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文言文里表示第一人称的词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3 01:20:31浏览:12分类:文字大全

文言文里表示第一人称的词

1. 文言文表示第一人称的词语,越多越好

文言文中表示第一人称的词语主要有(并列举几个解释如下): “我”、“吾”、“予”、“余”、“朕”“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1、吾:可译作“我”、“我们”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注: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2、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3、臣:可译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4、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 例:小人实不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5、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2. 第一人称在古文中可以用哪些字词表示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参考资料:

郭锡良、李玲璞 主编 《古代汉语》P635 3. 表示人称的文言文词语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臣本布衣

愚以为宫中之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第二人称代词:

汝:汝亦知射乎

尔:尔安敢轻吾射

若:若毒之乎

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第三人称代词:

彼: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4. 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你”有哪些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楚辞·涉江》)? ③余不能治余县.(《左传·昭公三年》)? ④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庄子·田子方》)?例①中的“朕”作宾语,例②中的“吾”作宾语.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3、吾、我区别何在?A.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他认为这是一种格的表现.所举的例子是“今者吾丧我”.他主张“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领格的形式,“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形式.B.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他认为:西周人的铜器里,所有自称的字除了“朕”、“余”,就光有一个“我”字,连一个“吾”字也没有.《诗》、《书》两经里可以说简直没有“吾”字.“吾”跟“我”的区别纯粹是一个声音的问题.“吾”向来不用到语丛的尾巴上,“我”可以,比方“非我也”;凡是对比重念的地方,全用“我”.谦 称:?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例如: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例如:?①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②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妾”本是“女奴隶”,“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所以均是谦称.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年》)? ②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寡人”、“不谷”,古人多认为是恶称.《老子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注意: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5. 文言文中可释义为第一人称的字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吾:可译作“我”、“我们”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3、予:可译作“我”、“我的” 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可译作“我” 例:余闻之也久。

(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袁宏道《西湖游记 二则》) 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 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臣:可译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扁 鹊见蔡桓公》) 3、仆:可译作“我” 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 4、鄙人:可译作“我” 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5、不才:可译作“我” 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宋臣《报刘一太书》) 6、某:可译作“我” 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 例:小人实不才。

(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桓侯曰:“寡人无疾。”(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9、: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 例: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 10、孤: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11、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句子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

 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难点,但是所包含的知识也是很丰富的哦!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

 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年至前年在位。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保:安。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褊(biǎn)小:土地狭小。

 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

 隐:哀怜。

 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庖厨:厨房。

 说:同“悦”,高兴。

 “《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

 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复:报告。

 钧:古代以斤为一钧。

 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舆薪:一车薪柴。

 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枝:枝同“肢”。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大过:大大超过。

 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度(duó):用尺量。

 度(duó):思量,揣度。

 抑:选择连词,还是。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岂:难道。

 然:这样。则:那么。

 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辟:开辟,扩大。

 朝:使……称臣(或朝见)。

 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

 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以:凭借。若:如此。若:你。

 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若是:如此。甚:厉害。

 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

 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涂:通“途”。

 疾:憎恨。

 赴愬:前来申诉。

 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在。是:这。

 敏:聪慧。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

 制:规定。

 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凶年:饥荒的年头。

 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轻:容易。

 赡(shàn):足,及。

 奚:何。暇:空闲时间。

 盍:何不。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衣:穿。帛:丝织品。

 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复教导。

 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