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五淫痹中的湿痹是如何治疗的?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1 09:14:31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五淫痹中的湿痹是如何治疗的?

我们知道,湿痹是湿病的一种,是以湿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风湿病 ,也是五*痹的一种。有人问湿痹是如何治疗的呢?今天刘医生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湿痹的中医辩证治疗。

湿痹的治疗以祛邪和调理脏腑功能为原则。《证治汇补》对湿痹的治疗概括得比较全:“湿症总治,势轻者,宜燥湿;势重者,宜利便。在外宜微汗,在内宜渗泄,所贵乎上下分消其湿。凡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利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除之。脾虚多中湿,故治以利小便为上。湿*所胜,助风以平之,有阳气不升,湿邪内陷者,当用升阳风药,以辅佐之。不可过服淡渗,重竭其气。”

总之,祛邪以除湿为主,调理脏腑以温补脾肾,化湿通络为主。实者祛风除湿,散寒除湿,清热除湿,化湿通络,燥湿化痰等;虚者健脾利湿,温补脾肾,通阳蠲痹等;虚实夹杂者,挟正祛邪兼顾。清·徐镛《医学举要·杂证合论》说湿痹“治湿为主,其间佐温佐清佐散”;另外,除湿不忘健脾,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说“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清·费伯雄《医醇賸义·痹》也说:“着痹者,病在肌肉,当补土燥湿”。

根据湿邪兼夹风寒热及脏腑功能情况辩证如下:

一、风湿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呈游走性。恶风,或恶寒,汗出,头痛,头重身困,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身体微肿。舌质淡,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疗上就应: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羌活、防风、独活、豨莶草、海桐皮、蕲蛇、川芎、苍术、白术、陈皮、茯苓、甘草,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若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宜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若风湿痹不仁,肢体疼痛,治宜祛风湿、通经络,方用海桐皮汤(《圣济总录》);若风湿流注,四肢浮肿,肌肉麻痹,宜续断丸(《奇效良方》);若风湿者,宜苍防二妙汤(《症因脉治》)。

二、寒湿痹阻证

临床症见: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凉痛,痛有定处,遇冷及阴雨天气加重,屈伸不利,得热痛减,以下肢关节多见。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疗上就应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乌头、细辛、干姜、桂枝、豨莶草、独活、麻黄、当归、白芍、蜈蚣、茯苓、甘草,全方共奏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之效。

若寒湿所伤,身体重著,如坐水中宜渗湿汤(《丹溪心法》);若寒湿相合,脊骨皆痹,腰眼膝髌皆痛,无力行步,身沉重者,宜苍术复煎散(《兰室秘藏》);若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腰痛者,宜麻黄苍术汤(《丹溪摘玄》);若寒湿痹痛宜薏苡仁汤(《名医指掌》);若寒湿者,宜术附汤(《症因脉治》)。

三、湿热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局部热感。或关节屈伸不利,发热,汗出,或身热不扬,渴不欲饮,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代表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石膏、黄柏、连翘、滑石、防己、蚕沙、薏苡仁、赤小豆、肿节风、忍冬藤、赤芍、地龙,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功。

若关节肿痛,不可触近者加姜黄、海桐皮。若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疗,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宜加味二妙散(《丹溪心胜》);若湿热者,宜苍柏二妙丸(《症因脉治》)。

四、湿邪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肢困体重。肢体屈伸不利,抬举无力,以下肢关节多见,恶寒发热,纳呆腹胀,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滑腻。脉濡。

治疗上就应该:化湿通络,行气宣痹。

代表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杏仁、豆蔻、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诸药相合,共奏化湿通络、行气宣痹之功。

若湿盛沉困者加络石藤,海桐皮。若住处湿地水气甚,肢体重著而不去,多汗而满者宜茯苓川芳芎汤(《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若伤湿为病宜除湿汤(《证治要诀》)。

五、脾虚湿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纳呆腹胀。肌肉痿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身重肢困,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治疗上就应该:健脾利湿,升阳蠲痹。

代表方药: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羌活、独活、泽泻、黄连、甘草,全方具有健脾利湿、升阳蠲痹之功。

