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细读《三体》,毁灭人类文明的二向箔真的无解吗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2 12:23:20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细读《三体》,毁灭人类文明的二向箔真的无解吗

我认为有解

文中设定如下:二向箔利用能量守恒可以把三维化成二维,对三维生物造成降维打击。而该转化是永恒而且持续进行,直到把整个宇宙都变成二维。

而我认为,依据能量守恒,根本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二维的压力远小于三维,由于压强影响,二维又会被压成三维,故不是永恒的。

为什么你总是学习,却依然没有成长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书单,如果看到一篇推荐书单的文章,基本上阅读量都很高。

大家热衷于书单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走捷径,想快速成长。

马上又要高考了,2016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940万,大约70%多的录取率,也就是说还有30%的人是没办法考上大学的。

这里有个问题,70%被录取的和30%没有被录取的,他们上课学习的书单基本上一样,差异就在于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同。

就好比学习写作,我在简书上连续写作100多天就写了25万字,获得了9000多粉丝,而很多人,写了一年多了,粉丝也只有3位数。如果从读者的反馈来看,很明显我学习写作的方式要优于很多人。

我们同样在学习一个老师的写作课程,但2个月后有的人成为了简书的签约作者,而更多的人还在为成为签约作者奋斗。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书单和信息,但不同的人学习后,结果就是不同。

我们总是告诉别人“学习要举一反三”,“学习要融会贯通”,“学习要建立知识体系”,“要有一技之长”,但如何才能做到呢?

看过《三体》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一个很新鲜的词“降维打击”,书里描述有个“二向箔”,这个玩意儿可以把所有接触者从三维降维到二维,是高等文明的清理员用来打击太阳系文明的武器,当人类无法适应二维的时候,地球文明的被毁灭也就是必然的了。

以最直白的话来形容,降维攻击就是一方利用多维度的新型优势去攻击在这个维度上处于劣势的另一方.。

马化腾读完《三体》的感受是:“升维思考,降维打击!找到破局点!”

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也是这个原理。孙膑帮田忌出主意,让他用自己的的上中下三匹马分别对齐宣王的中下上三匹马,结果田忌以一负二胜赢了齐宣王。

如果你用多维的模式在学习,那么那些还在二维、一维的学习者就一定是你的手下败将了。

一、学习要举一反三(新知识链接旧知识)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二重洗脑”,副标题是“揭开上瘾症的真相”,很多人之所以对香烟、美酒、毒品、赌博、游戏等上瘾,是因为原本可以控制自己的“元认知”受到了“变性意识状态”的影响。

元认知:人具有一种从空间和时间上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能力。

变性意识状态:人有一个自己无法掌控的、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意识状态。

很多人也许看到这些新名词就是几分钟就过去了,而我却为此花了几个小时去研究。我还专门又去看了前一段时间写的关于“认知”和“洞见”的文章,我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关联。

这如同我在接触“认知”和“洞见”时一样,既然是新的知识点,我也是花了几个小时在百度百科查阅定义、在微信和百度上搜索类似的文章、最后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二、学习要融会贯通(寻找验证知识的案例)

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一个知识点的含义,这只是一个维度。降维打击是指用多维度的能力去攻击低维度的东西,所以才会战无不胜。

反过来,学习也是同理。了解一个知识点的含义、定义这是一个学习维度。但如果还可以多几个维度去学习,那就比在一个维度上学习的人就多了一个维度。比如,还是上面的案例你可以在深入地研究一下,现实中这个知识点用什么样的案例或者现象去论证它呢?

比如,现实中的“微信控”,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微信的重度用户(36%的用户打开次数超过30次,32%的用户使用时间超过2个小时)。一旦当手机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心神不定,惊慌失措。

微信上瘾实际上也是被“二重洗脑”了,只是轻度一些。

看过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书后,我先是想起大约6-7年前,因为工作需要招来一个刚毕业的速录员,他用速录键盘打字一分钟可以打130多个字。我们正常的用拼音也好,五笔也好最多也就是50字左右。他通过训练可以是我们的2倍之多。

然后还有一个朋友9岁的小孩,周一到周五练习打乒乓球至少3个小时以上,周末和假期是5个小时以上,所以在全市的同龄小孩中,她没有对手。

三、学习要建立知识体系(知识背后的逻辑原理)

在星巴克咖啡店,你如果想用WIFI就必须要在星巴克的官网上用手机号注册后才能使用,而其他的店都是直接连接WIFI 就可以了,星巴克获取了每个使用WIFI客户的手机号码。

还有星巴克为何没有小杯,而是只有中杯、大杯、超大杯?

