大呈铲状

,颈椎硕长具有分叉的神经棘分布在其后段一直延续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带是典

型的侏罗纪晚期蜥脚类的构造,具有四块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则

呈双平型。酋龙和发掘自澳洲大陆昆士兰地区侏罗纪中期的瑞特龙神似,而和峨

眉龙,马门溪龙相比较则较为原始型。

峨眉龙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四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

为:荣县峨眉龙,釜溪峨眉龙,天府峨眉龙与罗泉峨眉龙。其中较天府峨眉龙稍

为小型的荣县峨眉龙发掘自荣县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

由杨锺健与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龙

天府峨眉龙则是巨大型的蜥脚类,估计长度超过20公尺。它硕长的脖子具有1

7块颈椎。最长的颈椎骨较背脊椎长3.5倍。而颈椎的神经棘比蜀龙要低平,侧腔

则较宽广。天府峨眉龙在尾端有一个骨质的尾锤,用来抵御攻击用,其功能就如

同甲龙类膨大的尾锤一样。

汽龙

汽龙在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是一种活跃敏捷的掠食者,它属於中等体型

的肉食性恐龙,大约3.5公尺长,高可达2公尺。根据发掘的头骨以及部份躯体保

存的骨架复元组装显示了它的牙齿尖锐边缘呈锯齿状,能撕裂生肉。强而有力的

前肢装备有强劲的爪子用来抓持小型猎物或者大型动物坚韧的外皮。这种恐龙的

特徵和侏罗纪其它地区发现的巨龙类非常相近。

洛氏敏龙

在大山铺遗址中两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值得提出:大山铺晓龙与洛氏敏龙。其

中洛氏敏龙是一种小型的法布龙类,它的种名是根据美国地质学家Louderback而

命名的,以纪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发掘到恐龙化石的功迹。敏龙化石是根据

几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头颅而复元的,而更多的残骸从幼体到成年的个体不一

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头骨很小具有小型叶状齿列。而He与Cai在198

3年命名的多齿盐都龙,事实上应归到这一种里。

太白华阳龙

太白华阳龙属於极为原始型的剑龙类,大约4.5公尺长,头骨非常厚重而狭长

,像楔子状。在头骨上,存在有二到三个眶上骨;同时在颚上有一个小型的眶前

开孔;在大颚上又发育良好的尺骨冠状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个小型后方孔。颚

前排列有六到七颗叶片状小齿。最引人入胜的背脊骨板,从颈项到尾端对称排列

,形状稍异。而在肩部则有一对特大型的骨板。总计大山铺挖掘出12具华阳龙的

个体;完整的两具骨架经过复元装架,分别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市立

博物馆中。

华阳龙

华阳龙显然是剑龙类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罗纪中期剑龙家族中最完整

保存的一群。骨架明显的呈现了剑龙的典型特徵,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颈项

以及头颅几乎触地以觅食植物;两排窄而高耸,又极尖锐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苏氏巧龙

苏氏巧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考察队,在1982年於准噶尔盆地采

集到的。它是一种小型的蜥脚类恐龙,推定长度约4.8公尺,颈项短小,颈椎中央

大约是背脊椎的1.2倍长。颈椎与背椎的侧腔非常宽广,神经棘没有分支叉开。位

居克拉玛依地区的恐龙沟单一个遗址就发掘到十七具巧龙个体。显然的,在这片

充满血腥的原野上成群的巧龙争食猎物。而根据形态的进一步分析推断,这群巧

龙可能是未成年的幼体族群。巧龙生存并埋葬的地层是侏罗纪中期的五家湾组岩

石,主要出露在准噶尔盆地东北方的将军庙与克拉玛依地区。地层厚度达400公尺

,是由黄灰色及紫红色的泥岩,页岩与砂岩构成。在最底部含有黄绿到灰色的砾

石层,在顶部则盖上红色泥岩与黄绿色页岩、砂岩。在1987年夏季,中加恐龙考

察队重返五家湾组岩层,结果无功而返,仅仅发掘到少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残片

,两颗蜥脚类恐龙牙齿,以及许多意想不到的龟鳖类化石。这些化石与早先发掘

到的恐龙化石正由中加恐龙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中。

将军庙单脊龙

将军庙单脊龙是一种异特龙类,头顶上具有发育良好高耸的脊冠。这具完整的

标本是1984年从五加湾组岩石中发掘的,位居将军庙地点出土。正由Currie与赵

资奎描述研究中。

恐龙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恐龙”一词是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译,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大灭绝中脱颖而出,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 ,这显示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K恐爪龙类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水陆两栖动物群。

恐龙(不包含鸟类)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有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恐龙在生活了1.6亿年后走向灭绝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