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13 03:29:55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褒姒:

周幽王姬宫湦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 对做小买卖的松盼夫妻二人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于因此失信于诸侯,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3]”(《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唐代著名诗人胡曾也写有褒姒倾国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后犬戎攻入西周,褒姒被虏走,此后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苏妲己:

正史记载,纣王征伐有苏部落(今河南温县),俘获到美艳的妲己为妾,纣王非常宠爱她,为她作酒池肉林,天天与她酣饮作乐,更设炮烙之刑,使人裸体相逐,妲己于是大乐。到武王代纣,斩妲己头,悬在小白旗上示众。

以上的种种记载及传说,久已家喻户晓,深植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时,才对妲己和纣王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国王子辛,也叫“帝辛”。其次,帝辛暮年热衷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是事实,虐杀比干也有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赤脚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脚,以及剖开孕妇的肚皮就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了,特别是“唯妇人之言是听“这一条罪状,根本不切实际,因为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再说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宣传的结果。

帝辛三十余岁嗣位,当时商朝开国已经六百年了,国力雄厚。物阜民丰,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又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

他在位的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他又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这时他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征伐有苏部落,载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妲己,当时帝辛已经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艾,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混身充满了几近爆炸性的火热气韵,迅速地在帝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他生命的火焰。

当时的商朝,已经从游牧社会进入农牧社会,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酬神祭祀,时常载战载舞,饮酒欢唱,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宫廷如此,民间也是这样。

妲己进入帝辛的生活领域时,正是商朝国力如月中天的时候,那时新的都城正在风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起来,四方的才智之士与工匠,也纷纷向朝歌集中,形成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离宫别馆,次第兴筑;狗马奇物,充盈宫宝;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丝竹管弦漫天乐音,奇兽俊鸟遍植园中,从此戎马一生的商纣王帝辛,终于在妲己这个小女人的导引下,寄情于声色之中。

就在帝辛宠爱妲己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后稷的后裔,早在古公时代,便有了东下图商的企图,《诗经》中的《鲁颂》中有这么一段;“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镇商。”

事实上对付强大的商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直传到姬昌,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眼,才开始沿黄河东下,把触角伸向商都朝歌。

姬昌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文王,他的长子伯邑考曾因前往朝歌朝觐时,竟然感于妲己的美色,展开热烈的追求行动,因而触怒帝辛,把他剁成构酱,赐食姬昌,并把姬昌囚禁在安里两年,由于周部族的臣子们多方营救,并向帝辛纳贿,才获得释放,种下了深仇大恨。

在往后的日子里,帝辛的臣子们似乎都刻意地在经营东南一带的广大地区,而忽略了雄踞两北的周氏族,姬昌首先并吞了泾、渭平原上的密须、阮等部落;更越过黄河,征服了黎、刊等部落,黄河以南的虞、芮等部落也已望风归附,周人的势力渐渐威胁到商的中心地区。

周人的首都由歧地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鄂县),一面整军经武,一面展开对帝辛的宣传攻势,重点放在污蔑妲己与丑化帝辛上。说妲己是一个骄奢*逸的妖孽、心肠毒辣的蛇蝎美人;说帝辛好大喜功,不恤民命、残酷昏*的暴君,归结到“唯妇言是用”的傀儡。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驾崩,由他的次子姬发继位,他的第四个儿子姬旦(周公)有贤德,多才艺,对于政略的掌握和战略的运用都十分娴熟,争取马国、离间商朝君臣、争取民心与鼓舞士气,自封其二哥姬发为周武王,贬抑帝辛为商纣王,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于是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商朝的新都朝歌。

帝辛的哥哥微子衍率领一批东南灵人组成的军队,把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周人望见商军整齐的阵容和精良的装备,先是为之胆怯不已,想不到这些夷人组成的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周人居然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眼看大势已去,举火自焚而死。

据司马迁的说法是:纣王自焚而死,妲己为周武王所杀。另外《世说新语》中引孔融的话说,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妲己为周公所得,后来成为周公的侍姬,这可以从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再也没有贬抑妲己的话语,得到一些侧面的证实。[《后汉书》卷七十《郑(太)孔(融)荀(彧)列传第六十》: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灭掉商朝,是基于政治发展与私人仇恨所产生的态度,丑化妲己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大力经营东南,重心已经转往长江下游地区,使得中原一带空虚,周人才得以乘机蹈隙,硬是把商朝的亡国,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就常识的观点看,也是很难使人苟同的。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的妃嫔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硬要说苏妲己是亡国的祸水,未免太高估了她啊!妲己之所以留下如此恶名,是因为怀恨纣王而宣传的。理由是:据现有的甲骨文献中,未有记载妲己恶行的篇章,只有纣王恶行的记录。所以妲己只是纣王晚年的伴侣,并无任何恶行。

