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解读祝由十三科之符咒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2 15:20:03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解读祝由十三科之符咒

解 读:

自元代始,太医院分为十三科,至明隆庆年间改为十一科。

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

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为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中医应用:

1、大方脉: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十三科中即有此科,后沿用至清。

2、小方脉: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代的小儿科。宋、元、明、清代的太医院均设小方脉。

3、正骨:元代十三科之一,明代时更名为接骨科。为专门治疗骨关节外伤性疾患的临床分科。

4、风科: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为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的一个分支。宋、元强调风邪在治病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科。

5、口齿科:唐代包括于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十一科中有口齿咽喉科,元明医学十三科中口齿科独立为一科。

6、产科:元代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7、杂医科:元代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

8、眼科:唐以前眼科包括于耳目口齿科中,宋代始设眼科。其后元、明、清均沿此设立眼科。

9、咽喉科:唐宋及以前均混入耳目口齿科,元代医学“十三科“始独立设有咽喉科,明代亦沿此独立设科。

10、金疮肿科:多属战伤救治的专门学科。周代称金疡,为疡医科治疗内容之一。宋代设金镞兼书禁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由于其治疗对象多为箭、剑、刀等武器的创伤,故名。

11、针灸科:针灸疗法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代均设有针灸科。

12、祝由科: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

13、禁科:自唐代始设医学各科起,便设有禁科。此后历朝历代医学分科多有增、减变化,大多均设禁科或并入金镞书禁科。直至清中叶改十一科为九科时方取消禁科。禁科系以咒禁、画符、祝由等各种非医学方式以期治疗疾病的一类方法。

14、妇人科:明太医院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学科,相当于现代妇产科。

15、疮疡科:明代设立的太医院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肿疡、溃疡、金刃所伤等外科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外科及皮肤科的治疗范围。

16、伤寒科:明代太医院共设十三科,伤寒为其中之一,是专门治疗外感疾患的,类似于现代内科中设置的某些专科。

17、按摩科:明代设立的太医院十三科之一。此后按摩一直独立设科,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沿用至今。

祝由,就是祝说病由,不劳药石的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始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

关于祝由的产生,《祝由十三科·自序》说:“有疾病者,对天祝其由,故名曰祝由科。”这种以咒治病的方法,大抵是从原始的宗教活动中逐步演变而来的。

因为中国医学早于巫祝之术。上古“茹毛饮血”之际,人们巢居洞穴,刀耕火 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治 病疗伤,不过针砭按摩之法。及至中古,始生敬畏之心,后文字出,鬼神泣。人心不古,遂生百病而忧生死。

今天,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仍然可以通过在木石上的摩擦和挤靠,以及觅食一些草药来为自己疗伤治病,由此不难看出其中端倪。

远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自然界所产生的一些神秘现象和种种疾病无法认识和理解时,便认为天地之间万物有灵,于是,各种原始图腾和鬼神崇拜由此也应运而生,人们一方面以药石来疗疾同时,另一方面又尝试着用符咒来治病,使符药这两种相悖的治病复合体共存在一起,给传统医学增添了许多 神秘的色彩。后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符咒治病,这种古老的治病方法,才逐渐被药物所替代。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而深受普通百姓欢迎。一时间信奉者甚多。后其孙张鲁归降曹魏,遂使天师道传至北方,并为士大夫所接受。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历代都笃信天师道。天师道重符咒而不事黄白之术。并以符水来为人驱鬼治病,祈福迎祥。其法简约易行,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 大。因此,又有古云:“燕赵多侠客,蜀中出神仙。”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曰:“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使精诚致魂魄。”其所咏的就是四川的天师派道士。今,民间沿用的《家用增广玉匣记》一书就收录有张天师祛病符法数十种,故在四川各地的火居道中,如清微坛、灵宝坛、上清坛等,其传布的符法水章,大多数也是源于天师道。

由于其世系师承而秘不载书,可惜到了今天,大部份符咒已经濒临失传了。唐宋,佛道兴盛而互斥互渗,佛教随之也融入了一些道教的符咒和手印诀法。

其咒曰;“一犯祖师在寅,二犯祖师在卯,三犯祖师在辰,三清九牛祖师在丑。民间俗称翳子,中医分星翳、云翳两种。

即现代医学中的白内障。其致病机理尚不明确。民俗则认为,但凡家庭中开沟打灶修造动土,冒犯了神煞,即生星翳。

药石往往不起作用,星翳日久则扩散成云翳。又称死翳。符咒药石皆不可治。西医则采取手术治疗。因此,星翳初起,可请术士用符咒 治之即愈。这就是祝由之法。祝由科治病,自古以来,无论医患,首重人品和缘份。

所谓“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路人。”其传授弟子,以道德为第一,缘份 第二。性善为术家之根本,缘份为术家之天资,二者不可缺一。

因此,又严重的制约了道教自身的发展。天资为先天带来,性善为后天修积,天资者,即论其命中有无将星华盖以及雷霆煞。

按《渊海子平》所说:“华盖者,申子辰见辰,寅午戌见戌,亥卯未见未,巳酉丑见丑。”以其年柱日柱见其他三柱皆可。而《三命通会》 论其雷霆煞取法为:“正七月逢子,二八在寅方。三九居辰上,四十午位伤。五冬月申位,六腊戌位方。”逐月查之。然有缘者众而有德者寡矣。

故其太上诫语又 曰:“不诚不敬者不治,毁谤天医者不治;疑信不决者不治;重财轻命者不治;符咒不全者不治。。”因此要求术者与人施治,不取分文。也有不用符咒之术,其为 五行生克法。今川中的一些祝由之法,有一定的实用意义。缠腰火丹,西医称为带状泡疹。系病毒引起。而民间治法颇多,丘陵地区,将秋后沿树所堆草垛束顶上的篾条圈取下,烧灰调过灯油擦之有奇效。

