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大学文言文讲解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2 04:30:53浏览:15分类:文字大全

大学文言文讲解

1. 解释文言文国书《大学》

网址:目录《大学》在线翻译资源列表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简介-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找准自己的位置-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齐家先修身-大学全文翻译 佚名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弘扬光明的品德-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凡事抓住根本-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平天下先治国-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修身先正心-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在线翻译]大学不要自欺欺人-大学全文翻译 例: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

2. 急求(高中)(大学)的文言文(词语)(精美语句)及其→解释,越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3.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参考如下。

首先文言文教师的自身素养不均衡。这个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让没有文言文素养的教师去从事文言文教学,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事情。民国时代的教师几乎都是古文出身的,因此教学文言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代教师多数是不通古文的语文教师,因此,造成了文言文教学形式化、应试化等问题的出现。

尤其是一些师专学校毕业的乡村教师,更是无缘了解文言文基础和结构,这是教学最大的关卡。绕过这个问题谈文言文教学是无实质意义的。

其次,应该选择简单文言文到复杂文言文开展教学。古代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通过小学、大学、四经五书等阶段进行的,不象现在的教材,将古文的难易混乱,一下是上古文言文,一下是近代文言文,让教学和学生都无法适应。

所以在源头上需要厘清其时代,毕竟上古文言文与近代文言文是有区别的。比如《论语》,有多少教师真正读懂里面的语义?却让学生初一就上这个课程,这是比较难的。

其三,让教师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工具书。最为可笑的是,一些学校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竟然用新华字典来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可见这些教学的落后和不适应了。

这个方式应改变,让教学者具备使用文言文字典工具的习惯。其四,根据以上的分析,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就应该从:编写循序渐进的教学提纲、按照不同时代选择文章教学、掌握基本实词和虚词、重点训练和加深对考点词汇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断句词汇的掌握等。

如此长期坚持,必然取得好的效果。

4. 大学语文知识(古文)~~~

二、

1、疾:“疾”通“嫉”,厌恶

辞:说的话

2、服:归服

来:招致

3、直:只不过

走:跑(古今异义)

4、树:种(名词活用做动词,树之以桑是介宾结构后置句)

衣:穿

5、斯:于是,那么

至:归附

6、语:谈论

虚:住所

7、少:小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轻:轻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8、俟:期待

膏:灯油

9、遂: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

晔: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

10、亟:立刻

弗:不

11、蔓:蔓延

图:谋划

12、兵:兵器

卒:士兵

13、孑:孤单

吊:安慰

14、零丁:孤独的样子

成立:成人自立(古今异义)

15、婴:缠绕

蓐:草席

16、除:授予

猥:鄙

三、

1、恐怕该责备你吧?

2、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来了之后,就要安抚他们。

3、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4、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6、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7、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8、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9、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10、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

11、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

12、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

13、月亮照在木楼上和低矮的窗上,使人浮想联蹁,无法入睡

14、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15、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

16、小人喜欢议论别人过错,不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

17、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一定要到天上去

18、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

19、让深潭中潜伏的鲛龙起舞,让船上被抛弃的妇女哭泣

20、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

5. 老师应该如何教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既简单又不简单。

简单的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花招,但这种课堂学习,容易陷入“教”“学”都没有热情,师生没有互动,教学过程枯燥无趣的境界。这种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下面我谈谈自己文言文教学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一、抱定一个宗旨 ?依据大纲精神,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抱这样一个宗旨:“遵循大纲要求”,以传授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为出发点,借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狠下功夫。

二、确立两个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并逐步能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与“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能自主欣赏古典文学。

三、坚持三种做法 ?1.放。现在的中学生接收的信息多,积累的思想和知识多。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要武断的低估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借助于课本注解,古汉语字典,网络等初读文章。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放手呢?我的方法是:“抄写”、“读译”、“质疑”。首先是“抄写”。

“抄写”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抄写在专门的练习本上。其二是“读译”。

正确地朗读课文和课文下面的注解,并借助于注解口译文章。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其三是“质疑”。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学生之间讨论解决,都不能解决的是老师点拨的重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的确如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大胆放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就会自主学习。

?2.点。即老师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

以导师的身份对其学习适时予以点拨。点拨之举主要有三类:(1)字词句理解的点拨。

既为点拨,老师便没必要对原文字字句句详解,而应侧重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及重难点的诠释、讲解。变学生模糊的地方为清晰。

让学生豁然开朗。还要督促孩子做好笔记,就在书上记好。

对难点重点字词反复品味记忆。(2)“诵读”的点拨。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文章,即让学生读清句子,读出语气和语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3)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点拨,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归纳的点拨。

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是基础,也是重点。思想内涵的理解与全文结构与语言特色的归纳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的难点,老师不能回避,更不能让它成为盲点。

在“点”的过程中,我喜欢采取多种形式落实这“点”。“点”的过程,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传授,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过程。

边点拨边教学生在文言文练习本上记下重点译文。(这个过程快慢节奏的把握应该根据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赛。为了督促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我一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比赛。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落实了教学目标,并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

赛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灵活多变。赛朗读,赛翻译,赛理解,赛延伸,赛改写,赛背诵,赛默写等等。

6. 在大学期间,如何为做好中学文言文教学打下基础的论文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文言语法知识都是今人从现代的语言出发,再对比古人的语言归纳出来的,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必须让他们先熟悉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

所以,高一语文老师不能吝啬课时,一定要先讲解现代汉语的语法才能要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衔接。再用他们熟悉的初中学过的句子做例子,他们就容易先初步掌握各种文言语法,为接下来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首先,我们要先让学生先对词性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要向他们大致介绍各个句子成分该由什么词性的词语充当及各个成分之间的修饰关系,让他们知道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因为文言文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的规定不同,所谓的文言句式就是文言文直译出来的句子成分顺序与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不同,需要调整语序才能通顺,这就构成倒装句式。接下来,主要是借助初中的课文来讲解文言文语法,让他们温故而知新。

嗣怎么读

基本意思是“一直挂念在心,没有一天能够忘记”

用在表达感情或者嘱咐特别重要的事情的句子上。

出处: 《尚书·大禹谟》

原句如下: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白话译文:

禹说:“我的德不能胜任,人民不会依归。皋陶勤勉树立德政,德惠能下施于民,众民怀念他。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

舜说:“皋陶!臣民没干犯政事,是因为您作士官,能明五刑以辅助五常之教,合于治道。施刑是为了达到无刑,人民合于中道。这是您的功劳,做得真好啊!”

扩展资料:

《大禹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远古史料。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谋。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尚书·大禹谟》

1、嗣是一个汉语字,拼音是sì ,作名词时有接续、继承、子孙等意思,也可作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变化。出自《说文》、《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等。

 2、康熙字典:丑集上口字部嗣,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10;〔古文〕台孠《唐韵》《集韵》《韵会》祥吏切,音饲。

 3、《说文》诸侯嗣国也。从册从口司声。《注》徐锴曰:册必於庙史,读其,故从口。《玉篇》嗣,续也,继也。《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大禹谟》罚弗及嗣。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