临床还可选用实脾饮(《证治准绳》)加减;若气虚伤湿,身重腰痛,四肢微冷,或呕逆,或唐泄,宜加剂除湿汤(《仁斋直指方论》)。

六、脾肾阳虚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四肢不温,便溏。腰酸腹胀,纳呆,畏寒喜暖,或面浮肢肿,小便清长,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疗上就应该:温补脾肾,通阳化湿。

代表方药:理中丸(《伤寒论》)合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干姜、人参、白术、制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社仲、当归、补骨脂、丹参、甘草,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脾肾、通阳化湿之效。

若上肢痛甚者加羌活、姜黄;血瘀者加全蝎、苏木、地龙、制乳香、制没药;湿胜者加炒薏苡仁、茯苓;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七、湿痰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胸闷痰多。肢困体重,甚则关节畸形,皮下痰核结节,头晕目眩,咳嗽,痰白。舌淡胖,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治疗上就应该:燥湿化痰,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胆南星、鸡血藤、白芥子、僵蚕、地龙,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蠲痹通络之效。

若血瘀湿阻,见肢体关节肌肉刺痛,痛处固定,皮色紫黯,舌黯淡、苔白腻,脉濡缓涩者,活血化瘀、除湿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苏羌达表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

临床上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对湿反应又不尽相同导致症状多端,治疗上更为复杂,除以上辩证治疗外,还可以配合针灸、外洗等方法。

预后方面,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和湿邪痹阻等证多为湿痹之初起者,邪气较盛,正气未虚,预后较好;若病久出现脾虚湿阻和脾肾阳虚,或痰湿痹阻者,多属于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程多较长,需长期扶正祛邪调治,湿邪最易伤脾,牌虚则肌肉失养,故湿痹日久不愈易致肉痿。

湿痹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瘥后易复发,若年轻体壮,新病初起,正气不虚者,易于治愈,预后较好;若年老体弱,久病重病者,正气不足,难以治愈。若病邪深入筋骨、脏腑可发展成顽痹、痿病,甚或脏腑痹,预后较差。

中医格言荟萃名言名句

就我看,你可能和风湿扯不上关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游走性疼痛持续时间多在12-72小时的,时间是很短,可也没有3分钟这样的,一天十几次变换位置

我考虑你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手足麻痛,部位多不固定,呈游走性,时轻时重,变化多样,同时伴心慌、气短、焦虑、浮燥、失眠健忘等。若能适当用一些调节植物神经药物,效果很好。

其次,你可能没什么问题,是自己一种浅意识感觉错误!

在者,你是否在这一两个星期吃过生肉食品,肌肉的寄生虫病!可能性不是太大!

属于我个人观点,说错莫怪!

中医格言警句珍藏篇

 1.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6. 六腑以通为补

 7.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8.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9.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0.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中医格言警句最新篇

 1.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逊,见《旧唐书.本传》

 2. 心无水则孤火上逆,肾无火则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入.摄生杂话

 3.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5. 血气者,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袪之。?《黄帝内经》

 6.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7. 五损: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骨者益其精。

 8. 肥人湿多,既病暑者多;瘦人火多,既病热者多。?喻嘉言

 9. 因:风为行痹,风性善行。寒为痛痹,寒主收引。湿为着痹,湿本重滞。三气致痹之原。证:其合而为痹也。冬遇为骨痹,春为筋痹,夏为脉痹,长夏为肌痹,秋为皮痹,久而不去,内舍五脏之合,待舍其合,难治矣。一一《脉因证治》

 10. 脉之:七表者为:涪芤、滑、实、紧、弦、洪也。八里者:沉,伏,微,迟、软、弱,缓,涩也。九道者:长,短、促、结、虚、代、动、牢,细也。

 11.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一一元?朱丹溪

 12. 胃不和,寐不安。

 13. 阴虚火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升之,实火可泻。小便降火极速。一一元?朱丹溪

 14.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15.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16.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1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18.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20.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中医格言警句热门篇

 1.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3.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4.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5.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6.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8.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10.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11.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

 ?[晋] 杨 泉

 12.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

 13.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

 14.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15.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16.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17.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

 18.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9.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七分寒。

 20.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金匮要略》

 21.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即固

 22.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3.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而火金不滞

 24.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

 25.呕苦之邪在胆,吐酸识火在肝

 26.治黄先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必活血,血活黄易却;治黄须化痰,痰化黄易散。?关幼波

 27.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28.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29.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