妺喜:

 在夏代,如今的蒙阴县境内,有一个方国(也有的称作部落),称作“有施氏”。它原来是臣服夏王朝的,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后来由于王室衰败,朝廷腐化,夏王贪得无厌,横征暴敛,索要的东西(包括美女)越来越多,无法满足他的私欲。一时天下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有施氏带头不朝不贡。

当时,在位的是夏王朝第十七任国王,也就是最后的一位君王,后来人们称作“桀”的暴君。他为了稳住自己的江山、遏制四方造反的苗头,于是决定以武力征服有施氏,杀鸡给猴看,他纠集其他方国带领数万大军开始了东征。有施氏占据天时地利,由于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在众多的方国之中应该是比较有实力的。不然,他们也不敢公开跟夏王朝叫板。但是“好汉架不住孬儿多”,由于他们面对的夏王朝和其他方国的攻击,浴血抵抗了几个月之后,不得不放弃抵抗。媾和的条件之一就是献出有施国的公主,举国最美的姑娘——妺喜后来的一些传说讲,夏桀得到妺喜以后,更加荒*无度。常常把她抱到双膝上,日夜不停地陪她饮酒。。面对挥霍无度的昏君,老百姓又是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实在无路可走,有的人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我真愿意和你一道灭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有个叫关龙逄(páng)的大臣劝谏夏桀,说大王你这样下去是没有好结果的,夏桀说出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句话“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此时,强大起来的商国的汤用了苦肉计也派来一位间谍———伊尹。伊尹很快受到夏桀的信任,并与妹喜配合行动。加之夏桀受妹喜这三个奇怪癖好的蛊惑,终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从这个意义上说,妹喜曾帮助商灭掉了夏,也可以算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间谍。 

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夏王朝终于灭亡了。由于朝廷中有一个妖冶的女子,人们便把夏王朝灭亡的缘故归结到妺喜的身上。

妺喜与夏的灭亡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自甘下贱

妺喜是个假小子,爱做男人打扮,扮得很英武,喜爱听撕裂绸缎的声音,夏桀就从国库搬出绸缎,撕给她听。之后,夏桀索性大兴土木,为妺喜修建了瑶台,有个叫关龙逄(páng)的大

妺喜

臣劝谏夏桀,说大王你这样下去是没有好结果的,夏桀说出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句话“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尚书》上说:“桀云‘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晕死,真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百姓给他的回应很简单,八个字“时日曷(hé,当“何时”讲)丧,予汝偕亡”翻译过来就是愿意和太阳同归于尽。

第二种说法,间谍说。

《国语·晋语一》说:“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这是最早关于妺喜的记载,在这里我们丝毫看不见妺喜放荡、惑君、裂帛、等等恶行)

“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这句话的重点在这个“比”字上,《说文》上说:“比,密也”,也就

是说妺喜和伊尹是密谋将夏朝灭掉的。妺喜很可能做了像西施一样的角色,为有施氏做了间谍。也颇有点象许仲琳编的《封神演义》中女娲给九尾狐的任务。妺喜做得与妲己差不多,教你做做乐,教你喝喝酒,教你变变态,再教你怎么样盖盖房。这就够了,民心尽失,诸侯反叛,然后里应外合,夏朝灭亡,这个说法和上面不同的是这些坏事都是政治需要,也就是一个政权要吃掉另一个政权前的必要准备。

第三种说法,失宠报复。

这种说法来自《竹中纪年》“桀命扁伐岷,岷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其名于苕华之玉。苕(sháo)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屈原的《天问》也有相应的记载。

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也献了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桀十分宠信二女,虽然她们没有生育,桀仍然用苕玉刻上“琬”,华玉刻上“琰”以示珍爱。(想起两件事,一件是屈原做得《楚辞·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还有一个就是三国时蜀国有个大臣叫蒋琬,字公琰,琬琰都是美玉的意思)妹喜则受到冷落,被安置在洛水一带,妹喜心生怨恨,竟与伊尹秘密来往,泄露夏朝的机密。千万不要小看女人的嫉妒和对丈夫那种喜新厌旧的痛恨。威力几乎相当于核弹。夏桀只顾眼前的美女,忘了昔日的恋人,好啊,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同样是里应外合,夏朝就这样灭亡了。

骊姬:

,(春秋),山西人,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申生,制造了"骊姬倾晋"。 《左传·僖公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论侠》:“ 晋献公有子三人,长曰申生,次曰重耳 ,次曰夷吾。献公听骊姬之谮,申生自杀,重耳奔, 夷吾守屈城 。”