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获取用户数据和引导客户用大杯消费。这是星巴克独特的营销逻辑。

上述案例中的“二重洗脑”原理就在于每个人大脑中有一个奖赏系统(多巴胺神经),随着多巴胺神经的钝化,日常生活着所能受到的欣喜和宁静会减少。反之,会增加。这也就是没有上瘾和上瘾背后的原理所在。

科学证明,鸦片、兴奋剂、尼古丁等依赖性药物对多巴胺神经有强制开启的作用。

学校这种古老的教学方式为何一直存在?

学校从最古老的几千年前开始就存在了,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经久不衰。正常的人都已经视学校为合理化存在了,有没有人会想到,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互联网这么普及,为何学校的面授模式还是没有被改变呢?为什么?

罗胖子在得到里说了一个答案,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为主要是提供了外界的约束和强制,是他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毁三观的感觉?

因为如果为了获取知识,现在环境太方便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律、高效、持续地学习。所以才有了各种各样学校存在的理由。

营销逻辑、多巴胺神经和约束强制他律这些都是表象背后的原理所在。

四、学习就是要刻意练习(专长是练出来的)

我们往往会很羡慕一些一技之长的人:“看他的毛笔字写得真棒”“他做的PPT是全公司最好的”“他演讲比赛得了冠军”等等。

有人说有一技之长的人有天赋,也有人说他们经验丰富,其实任何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一定是为他的特长付出的时间是最多的(相比没有特长的人)。

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时间,同等时间你的注意力只放在某一项技能上进行刻意练习,因此,一段时候后你就可以成为这一项技能领域上的专家。

比如,你喜欢某一位专家的文章,觉得他的知识体系非常适合你,那么,你只要“一字不差”,记得我说的是“一字不差”地天天阅读他的文章,1篇、2篇、3篇,如果是50篇,100篇文章以后呢?

每一篇文章都有2-3个你不熟悉的知识点吧,那也按照我上面说的方式(知识、应用、原理)去挖掘,去学习,相信不用多久你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大牛了。

太多的人只是追求学习的快感,看了一篇就觉得自己知道了,然后又去赶时间学习下一个知识,这是典型的“知识掰玉米”,掰了前面的丢了后面的。

比如,科比的投球准确率特别高,场均45%,但谁知道他是如何训练的,最多的时候每天要练习5000个投篮动作。丁俊晖是世界斯诺克冠军,他每天的斯诺克训练超过10个小时。

最好的学习是践行,因此刻意练习也好,一万小时理论也好都是实现践行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总结一下

我通过写作总结了自己的阅读写作经验,主要有四步:

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我们看到了什么

是指阅读中看到的金句、好的章节或者案例。

第二、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你看书后的感受,可以从情绪、心情等方向入手,用一些词汇表达出来。

第三、我们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工作、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可以在脑海中搜索一遍。

第四、我们发现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看到的,感受到的,联想到的,能总结归纳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定律等。

拆书帮RIA拆书法也很有意思:

R:看到有用的片段;I: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A1:自己的经验关联;A2:未来如何应用。

你是否发现,其实这些方法论背后的原理都很相似。所谓的大道至简,术有同归也是这个道理。

人和人接触的信息、看到的书单其实差不多(现在还真不存在什么葵花宝典之类的秘籍),之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那是因为每个人处理信息和学习方式不同。

所以,同样上高中,一个教室50个同学,有的可以上大学,有的名落孙山。同一个部门,有人一年后升职加薪,有的人却被炒鱿鱼。

如何才能做到多维学习呢?

一、学习要举一反三(新知识链接旧知识)——知识体系的链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要融会贯通(寻找验证知识的案例)——现实生活的应用:解释各种现象、案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

三、学习要建立知识体系(知识背后的逻辑原理)——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理论、原理、规律都是什么。

四、学习就是要刻意练习(专长是练出来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技能,反复练习直到满分。

“降维打击”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战略布局和实操策略。

用多维的方式去学习,才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建立知识体系”和“有一技之长”,才能做到真正的成长。

作者:东成西九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