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2 10:40:40浏览:15分类:文字大全

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及注释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u),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5、先王:指周之先王。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13、颠:跌倒。扶:搀扶。14、相(xia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15、兕(si):独角犀牛。柙(xia):关猛兽的笼子。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u):匣子。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i):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ei,当地人称费(fei)县。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26、安:使……安定。27、相:(xiang)辅佐。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季氏将伐颛臾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1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2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3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 *** 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诗词作品: 季氏将伐颛臾 诗词作者: 先秦 孔子及弟子 诗词归类: 高中文言文、寓理、历史、故事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