生不详,死于前650年

骊姬,春秋时代骊戎(今陕西省临潼县)国君的女儿,晋献公姬诡诸的王妃,有姿色,工心计,

公元前663年(晋献公十五年),晋国打败骊戎,骊戎求和,以国君的两个女儿各亲,长女骊姬,生了个儿子,名叫奚齐,次女少姬,生子名卓子,

骊姬以美色取得了晋献公的专宠,奸狡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的信任,参与朝政,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封少姬为次妃,骊姬还想进一步废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晋献公有个宠爱的戏子叫小施,和骊姬有私情,骊姬问小施说:“我要立奚齐为太子,就是担心申生、重耳、夷吾诸公子反对怎么办呢?”小施说:“把他们早点安排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已经到顶点了,这样就会轻慢国君的心;如此,则不难对付,”并建议先从太子申生下手,

骊姬又买通晋大夫梁五和嬖五,叫他们对晋献公说:“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这个地方,是晋国祖庙所在,最好派太子申生去镇守,蒲城(今山西省吕梁县)和南北屈(今山西省石楼县东南),是边防要塞,最好派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防守,”献公中计,只留下奚齐与卓子二人在身边,以伺机废立,史称“二五害晋”,小施教骊姬半夜三更在献公面前哭诉说:“我听说,申生很会收买人心,恐怕要对您行凶,夺取王位,”献公说:“哪会爱他的百姓,却不爱他自己的父亲呢?”骊姬知道献公仍然信任太子,于是再次密谋,有一天太子申生从曲沃送来一块祭肉给晋献公,骊姬暗中在祭肉放上鸩毒,然后加罪于太子,以此迫死太子,又诬重耳、夷吾也参加申生的阴谋,把两位公子也逼到狄国和梁国去了,骊姬见时机已经成熟,就逼献公立奚齐为太子。

公元前652年(晋献公二十六年),献公死,奚齐继立,被晋大夫里克等杀死,立公子夷吾为晋惠公,公元前650年,骊姬诬害太子罪迹暴露,被杀死。

另有“骊姬夜哭”的典故,指无中生有,搬弄是非。

一日骊姬劝晋献公召回太子。太子见过晋献公后去拜见骊姬。骊姬请太子吃饭,言谈甚欢。第二天,太子入宫谢恩,骊姬又请他吃饭。当晚骊姬向晋献公哭诉,说太子调戏他,还说了"我父亲现在已经老了"这样的话。又说她可以和太子一起去皇家动物园郊游,让献公在台上观察。

第二天,骊姬叫太子和她一起郊游。骊姬先在头发上涂了蜂蜜,使蜜蜂都聚集在她的头发旁边。骊姬说:“太子您可不可以帮我赶走它们呢?”太子从她的身后用袖子赶走蜜蜂蝴蝶。晋献公看见了,以为调戏的事情是真的。心中非常生气,马上就想把太子给杀了。骊姬跪下来恳求说:“我叫太子回来,他却被杀,是我害了他。而且皇宫里的这些事,外人不知道,就忍忍吧。”晋献公就把太子赶回曲沃去了,但是就下令手下暗中收集太子犯的罪行,伺机废掉他。

到最后,申生身被恶名,无法洗雪,自缢而死。

以上,通过百科,整理而来

关姓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

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关氏的始祖关龙逢,熟悉历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169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夏桀的囚杀关龙逢,根据史载,是发生于公元前1767年的事。换言之,关氏家族不但是源自这样一位千古完美的人物,而且据有长达3740多年的悠久源流,实在最有资格在人前人后自豪自傲。

夏朝的版图,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及现在的辽宁省之地,国都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

豢龙氏与关姓

不过,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这个古老而光辉的家族,一方面在山西的老家继续繁荣滋长,像汉末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关羽,便是当时的山西解县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甘肃一带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所以,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关姓人家,有很多都相承相袭着“陇西”的堂名。

关氏系出夏末贤臣关龙逢,长久以来已经被公认不移。然而过去的姓氏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关氏的始祖应该是“豢龙逢”而不是关龙逢;这种情形真可说是一字之异,相差千里。因为,所谓“豢龙”氏应该是距今4200多年前的古人,如果关氏真的是豢龙氏的后裔,则他们的历史是更加的悠久了。

关尹与关姓

所谓“豢龙氏”,《左传》一书有详尽的介绍:“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好龙,以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另外,据说古代守关的“关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为氏”而姓了关。譬如,《风俗通》一书就记载说“关令尹喜之后。”所谓关尹,亦称关令,依照《国语》的记载,是先秦时期一种“敌国宾至,关尹以告”的官职。因此,这一支关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据说,这一支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所以关氏家族,另外还有“东海”一望。

继承始祖关龙逢的光荣传统,关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是出色极了,大家所熟知的关帝爷关羽,便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