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情话语录 > 正文

儿童节出自于哪个朝代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2 15:38:47浏览:14分类:情话语录

儿童节出自于哪个朝代

恰逢儿童节,我来科普这个问题,在科普之前要祝所有的小朋友长大的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儿童节。

不过,没有专门的儿童节不能说明古代儿童就没有自己的节日,在某些节日里,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活动内容,儿童们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过节形式,或者某些节日的活动内容更偏重于少年儿童,只不过这些节日他们和成年人共享而已。因此,这些节日可以看做是古代的“儿童节”。这就像如今搞一项大型活动,当中会分成很多单元,其中有一个版块就是为儿童专门所有。比较突出的就是上巳节、端午节和七夕节。

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节,汉代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祛邪,称之为袚禊(音fuxi),既是一种古俗,也是一种祭礼。这个节日在不同的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如文人们集在一起饮酒赋诗被称作是修禊,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帖子《兰亭集序》就是来源于兰亭修禊;女子会结伙到河中沐浴,认为这会去除鬼怪作祟,消除疾病,多生子女,所以才会被称作是女儿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个青年男女相会的节日,叫做“会男女”,《诗经·郑风·溱洧》专门记载了这个场景,因为和我们的主题无关,不做详述。男性儿童们怎么样过这个节日呢?《论语》中有一段话记载了这种情况。孔子和学生们对话,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就是春天的后期,也可以理解为三月;浴乎沂,就是到沂水中沐浴去病;风乎舞雩,就是进行袚禊的祭礼。不过,这儿应该是教儿童们演习祭礼,不是正式的祭礼,因为正式的祭礼需要八名儿童,曾皙这儿说的是“六七人”,可以证明不是正式活动。曾皙说完了这句话,孔子说他也这样。孔子的治国理念就是要“复礼”,认为人人都讲“礼”,天下自然就会安定。有一种说法“舞雩”是求雨的坛,曾皙带着孩子们到那儿去干什么?不用说,就是教孩子们演习“礼”,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赏。按照《论语》中所说的,就是儿童们跟着大人们来到河边,沐浴去灾,然后学习袚禊之礼,做完了,玩痛快了,唱着歌儿回家。

以上种种,说明在这个节日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是分别活动的。

因为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在时间点上相近,到了后世,上巳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也由清明节前的两三天固定为前一天。清明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了,像放风筝、荡秋千都是以儿童为主的“节目”。荡秋千本来是宫廷的游戏,传到民间,到了清明节,当年有新媳妇的人家是必须要树秋千的,为的是让小姑子小叔子陪着新娘子过一个开心的节日。寒食节要禁烟火,人们会提前备下一天的食物,煮鸡蛋当然是最佳的选择。小孩子会拿着鸡蛋聚集在一起,相互捏、碰,看谁的鸡蛋又大又硬。这种游戏直到现在农村里还有,可见儿童们是多么的喜欢。

由于女儿多指少女,古人结婚比较早,“会男女”中的男女年龄也不会大,因此,上巳节里的少年色彩非常鲜明、浓厚,再加上这是一个春天里的节日,可以看做是早期的儿童节。

端午本来称之为“端五”,因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毒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处,人们不但要避毒辟邪,还要避忌讳,“端五”就成了“端午”。端午不仅毒气重,还被认为是死亡之日,尤其是端午这天生的孩子,更是大凶,认为会害死父母,甚至有的还分得很清楚,说“男的害父,女孩害母”。《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记载了这种事情。孟尝君生在五月五日,他的父亲不让他的母亲生下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等到长大了和门户一般高的时候,就会害父害母。”人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不要这个孩子,或者给他起个辟邪的名字,如东晋大将王镇恶就是生在五月五日;又或者把他寄养在外一段时间。

既然端午不是个吉利的日子,人们就会想办法驱除,其方法是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音zhu)、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瘟疫。人们还会对孩子予以特别的关照,给他们佩戴香囊,香囊里面装有朱砂(驱鬼)、雄黄(驱蛇)、香药(驱蚊虫)等。再给他们的手腕上缠绕五色丝线,这样就可以健康续命,长命多福。女孩子的事项则更多,从五月初一开始给她系上端午索子,在她的头上戴艾叶,佩戴上驱除五毒的灵符,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让鬼怪不敢侵犯。出嫁的女儿也会在这天回娘家省亲,尤其是有了不满周岁孩子的出嫁女儿,还要带着孩子回来辟邪,使这个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因而这端午节也就成了女儿节。端午节使用的东西,如百索、艾花、银样鼓儿、香糖果子等,更多地体现的也是儿童特色。实际上,端午这个季节,天气已经很热,正是蚊虫肆虐、疾病多发、瘟疫容易流行的时候,人们采得一些有药用作用的植物,既为祛邪,也为防病。比如这个菖蒲和艾蒿的气味可以驱虫,多吃大蒜可以预防疾病,艾叶燃烧后可以避免瘴气的侵蚀等等。大人们抵抗力强,又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一定的防病知识,在端午这个节日里不用特别的予以关照。小孩子则不行,他们抵抗力弱,自身还缺少防病知识,需要大人们予以专门照顾,所以这端午节就多了些儿童色彩,时间久了倒更像是个“儿童节”。

农历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是一个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因而这七夕节又被称之为乞巧节。这个传说缘于天上有牵牛星和织女星,非常古老,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传说在七夕这天晚上抬头上望,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还可以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脉脉的情话。于是,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晴空祭拜,乞求织女赐给她们一双灵巧的双手。然后来到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一段情话,乞求自己美好的姻缘。既然是乞求婚姻的幸福,那么这些女孩子一定是未婚女子。古代有一种及笄礼,在女孩子十五岁的时候进行,表示女子可以结婚了。为了“早生子”,女孩子大多也都是在十五六岁结婚,所以才有“穷人养不起十八岁的闺女”一说。这样说来,乞巧的这些女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不满十五岁的,属于真正的少年儿童。是不是乞巧的只有女孩子,男孩子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了呢?不,男孩子也乞巧!女孩子乞求自己有巧艺,男孩子乞求自己有巧文,将来科举高中,这就有了“小儿节”一说。你看,少女的“乞巧节”加男童的“小儿节”,不就是一个完整的“儿童节”嘛!

不过,这个节日仍然不为儿童专有,大人们也有很多活动内容。如:已婚妇女除了“穿针乞巧”还要“投针验巧”、婚后没有孩子的妇女要“种生求子”、男人们要“为牛庆生”、学子们要“拜魁星”、文人官员们要“晒书”等等。说到底,虽然少女占了这个节日的重头戏,仍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单元。

总之,无论是上巳节大人们引导孩子们的“演礼”,端午节大人对孩子们的特别关怀,还是七夕节大人任由孩子们“玩闹式”的幻想,古人都在节日里给了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正是有了这种对于儿童的关怀和“纵容”,国际儿童节才会在我国顺畅的被接受,“六一”才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完全属于儿童们自己的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国际儿童节是每年的6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将这一天定为儿童节,从此,孩子们有了自己法定的、固定的节日。由此上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也有“儿童节”,时间是在4月4日,至今港台地区还把这天作为儿童节。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