此外,天师道传承的一些符法水章,如天师符、招财符、镇宅符、催生符、五雷符、太公符……以及天师神水、五斗神水、太乙救苦神水、观音神水、太阳神水、接骨神水等,其万病一水之法。在民间屡起沉疴,口碑甚好,均不可忽视。 

中国道教民间信仰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中相关的民俗习惯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应该全面研究,认真对待,具体分析、正确引导,便之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祝由科与天师道系列符法,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漠视和回避,也不是我们作为研究学者所应该具有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因此,我们学习和探索祝由科与天师道系列符法,无非是抛砖引玉,作一点试探性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家对道教文化的充分认识和深入了解,以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道教文化的关注,为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而力尽绵薄罢了。

今天,当物质的富有欲将人性泯灭的时候,精神上的贫乏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因此,提 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也无疑是一剂良方。我们不否认白天是光明的,同样也不否认黑夜是朦胧的。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却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决不能以科学的无神论来否定宗教的有神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正是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人们对祝由科所能够 产生各种神秘效应,更是深信不疑,乐道于今。

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祝由治病,是我国传统医学心理疗法的一个雏形。她为中国医学的全面开创和应用实践奠定了基础。其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在唐代,当时的太医署便分设了四科。一曰医师、二曰针师、三曰按摩师、四曰咒禁师。

所谓咒禁师,即类似我们今天现代医学所说的心理医生。到了元明时代,其太医院则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最后一科便是祝由科。

由此可见,祝由科已经正式被官方纳入医学科目之中。不言而喻,祝由科也的确存在着某些医学诊治价值,她为我们今天探索研究其在临床医学中到底有无实质性的治病效果,提供了一些可靠而宝贵的原始资料。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不仅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更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他们利用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取得辉煌的战绩:有的生逢乱世,在战火烽烟中成就丰功伟业。有的临危受命,为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在反抗外来侵略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辉煌业绩,为我们这个安定、统一、团结的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我们增添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决心。

我在上一篇的文章中为大家盘点了,中国历史上十大无敌军事统帅。那么在这一章我为大家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不败将帅,这些将帅为后世又留下了怎样震撼人心的丰功伟绩!

十、李存孝(?~894年),代州飞狐人(今山西灵丘),本姓安,名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史书记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古人言“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籍;将,指的就是李存孝。

击败孙揆后,李克用封康君立为昭义留后,李存孝为汾州刺史,李存孝自认为擒获孙揆功劳最大,应当由他充任昭义留后,可是却被康君立抢去这一官职,气愤怨恨,连续几天不思饭食,随意刑罚斩杀属下士卒,开始产生了背叛李克用的意图。《资治通鉴》中记载:存孝自谓擒孙揆功大,当镇昭义,而君立得之,愤恚不食者数日,纵意刑杀,始有叛克用之志。

由于李克用军营中的将领都比不过他,后来同样是“义儿”的李存信出于嫉妒的挑唆而使他背叛了李克用,但以他一勇之夫,不是老谋深算的李克用的对手,结果被李克用稍施小计在幽州捉住,押解回太原后,用五马分尸(或五牛分尸)的酷刑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对此,《新五代史·义儿传》记曰:“缚载后车,至太原,车裂之以徇。”

九、北齐最后的支柱——高长恭

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高长恭一生征战无数,没有关于他作战失败的记录。

八、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韦睿一生征战四方,打仗似乎没有败绩。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七、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我们来看看周瑜的战绩: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助孙策攻下横江、当利两处军事要地 (注:《续后汉书》的作者、南宋人萧常说,周瑜攻下横江、当利可谓大功,只是因为史书上的记载太过简略而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同年刘繇败退,周瑜助孙策攻获丹杨郡。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与孙策攻破皖城,获得庐江郡;而后征讨江夏,俘获黄祖所有家眷,黄祖败逃,孙策得到江夏郡的一部分;同年,周瑜又助孙策攻下豫章郡,孙策将豫章郡分出一部分,设立庐陵郡。至此,加上孙策之前获得的吴郡、会稽郡,孙策已将江东六郡(吴、会稽、丹杨、庐江、豫章、庐陵)尽收囊中;而这六个郡中,有四个都有周瑜的功劳。顺说,孙策死后,孙权遵照孙策“保江东,观成败”的遗嘱,直到赤壁之战前夕,一直没再扩张地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征讨江夏,大获全胜,江夏太守黄祖战死。同年,周瑜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与曹军大将曹仁、徐晃等相持一年后,攻下江陵,获得南郡。

只可惜,在经过江夏败黄祖、赤壁破曹军、陆上又夺江陵这一系列的胜利后,周瑜在取蜀途中病逝;否则,等在他前面的,可能是更加辉煌的战果……据说王朗评周瑜“谋无不成,规无不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周瑜似乎还真没吃过败仗,单从军事角度来说周瑜比诸葛亮强的太多了。

六、班超——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后世追随者强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从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

五、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

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四、霍去病——中国骑兵战天才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三、孙膑——最杰出的残疾统帅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二、东方“隆美尔”--孙立人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三河(今属安徽合肥肥西县)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内战时曾于四平、 公主岭、德惠等地击败林彪。

在中国内战时期,他被蒋介石委派到台湾去了,所以他没有参与中国内战。这也是他的幸运。他一生中似乎没有败绩。

一、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叶剑英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他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在无数次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外,他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一生无败绩的元帅。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